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建立健全某省农业保险的对策_第1页
07建立健全某省农业保险的对策_第2页
07建立健全某省农业保险的对策_第3页
07建立健全某省农业保险的对策_第4页
07建立健全某省农业保险的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农业也自然不例外。然而与工业或者第三产业相比,农业具有其特殊性,工业跟第三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辅助产业或者配套产业往往也能跟上发展的步伐,但是农业在这一方面并不一定能跟上步伐,比如农业保险,农业的发展,受很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比如,生产资料的价格,又或者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蚀,农业的风险性注定了新时期的农业发展辅之与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的有效工具,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然而在我国,农业保险却陷人了困境,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定位不清,缺乏总体规划,立法滞后;农业保险市场现实需求不足;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断减少农业保险费率居高不下;农业保险产品供应短缺;农业保险的经营长期亏损;缺乏有效的保险手段和风险分散机制等。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十分缓慢,举步艰难。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农业保险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农业保险发展不足,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本文试从农业保险的特点,农业保险的现状跟农业保险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结合广东省在农业保险这方面的情况,阐述农业保险目前的瓶颈,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农业保险的发展献上一些有用的看法。 关键词:农业保险 定义 现状 政策建议 目 录 1.前言3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 1.2文献综述4 2.农业保险的定义4 3.广东农业风险及关联的农业保险的一些情况分析4 3.1广东农业风险的基本情况5 3.2广东农业保险的一些数据分析5 3.3广东农业保险的模式8 3.4广东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8 3.5广东农业保险的制约因素10 4.政策建议11 4.1建立广东省农业保险目标模式以及基本框架11 4.2促进农业保险目标模式实施的对策14 5.总结14 致谢15参考文献16英文摘要17 1.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而且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但是,农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种种的障碍,比如无可避免的农业风险,具体到广东省而言,广东省的农业作物包括,水稻,香蕉,荔枝等等,但是每年的农作物收成总是没有办法准确预测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广东省的地理环境,注定了或多或少会遇上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如果了解广东自然风险的特征以及农产品贸易的市场风险能让我们对广东农业的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农业保险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能给予相关部门一些政策建议,这是本文的初衷。 1.2 文献综述何谓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当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方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关于“农业保险”已不再只是一个概念,不再只是局部地区小打小闹的试点。孟春在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书中认为,我国农业保险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解决由于我国农业分散化、小规模、差异性和农业保险的外部性等问题所引发的“四大矛盾”,即农业保险的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低购买力的矛盾;农业保险的外部性与保险双方利益的矛盾;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与商业保险公司盈利性目标的矛盾;在较大范围分散农业风险的需要与保险公司在较小范围内经营的矛盾。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不能照搬美国、日本或法国等西方国家模式,宜采取一种渐进的路径。其出发点为: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既要基本克服以往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又要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和国家财政能力实际。发展我国农业保险,应按照“国家财政扶持、商业化运营,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在尽量大范围内分散风险,逐步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的思路,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充分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推进。此书对农业保险的现状,无论是横向跟其他国家比较还是纵向跟历史比较都有比较详尽的阐述,而且还提出了诸多建议跟政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书的数据还有建议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本文在吸取这些专家的精华的基础上,再做一些修补,希望能跟得上时势的发展。 2.