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古希腊热”的论文_第1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古希腊热”的论文_第2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古希腊热”的论文_第3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古希腊热”的论文_第4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古希腊热”的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古希腊热”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中国一些古典学者把古希腊文化引进中国并加以研究,掀起了一阵“古希腊热”。周作人致力于希腊文学、希腊文化的译评和研究;吴宓致力于希腊哲学和文学的研究;罗念生致力于希腊戏剧和文化的研究;陈康致力于希腊哲学的研究。其他学者也有关于古希腊文明的著作问世。以上情况,过去在学术界少有综合性的评述。关键词:“古希腊热”;周作人;吴宓;罗念生;陈康作者简介:李长林,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81)徐良利,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8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不仅在古代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起过促进作用。由于地理上的阻隔和社会条件的限制,直到明代,欧洲传教士的东来,中国才对古希腊文明有了少许了解。此后,在清末,随着西学东渐的加强,中国对古希腊的认识逐步加深,出现了评介古希腊的论著。到20世纪上半叶,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中国学术界与古希腊文明的关联有所变化,这种关联值得深入全面地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一些古典学者,他们大都留学国外,有的还懂得希腊文,熟悉希腊古典著作。他们走出国门之后,发现中国自称文明古国固然不错,但远古希腊也有古老、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有那么多神话传说,那么多英雄人物,诗歌,散文,戏剧,雕刻,哲学,史学,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引人入胜。于是,他们便把希腊文化引进中国,并探索其奥秘。一时间古希腊成了热门话题。某些学者在希腊典籍和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古希腊文明的阐释上取得重大成果。所谓西方古典学是关于古希腊一罗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乃至建筑、雕塑、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在20世纪上半叶,一些中国学者的研究已涉猎希腊古典学的局部。他们掀起的“希腊热”,不应成为后辈学者认识的“盲点”,不甚了了。在已出版的有关论著,如黄洋、晏绍祥著的希腊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晏绍祥著的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刘家和、廖学盛主编的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书,对这一时期学术界的“希腊热”都有所忽视,没有加以评述。这一热潮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它反映了前辈学者在艰难条件下辛勤的探索,它又表明前辈学者不盲目自封,而是立足世界、洞悉世界古老文明的雄心壮志。对前辈学者探索希腊文明历程的研究,当属学术史的领域,借用张广智教授的话语,这一研究能使我们听到“先行者的驼铃”,能看到“探索者的足印”,从而使后辈学人的有关研究“越会有的放矢,更有深度”。下面以学者的业迹为线索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希腊热”,加以考察。一、周作人关于希腊文学、文化的译评和研究周作人(18851967)早年留学日本时,掌握了古希腊文,一生将相当精力投入希腊文学的译评和希腊文化的研究上。在20世纪上半叶相继翻译下列希腊文学作品:路吉亚诺斯:大言,刊于晨报副刊1921年10月28日。海罗达思:希腊拟曲二首(媒媪,塾师),刊于中华小说界,1916年10月第10期。谛阿克里多思:“牧歌,刊于新青年4卷2号,1918年2月。谛阿克里多思:情歌,刊于晨报副刊,1921年11月2日。谛阿克利多思:割稻人,刊于晨报副刊,1921年12月4日。朗戈斯:苦甜,刊于晨报副刊,1921年12月11日。路吉亚诺思:冥土旅行,刊于小说月报13卷11号,1922年11月。谛阿克里多思:牧歌一首,刊于语丝24期,1925年4月。路吉亚诺思:论居丧,刊于未名终刊号,1930年。海罗达思、谛阿克利多思:希腊拟曲(共七篇),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亚坡罗陀洛斯:希腊神诸神世系,刊于艺文杂志2卷1012期,1944年。在每种译作都附有说明与考释,表达了周氏的研究成果。罗念生称赞周氏这些译作:”译文相当忠实,有自己的风格,在当时是标准的翻译,我曾根据这些译文中的专名译音,制定出古希腊文译音表,收入我此后数年中出版的古希腊戏剧译本。这个译音表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西方语文1957年第1卷第2期上发表,为一些文学出版社所采用,对统一译名了一定作用。”止庵认为“周作人所译介的古希腊著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亦具有文化价值,其出发点既是文学的,也是思想的。”在这一时期,周作人还翻译了外国学者如佛来若、劳斯、哈利孙等人有关希腊神话的论著,对读者进一步展开研究大有帮助。周氏对希腊文学也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的欧洲文学史于191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第一卷就是专门评介希腊文学的,分“起源”(神话)、“史诗”、“歌”、“悲剧”、“喜剧”、“文”、“哲学”、“杂诗歌”、“杂文”几部分。