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_第1页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_第2页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_第3页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_第4页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 “ 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 ” 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 “ 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 ” 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 “ 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 ” 的意思。 2、研究 “ 反问句 ” 、 “ 第二人称 ” 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 “ 依依惜别的深情 ” ,练习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 “ 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 ” 的关系,体会“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 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2 / 6 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 “ 空着 ”“ 混进 ” 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 “ 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 ” 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 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3 / 6 故事。 5、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课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绍中到的常识问题;表达上的问题悬疑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 “ 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 ” 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 “ 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 ” 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 、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请同学读三个故事,体会,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特点?三个故事代表了什么?与 “ 洒满献血 ” 有啥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 “ 冒生命危险 ” (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 “ 丢下 ”“ 唯一 ” 所强调的意思 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 唯一的小孙孙 ” 还 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4 / 6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 “ 综合法 ” 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 “ 第二人称、反问句 ” 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 “ 送别时 依依惜别的深情 ” ,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 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 “ 劝慰 回忆 反问 ” ;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 一段,与 “ 第三人称写法 ” 对比,体会 “ 第二人称 ”“ 反问 ” 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 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5 / 6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 “ 阿玛尼 ” ;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 1)故事大意,变化了没有?作者要表达的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表达了没有? (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 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 “ 您说 . 忘怀呢 ” 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 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 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6 / 6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 您却昏倒在了路旁。 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