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佳答案)1.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A.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 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 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 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说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B项正确;“维系亲情延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D项错误。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 。”材料中“ ”处应该填入的是A. 御史大夫B. 枢密使C. 三司使D. 参知政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中书门下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故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材料“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说明它与财政相关,故选C。AB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3.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实结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管理方式分封制延续到汉朝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强调的是任何结论都要有史料依据,不能过多衍生。史料只说了商鞅变法提倡废分封、行郡县,我们从中无法看出秦国当时是否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史料中只说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无法看出文化与政治之间是否有附庸关系,故B项错误。行省是元朝的政治制度,行省长官像诸侯一样镇守四方,但已经没有割据地方的实力,因为其手中诸多重大的权力已经被中央收回,这反映的是元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明太祖时期的“禁止通蕃”诏令只限于明太祖时期的状况,无法推论出整个明朝都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故D项错误。4. 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下列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A.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C.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D. 促进诗歌繁荣发展【答案】C5.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A. 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 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 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 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并不能对皇权构成限制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无意说明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与否,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名义也没有宰相实质,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大学士6. “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A. 枢密院B. 中书省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与南书房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构是指清朝的军机处,故D项正确;A项是宋朝的建立的;B项是元朝建立的;C项是明朝建立的。点睛:材料“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与南书房邻”是解题的关键。7.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中A. 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B. 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C. 中国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薄D. 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了民众对鸦片战争的漠视态度,反映出清政府统治下民众的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观念不强,C项与题意相符。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B、D两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C。8.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愚昧落后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能得出清政府极度反感英国侵略行径的结论,故A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B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同做法不是出于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而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天朝上国的尊严,故C项错误;材料“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没有体现被迫接受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9.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A. 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B. 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C. 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D. 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办银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是获得土地,故A项错误;这一方案只是获得太平天国领袖极少数的赞同,故B项错误;这一方案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与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截然相反,故C项错误;为发展工商业办银行,材料反映了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10.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A. 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 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 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 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朝有识之士认识到日本的强大和进步,所以开始关注日本社会的积极方面,同时对比清朝当时现状进行反思,A项正确。仅凭申报对日本社会报道的增加不足以体现当时清政府对舆论的政策,排除B。申报对日本的正面报道增加,且主要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无法得知国人是否由此才开始关注日本文化,排除C。题干中只提到申报一家报纸,不能反映当时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1. 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 马关条约开商埠B. 辛丑条约拆炮台C. 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D. 国民政府迁都到重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述为西方列强重视对长江流域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开始涉足长江流域,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进一步扩大了在长江流域的在华权益,故A项正确,排除B项;CD项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12.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关于这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领导阶级相同B. 革命任务相同C. 指导思想相同D. 革命具体对象相同【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都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国民革命是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解放战争是共产党领导的,A错误;领导阶级不同,指导思想也不相同,C错误;辛亥革命的革命对象主要是清王朝,国民革命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解放战争主要是反对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D错误。13.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这一妥协的显著成果是A. 加速清朝统治覆灭B. 加快中国独立步伐C. 巩固民主共和政体D. 推进近代化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孙中山以“推翻清帝,实行共和”为条件让位给袁世凯,加速了清朝统治覆灭,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取得民族独立,排除。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复辟帝制,并没有巩固民主共和政体,排除C。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近代化进程遭受挫折,排除D。14.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可知说明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工具,所以D辛丑条约正确。其他选项内容均不符合。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名师点睛】15.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机枢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A. 继续进行革命B. 加强政治统一C. 各省放弃独立D. 实行民族自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机枢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可知孙中山认为各省独立后应该联合服从中央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继续进行革命的信息,主张服从中央统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实行民族自治的信息,服从中央统治,排除D。所以选B16. 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A. 国民大革命时期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由材料“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指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故排除D,选B;国民革命期间,国共合作而非分裂,排除BC。17.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指的是A. 