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1.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A. 神权政治空前强化B. 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说明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神权政治空前强化,排除A;材料与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的信息,排除D。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A. 三公九卿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在西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贵族在封地内拥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大权,导致国家具有分散性和松散性,故B正确;A是秦朝的制度,排除;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诸侯在诸侯国内拥有再分封、任命官吏等权力,有较大的独立性,分散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D. 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王城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选A;周王通过分封制实现对地方的间接控制,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等级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信息,排除D。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5.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 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B. 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C. 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D. 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礼仪”反映的是礼乐制度,是指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上的一些活动中按规定办事,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从而维护等级秩序,故A正确;B、C不是推行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排除;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不利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D错误。6.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A. 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B. 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 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D.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答案】D【解析】A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分封制仍然存在,排除;秦朝废除血缘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C错误;材料阐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情况,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从分封制逐渐向郡县制过渡,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正确。7.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A. 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 皇权专制不可僭越C. 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 皇位世袭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帝独尊,因此选A;皇权至上指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C、D与材料无关,排除。8. “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答案】B【解析】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故不选A项;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选C项;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不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9.据秦琅琊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的表现是选贤任能。郡县的长官一律由皇帝按照其才能、政绩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世袭垄断政权的现状,改变以往的“任人唯亲”,因此答案选D,其他几项与题意明显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名师点睛】这是xx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5题。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1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A. 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 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D.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推恩令”的具体表现。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排除D;汉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A错误;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说法片面,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对西汉推恩令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中枢机构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 汉朝的“中朝”C.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 宋朝的枢密院【答案】B【解析】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逐渐形成“中朝”,而原来掌握实权的三公九卿则变为主要负责执行的“外朝”。因此汉朝的“中朝”的设置符合材料信息,故答案为B项。秦朝的三公九卿和隋唐三省六部的官员本来就是位高权重的大臣,不是“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排除A、C项;宋朝枢密院的设置是为了分割宰相的军权,不是取代宰相,排除D项。点睛: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13.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A. 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B. 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 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D. 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可见没有体现察举制按出身授官,排除A。九品中正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题干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排除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指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察举制由地方举荐到朝廷考试,说明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其演变规律:(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平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14.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了唐代A.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 行政制度对皇权有一定制约C. 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 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由材料“最终诰敕没有颁行”说明行政制度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排除A,选B;材料表明给事中负有封驳审议的职责,排除C;三省官员互不统属,排除D。1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6.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 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实质上反映了的地方割据势力的扩大和中央权力的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中央政府对此有警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央利用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点睛:反映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唐代前期刺史向尚书省(中央)请示汇报,唐代中后期则向地方节度使请示汇报”,这反映出中央权威的削弱,地方权力的上升。17.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A. 扩大了官吏来源B. 得到不断发展完善C. 提升了人才素质D. 解决了考试的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的贡献看不出官吏来源的扩大,排除A;材料是对科举制不停的进行规范,内容扩大了,说明科举制得到不断的完善,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出选拔出来的人才素质是否提高了,排除C;科举制是不断走向完善,故说“解决了考试的弊端”太绝对,排除D。18.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最能体现该主张的史实是A. 世家大族任朝廷要职B. 由中央掌控地方的赋税C.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D. 抽调各地精兵充实禁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意思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管理治理天下。