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十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十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2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十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3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十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4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十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优点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2017高考卷3)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答案】D典例2(2017高考卷1)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解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A项正确,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答案】A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解析】材料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说明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所述为作用减弱,并非“民众观念西化”,故排除ABD项。【答案】C2时间银的钱价农产品零售价手工业品零售价1835年1001001001843年117821001844年12184991845年142831021850年15794120上表是1835-1850年银的钱价和农产品、手工业品零售价指数变化表。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是A大量鸦片输入B巨额战争赔款C工业文明冲击D西方商品倾销【解析】表格数据表明1835-1850年中国银的钱价逐年上涨,农产品价格逐年下降,手工业品零售价总体上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方商品输出的结果,其根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错误;大量鸦片输入、巨额战争赔款均不是材料数据的原因,故AB错误。【答案】C3下表为18651871年广州生丝出口统计(单位:担)。据此推知年份1865186618671868186918701871生丝87789258927211683127951553516772A中国手工缫丝业的主要中心已转移到广东B机器缫丝业在广东兴起具备了有利的条件C广东的近代缫丝工业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D中国生丝在国际生丝市场有绝对竞争优势【解析】材料体现生丝从广州出口,而非手工缫丝业的中心转移,故A项错误;生丝大量从广州出口,说明大量生丝聚集广州,为近代缫丝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广东的近代缫丝业,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实力,故D项错误。【答案】B4下表为1868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总量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A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B原料市场已被西方列强控制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D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解析】表格显示从1868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总量大幅度上升,说明中国的农产品受到外国经济影响逐渐商品化,由此可知依靠粮食生产的小农经济模式逐渐走向解体,故A项正确;中国农产品受到外国经济影响,并不是被西方控制,故B项错误;表格没有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中国商品是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没有竞争力,故D项错误。【答案】A5湖北机器织布局“开办以来,未能如法,累经亏折,每岁赔累至数万金”,但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上述变化是A大机器生产具有优越性的反映B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的产物C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的结果D洋务企业得到显著发展的体现【解析】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就宣告结束,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在甲午战争之前出现亏损现象,甲午战争之后却得到了发展,体现出洋务企业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大机器生产具有优越性,主要是管理的问题,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是1898年,故C项错误。【答案】D6“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A自然经济解体加快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洋务运动成效明显D官僚资本主义赶超世界【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救运动是指洋务运动,材料强调洋务运动的成效明显,C项正确。材料强调洋务运动的成效明显,与自然经济解体加快不符,A项错误。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且与材料强调洋务运动成效明显的信息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僚资本主义与世界其它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比较,故无法推断出官僚资本主义赶超世界,D项错误。【答案】C7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C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D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解析】根据“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说明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C正确;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排除D。【答案】C8郭嵩焘奏稿有说粤商伍怡和、吴健章及宁波杨坊等,“号称巨富,皆有轮船,经营贸易遍及西洋诸国。惟深自隐讳,以与洋商比附(即,归附)为利。国家制法防范愈密,则商人之比附愈深。利之所趋,虚文有所不能制也。”说明他A鄙视商民唯利是从B谴责买办依附外族C深痛国家法令不行D呼请便宜民营发展【解析】材料“惟深自隐讳,以与洋商比附(即,归附)为利”“利之所趋,虚文有所不能制也”说明郭嵩焘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认为国家无法防范,倒不如及早开禁,放手让民间造船制器,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发展民营工商业的状况,没有体现出商民的本质和法令的弊端,故AC项排除。【答案】D9上海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阅读上海进口货物表(1850-1870年):时间鸦片棉布棉纱进口货物(总额)1850年54%34%6%390.8万元1870年34%50%6%6457.4万元据表推知,这一时期A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家庭手工业优势已丧失C中国外贸入超增长迅猛D自然经济形态加速解体【解析】根据材料中进口棉布比例由34%到50%,说明中国的传统的纺织业在列强廉价的机器产品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标志自然经济形态加速解体,故选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排除A;中国的传统的纺织业走向衰落并非优势已丧失,排除B;材料中外贸有所增加,受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并非迅猛,排除C。【答案】D10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进行商战解决财政危机 B放宽限制鼓励民族工商业C缓解洋务企业资金困难 D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解析】清政府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说明白银短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大量外流,故清政府鼓励商民投资开采银矿,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战,故A项错误;商民投资开采银矿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1844年洋务运动尚未开始,没有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故D错误。【答案】D11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材料“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前夕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表明,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D项正确,A项错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而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故B项错误;C项是不符合“人民出版社(必修II)”,排除。【答案】D1219世纪末维新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开埠通商六十年来,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落后B自然经济解体、工业发展缓慢C洋务运动没有实现“求富”目标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解析】材料“开埠通商六十年来,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表明,通商口岸开放后,国内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者较多,究其原因在于外国商品远远不断的涌入导致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且中国工业发展缓慢,无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工厂工作,B符合题意;A与材料“开埠通商六十年”不符;C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材料所述无关;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不会导致大量的失业现象的出现,D不正确。【答案】B13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答案】(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2)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3)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失: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中前三栏信息从粮食亩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耕地面积的变化不难概括出答案,从表格中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的特点说明南方经济发展,从表格最后一栏数字比重下降特点可以直接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生产技术改进等方面分析作答。(2)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劳动力进城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由“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等信息可以归结出对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3)从政治和经济视角进行评述,政治方面从工农联盟和基层民主选举的角度归结答案;经济方面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史实从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角度去整合“得与失”的答案。14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摘自历史学家茶座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类型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3%合作社经济19.1%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不足1%个体经济71.8%7.1%材料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当时中国各种经济形态的变化的角度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再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的角度回答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2)本题据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私有制、公有制地位的比例的角度回答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从社会主义改造的角度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回答其意义。(3)本题据材料三“1978年、2002年所有制结构变化比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再从企业活力、市场经济等方面回答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表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或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变化:由私有制为主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主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3)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司马迁与班固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1. 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180年。B. 史记为私人著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