中小学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的建构.doc_第1页
中小学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的建构.doc_第2页
中小学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的建构.doc_第3页
中小学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的建构.doc_第4页
中小学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的建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的建构 摘要:依据关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理论研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课程可划分为六种基本的知识类别:语言技能、学科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背景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前三类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而后三类是教师应该掌握的辅助教学实践、完善教学过程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师知识基础;英语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改革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eachers knowledge base and the demands of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basic education on teacher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f English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language skills, 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 pedagogic knowledge and EFL teach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ntextual knowledg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applied linguistics.Key words: curriculum setup; teachers knowledge base; 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refo一、导言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积极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各级师范院校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200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再一次提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根据新课改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最重要课程之一,英语课程目标的设置日趋完善,而随着基础阶段英语新课程标准在我国中小学的全面实施,在职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已成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对普通教育和外语教育理论中关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研究进行简单描述,并以此为依据对比某师范学院英语系自1992年以来为培养中等学校英语教师所设置的历届本科函授课程教学计划,分析其培养目标,找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针对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提出高校英语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二、理论依据教师的知识基础(一)普通教育及外语教育中的教师知识基础类型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三大类:学科知识、教育学和方法论知识、课程论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了解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熟知社会文化环境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以及教育的目的等。1在他的研究基础之上,很多学者都围绕教师的知识基础类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国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沿用了英美国家的研究模式,其研究成果也都大同小异。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教师的知识基础是教师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而需掌握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2由于外语教育是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紧密相关的,所以外语教师知识基础也来自不同的学科。早在1987年Richards就曾指出,在TESOL领域,典型的师资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的知识基础来源于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等学科的理论,以及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依据语言教学方法论进行教学所获取的实践知识。3随着教师职业化教育的发展,构建TESOL教师知识基础的组成部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Richards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及其教学实践活动,一种与学科知识、学科课程论和教学论知识有关,另一种则与教师本人对待教学的主观态度有关。4Richards在舒尔曼关于教师知识类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TESOL教师的知识基础应该由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构成:教学理论,如广义上的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学等理论,该学科领域的听说法、交际法和自然法等理论;教学技能,如最基本的课堂学习活动的选择与展开,对学生的提问方式及检查其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学生语言错误的处理方式等;交际技能,一般技能方面,如教师的性格和举止风度、声音的清晰度、对声音的高低及语流速度的控制调节、建立和保持与学生间和谐关系的能力等;语言熟练程度方面,如是否能够流利地执行言语行为或语言功能;学科知识,指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提供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如语音学、英语句法、英语语法、英语语言学、二语习得、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设计、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TESOL研究、方法论和测试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背景知识,如语言政策、语言教育政策、学生个体差异、学习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等。5(二)我国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类别我国有多种形式的英语教师培训机构,每个独立的培训机构也都随着国家英语政策的变化及英语教学大纲的改革相应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但迄今为止笔者发现国内对英语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还很少。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针对培养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依据关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理论研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课程设置中所有的课程可划分为六种基本的知识基础类别,即:语言技能(Language Skills),如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学科知识/基础理论(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Pedagogical Theory & EFL Teach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包括课程论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Educational Technology & Application),如信息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等;背景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科研方法知识(Knowledge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Applied Linguistics)。从这六类教师知识基础的角度入手,笔者对某学院英语系自1992年以来为培养中等学校英语教师所设置的本科函授生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对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实用性进行了研究。三、研究结果我们选择的这所师范学院英语系自1992年开设本科函授以来,每年的课程有增有减,但变化不是太大,按照前面所划分的六类知识基础类型可以把这些课程归类为:语言技能:高级英语、英汉/汉英翻译、英语写作(1995年始)、英语听说(2004年始)、高级英语阅读(2004年始)、英美文学及选读、欧美文化;学科知识/基础理论:英语语言学、英语文体学、英语语法概论、英语词汇学、语言测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2001年始);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中学英语教材教法(2004年始)、现代教育理论(2002年始);其他课程:第二外语(日语/法语)、教师职业道德(2000年替代语言测试理论)、毕业论文指导(2001-2003)。各课程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见表1。表1 该师范学院英语系本科函授课程课时分配比例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自1992年至今,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背景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一直都是空白,所以为了更有利于研究,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各知识基础类型间的关系,笔者借助下面图1的形式来分析其他四类课程比例。1.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历年来语言技能方面的课程比例一直高于学科知识方面的课程,尤其是自2000年开始,在语言技能课程比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学科知识比例逐渐下降,两种类型间的比例2000年相差大概10几个百分点,2001年开始超过20个百分点,到2004年更是相差56个百分点。