宋代实行科举制,A项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看不出皇帝和官僚的关系;C项正确,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体现了皇帝和官僚共同管理国家,符合题意;D项错误,不能体现皇帝和官僚的关系。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19. 有学者认为,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设置体现着“权力制衡”的精神下列各项可以作为佐证的是A. 设立内阁负责奏章票拟B. 派遣通判监督地方长官C. 开创三省六部管理体制D. 设枢密院分理全国军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内阁制度创立于明代,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结合所学,北宋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立通判,对其进行监督,与题干“中枢机构”不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开创于隋唐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全国军务归枢密院管理,以削弱宰相的军权,故D项正确。20.有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A.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 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D. 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根据统计数据“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 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说明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1.“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A.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C. 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 D. 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制度主要针对地方管理问题,它代表中央长期管理地方,而权力又听从中央,根据所学,符合元朝的行省制,行省制有效地管理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故C正确;A是郡县制,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确立就出现,不属于新体制,排除;B是分封制,分封制不符合中央集权,排除B;元朝行省制并没有改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主要理解行省制在代表中央和管理地方上权力使用的特点,它也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22.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元代的政治制度。依据题干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可知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的政治制度23.“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 设枢密院B. 设立南书房C. 设置殿阁大学士D. 设立内阁【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朱元璋由于废除丞相制度,造成皇帝政务繁忙。为改变这种情况,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所以选D,排除C;枢密院是宋元管理军事的机构,南书房是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排除A、B。24.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A. 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 宦官权力的扩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A项错误;东厂是国家特务情报机关,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与题中“本质上反映”相符,故B项正确;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监察体系的完善,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C项错误;宦官权力依附于皇权,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东厂的设置【名师点睛】明朝富有特色的厂卫制度是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结果,厂卫包括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大内行厂两大系统从朱元璋开始设立锦衣卫,最终形成了厂卫制度 这一制度对明朝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或隐或明的影响。2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材料中,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直属六部,这样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地方控制过死,而巡抚的出现则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效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增设巡抚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增加地方权力;C选项错误,六部原有的权力并没有减少;D选项错误,根本不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问题。26. 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惠帝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后说,御史“专纠贪残,举循良,匡政务教化为职”。嘉靖皇帝曾对左都御史说“御史的职责在于勉励贤善,抑制邪恶”。这说明明朝统治者要求御史尽到( )A. 奸邪屏迹,善人汇进 B.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C.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D. 廉洁自律,匡扶正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监察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御史专纠贪残,举循良,匡政务教化为职、勉励贤善,抑制邪恶”等信息,可知统治者要求御史尽到监察腐败、惩恶扬善的职责,A项符合材料的描述和题意,正确;“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强调的是要求御史敢于直言进谏,舍生忘死,排除B;“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调的是个人品德修养,不符合题意,排除C;“廉洁自律,匡扶正义”的信息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监察制度27.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A. 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B. 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C. 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D. 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答案】A【解析】皇帝的宗室亲王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主要成员,他们都是宗室诸兄弟子侄,表现出满族浓厚的血亲关系,鲜明地体现出满族政权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宗法色彩,不能体现元朝“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排除C;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D错误。28. 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 “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A. 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 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C. 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 “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中可以看出南书房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说明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中最高政务机关错误;B中提拔人才不符合题意;是军机处意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南书房【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注意两个“联系”、抓住三个“核心”。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29.清代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此机构的设置A. 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机务C. 取代前朝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D.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军机处于雍正年间设立,只能上传下达,不具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这样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故C、D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结合军机处的内容和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30. 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A. 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 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军机处逐渐演化,不同的史学家对于它演化完成的认知有差别,故A项正确;中国君主集权在明清一步步走向顶峰,并不艰难,故B项错误;历史研究是可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故C项错误;军机处设置是为了用兵西北,内容保密,并非机构保密,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31.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对于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A. 废除债奴制,建立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B. 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C.