农业保险的定义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和林木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 我国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耕牛保险,山羊保险,养鱼保险,养鹿、养鸭、养鸡等保险,对虾、蚌珍珠等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蔬菜保险,稻麦场、森林火灾保险,烤烟种植、西瓜雹灾、香梨收获、小麦冻害、棉花种植、棉田地膜覆盖雹灾等保险,苹果、鸭梨、烤烟保险等等。 3.广东农业风险及关联的农业保险的一些情况分析 3.1广东农业风险的基本情况农业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自然风险,何谓自然风险,指的是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生命安全的风险如地震,洪涝灾,火灾,风灾,雹灾,冻灾,旱灾,虫灾以及各种瘟疫等自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发生的。由于广东地处祖国南疆,北依南岭、东北为武夷山,南临南海,东面有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全省陆地面积17.8万km2,沿海城市众多,岛屿星罗棋布。由于濒临海洋、海岸线长,受着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广东易遭西太平洋及南海台风袭击,故台风以及台风带来的暴雨洪水灾害相当严重。虽然台风以及台风所带来的暴雨洪灾为主要灾害,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北等地区还有由于冰冻所带来的风雹灾和冷冻灾所带来的影响,另外,虽然地处亚热带降水丰富的南方,但是广东发生干旱的频率一点也不低,因此也形成了多种灾害混杂的广东。其特征是:自然风险形成的不可控性,自然风险形成的周期性,自然风险事故引起后果的共沾性,即自燃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其涉及的对象往往很广。而由于广东位于我国的华南沿海地区,由表1、表2 3我们能够看到,广东自90年代至今,受灾面积与全国有着紧密的联系。表1 受灾面积统计 单位:千公顷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全国5771183208513334882955043458214698953429广东17533038112123701871151714921242占比例3.043.652.184.853.403.313.182.32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P8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6P88、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4P8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2P286表2 受灾面积统计 单位:千公顷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全国5014549981546885215547119545063710638818广东70115806881094197811941071869占比例1.403.161.262.104.202.192.892.24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P7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P7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P7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P69小结:广东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地区,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是巨大的,而为了把这种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引入农业保险自然成了重中之重。 3.2 广东农业保险的一些数据分析表3 近年广东农业保险保费跟赔付支出比较项目2004年2005年2006年保费收入赔款支出保费收入赔款支出保费收入赔款支出农业保险1647.33707.081402.671115.531347.171230.99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7 小结:由近三年来的保费收入可以看出。近年来,广东农业保险的发展不仅停滞不前,甚至还出现了倒退,而赔款支出的增加,意味着近年来农业所遭受的灾害是在逐年增加的,这一进一出可以看出,这几年广东农业保险的发展实在是难言乐观。 3.3 广东农业保险的模式 广东省地处“典型气候脆弱区”,自然灾害多发,其中台风、暴雨、洪涝发生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12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5。 显然,广东农业生产客观上非常需要农业保险的保护。于是,上世纪80年代,广东保险界开始探索和尝试农业保险业务,几种业务模式相继应运而生。这些模式虽然有的已经因为不适应市场发展而停办,有的其可行性还在继续探讨之中,但此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教训,对于眼下我国正在下大力气培育的农业保险市场却是不无益处的。 代办模式 1990年,广东省政府委托省财政厅与人保广东分公司签订了代办农业保险协议书,约定广东农业保险由人保广东分公司代省财政厅经营,经营盈余留作赔偿准备金,经营亏损则挂账,并从来年的盈余或代办地方财产保险的盈余中解决,保险公司只提取业务费用。协议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后顾之忧,使农业保险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开展。由于省政府关心农业保险经营情况,保险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因此加强,农业保险保护农业的作用逐渐显现。据了解,那段时间广东的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很快,省、地(市)、县各级公司都建立了农险机构和队伍,保费收入也从1990年的2186万元发展到1993年的14529万元。 由于1993年亏损金额过大,1994年广东省财政厅终止了该代办协议。除了1993年业务大发展之时遇上了大灾年外,造成该业务亏损的还有另外一些因素。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发展业务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承保理赔办法也不够完善。由于经营效益没有与基层政府和保险公司挂钩,保险事故发生后,经常出现县、乡镇政府和基层保险公司与投保农户一起联合起来向上级公司多要赔款的现象。 番禺模式 广州市番禺区政府从1996年10月开始,每年从救灾款中拨出专款保证农业保险风险准备金1000万元,连续拨付4年,用于农民投保的保费补贴和保险经营亏损的补贴。