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I)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9分,每小题3分)人从一出生就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可以自生自灭,也就是说人必然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属性一般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或者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不可或缺,甚至有些人直接就把它作为人性本身。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他的个体属性产生于本我的人性,具有较强的自由要求,但是生命本能的运动使他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否则他就无法继续生存。生命本能使人的个体属性派生了社会属性。社会的形式满足了本能生存的需要,但是它同时也就构成了社会对自身灵性自由的限制。社会一方面构成生命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自身自由的限制,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从生存需要的角度看,社会满足了人的生存条件,而从自由的角度看,社会又限制了个体的自由,于是人在社会就只能以自由和必然之间的状态存在。对人的属性的划分,有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由属性和必然属性的两种形式,但是两种分类形式是交融在一起的。个体属性体现的就是自由属性,社会属性体现的则是必然属性,人的自由属性,主要体现在人的灵性自由需要方面,它既在个体属性本身,也在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要求。人的必然属性,也包含着两个不同方面,首先是个体属性必然性被一切自然必然性限制,因而限制灵性自由的程度。即使没有社会,人也要面对自然的约束,人想吃到果子,要看他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果子不可能一想就自动飞到自己的嘴里,它要依靠能动性的行为去争取,这个争取的过程,灵性自由已经被限制。正是这种自然必然性的逼迫,人才需要更强大的现实能动性,而社会的形式可以加强人的现实能动性,于是社会的形式就产生了。个人无法实现的自由,通过社会力量普可能实现,一个人打不死老虎,大家一起配合,老虎就可能成为食物了。可见人 类需要社会的形式,根本在于自身现实能动性提高的需要,它是个体自由实现的途径。但是社会形式的产生同时构成了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它也加强了必然性对个体的约束。人打老虎是为了满足自身食物的需要,但是老虎既然是靠大家的力量才被打死的,那么吃肉的时候就不能独自享用,这样就造成了社会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因此相对于自由的必然性在有了社会的形式之后,就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然必然性,一个是社会必然性。社会的形式加强了个体自由实现的能力,是个体自由对自然必然性的克服,但是同时造成了社会必然性的加入,又对个体自由造成了限制。害怕社会必然性的限制,脱离于社会形式的个体,不但没有打到猎物,反而被凶猛的野兽们吃掉了。于是人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形式,接受社会必然性的约束,也只有在社会的形式下,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1.下列关于“人的社会属性”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属性之一,它体现的是人的必然属性B.作为人性本身,人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C.人的社会属性是因生命的本能而由人的个体属性派出而来的D.社会属性限制了个体自由,但如果没有社会属性,人就无法生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的形式既满足了生命个体本能生存的需要,又给生命个体灵性自由带来了限制。B.社会属性的二重性是指,社会一方面构成生命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造成了对自身自由的限制。C.个人无法实现的自由,通过社会力量就可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定能获得更多的自由。D.需要提高自身现实能动性是人类需要社会形式的根本原因,社会形式是实现个体自由的途径。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个体属性产生于本我的人性,具有较强的自由要求,但是这种自由要求又必然会受到社会的限制。B.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如果没有社会属性,那么每一个人就没有任何约束,就能享受到充分的自由。C.人的必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必然性,二是社会必然性。一个人遵纪守法是社会必然性在他身上的体现。D.一个人如果脱离了社会形式,摆脱了社会必然性的限制,那就不可能获得自由甚至不能生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乡魂一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二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他晚年患糖尿病,吃米都必须先用铁锅炒过。他从不叫我吃他的饭,因为炒过的米少了养分。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三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姓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手一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天国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吧”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 (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次来到宁波,作者却毫无心灵感应,他不禁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B作者儿时觉得宁波话怪腔怪调,到故乡后,却觉得乡音入耳,格外好听。C对三十年前去世的祖父的思念,使作者心中萌生出的故乡情愈发强烈了。D作者对故乡宁波并不熟悉,只好杜撰些见闻来应付海外同乡急切的打探。5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强调自己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3分)6本文第二部分中详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 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相关链接: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C.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D.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贵低头,可见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8.文中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有什么作用?(6分)9.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注】和:秦和,古代名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B.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C.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D.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成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C.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D.丁忧,按懦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C.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賦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賜谥号为忠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西江月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层霄:弥漫的云气。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杜宇:指杜鹃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11分)16(1)实迷途其未远,_。 (2)_,鸟倦飞而知还。_,扶孤松而盘桓。(3)悟已往之不谏,_。(4)登东皋以舒啸,_。(5)潦水今而寒潭清,_。(6)_,秋水共长天一色。(7)鹤汀凫渚,_;桂殿兰宫_。(8)渔舟唱晚,_;雁阵惊寒,_。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天下事莫不如此,因人、因事、因国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们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再_的超级霸主亦逃脱不了这一铁律。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去检查指导工作,对下属颐指气使,一副_的架势,到处指画脚,看谁不顺眼就训斥谁,把“领导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诺坎普球场,皇马全队站位靠后,可是踢得_,这样中场球员卡塞米罗需要覆,的空间相对较小,他只需要去抢断传球,跟巴萨球员进行对抗。A咄咄逼人 不可一世 盛气凌人B咄咄逼人 盛气凌人 不可一世C不可一世 咄咄逼人 盛气凌人D不可一世 盛气凌人 咄咄逼人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A.新一届领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