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5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 莲山课 件 m 第四单元复习重点资料梳理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篇是丁肇中于 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情系中华 ” 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世界上的未知世界。 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授予()遵照() 彷徨()()实践()不知所措() 2形近字 授:授予 措:措施 致:招致 受:接受 错:错误 至:极至 3词语解释 【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荣幸】荣耀而幸运。 【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2 / 35 【清谈】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藏手于袖,在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 【一帆风顺】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 【激变】课文中指急剧变化。也指因刺激而生变 乱。 4文学(文体)常识 丁肇中,当代第一流的 _。一九七六年他获得了_奖。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举行的 “_” 大会上接受 _奖时发表的演讲。 【参考答案】 1 丁肇中( zho)授予( y)遵照( zn) 彷徨( pnghung)实践( jin)不知所措( cu) 4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人民大会堂情系中华特别荣誉 二、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 “ 四书 ” 。 “ 四书 ” 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 “ 格物 ” 和 “ 致知 ”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3 / 35 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 平天 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 “ 格物 ” 做起。他决定要 “ 格 ” 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 “ 圣人 ”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 “ 推 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 的。这种观点 经验告诉我们 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 “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 四书 ” ,一句中“ 四书 ” 指的是()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4 / 35 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2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 “ 圣人 ” 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 经验告诉我们 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3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 “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 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 “ 格物 ” 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4选文中作者着重强调 “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 。作者这样强调的目的是什么? 5细读下列语句,注意标有红色字体词的作用。 ( 1)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 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6作者为什么讲王阳明对着竹子苦想七天的故事?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5 / 35 8这四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参考答案】 1 B 2 A 3王阳明的 “ 格物 ” 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 “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 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 平天下 ” 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 “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 4这样强调是为了说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进而说明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应该改变。 5( 1)作者强调传统教育的弊端。 “ 不是 而是 ”起强调作用。( 2)作者强调 “ 现代学术的基础 ” 的本质和特性。两个 “ 就是 ” 起说明作用。 6用王阳明的故事说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儒家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 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 “ 格物致知 ” 即实验,这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 “ 格物致知 ” 在中国的起源6 / 35 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服力。 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阅读智者无言,回答 1 5 题。 智 者无言 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 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 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 有这么两个人应考厨师。甲一开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菜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旁一语不发。待问及他时,他只是说: “ 给我 30 分钟的时间,我做一桌菜出来看看便是。 不用说, “ 讷于言 ” 的厨师被录取了。 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一瞬的 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而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7 / 35 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于去看它春天开的什么花,因为有一种事实叫做华而不实。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时候你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 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说得太多。