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A. 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B. 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是指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万物的生长也有自己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法”指“以为法”,所以也是指规律、规则;“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中的“常”是指规则;所以上述三个人物的主张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老子和韩非子主张比较2.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A.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C.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体现的是民本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A、B、D三项都属于民本主义思想,故排除;C项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强调要顺应天命,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答案为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3.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表现为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思想伴随封建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开始兴起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著作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反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出现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鞭挞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同时还是出现了介绍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巨著,故正确;市民文学兴起,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4.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维护“大一统”的需要C. 道学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汉初推行无为而治”到“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本质上服务于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实际上反映了”要求,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服务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审题和作答的时候,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方”,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5.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称赞“南方谈话”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A. 解决了推进改革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B. 正式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C.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经验D.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但是束缚当时经济体制改革思想难以突破,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当时改革思想顾虑,推进我国改革进入新时期,故A正确;B是中共十四大;C是不符合南方谈话内容;D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6.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 民本思想B. 仁政思想C. 礼法并重D. 法治为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体现了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的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礼法并施,故C项排除;D项是法家思想,排除。【点睛】关键信息: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7.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 道家B. 儒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结合所学,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引申为“仁政”,故B正确;道家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无为而治”,与“仁政”不符,排除A;法家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法治”,与“仁政”不符,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但是没有提出“仁政”思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8.下列对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触及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B. 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倾向C. 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D. 儒家传统思想没有合理成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儒家思想有合理的成分,比如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等,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打倒孔家店”是指批判儒家思想,因为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对孔子和儒学进行了绝对否定,以期彻底扫除旧制度,结果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家乡情民族风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该歌曲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出自同一学派A.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B. 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C.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D.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答案】A【解析】根据“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表明歌曲体现了儒家重视“德义”“礼让”“包容”“和谐”的思想,A项是荀子的仁政思想,符合题意,故选A;B是道家思想,C项主张无为,是道家思想,D项主张尚贤,是墨家思想,B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德义”“礼让”“包容”“和谐”,联系儒家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10.“达尔文之主张,谓世界仅有强权而无公理我人诉诸良知,自觉未敢赞同,诚以强权虽合于天演之进化,而公理实难泯于天赋之良知。故天演淘汰为野蛮物质之进化,公理良知实道德文明之进化也。”孙中山的以上观点A. 对进化进行分类以批判殖民侵略的正当性B. 从道德尺度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C. 试图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延伸到人类社会D. 提出中国应顺应天演法则以求民族自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世界仅有强权而无公理我人诉诸良知,自觉未敢赞同”“天演淘汰为野蛮物质之进化,公理良知实道德文明之进化也”可以看出,孙中山通过分类进化,从而批判殖民侵略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殖民扩张的不合理,故B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自强,故D项排除。11.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 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B. 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C. 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D. 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答案】C【解析】孔子提倡仁和礼,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C正确;A是道家思想;B不符合题意;孔子传播思想,D错误。12.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A. 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B.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C.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D.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B【解析】可以从时间上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革命阶级和阶层的大团结。13.“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A. 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B. 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C. 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D. 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不同于之前对制度的改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核心就是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推崇民主与科学,所以本题选择B。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给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者以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主张从思想领域改造中国;C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推崇西方,否定传统文化;D选项错误,人民民主辛亥革命已经提出。14.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接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明中期以后迅速传播开来。这说明A. 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B. 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C. 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需要D. 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追求自由贸易精神,与王阳明“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相符合,A正确;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B错误;材料说明心学对于市民基层的影响,C错误:科举制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宋明理学区别15.“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释读说明A. 儒家重视德治B. 法家主张刑德并用C.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D. 墨家反对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可以看出法家主张刑德并用以巩固统治。故答案为B项。材料所述在注重德治之外,还强调“刑治”,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 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C. 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D. 