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2. 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材料表明A. 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B. 明成祖担心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所在国利益C. 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D. 朝贡贸易追求未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大意是说:现在外国商人仰慕我明王朝从很远地方赶来,如果向他们征税,得到很少,却失了我们的体面。反映明成祖认为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本题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朝贡贸易。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使得具有耕织结合特点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市化的进程,故A项排除;外国商品只是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而不是完全取代国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兴起,故D项排除。4.下面是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44%73%1942年58%78%49%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B. 工业布局因工业内迁而改变C. 工业结构随战争而调整D. 官僚资本逐步侵蚀民族工业【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的是1942年与1937年相比,国统区重工业占工厂总数比例增加到近4倍,占工业资本总额的比例增加到近20倍,而工人所占工人总数的比例则是增加到近7倍,所以这是工业结构变化,而从1937年开始,日本全面侵华,故选C;题干中没有提到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工业布局和官僚资本,故排除ABD。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这一题主要进行纵向比较,然后即可得出结论。5.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A. 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B.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C. 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资料,当时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克服了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A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排除B;题干与农业的改造有关系,与土地革命没有关系,排除C;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名师点睛】三大改造:(1)实质:三大改造就是把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由农民、手工业者、资本家私有变为国家公有。因此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2)标志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革命任务看,新中国成立后,需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然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直到1956年底才基本完成这种过渡。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看,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从经济基础看,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统治地位,实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6.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的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该诗主要反映的社会现象包括服饰改革礼仪的革新不缠足运动婚姻风俗的变革A. B. C. D. 【答案】C【解析】打油诗前两句“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服饰的改革,后两句“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则是呼吁释放女性的脚,进行不缠足运动,因此该诗主要反映的社会现象包括项,而项则在诗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C。7.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A. 钟表工业发达B. 贫富差距缩小C. 工人消费水平高D. 工厂纪律严格【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当时英国的工人工作状况是悲惨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时间长而且纪律非常严格,由“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即可知,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论述钟表业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工厂纪律严明,劳动条件恶劣,不是工人消费水平高,故C项错误。8.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其突出特点是A. 通过谈判缓解社会矛盾B. 鼓励民众储蓄C. 加大市场调节经济作用D. 国家干预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罗斯福改变过去自由主义运作模式,实行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措施,故D项正确;通过谈判缓解社会矛盾,属于罗斯福新政劳资关系措施,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金融措施是稳定银行,不是鼓励民众储蓄,故B项错误;市场经济调节是自由主义经济体现,故C项错误。9.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推行“新经济体制”,给企业的计划指标由原来的近30个减少为9个,国家拨给企业的资金由企业自行使用支配,企业经理有权确定职工的劳动报酬形式及具体的奖励指标和条件。这反映出“新经济体制”A. 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B.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 运用价值规律刺激工业生产D.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答案】C【解析】“给企业的计划指标由原来的近30个减少为9个”是指减少企业计划,“国家拨给企业的资金由企业自行使用支配,企业经理有权确定职工的劳动报酬形式及具体的奖励指标和条件”说明增强企业的自主性,故选C;减少计划性并不意味着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也不能说明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排除AB;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新经济体制根本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就更谈不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0.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也被称作“美金”,下图为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和名言,其反映的基本特征是()。A.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B. 美元与马克挂钩,马克与其他货币挂钩C. 美元与白银挂钩,各国货币与白银挂钩D.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答案】D【解析】由材料“美元也被称作美金”、“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可知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孔子的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上述规定()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C. 温故知新 D. 当仁不让于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教育公平”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教学方式,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是学习方法,排除。12.“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材料中“争”的实质是A. 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C.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D. 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C项正确。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并非百家争鸣的“核心问题”,故A,B,D项与题意不符。13.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墨家对科技感兴趣B. 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C. 其它学派鄙视科技D. 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答案】B【解析】【详解】墨家代表的是平民,出于生产需要促使他们关注实用科技,社会需要是科技产生和受关注的最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墨家代表的小生产者,并不是对科技感兴趣,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时期思想家并不是鄙视科技,故C项错误;墨子是贵族的后代,故D项错误。14.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 教育思想B. 农本思想C. 民本思想D. 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都是在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即体现民本思想,C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孔子涉及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没有涉及,排除A。民本思想是属于上述思想家的共同点,与重视农业的农本思想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而强调民本思想是属于上述思想家的共同点,排除D。点睛:本题以早期儒家思想为切入点,抓住设问要求“共同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老子孔子韩非子B. 墨子孔子老子C. 孔子韩非子墨子D. 孔子韩非子老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三种可能态度,第一种“表示留恋”,应当是孔子,因为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不合时宜;第二种“为之张目”,应当是法家的韩非子,主张因时变法,顺应潮流;第三种“均感厌恶”,应当是主张无为思想的到家学派,故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应当是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思想【名师点睛】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1)孔子思想在春秋时期未受到重视,既不能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又不能顺应激烈的社会变革。(2)后经历代改造,儒学独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16.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 法家思想的盛行B. 