该业务具体由人保经营,实行独立核算,亏损部分由人保与区财政按60和40的比例分担,盈余转入风险准备金。番禺还专门成立了由区政府、区农办、财政局、保险公司等单位领导组成的农业保险领导小组,负责指导、规划、监督和落实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人保番禺支公司为了保证公司的经营效益,控制风险,对农业保险实行总量控制,确保当年承保的保险金额与风险总准备金等额,主要承保香蕉种植大户的风灾和霜冻这两类风险。 近两年,农民投保该险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如香蕉种植2001年投保只有3120亩,2002年则增加到18000亩。番禺支公司考虑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同番禺区政府进行协商,将经营亏损的分摊比例调整为82,即政府占80、保险公司占20。后因番禺区政府直接参与保险经营不合法等原因,该模式在2003年已停止运行。 这种模式是政府实行保费补贴,减轻了农民的保费负担,引导农民用保险转嫁风险,调动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政府对农业保险实行亏损补贴,减轻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但该模式是政府直接参与经营活动,因此推广价值不大。因为能够对农业保险实行经济补贴的地方政府毕竟为数不多,且大灾之年,县、区级政府的偿付能力也极为有限。 云浮模式 云浮模式始于肇庆市1992年建立的“生猪特定疫病保险制度”,由市政府发文委托保险公司具体承保,每头猪的保险费是3元。为了使保费能够筹集起来,又不增加农民负担,保险费向屠宰点或以其他形式向生猪(猪肉)经营者收取,不得向卖猪的农户收取。农民的生猪出现特定疫病造成损失时,由保险公司按市场价格赔偿给农户。后该险种由于有乱收费之嫌而遭清查,多数县区被迫停办,到2002年还有罗定、新兴、郁南三市县继续试办。2003年受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新兴市也已停办该保险。这种保险制度至今已实行十多年,经营结果是收支平衡,政府、保险公司和广大农民三方都满意。但向屠宰点或生猪(猪肉)经营者收取保险费没有法律依据,个别地方生猪(猪肉)经营者曾经集体罢市表示抗议。 韶关烟叶保险的开展方式与云浮模式相似,由政府出面要求烟草公司代其已签订种植合同的农户统一向人保投保黄烟种植保险,出险后保险公司直接赔付给农户。不同之处是保费须由农民自行承担。 这类险种的特点是:政府给政策,却没有补贴,保费来源由政府通过其他渠道解决,有一定的社会救济色彩,比如养猪户不交保险费,却能享受生猪特定疫病保险等。 自办模式 人保广东分公司自停止代办省政府农业保险业务后,在“量力而行、不赔不赚”的原则下继续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这一方面是从国家和地方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简单地停办农业保险业务;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多样化经营的一个方面和业务收入的必要补充。目前在番禺、云浮和韶关以外的地区,人保广东分公司对农业保险基本上是自主经营。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采取加强管理、优化险种结构,提高业务质量,稳定业务规模等措施。根据一些外商、合资企业、国内企业和集团等农业企业对保险的需求,其业务重点主要放在承保“三高”农业的大中型保险项目。近几年,人保广东分公司农险年保费收入基本维持在2000万元左右,赔付率逐年下降,综合赔付率为83,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采用商业保险模式经营农业保险,由于农业保险费率高,农民难以承受,保险业务难有大的起色。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也受到影响,承保面小、保障程度低,赔付条件苛刻,使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十分有限。另外,由于没有再保险支持,对总承保金额也有一定控制,保险公司承保非常谨慎。 3.4 广东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广东农业保险从1985年恢复试办以来,经历了由单一险种到系列开发、局部承保等阶段,先后开办了水稻、水果、森林、甘蔗、生猪、耕牛、家禽及水产养殖等系列保险,险种达到20多种。(广东农业保险发展具有三个典型的阶段): 1.试办阶段(1985-1989年)。这一阶段属于农业保险的“拓荒”时期,以保险公司直接展业、承保分散型业务为主,业务量小,相应的保险机构也不健全。5年累计保费收入仅为1852万元,年均保费收入只有370万元,综合赔付率为93%,保险公司仅略有盈余。 2.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3年)。此阶段的农业保险主要实行的是代办模式,1990年广东省政府委托广东省财政厅与人保广东分公司签订了代办农业保险协议书,约定广东农业保险由人保广东分公司代省财政厅经营,经营盈余留做赔偿准备金,经营亏损则挂账,并从次年的盈余或代办地方财产保险的盈余中解决,保险公司只提取业务费用。保费收入从1990年的2186万元增加到1993年的14529万元,4年累计保费收入为31175万元,年均保费收入达到7794万元。这一时期综合赔付率达到149%,保险公司严重亏损。由于1993年业务大发展之时遇上大灾年,导致农业保险亏损金额过大,1994年广东省财政厅终止了该代办协议。 3.收缩调整阶段(1994年至今)。1993年以后,由于财政部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原来的人保集团)实行新的财务核算制度,取消了对原按30%计提费用的规定,保险公司全面商业化的转轨,使前一阶段人保公司内部抽肥补瘦推动农业保险的机制被停止,也直接影响到各地农业保险改革的试点。从1994年到2003年,广东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1994年和2003年下降幅度非常明显,2003年保费收入不到1000万元。虽2004年保费收入恢复性增长到1647万元,但2005年又出时期年均保费收入3251万元,综合赔付率970l0,保险公司略有盈利。 3.5 广东农业保险的制约因素广东省农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很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特大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保险赔付率高; 农业被公认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广东又是台风、热带风暴、洪水、千旱等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2006年7月中旬,第四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广东省共13个市108个县(市、区)67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782万,死亡106人,失踪77人,直接经济损失 135亿元,其中与“三农”有关的损失达93亿元。