而那个一直一声不吭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仅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产生了探询他的愿望 因为那沉默带给女性的是典雅 矜持,带给男性的是深邃练达。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 x 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我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你看大街上那两个吵嘴的人,声嘶力竭的人往往理屈词穷,因为真理不在他那一边,他想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那个沉默者往往一身正气,于是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强有力的蔑视。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它们都不是人类的宠物。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奇观不会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 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 ! 有两种方法可以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它们与语言无关。由此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 8 / 35 智者无言。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了大海、花朵和山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这样写的作用是 _ 3第五段讲述了两个厨师应考的故事,其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_、 _ 4 “ 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 同此理。 ” 句中的 “ 此理 ” 说的是什么道理 ? 5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智者无言( 3 分) 2以沉默示人;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 2 分)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 分) 4人不能靠语言来显示高大( 2 分) 5 有创见或见解精辟,表述清晰流畅( 4 分) 有见解,表达清楚( 3 分) 有见解,表述尚清楚( 2 分) 有见解,表述不清楚( 1 分) 【解析】 ( 1)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解题时应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作者主要讲一个什么道理、什么思9 / 35 想,其次可从位置上寻找、从论据上分析自己对全文主要意旨的 “ 感知 ” 是否正确。本文标题和文章结尾都有 “ 智者无言 ” ,列举的事例都基于 “ 无言 ” 与 “ 智 ” 的内在联系,故中心论点是 “ 智者无言 ” 。 ( 2)品析论据及其作用。三种事物外在表现是不同的,而共同点却是 “ 无言 ” 成就其博大、美丽、高峻,蕴含着 “ 智 ”的意思,所以它们的作用是用自然界具体事物形象地证明文章的观点。 ( 3)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应考的事例 ,当然是摆事实,或说例证法; “ 两人 ” 是两种做法,两种结果,是正反对比论证(讲道理中的一种)。 ( 4)题考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指示代词指代的意义。解题时要联系上下文,题中 “ 此理 ” 承上文而来,应是指“ 人不能靠语言来显示高大。 ” 这一道理。 ( 5)题为开放题。可答同意,也可答不同意,关键要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实际上在考查我们对说理知识的运用。 14.我有一个梦想 “ 梦想 ” 是人的一种充满美好愿望的想法。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在梦中却常常变为现实,并圆满地解决了 人们的愿望。本文的 “ 梦想 ” 应是对平等、自由、人权的一种追求。 一、知识梳理 10 / 35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签署()束缚()压榨()枷锁()飓风()镣铐() 一隅()骇人()缔造()蜕变()履行()戳子() 侈谈()崛起()磐石()填膺()赎罪()蜿蜒()() 2形近字 签:签署 署:行署 骇:骇人听闻 鉴:鉴别 曙:曙光 赅:言简意赅 缔:缔造 崛:崛起 戳:戳穿 谛:真谛 倔:倔犟 戮:杀戮 缚:束缚 隅:一隅 赎:赎罪 搏:拼搏 偶:偶然 渎:渎职 榨:压榨 枷:枷锁 磐:坚如磐石 窄:狭窄 茄:茄子 罄:罄竹难书 3词语解释 【煎熬】原指烹煮;熔炼;熬制。课文里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 【充裕】富足宽余。 【一隅( y)】课文中指一个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引申为片面。如 “ 一隅之见 ”“ 一隅之说 ” 。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十分震惊。 【兑( du)现】课文中指诺言的实现。原指凭证券换取现款。 11 / 35 【崛起】课文中指兴起,奋起。 【磐( pn)石】厚而大的石头。一般用以比喻坚固稳定。 【义愤填膺】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膺( yng),胸。 【安之若素】指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极为焦急。 【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 近义 嬗( shn)变 【摇摇欲坠】摇动着好像要落下来。也用来形容极不稳固,岌岌可危。 【赎罪】用财物或行动抵消、弥补罪过。 【真谛】泛指最 真实的意义或道理。谛( d),原为佛教语,指真实而正确的道理,泛指道理。 【匿迹】隐藏起来,不露形迹。 【凤毛麟角】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 4词语辨析 蜕变嬗变 【辨析】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变化、改变的意思。 主要区别: “ 嬗变 ” 重在表明一种过程的演变。 “ 蜕变 ” 则强调性质的改变和转化。 5文学(文体)常识 12 / 35 马丁 路德 金,国黑人运动著名领袖,浸礼会,曾获学位。他一 贯主张,倡导原则。一九六四年,马丁 路德 金获得了。一九六七年,他组织 “ ” ,途中被种族主义分子刺杀身亡。 【参考答案】 1 签署 sh 束缚 f 压榨 zh 枷锁 ji 飓风 j 镣铐 lioko 一隅 y 骇人 hi 缔造 d 蜕变 tu 履行 I 戳子 chu 侈谈 ch 崛起 ju 磐石 pn 填膺 yng 赎罪 sh 蜿蜒 wnyn 5美民权牧师神学博士非暴力主义非暴力抵抗诺贝尔和平贫民进军 二、迁移训练 阅读并 回答问题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 “ 我们认为这个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13 / 35 风的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 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普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变 成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在自由到来的那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 “ 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 ”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 1作者的梦想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2选文第 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梦想是 “ 深深扎根于14 / 35 美 国的梦想中的 ” ? 