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第1部分知识整合专题3元素及其化合物第11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课件.pptx_第1页
2017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第1部分知识整合专题3元素及其化合物第11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课件.pptx_第2页
2017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第1部分知识整合专题3元素及其化合物第11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课件.pptx_第3页
2017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第1部分知识整合专题3元素及其化合物第11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课件.pptx_第4页
2017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第1部分知识整合专题3元素及其化合物第11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1)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2)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考纲要求,1(2016全国卷)下列有关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A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D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真题导航,解析A项中,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正确。B项中,化石燃料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气体有CO2、SO2等,会造成大气污染,错误。C项中,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等含碳原子数目较少的烃,燃油的主要成分是含碳原子数目较多的烃,液化石油气燃烧更充分,可减少大气污染,正确。D项中,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答案B,2(2016江苏高考)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BNH4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作氮肥CFe2(SO4)3易溶于水,可用作净水剂DAl2O3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解析A、SO2用于漂白纸浆是利用其漂白性,错误;B、NH4HCO3用作氮肥是因为其中含有氮元素,易被农作物吸收,错误;C、Fe2(SO4)3用作净水剂是因为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错误;D、Al2O3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正确。答案D,3(2015北京高考)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氮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解析AN2NH3过程中氮元素由0价变为3价,被还原。B.工业合成氨的过程属于人工固氮。C.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利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尿素;而含氮的有机物也可以直接分解为无机物。,答案A,4(2015全国卷)海水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向苦卤中通入Cl2是为了提取溴B粗盐可采用除杂和重结晶等过程提纯C工业生产中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在用SO2将其还原吸收解析A项,苦卤中含有K、Mg2、Br等,通入Cl2可将Br氧化成Br2,便于从苦卤中提取Br2。B项,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和可溶性杂质(Ca2、,答案C,1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考点一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突破必备,1下列关于SiO2和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CO2、SiO2都能与强碱溶液反应BCO2和SiO2与水反应分别生成相应的酸CCO2是酸性氧化物,SiO2是两性氧化物DCO2和SiO2都是由相应的分子组成的,典题冲关,解析SiO2、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强碱溶液反应,A正确。CO2可溶于水生成H2CO3,SiO2却不能溶于水生成H2SiO3,B错误;SiO2与CO2都是酸酐,都是酸性氧化物,C错误;CO2是由CO2分子构成的,而SiO2则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SiO2中不存在分子,D错误。答案A,2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硅胶可用作食品干燥剂B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Si和SiO2都用于制造光导纤维D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解析硅胶无毒,具有吸水性可用作食品干燥剂,A正确;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B不正确;Si不用于制造光导纤维,C不正确;氢氟酸与二氧化硅能发生反应,不可用石英器皿盛放,D不正确。答案A,(6)SiO2不导电,是用作光导纤维的材料;Si是半导体,是用作光电池的材料。(7)水泥、玻璃与陶瓷是三大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碳化硅、氮化硅等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1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考点二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突破必备,1(2016青岛模拟)等质量的氯气与下列足量物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最少的是A冷的NaOH溶液BSO2的水溶液CFeCl2溶液D铜,典题冲关,题组一考查氯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解析等质量的氯气与足量物质反应,假设氯气中的质量都是71g,即1mol,A、1mol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转移电子是1mol;B、1mol氯气和SO2的水溶液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转移电子是2mol;C、1mol氯气和FeCl2的水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转移电子是2mol;D、1mol氯气和Cu反应生成氯化铜,转移电子是2mol,故选A。答案A,解析A、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正确;B、次氯酸钠中的次氯酸根离子水解溶液的pH为11,而现在pH=12,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电离出氢氧根离子造成的,错误;C、氯化钠和次氯酸钠在酸性环境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氯气有毒,正确;D、醋酸的酸性比次氯酸强,所以醋酸能与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次氯酸,漂白性增强,正确。答案B,误区警示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认识误区(1)液氯密封在钢瓶中,而氯水、次氯酸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2)1mol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可能为2NA,1NA,小于1NA(Cl2和H2O的反应为可逆反应)。(3)实验室制Cl2,除了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外,还可以用KMnO4、KClO3、NaClO与浓盐酸反应且都不需要加热,如ClOCl2H=Cl2H2O。,3.(2014江苏高考)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题组二实验探究型,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解析MnO2与浓盐酸反应生成Cl2,需加热,A错误;除去Cl2中的HCl应通过饱和食盐水,且气体从长导管进入,B错误;MnO2不溶于水,MnCl2可溶于水,两者用过滤的方法分离,C正确;MnCl2水解生成HCl和Mn(OH)2,加热HCl挥发,促进Mn2的水解,最终得不到氯化锰晶体,同时不可蒸干MnCl2溶液,否则得不到结晶水合物,D错误。