重特大灾害是导致农业保险赔付率升高的主要原因,高赔付率又使得许多商业保险公司“谈农色变”。 2.现行农业保险经营体制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农业保险政策性、非盈利性的经营特性与商业保险公司追求利润的经营目标是相背离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保险经营者已无兴趣开展这种费力赔钱的险种业务,无法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作用。由于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国内其他股份制保险公司很少涉足亏损严重的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不断减少,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在广东省境内仅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广东省分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据广东省保监局统计,2006年上半年,保险公司收到的农业险保费只有671万元,仅占全省保费收入317.9亿元的0.02%,比去年同期减少2. 73%0. 3.农业保险的技术手段缺乏 农业灾害损失在年际间差异大,纯费率要以长期平均损失率为基础,但有关农作物和家禽生产的原始记录和统计材料极不完整或难以收集,这给农业保险费率的确定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农业保险的标的物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赔款应根据灾害发生时的价值计算,而这时农作物往往还未成熟或还在生长中,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预测其未来的产量和产品质量以及未来产品的市场价值都很困难。广东目前开办的种植业保险业务大多是采取统保的形式进行,且是以保产量为主,查勘定损的技术力量跟不上,一般都是以当地统计或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定损核赔,缺乏实际损失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影响到赔款的准确性。 4.农业保险展业难度大 广东省农业生产者以家庭为单位的超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较低,使农民不愿付出较高的保险成本,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经营者风险集中,赔付率高,商业性保险公司无法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必然导致业务萎缩。同样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性的存在,是长期困扰农业保险经营的一个重要问题。受农业经营自身属性、小农意识和文化素质的影响,特别是法律、法规制度的缺乏,导致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监督控制成本难以降低。据统计,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占农作物保险的20%以上。 5.农业保险的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不足,农业再保险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对农业保险除了免征营业税之外,缺乏其他的政策优惠。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单纯的农业保险商业经营很难发展起来。农业保险作为发展和保护农业的一种制度,对相关法律具有相当强的依赖性。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规定非常笼统,2003年修改后的保险法中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但直到目前为止,农业保险应如何办理、财政如何补贴、政策如何配套实施等问题仍然没有专门的险法律、法规来指导实施。 农业再保险是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器,它不仅可以扩大农业保险原保险人的承保能力,增加业务量,还可以均衡原保险人的收入结构、分散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但目前我国还未建全农收再保险体系,因而不利于农业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来指导实施。 农业再保险是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器,它不仅可以扩大农业保险原保险人的承保能力,增加业务量,还可以均衡原保险人的收入结构、分散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但目前我国还未建全农收再保险体系,因而不利于农业保险公司开展业务。 4.政策建议目前来看广东农业保险的确处于一个机遇与困难并存的局面,如何化解目前的种种不利因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里包括政府部门,各生产单位等有关方面的协调一致。这里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如下: 4.1建立广东省农业保险目标模式以及基本框架 机构设置:自上而下地建立农业保险公司组织体系,可考虑由省总公司、地市分公司、县(市、区)支公司和乡镇代办处四个层次构成。 1.第一层次为广东省农业保险管理委员会,由广东省保监局、农业厅、财政厅、民政部门等单位组成。主要负责起草地方性农业保险法规,明确政府办理农业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做出相应的规定;对全省的农业保险经营进行监督与管理。 2.第二层次为广东省农业保险公司。在省农业保险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之下,统一制定本公司的经营方针、政策;负责拟定保险基本条款和保险费率;领导、监督、管理全省分支公司的业务活动;不直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只接受县级分公司的再保险业务,并向国家再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协议。 3.第三层次为县(市、区)分公司,主要负责领导、监督、管理各乡镇农业保险营业部的业务活动,负责宣传、经办各类农业保险,集中各乡镇保费收入。 4.第四层次为各乡镇农业保险营业部,接受县级支公司业务指导和技术管理,办理农业保险业务,参与防灾定损工作,积极向农民宣传保险的作用和意义,并提供农业保险咨询。 省、县(市、区)、乡镇三级保险机构相互之间既是行政与业务的领导关系,又是逐级按比例分保的关系,在具体运作上,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协调、相互监督方面的作用。 