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D.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答案】B【解析】“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对于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反映出梭伦改革的特点,即执行折中的特点,与“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相符,故B正确;A、C、D不能体现择中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他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32.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这表明A. 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B. 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C. 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D. 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涉及的是克里斯提尼时期废除血缘部落代之以地域部落的史实,这是对社会中传统贵族权力的削弱,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民主制度的繁荣时期在伯利克里时期,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城邦制度对民主的推动,排除C项。33.在雅典,每年的公民大会都会询问公民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如果大会表决需要,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即为当年被放逐的人选,且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这说明当时雅典A. 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B. 民主制度保证公平正义C. 国家决策缺乏理性规范D. 公民大会维护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得票最多的人即为当年被放逐的人选”“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说明古代雅典国家决策缺乏理性规范,故选C;A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体现了陶片放逐法的弊端和不完善,容易被野心家利用,无法保证公平正义,排除B。34.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步入了“黄金时代”,所有公民都可以担任一段时间的政府官吏。下列哪一措施可以解决平民参政的后顾之忧A.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B. 取消五百人议事会的资格限制C. 给公民发放观剧津贴D.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答案】D【解析】【详解】伯里克利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故C错误,选D;AB都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采取的措施,但与为保障雅典公民积极参政议政无关,排除。35. 约公元前420418年在雅典上演的伊翁的故事中,剧中男主角把雅典比之为一个“充满恐怖”的城市,用一种小心谨慎的言语解释他宁愿在达尔斐神庄过一种没有友人的奴仆生活,也不愿做一个自由人和一位公子而生活在像雅典这样的地方。该剧作者意图A. 揭露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B. 表达对雅典政治体制的不满C. 赞美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D. 讽刺雅典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到关于城邦宗教信仰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关键句“不愿做一个自由人和一位公子”可以判断剧中男主角不愿成为雅典公民,因为城邦政治“充满恐怖”,正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中由于轮番而至、直接民主等带来的消极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对民主政治的恐惧而非赞美,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友人的奴仆生活”并非指贫困的生活,也没有提到贫富差距问题,故D项错误。36.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答案】C【解析】“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37.公元前3世纪,罗马阿奎里亚法规定:“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该规定说明罗马法A. 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 确保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 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涉及到奴隶或牲畜、物品属于私有财产,说明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而这种基于公民个人的纠纷又属于民事行为,不属于商业交易,排除D,选A;题干没有体现“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C。38.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同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缔结契约,是无效的。这一规定A. 违背了法律的规范性原则B. 将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依据C. 禁止不诚信的人缔结契约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同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体现了重视诚信、名誉,这与罗马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注重商业信誉相一致,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罗马法得到发展完善,依据“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联系罗马法发展的背景分析即可。3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 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C. 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说明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即尚未被判有罪之前是无罪的,故答案为B项。A选项与题干中的“当事人若不向法庭起诉,法庭即不予受理”不符;C选项与题干中的“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不符;D选项与“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不符,CD项的表述都过于绝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特点【名师点睛】罗马法的特点包括:罗马法作为奴隶社会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深受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罗马法是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罗马法还确立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如疑罪从无、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有罪、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法官不得自动审判、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一目了然之事无须证明、一事不再理等等原则对现代法律制度仍然产生重大影响。40.“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A.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B.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C. 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D. 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和材料中“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说明只要是罗马公民均受公民法的保护,故项正确;中万民法是世纪颁布的;C说法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成文法还没有出现,D项错误。点睛: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二门下级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串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弃(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瑞(尚书仆封)而亲德弃,(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鸡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许旨,会瑞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瑞、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资治通鉴(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答案】(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能力,根据材料一“其秉国钧者惟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发电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微观经济学(浙江大学)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文写作(山东联盟)知到智慧树答案
- 银行会计习题及答案
- 2025年度内衣品牌企业信息化建设合作合同模板
- 2025年度泵车租赁及运输保险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别墅房屋建设与室内外装饰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年汽车质押借款合同车辆保险权益转让范本
- 2025年照明产品进出口贸易合同
- 2025版智能生产线全套设备交易及维护服务合同
- 危险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手册
- 物业小区多种经营创收方案及应用
- 《建筑装饰设计收费》
- 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
- 去极端化自我剖析
- 生殖伦理培训课件
- 船舶压载水取样与检测技术
- 【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实践研究4100字(论文)】
- 飞蚊症护理的课件
- 金融工程.郑振龙(全套课件560P)
-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