从2000年起学科知识类型中取消了语言测试理论,降低了该知识基础类型的课时分配比例;2001年又取消了英语语法,虽然同时增加了第二语言习得,但文体学和词汇学课时的相对减少使得该类型语言技能类的课程课时比例差别继续加大;直至2004年又增添了两门新的语言技能课:英语听说和高级英语阅读,但文体学和词汇学又被取消,从而使两种知识基础类型中的课程比例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图1 不同知识基础类型课程比例 2.学科知识和其他课程2000年以前学科知识方面的课程比例一直要高出其他课程很多(其他课程共包含三门:第二外语、教师职业道德和毕业论文指导,学时比例未单独计算),但从2001年开始却少于其他课程所占课时,一个原因是上面所讲的学科知识课程和有关课程课时的减少,另一个原因是增加了第二外语的课时并增添了一门毕业论文指导课程。虽然毕业论文指导在2004年又被取消,但其他课程所占学时比例依然要高于学科知识类型所占比例。另外从图1可以看出,这两类课程与语言技能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变化不是太大,只是在2004年这些课程总课时数要远远低于语言技能课程所占学时。3.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图表显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一直到2002年才开始开设,2002和2003年同为一门现代教育理论课程,学时为63,2004年增加了一门105学时的中学英语教学法。四、分析与建议(一)课程设置与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的建构分析1.语言技能语言技能指的是英语的听、说、读和写的运用能力,该英语系根据国家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增加了英汉互译能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英语教学开始提倡交际法的应用,随着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已成为新世纪的导向,所以英语教师本人的语言运用能力便成为重中之重。该英语系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培养教师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在2004年又加大了比例,增加了英语听说和高级英语阅读。培训和提高教师语言技能一方面体现在课程的选择和学时分配上,另一方面也应体现在传授方式上。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策略,使接受培训的教师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技能,这样才能体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2.学科知识/基础理论TESOL学科知识是英语教师需要了解的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能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国内外对TESOL领域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举不胜举,本文不再赘述。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1992年至1999年,所有学科知识/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一直是语言学、文体学、语法概论、词汇学和语言测试理论,并且课时安排和所占总学时的比例几乎未变,2001年虽增设了第二语言习得,但语言测试和语法却相继被取消,2001年起又取消了文体学和词汇学,到2004年就只剩下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另外,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课程论和教学论、社会语言学、TESOL研究等从未被涉及过。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变化是,其他课程类比例自2001年起要高于学科知识课程的比例,其中第二外语(日语/法语)在1999年以前(含1999年)的学时比例一直是学科知识学时的41%50%,但2000年教师职业道德替代了语言测试,2001年又增设了毕业论文指导,致使其他课程的学时比例增大,而2004年仅第二外语一门课程的学时比例就超出了学科知识类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学的总和(13.1%和10.7%)。从这些变化结果来看,该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范性,课程设置的标准、选择课程的依据以及增减课程的原因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按照Richards的观点,外语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是教学理论,因为它能为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施提供依据;而教学技能与技巧则是一个语言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5该英语专业自2002年为本科函授生开设了现代教育理论,在2004年又增设了中学英语教材教法(有些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本研究未加统计)。根据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说明,现代教育理论包括教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和新观念,国内外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介绍;中学英语教材教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中外英语教学法的流派及其特点,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等。但是,如何让教师真正掌握实用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是培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的来源与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及传授方式等都是这个环节中重要的因素。4.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背景知识、科研方法知识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英语教师的知识基础也要随之变化和更新。新英语课程标准和该英语系函授生培养目标中都有这方面的描述,要求英语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辅助英语教学等,但目前该英语专业本科函授培训课程中却还没有设置相关课程,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关于背景知识,笔者赞同Richards的观点,它应该是教师知识基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不同需要、课堂学习环境、学校的办学目的和整体教学规划、不同地市的文化氛围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国家的外语政策及外语教育政策、社会文化背景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对英语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们为英语教学提供条件,同时英语教学也要受到这些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把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纳入英语教师培训计划,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如一门课程或者几个学时的讲座,这样会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帮助。科研能力是该英语专业为本科函授设定的培养目标之一,并且在现代教育理论课程说明中也提到要通过学习加强学员教育实验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在培训过程中却没有界定和体现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科研水平,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实证研究不够,研究成果大多是以发表意见、总结经验等形式来表现,这样很容易出现研究与教学现实分离的现象。6如果中小学一线教师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那么他们把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直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得出的结论将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直接的帮助,也会在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制订方面为英语教育专家提供可借鉴范例。如国外比较普及的行为研究是在教师任教的课堂上进行的小规模的调查研究,教师可以选择课堂行为的某一现象,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然后制定计划以帮助改进课堂行为(James,2001)。7我国的英语教师培训课程中是否可以介绍如行为研究之类的知识和基本的科研方法,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是否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要达到什么样的科研水平,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关于其他课程,第二外语(日语/法语)、教师职业道德和毕业论文指导,本文没有列入教师知识基础,故不做进一步分析。(二)结论和建议依据国内外关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研究,按照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我国英语教师知识基础可以分为六类:语言技能、学科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背景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前三类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后三类是教师应该掌握的辅助教学实践、完善教学过程的相关知识。数据分析表明,该英语专业尤其重视教师语言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语言技能类的课程总学时已经是学科知识类总学时的两倍以上;教学理论课程是近期才开设但课时不多,而与其他三种知识基础相关的课程一直没有开设。从数据比例可以看出,该英语专业的本科函授生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宏观规划,在课程选择和课时分配上没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笔者认为,如果要检验其课程设置合理与否,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否使学员达到所规定的培训目标,那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国家教育政策,尤其是国家英语语言教育政策,了解国家在新时期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做需要分析,通过调查、访谈等有效的研究手段获取学员的语言和知识需要,了解他们所在学校对英语教师素质的需求;借鉴发达国家外语教育先进理论,根据国家和当地学校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依据教师需要分析所获取的数据,为及时更新教师知识基础在不同时期适当增减个别课程调整学时分配,使其课程设置规范化;合理选择教材,并对该专业实施函授教学的英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函授教育系统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