3选文的 段都以 “ 我梦想有一天 ” 开头,这叫什么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选文最后一段中 “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 ,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希望? 5请以 “ 我梦想有一天 ” 开头,写一段话。不少于 100个字。 【参考答案】 1人人生而平等。 2因为作者认为自己的梦想不只是个人一己私利的梦想,而是代表了国家利益的,是体现国家利益的理想,所以说它“ 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 ” 。 3这叫排比。段首 排比可以使几个段落联成一片,语势陡增,气势不凡,达到强烈地抒发感情的作用。 4其言外之意是:目前美国还不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希望美国真正成为一个伟大国家。 5略。 阅读并回答问题 阳光,是一种语言 雷抒雁 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15 / 35 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恭听教诲 的耳朵。 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起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 种浪漫的想象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智慧,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黄金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16 / 35 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正的 存在。 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 p)鼓,即使是喁喁( yng)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明亮清朗的心境。 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1请从第 段画线的句子中找出 3 个运用拟人手法的词 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 1 ) 词 语 : _ 、 _ 、_。 ( 2)作用: _ 2从 段看,作者赞美了阳光 “ 语言 ” 的哪些特点? 3第 段中,作者说 “ 一切都会不复存在 ” ,又说 “ 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 ” 。为什么? 4文末,作者说阳光是 “ 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 。从第 段看,怎样才能 “ 听懂 ” 呢? 5作者说:阳光是一种语言,它和树叶攀谈,和鲜花对语,17 / 35 动 情地向人们倾诉,给世界带来温暖和力量。还有人说:阳光是跳动的旋律,将七色幻化为七个美丽的音符,在大地上谱写着动人的乐章。你想把阳光比喻成什么呢?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阳光的感受。 【参考答案】 1词语:攀谈炫耀兴奋 作用:赋予阳光照射绿叶的现象以生命的活力,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形象性。(意思对就得分) 2 明亮、透彻(清纯亲切、令人振奋) 动情(动听、温馨) 充满智慧(丰富、有才华、有启发性) 3阳光产生的美丽情景是短暂(虚幻、不真实)的,但对人的影响 是有力的、 “ 切切实实 ” 的。(意思对就得分) 4做阳光的朋友,对阳光语言用心把握,真切感知。(意思对就得分) 5示例: 阳光是美丽的油画,将变幻不定的七色定格在记忆的画框中,成为永久的回忆。 阳光灿烂的微笑,它用温情融化坚冰,以坦然直面人生,让人平添信心和勇气。(答案不限于此,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就得分) 15.你是你的船长 “ 船长 ” 是一船之主,他应该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具有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心理素质,具有临危决断、指挥若定的能力。人生是一个过程,也是一次远 航,同样也需要这18 / 35 样一位船长。这个船长的人选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只能是你自己。 课文从同情心说起,深入论证了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提出养成公平、公正的正义观念,学会用理性正确地把握、主宰自己生命的方向。 一、知识梳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坠地()掐()抽屉()敞开() 障碍()歧视()鄙视() 2词语解释 【呱呱坠地】指婴儿出生。呱( g)呱,婴儿出生时发出的、啼哭声。 【交织】课文中指穿梭往来、纵横交错在一起。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幸灾乐祸】对他人遭遇灾祸感到高兴。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临下方。多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语出淮南子 原道训: “ 登高临下,无失所秉。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位 _在女儿所在班级举行的一次主题班会上的发言,作者用 _的语言和孩子们进行了_的交流,完全符合 _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9 / 35 1坠( zhu)地掐( qi)抽屉( ti)敞( chng)开 障碍( i)歧( q)视鄙( b)视 3家长亲切心与心演讲 二、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于是, “ 一身化作千万身 ” ,许许多多人的幸福和快乐便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看在我们眼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不是孤独的、孤立的,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在生命的根部都是联系在一起 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不应该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讥讽嘲笑的态度,不应该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或某些缺陷持幸灾乐祸的立场,因为你自己也同样会有弱点、不幸、失败或缺陷。你没有任何理由对别人在高临下、歧视或鄙视,没有任何理由伤害或继续伤害一个人。 同学们,让我们逐渐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等你们长大了,从中还要发展出更重要的观念 正义的观念。一个人要有正义感,一个社会要有社会公正。你们要做自己的船长,把握自己生命的航程,希望你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20 / 35 正义感的人,这样,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你们自己、你们这一代人才有希望! 1用词造句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不要封闭自己的心灵,要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我们才有开朗的性格。 B小红的自行车丢了,小明幸灾乐祸地给她送去真诚的安慰。 c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政策,受到了世界舆论的谴责。 