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义理”是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D项正确;三纲五常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对经典”不是在强调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封建神学不是儒家经典,故B项错误;“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是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故C项错误。【点睛】“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关键信息。17.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C.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没有包含“关注夷情”的内容;B选项错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体现出的是进化论的思想,虽有改革思想,但没有涉及到“关注夷情”。C选项错误,“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只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D选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包含了对外国的态度,也涉及到改革,故本题选择D选项。点睛:解答本题可以从材料中对新的经世致用思想的解释出发,我们可以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和“关注夷情”这两个角度入手,结合材料中的选项,一一比较,最后得出结论。18.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A. 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 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C. 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主要是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实质19.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A. 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B. 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C. 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D. 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意史记不仅记述西汉政府管辖区域的历史,还记述了所能了解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因此,具有世界眼光;“世界眼光”应理解为对中国以外地区历史的观察。所以选D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学史记20.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里,小说向来是“街谈巷语”“君子弗为”,被认为“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黜不载”。近代梁启超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这说明A. 文人学士更加重视诗词歌赋B. 小说仅流行于市井大众阶层C. 维新思潮推动文学形式创新D. 小说通俗易懂利于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文人学士更加注重诗词歌赋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小说仅流行于市井大众阶层,只是说小说在古代文人学士眼里不入流,故B项错误;小说在维新思潮之前就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近代梁启超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是从思想启蒙的角度去说的,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影响21.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由此可见,明代小说A. 开始使用通俗生动的白话文B. 与近代政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C. 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D. 重在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小说的表达风格适应了这种需要,材料中“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开始使用白话文,故A项排除;明朝小说与近代政治生活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冲破传统思想,故D项排除。22.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A. 重拾“中体西用”思想B. 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C.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D. 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思想。“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严复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划分国家民族的层次要以“国性民质为之先”,“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B项错误;“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中国岂可厚诬”,可知严复在批评“西潮澎湃”,故D项正确。23.1942年7月1日,朱德在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的文章中指出:“今天我们党已经积累下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正确地掌握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并且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该理论形成的关键在于A. 中共坚持武装斗争B. 始终依靠工农群众闹革命C. 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D.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该理论”形成是指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由材料“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可知材料主要强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注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BC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排除。【点睛】“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是关键信息。24.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A. 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C.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D. 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销量很大,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故B项正确;A项中开始的说法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普遍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25.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的内容有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耕者有其田推翻君主专制政体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内容,在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耕者有其田的内容,故正确;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是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故排除。所以答案选C。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26.在“轴心时代”,辩论在东西方都成为了思想家阐明观点的有效方式。材料一 人们在孟子中可以发现某些辩论方法和逻辑范畴的实际而具体的运用。孟子运用这些方法,乃是由于不得已的原因,而不是相信它们是通向真理的正确方法。在秩序混乱的世界上,他必须用那些方法来捍卫孔子视野宏阔的通见,而这种通见却被有些人用来把人们引向邪路。不过,假如在秩序混乱的世界上很容易用“逻辑”和辩论法把人们引向邪路,那么,实际上同样的工具至少有如下优点:如果使用得法,它也能提供正确的东西。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开始了一场知识革命。它与雅典民主的高峰期相伴。公民的权势上升、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导致了对旧的思维方式的反动。新知识倾向的倡导者首推诡辩家。有些诡辩家谴责奴隶制和希腊人的排他性。有些则是自由、民权与实用、进步观点的斗士。然而,诡辩学家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个人主义,不可避免地激起强烈的反对。拉尔夫世界文明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和希腊诡辩家采用辩论方法的原因。(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诡辩家对辩论方法的运用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答案】(1)孟子: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环境宽松,思想活跃;孟子需要与其他家辩论来维护自身观点;辩论是传承和宣扬思想的有效手段; 诡辩家:雅典民主制发展,公民权利扩大、地位上升。个人主义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2)孟子:推动社会变革;各种学术流派在相互辩驳中互相吸收融合,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未能发展成通向真理的研究方法.诡辩学派: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进步思想的传播;公民素质的提高,民主政治的发展;滋生个人主义和主观随意性【解析】试题解析:(1)孟子采用辩论方法的原因可从材料一中“在秩序混乱的世界上,他必须用那些方法来捍卫孔子视野宏阔的通见”得出答案。而希腊诡辩家采用辩论方法的原因可从材料二中“它与雅典民主的高峰期相伴。公民的权势上升、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导致了对旧的思维方式的反动”得出答案。(2)在回答二者的影响时,要注意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去回答。要密切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找到答案。27.建立宪政、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 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政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内容创作经理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经济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泰达医院笔试题库及答案
- 中级管理会计题库及答案
- 铁路车务段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5年逻辑编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营业主管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商学院招生顾问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管理会计学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在线视频内容策划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监测指标
- 农户生计韧性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
- GB/T 12406-2022表示货币的代码
- 赌博补偿协议书范本
- 《智能设备故障诊断》课件
- 2025年江苏南京鼓楼城市管养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 3598-T-469 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要求》知识培训
- 人防竣工验收方案
- 消毒供应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 2025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高考数学专项讲义第03讲复数(原卷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