4.2促进农业保险目标模式实施的对策1“以险养险”的经营模式。 从世界各地的实践来年,单纯经营农业保险收益非常低,甚至严重亏损,进而挫伤了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所以应允许和鼓励农业保险公司全面介入农村保险市场,开办责任保险、农民短期健康险与人身意外险、农机具保险、农民家财险等财保险。一方面可以为农业、农民、农村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险保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非农业保险的盈利来弥补农业保险亏损,实现“以盈补亏”、“以险养险”。如农业保险开办较为成功的上海市,自1992年开始,上海就试行了将农村建房保险纳入农业保险业务经营范围。以此作为农业保险的支撑险种,起到了“以险养险”的目的。1991-2002年,农村建房保险累计保费占总保费的50.33%,平均赔付率仅10.3%。农村建房险的利润不但填补了普通农业险种的亏损赤字,还累计结余农业保险风险基金1.9亿元,归入农业保险基金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普通农业险种得以持续经营。但为了突出农业保险的经营特色避免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与其他保险公司在业务上的过多重叠,有必要对政策性保险公司经营种、养两业险的比例进行限制。2.实行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有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的少数几种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实行法定保险,其他产品的生产实行自愿保险。我们可以借鉴菲律宾农业保险的做法,将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与农村金融机构密切配合,对于农业贷款支持要求以参加农业保险为条件,既可以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同进,又有利于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上海农业保险的经验,实行“统保”的经营方式。所谓“统保”,就是要求一个区(县)或一个乡(镇)范围内,所有同类的单位共同参加保险。实行“统保”,一方面增加了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扩大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也遵循了保险的大数法则,有效防止保险的逆向选择。若投保比例不足,赔偿则按相应比例计赔。另一方面,“统保”还可以减轻农业保险业务的工作量。在减灾、定损、理赔等各个环节上统一标准、统一手续,既可缓解农业保险工作人力与财力上的不足,也便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首先,要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应尽早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明确农业保险为政策性法定保险。政府应切实履行其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职责对农业保险这个准公共性产品给予财政补贴,财政资金宽裕的政府可以为农险增加新的存量,没条件的地区,可调剂现有资源,将灾后补助转化为灾前预防,让有限的财政资金放大功能。其次,广东省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对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机构免征全部营业税和所得税。以鼓励保险主体开办农业保险。再次,给予农业保险一定比率的补贴。农业保险比较成功的上海市政府给予当地投保的农户25-45%的保险费补贴。作为经济强省,广东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主体给予一定比例的费用补贴,以鼓励其积极经营,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一方面对农户给予一定比例保费补贴,鼓励农户投保,拉动保险需求。4.确定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 确定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研究广东农业保险业务的适宜险种,采用逐步推开的展业管理模式,是提高广东农业保险可操作性的迫切需要。 先试点后推广 从农业自然风险差异、农业产业结构特色、农业生产组织化发展程度、农户收入水平、政府财政实力、农业产量与农业地位、农业保险的历史基础角度考虑,建议选择番禺、佛山、茂名、云浮、韶关等地进行农业保险试点,探讨制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方法,建立保障目录,总结实施经验,1-2年后全省铺开。 先重点产品后普通产品 由于农业保险的涉及面广,要求财政支持力度大,因此先以政府扶持的重要农产品基地、优势农产品区域、以科技为先导的产业化农业领域、出口创汇农业领域为发展重点,保障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对广东省的水果(如香蕉、荔枝、龙眼等)、茶叶、蔬菜、奶牛等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培育。 先农业龙头企业,后种植养殖大户或基地,再到小规模农户的渗透方式。不同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程度不同。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大,又面临供销合同等商业约束,他们对农业保险表现出了相对较大的需求。因此应首先针对此类保险需求用户设计保险产品,再通过他们引导一般农户参与投保。通过农业保险所提供的服务,还可引导传统农业和小规模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农业发展,减少农业保险的运行成本。 由“低保额、低保费”开始,逐步提高保障程度,扩大保障范围。鉴于目前经济实力、农业功能、农户数量和农业生产组织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广东省农业保险的近期目标只能是补偿自然灾害损失,提高农户灾后生活自救和恢复。 5.建立密集的销售网络要尽快建立面向农村地区的有效营销网络,可以考虑利用农村信用社和农技站等部门现有的广阔渠道,深入乡镇基层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以避免层层铺设机构。我们可以借鉴上海农业保险的一些经验,如农业保险公司与农业技术部门联合承办农业保险,实行责任共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保”制度把风险补偿与科技服务两大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农业保险业务部门人员少、技术力量缺、定损经验不足等难题,又调动了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建立“防赔结合,以防为主”的保险机制。