2 “ 希望你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这样,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 句中两个 “ 希望 ” 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3请你写出画 “_” 线句子的含义。 4 “ 既然我们有这样 的能力 ” 中 “ 这样的能力 ” 是指什么能力?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我们会立刻到抽屉里寻找创可贴。 B我们也能感到妈妈的疼痛。 c我们能感受到掐胳膊时的疼痛。 D我们能感受到其他人的痛苦,并试图去分担或减轻它。 5给选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6作者认为正义感与同情心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7这位家长的演讲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读了这篇课文后,21 / 35 你有哪些心里话想说?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 1 B 2两个 “ 希望 ” 的含义不相同。第一个 “ 希望 ” 是期望出现好的结果;第二个 “ 希望 ” 是有好的前途,好的命运。 3含义是:作者希望孩子们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 4 D 5分层: | 一层:写我们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 二层:要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将来还要发展自己的正义感,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6同情心是正义感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具有同情心,才能去感受别人的 痛苦,想到如何去减轻痛苦,只有正义感才能减轻更多人的痛苦。所以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7略。(提示:主要写自己的心得或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战胜自己 如把我们日常所经历过的种种痛苦烦恼,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痛苦的来源有一大部分都是不能战胜自己。 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懦弱;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需要勤奋的时候,先要战胜22 / 35 自己的懒惰;需要宽宏大量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浅狭;需要廉洁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贪 欲;需要公正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偏私。 战胜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想一想看,你战胜自己的次数多吗?还是时常姑息纵容自己? 当我们尝试一项新工作,接触一个新环境,应付一个新场面的时候,总难免有一种向后牵曳的力量。我们常会退缩地想:还是安于现状吧!还是省事为妙吧!还是不要冒险吧!于是,就在这种种消极的决定中,不知多少可贵的机会流失了。许多人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恐怕这消极地处理事情的习惯,是使他失败的一个最大原因。 每一个人都知道公正廉洁是可敬的、, 偏私贪欲是可耻的。但是,事到临头,往往就会有一些你在事先所想不到的理由来影响你正面的决定。比如说:你会把责任推给环境的压力,风气的不良,或一则消极退守的成语。如 “_” 之类。其实,那正是你被另一个自己所打败的明证。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战不胜自己,是可耻的,任何理由都无法掩饰这种羞耻。一个人应该有力量让自己那光明的一面战胜。否则,你的人生就失败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只够使我们知道怎样明辨是非。在明辨是非之外,就要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念和约束自己的23 / 35 力量,去遵循我们所知道的正确的路。那 需要经过很艰苦的奋斗,需要动用你一切内在的向上向善的力量,才能把握你所预定应走的方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本章第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修辞方法:_ 作用:_ 3先写出第 段的段意,再说说 各段的关系。 4在第 段的横线处,填写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A审时度势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趋炎附势 D识时务者为俊杰 5 “ 一个人,如果他勤奋,那必定是他战胜了自己的懒惰。懒惰是我们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把成功的机会错过了。 ” 这一自然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还原在第_自然段和第 _自然段之间。 【参考答案】 24 / 35 1战胜自己 2排比表明每个人的 “ 敌人 ” 自己无处不在,突出了战胜自己的重要性。 3第 段总说:战胜自己不容易,要靠勇气和信念。 第 段分说:没有勇气战胜不了自己。 第 段分说:没有信念战胜不了自己。关系:总分关系 4 D 5 、 之间。 16.南京大屠杀 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 1937 年 12 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南京进行三次集体大屠杀和两次最典型的零散屠杀,以铁证如山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疯狂暴行,提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振 兴中华。 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橱窗()蹒跚()悚然()蹂躏() 庵观()自焚()侥幸()虐待() 徘徊()尸骸()褴褛()恶煞() 笼罩()簇拥()逾()熏天() 蛊惑()撰写()人寰()寻觅() 2形近字 悚:悚然 躏:蹂躏 庵:庵观 25 / 35 敕:称敕 蔺:姓蔺 奄:奄奄一息 骸:尸骸 侥:侥幸 蛊:蛊惑 骇:惊骇 绕:环绕 盅:酒盅 3词语解释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语出史记 货殖列传: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壤,现在写作 “ 攘 ” 。 【举世闻名】全世界闻名。形容非常出名。 【生气勃勃】形容生命力十分旺盛,充满活力。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毛,毛发。骨,脊梁骨。悚( sng),害怕的样子。 【蹂躏( l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蹂( ru),踩;践踏。 【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令,使。发 指,头发直竖起来,形容人愤怒到极点的样子。 【逝者如斯】指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语出论语 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褴褛( lnl)】(衣服)破烂。 【凶神恶煞】泛指凶恶害人的鬼神。也用来形容恶人。 【簇涌】课文中指许多人聚集一起涌向(某地)的样子。 【逾】超过。 26 / 35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鼓噪】喧嚷。 【蛊( g)惑】毒害,迷惑。 【杀戮】屠杀,杀害(多指大量地)。 【寻觅( m)】寻找。 【惨绝人寰】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人寰( hun),人世。 