黄老之学被推崇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 程朱理学的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士人得以参与国家政治,儒学成为走上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使政权具有开放性特征,故C项正确,法家思想是秦朝主推思想,故A项错误;黄老之学被推崇是西汉初期思想,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的盛行是宋代时期,故D项错误。17.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唐代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地位始终不曾受到影响。统治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宗教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宗教的兴亡,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道教在唐高祖时期地位最高,然而在武则天时期地位低于佛教。材料仅反映出唐代不同时期道教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不能得出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的结论,故B项错误。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需求,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唐代自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之后,佛教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基础广泛,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8.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两者的分歧在于A. 世界本原之争B. 治学方法之争C. 理气关系之争D. 道统思想之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和“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兄弟主张“发明本心”,这是关于治学方法之争, B项正确;朱熹的世界观是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兄弟的世界观是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没有体现二者分歧,排除A;材料未涉及理气关系之争,排除C项;材料与道统之争无关,排除D项。所以选B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中的限定词语:朱陆之争,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因而根据“朱陆之争”,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可知是“治学方法之争”。19.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心外无物”D. “理”“欲”统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不符合“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徐渭反对“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B项错误;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自然人性”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没有说明天理是需向外探求,还是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泛泛而谈,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20.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A. 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B.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C. 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D. 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令苗稍疏,预防风霾”,即体现“通过调整种植方式治理雾霾”;“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即体现“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据此,判断选项,可知:B项“工业化”,明显不符合清朝康熙时期史实;C项没有依据;D项“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环境治理治理雾霾清朝康熙帝时期的状况(课标外)【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角度新颖,考查古代中国环境治理相关内容。兼顾考查一种史观生态史观。即,将环境治理(治理雾霾)与“天人关系”结合起来。具体要思考雾霾的由来及影响。影射当今工业文明时代下,要注意生态文明建设,要注意做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切实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1.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专制权利的失控B. 程朱理学逐渐盛行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民主思想的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介绍了唐代和宋代女性穿着的差异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的盛行对妇女的限制增多,在服饰上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时间不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在明朝;D选项错误,此时思想盛行的是程朱理学。22.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A. 民族歧视,控制思想B. 等级森严,制度矛盾C. 重视礼教,维护统治D. 重视理学,以备顾问【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可以看出元朝对儒家思想是十分推崇的,也就是说元朝对礼教十分重视,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的问题;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制度矛盾;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以备顾问”的思想。点睛:本题答题的重点在于元朝所采取的措施和它的主张之间的差异,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反映出实质性问题,抓住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位来分析,逐一排查,得出正确选项。2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之哲王所以正百辟者,既已制官刑儆于有位矣,而又为之立闾师(地方小官),设乡校(乡里聚会议政场所),存清议于州里,以佐刑罚之穷。”这表明顾炎武重视A. 道德教化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 社会舆论D. 乡村自治【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材料中“设乡校,存清议于州里”可知顾炎武重视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故选C项;道德教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B项是梁启超归纳顾炎武思想提出名句,故B项错误;乡村自治不符合材料顾炎武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2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猛烈抨击儒家经典、正统思想和伦理纲常。李贽的上述言论是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唱反调,故答案为B。A项表述不全面,材料所述李贽的观点并非仅此一点,排除A;材料中李贽的观点并非仅仅针对孔子,排除C;材料中李贽表达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看法,并非只是为了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25.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第II卷(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宋史朱熹传材料四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2)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答案】(1)因素:民心的得失。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2)关键:正君心。途径:存天理,灭人欲。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认识:限制君权。【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即可回答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民心的得失。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2)据材料二“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是神化君权;警诫君主。(3)据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正君心。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存天理,灭人欲。(4)据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5)本题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共同认识是限制君权。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27.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材料二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理学家们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材料三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西方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等(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指出让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材料三对“中西文明”有怎样的见解?【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更多的吸收佛、道因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和家庭;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3)媒介: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及介绍中国的相关书籍。见解:中西文明各有优长,希望实现文明互补与融合。【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孔孟儒学注重仁政和民本思想回答;汉代儒学从君权神授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发展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宋明理学思想特点以及影响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二中的“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归纳“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依据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归纳出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依据“士大夫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