答案C,4在实验室中用浓盐酸与MnO2共热制取Cl2并进行相关实验。(1)下列收集Cl2的正确装置是_。,(2)将Cl2通入水中,所得溶液中具有氧化性的含氯粒子是_。(3)设计实验比较Cl2和Br2的氧化性,操作与现象:取少量新制氯水和CCl4于试管中,_。解析(1)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收集时采取向上排空气法,又因为氯气有毒,所以在收集装置后要有尾气处理装置(NaOH溶液);(2)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次氯酸电离生成的ClO、溶液中溶解的Cl2也具有氧化性;(3)比较Cl2和Br2的,氧化性强弱,可以通过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即把溴化钠溶液加入到盛有新制氯水以及四氯化碳的试管中,然后振荡,静置后可发现溶液出现分层现象,下层溶液变为橙红色(说明生成了溴单质),从而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Br2。答案(1)C(2)Cl2、HClO、ClO(3)加入一定量的NaBr溶液,充分振荡,静置,若观察到CCl4层呈橙红色,证明Cl2的氧化性强于Br2,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考点三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突破必备,1(2015上海高考)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A还原性B氧化性C漂白性D酸性解析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是由于发生反应:Br2SO22H2O=H2SO42HBr。该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是还原剂,表现还原性。答案A,典题冲关,题组一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的全面考查,2(2016芜湖模拟)将SO2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能生成白色沉淀且不溶解的是Ba(OH)2溶液Ba(NO3)2溶液BaCl2溶液Ba(ClO)2溶液ABCD,答案C,误区警示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认识误区(1)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硫,除了用热的NaOH溶液,还可以用CS2,但不能用酒精。(2)SO2使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表现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使品红溶液褪色,表现SO2的漂白性;能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表现SO2的还原性;SO2与H2S反应,表现SO2的氧化性;SO2和Cl2等体积混合通入溶液中,漂白性不但不增强,反而消失。,(3)把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没有沉淀生成,但若通入NH3或加入NaOH溶液,或把BaCl2改成Ba(NO3)2均有白色沉淀生成,前两者生成BaSO3沉淀,后者生成BaSO4沉淀。(4)浓HNO3和Cu(足量)、浓H2SO4和Cu(足量)、浓盐酸和MnO2(足量)在反应时,随反应进行,产物会发生变化或反应停止。注意区分Zn和浓H2SO4的反应。,(5)C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确定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无水CuSO4确定水品红溶液确定SO2酸性KMnO4溶液除去SO2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除净澄清石灰水检验CO2。,3(2016唐山模拟)为探究亚硫酸钠的热稳定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无水亚硫酸钠隔绝空气加热,并利用受热后的固体试样和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题组二实验探究题突破,(1)查阅资料:无水亚硫酸钠隔绝空气加热到600才开始分解,且分解产物只有硫化钠和另外一种固体。如果加热温度低于600,向所得冷却后固体试样中缓缓滴加稀盐酸至足量,在滴加稀盐酸的整个过程中HSO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趋势为_。,(2)如果加热温度为700,向所得冷却后固体试样中缓缓滴加稀盐酸至足量,观察到烧瓶中出现淡黄色沉淀,且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此时在B、C两装置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为_。,(3)在(2)中滴加足量盐酸后,烧瓶内除Cl外,还存在另一种浓度较大的阴离子(X2)。为检验该阴离子(X2),先取固体试样溶于水配成溶液,为了加速固体试样的溶解,可采取_措施。以下是检验阴离子(X2)的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合理的方案是_(填“甲”或“乙”),请说明另一方案不合理的原因_。,方案甲:取少量试样溶液于试管中,先加稀硝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离子存在。方案乙:取少量试样溶液于试管中,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离子存在。(4)写出Na2SO3固体加热到600以上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1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考点四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突破必备,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典题冲关,题组一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考查,答案A,2有a、b、c、d、e五种气体,现进行下列实验:,则a、b、c、d、e依次可能是AO2、NO、HCl、NH3、CO2BO2、NO、NH3、HCl、SO3CNO、O2、NH3、HCl、SO2DHCl、CO2、NH3、H2S、CH4,解析由a和b混合,气体变成红棕色,可知a和b分别为NO和O2中的一种;b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浑浊,则b为氧气,a为NO;c和d混合产生白烟,则c和d分别为NH3和HCl中的一种;c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则c为NH3,d为HCl;e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e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浑浊,则e可能为SO2。答案C,误区警示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认识误区(1)NO只能用排水法或气囊法收集。(2)浓HNO3显黄色是因为溶有NO2,而工业上制备的盐酸显黄色,是因为溶有Fe3。(3)硝酸、浓H2SO4、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属于氧化性酸,其中HNO3、HClO见光或受热易分解。,(4)实验室制备NH3,除了用Ca(OH)2和NH4Cl反应外,还可用浓氨水的分解(加NaOH或CaO)制取,而检验NH须用浓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以确定NH的存在。(5)收集NH3时,把一团干燥的棉花放在试管口,以防止与空气对流;收集完毕,尾气处理时,应放一团用稀硫酸浸湿的棉花放在试管口,以吸收NH3。,(6)铜与浓HNO3反应在试管内就能看到红棕色的NO2,而与稀HNO3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才能看到红棕色气体。(7)浓盐酸和浓氨水反应有白烟生成,常用于HCl和NH3的相互检验。,3已知常温常压下在1L水中可溶解40LNO2,N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2NaOH2NO2=NaNO3NaNO2H2O。以下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不适合吸收NO2气体的是,题组二实验装置判断型,解析由于常温常压下在1L水中NO2可溶解40L,即极易溶于水,所以在吸收装置中需要防止倒吸,只有B不能防止倒吸。答案B,4(2016南阳模拟)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A是氨气发生装置B是氨气发生装置C是氨气吸收装置D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解析装置中NH4Cl受热易分解生成NH3和HCl,但在试管口附近两者又能结合生成NH4Cl,选项A错误;装置中的漏斗放置过低,不能防止倒吸,选项C错误;装置中的试管口应放一团干燥的棉花,选项D错误。答案B,1三大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考点五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突破必备,(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