4根据课文填空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 _(体裁)。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 _。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 _人遇难。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 “_” 。 【参考答案】 1 橱窗( ch)蹒跚( pnshn)悚然( sng)蹂躏( ruln) 庵观( ngun)自焚( fn)侥幸( jio)虐待( n) 徘徊( pihui)尸骸( hi)褴褛( lnl)恶煞( sh) 笼罩( zho)簇拥( c)逾( y)熏天( xn) 蛊惑( ghu)撰写( zhun)人寰( hun)寻觅( m) 4报告文学静缘老太太三十多万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二、迁移训练 27 / 35 课内阅读(一) (甲)经 1946 年 2 月中国南 京军事法庭查证: 日军集体大屠杀 28 案, 19 万人; 日军零散屠杀 858 案, 15 万人; 总计在南京屠杀 34 万人。 对战犯的审讯是时隔 8 年后举行的。连外国观察家也认为,上述数字是比较保守的统计。还有许多法庭难以查证的事实,成千上万的人被枪杀后又浇上汽油焚尸,骨灰残骸被江水冲得无影无踪;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秘密活埋地点 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到底有多少南京同胞惨遭日寇杀害,恐怕很难做出甚至是粗略的统计。 (乙)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查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战栗。限于篇幅,我的叙述难以表达历史灾难之万一;而当年日本法西斯那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兽行,又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在纪念抗日战争 50 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 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 80 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 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28 / 35 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 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我不想也没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甲)文字列举数字有什么作用? 2 “ 连外国观察家也认为,上述数字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 比较保守 ” 是什么意思? 3(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请写出抗日战争的起止年代。开元盛世出现于哪个朝代,当时的皇帝叫什么? 5在( 乙)段中,作者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分别是什么?这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6(探究题)(乙)段最后一句话 “ 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目前的学习任务,联系自己的人生目标,请你说一说准备 “ 怎么走 ”“ 今后的路 ” ? 课内阅读(二)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在我两下江南的采访调查中,在我提起沉重的笔时,我悲愤的心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战栗。限于篇幅,我的叙述难以表达历史灾难之万一;而当年日本法西 斯那难以计数的令人发29 / 35 指的兽行,又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在纪念抗日战争 50 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 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 80 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 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我不想也没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 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给文段中标有红色字体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 1 ) 寻 觅 ( ) :_。 ( 2 ) 惨 绝 人 寰() :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大意。 3说一说第 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写的是什么内容? 4阅读第 自然段,此段表达什么感情? 5如何理解第 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30 / 35 6课文最后说: “ 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请想一想,谈谈今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一) 1增强了说服力。说明法庭查证材料铁证如山,不容置疑。 【解析】列举数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 比较保守 ” 在这里的意思是上述统计数字比实际死亡人数要少。 【解析】联系后面的内容可以知道因一些法庭难以查证的事实而死亡的人数没有被统计在内,而这个数字也是很可观的。由此可知, “ 比较保守 ” 的意思是难统计到的不完整的比较少的。 3点题。让我们记住这场灾难,振兴自强,不让历史重演。 【解析】叙事性文章的结尾处如果使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那么结尾处如果使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那么结尾的作用一定是点题,或点明中心。 4抗日战争 1937 年爆发, 1945 年结束。开元盛世出现于唐朝,当时的皇帝叫李隆基。 5 欣慰:今 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 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31 / 35 悲剧重演。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6首先我会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努力汲取各方面知识,充实自己,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进入社会后,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因为这就是爱国的最佳体现。我会将爱国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功夫,最后,我会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即使有机会走出国门,我依然会不懈努力,为了报效祖国,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嘛。我不会敌视外国的先进 技术,我会积极学习,然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以上仅为参考答案。每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陈述时应遵循的一个原则是自强爱国。 课内阅读(二) 1( 1) m 寻找( 2) hun 人世 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