遵义会议B. 八七会议C. 南昌起义D. 秋收起义【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第一次”指的是遵义会议。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故排除BCD,选A。18. 1940年10月蒋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误,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作”。蒋介石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 争取与英美同等的军事地位B. 向英美展示中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C. 希望英美废除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D. 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日的援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40年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蒋介石认为“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旨在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日的援助,故D项正确。“平等合作”不等于争取与英美同等的军事地位,故A项不正确;B、C两项夸大了蒋介石言论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9.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情况(见下表),中共中央决定A. 签署双十协定B. 进行战略反攻C. 进行战略决战D. 发起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双十协定签署于1945年10月10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进行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6月到1948年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48年秋,国共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从1946年的13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则从430万人锐减到365万人,中共中央认为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C项正确。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排除D。点睛:表格类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情况”中的相关数据即可,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0.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A. 全民参与B. 轮番而治C. 直接民主D. 公开透明【答案】D【解析】从材料“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可以判断材料主要表达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所以D正确的;BCD三项都没有得到体现,故BCD错误。21.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有人缔结抵押自身或转让物件的契约,而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那么当时所作的诺言不得违反”。民法大全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两则材料都体现了罗马法A. 保护私有财产B. 维护奴隶制度C. 强调契约至上D. 重视呈现证据【答案】D【解析】.保护私有财产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错误;维护奴隶制度是罗马法的实质,但材料反映的是公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奴隶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民法大全没有反映出契约之上的原则,故C错误;十二铜表法反映如有证人在场,则缔结的契约不得违反;民法大全强调“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两部法律反映的是罗马法注重证据的特点,故D正确。22. “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为此,罗马当局A. 完善习惯法B. 发展万民法C. 颁布成文法D. 固守公民法【答案】B.23. 程汉大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中指出:“在1696年以前,威廉曾5次行使否决权,但被他否决的5个法案经议会复议和第二次通过后,最后都成为正式法律。此后威廉再未行使否决权。安妮女王当政12年,只使用一次否决权,即1708年否决苏格兰民兵法案。”上述现象表明A. 国王完全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 议会权力逐渐居于主导地位C.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开始确立起来D.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1696年以前威廉曾5次行使否决权,但被他否决的5个法案经议会复议和第二次通过后最后都成为正式法律。此后威廉再未行使否决权。安妮女王当政12年,只使用一次否决权”,这反映了国王逐渐而非“完全”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故A错误。材料表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受议会制约,议会权力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故B正确。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开始确立起来,在1689年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故D排除。点睛:本题除了熟悉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之外,依据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知识,容易排除CD;尤其要注意程度词。比如“完全”“逐渐”24. 近代以来法国共产生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一直未改变,这反映了A. 启蒙运动使法国思想极其活跃B. 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力量多元C. 法兰西共和之路历程非常艰难D. 外国干涉频繁打断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90年内更换12部宪法”可知法国宪法的频繁更迭说明法国国内各种势力较量的激烈,法国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从而表明法国在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C项正确。A B D三项只是强调宪法变更的原因,排除。所以选C25.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的重要原因是A. 联邦体制B. 三权分立原则C. 邦联体制D. 民主共和政体【答案】A【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体制,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故A项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是政府权利构建中相互制约与平衡,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邦联体制是独立之初美国体制,故C项错误;民主共和政体主要体现在总统通过选举产生,有时间任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表明地方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结合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的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最高法律,联邦政府行使主要权力,各州可以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同时还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样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6.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体现了中华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盉(h),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铭文44字铭文解释:王说:“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來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滿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了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1)依据材料一,从史料的角度说说“克盉”的价值。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2)王绾、李斯对秦朝的地方管理分别提出什么主张?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具有怎样的意义?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发展演变的规律。【答案】(1)价值:“克盉”的这段铭文,完整地记录了燕国的立国史以及西周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度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实(适用性)。作为第一手材料,具有极为重要可靠的史料价值(可信度)。(2)主张: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弊端,主张实行郡县制。措施: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意义: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规律: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解析】(1)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盉作为第一手材料,具有极为重要可靠的史料价值。由铭文内容“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來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滿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反映了燕国的立国史以及西周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度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实(适用性)。(2)由材料“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和“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可见,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弊端,主张实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7.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中国人民奋起反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二(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材料三(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蒋介石日记(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答案】(1)态度:敌视(或否定);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设想:不可行。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3)变化: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