据有关部门统计,上海养殖业“共保”前后保险生猪死亡率由3.6%下降到2.4%,保险奶牛死亡率由5%下降到2.7%,同时使“种”“养”两业的赔付率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6.广泛宣传和动员,营造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氛围 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使农民真正了解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作用。 实践表明,在农业保险发展的初始阶段,农民保险意识较差,自愿保险方式易导致投保面过小,范围过窄,一方面导致保险组织分散风险的能力降低,赔付率升高,另一方面又迫使保费率上升,较高的保费率反过来又抑制保险需求,赔付率的升高又限制保险供给,农业保险就难以发展。但强制实施方式,又容易引起农民的反感。因此农业保险能否顺利开展,初始阶段除了应积极吸引产业化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以外,还应该在政府支持下进行广泛宣传发动,促使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和意识。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开展农业保险重要性的宣传教育,逐渐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特别是要抓住大灾之后生产自救的契机,宣传农业保险的作用。 5.总结 综上分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保险的发展步伐已经远远落后于其它产业而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符合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纵然农业保险的发展遇到种种的瓶颈跟障碍,但是 各部门一定要做好协调,切实解决矛盾,这样我们的农业才充满希望! 致 谢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的大学四年的生活就快结束了,四年的美好时光让我成长,让我走向社会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本文即将结束之际,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王升副教授,因为本文选题、编写的方法以及结构等都是在王升老师悉心教导下完成的。虽然王老师不是我的授课老师,我们之间的交流时间不算长,但他的治学态度,渊博学识以及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再向王老师说一声:“谢谢您!”同时还要感谢我们金融系的每一位老师,你们让我学习到的不单单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一路走来的人生经验;还要感谢金融四班的每一位同学,感谢你 们的包容与热忱,很幸运四年来与你们一起走过。再者要感谢我的父母,你们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你们对我的呵护和鼓励,我永远铭记在心。最后,感谢研究农业保险的诸多专家学者,因为只有站在你们的肩膀上,我才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刘 洋 2008年4月25日参 考 文 献广东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2-2006.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赵汴, 汤剑锋.构建广东农业保险体系的思考.特区经济.2007-04-01.魏雅婷.广东农业保险.积极探索多种模式.金融时报.2004-09-01.度国柱,李军.2005.农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牛卫平,罗头军,黎同锐.广东省农业保险的发展思路.南方金融.2006 (6) .陈思迅,陈信.关于构建我国农业保险公司的设想.保险研究.1998 (11)杜彦坤.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模式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6(1)The Insurance Situ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of Guangdong Agricultural Liu Yang(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made leap-style development,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as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is naturally no exception. But with the industrial or tertiary industry compared to agriculture has its particularity, Indust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while supporting its auxiliary industries or industries often can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in this area does not necessarily keep up with the pace, such a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y many unpredictable factors, For example, the price of capital goods, or natural disasters, erosion, agriculture doomed the risk of a new era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s a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ne of the three pillars, in time and Space decentralized agricultural risk an effective tool, with a view to the Governments attention. However, in China,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s one of the plight of depression, a series of issues, are: positioning uncl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