吴宓高度评价此书,指出:“盖自新文化运动之起,国内人士竞谈新文学,而真能确实讲述西洋文学之内容与实质者则绝少(仅有周作人之欧洲文学史上册,可与谢六逸之日本文学史并立。)止庵称赞说:“欧洲文学史更主要的还是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广阔的文化视野,周作人在思想上受到古希腊的深刻影响,后来在这方面的论述,要点已见诸于此书中。”周氏具有的古希腊文学素养使他对古希腊文化有一整体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古希腊文化体现了“现世”,“爱美”,“节制”三个特征。由于他对希腊文化有深刻认识,他给予希腊文化以高度的评价:指出“西洋文明的主线来自希腊,要了解西方文明似乎不可不从希腊谈起”。综上所述,周作人引进希腊文明功不可没,他对古希腊文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郑振铎在惜周作人一文中评价周作人时写道:“他的对希腊文学的素养也是近人所罕及的。”二、吴宓对古希腊哲学、文学的研究 1978)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期间即受希腊文明的熏陶,1920年本科毕业后的暑假潜心研读英译本柏拉图全集,写有详细的札记,并选修希腊罗马史。9月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选修欧洲政治学说史,写有论文孔子、孟子之政治思想与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比较论。吴先生学成归国,1926年以后任教清华大学外文系时,开设有希腊罗马文学课。1938年他来西南联大工作时,继续研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研读过耶格尔(jaeror)的论亚里士多德,乌维克(urwick)的柏拉图书简,康福德(comfod)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著作,领悟颇深。此外还读过利文思通(livingstone)的希腊精神与现代生活,柏里(bury)的古代希腊史等书。吴先生讲授过有关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土多德哲学思想的课程,他礼赞苏格拉底写有苏格拉底像赞:亹亹苏哲,奋志求真,明法殉道,杀身成仁。天地正气,日月精魂,音容宛在,光焰长存。东圣西圣,此理此心,师表万稷,一体同尊。举世横逆,吾独辛勤,内省不疚,常视斯人。在礼赞中,吴宓把苏格拉底与孔子相提并论,尊为“西圣与东圣”,作为学习的楷模。这也表达了他寻求中西会通的意向。吴先生也非常崇仰柏拉图,他说:“余最膺柏拉图之哲学,以为可以包括一切事象,解决一切问题。柏拉图哲学之精华,尤在(1)两世界及(2)一多相关无碍之义。”他热衷希腊文明,称颂“今世深厚之生活,盖皆本于希腊人所创造之理性也。”“古希腊之哲理艺术者,为西洋文化之中坚,源流所溯,菁华所在,为吾国人研究西洋文化所首先注意者。”正因为吴先生如此服膺希腊文明,所以才努力进行介绍、宣传。他曾以学衡为阵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希腊文明,亲自并组织友人撰写论文,翻译近20种(篇)有关希腊的古典著作或论著,其中重要的有景昌极、郭斌苏翻译的柏拉图五大语录、苏格拉底自辩义、克利陀篇、斐都篇、筵语篇、斐德罗篇。向达、夏崇璞翻译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这两大哲人的著作在学衡连载后,还先后单独出版,为中国学人了解、研究希腊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柏拉图对话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哲学、伦理、自然科学、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等,几乎无所不谈。可以说柏拉图的对话是希腊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通过阅读柏拉图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希腊民族的精神世界。学衡杂志还发表有a童壁著郭斌苏译的希腊之历史,嘉德纳著朱复译的希腊美术之特色,尹吉著胡稷咸译的希腊之宗教,乃特著汤用彤译的希腊之哲学,穆莱著吴宓译的希腊对于世界将来之价值等文,这些译著大开了中国学人认识希腊文明的眼界。令人注目的是吴宓又致力于希腊文学的研究,写有希腊文学史,刊于1923年1月出版的学衡第13期和1923年7月出版的学衡第14期上,共两章,计有35 000千字(不知何故吴先生未将希腊文学史全部写完)。希腊文学史第一章荷马史诗共八节,分别为“荷马以前之诗歌”、“荷马史诗之内容”、“荷马史诗之结构”、“荷马史诗之作成”、“荷马史诗之评论”、“荷马史诗之影响”、“荷马史诗与中国文章之比较”、“伪荷马之著作。”这一章内容丰富,学术信息详尽。如第四节在评述“荷马问题”时,列举有十位学者的看法。再如第五节“荷马史诗之评论”,综合各家之说,归纳为七个方面:内容、文章、性质之比较、描绘人物之法、神与人之关系、道德观念、描绘之入神。对这些都加以明晰的叙述。第二章希霄德之训诗(今译为希西阿德的教谕诗),共四节“希霄德以前之训诗”、“希霄德之略传”、“希霄德训诗之内容”、“希霄德训诗之评论”。吴先生还把荷马史诗、希霄德训诗与中国文学进行了比较,将伊利亚特比之于封神传及三国演义、奥德赛比之于西游记及镜花缘,又比之于左传。更从“其大体精神及作成之法”,指出弹词与荷马史诗相类似。吴宓还把希霄德之诗与诗经、易经等进行了比较。后世学者王锦厚高度评价吴先生这两章论著,指出:“这两章,在当时相当全面、系统地考察并论证了荷马史诗及希霄德训诗的来龙去脉、特色、意义、影响,这是我国学者用自己的观察、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编撰的第一部希腊文学史,也是第一部国别文学史。它的出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第一次向中国文艺界及广大读者介绍了世界另一文明古国希腊文学知识,而在于他开辟了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新的途径,运用比较的方法编撰系统的文学史。”吴先生熟悉并积极推介有关研究希腊文学史的书目,反映在他发表在学衡第6期(1922年6月出版)上的西洋文学精要书目中。在这份书目中,共介绍了有关希腊史、希腊文学史、史诗、训诗、情诗(今称抒情诗)、庄剧(今称悲剧)、谐剧(今称喜剧)、历史原著、哲学、辞令及亚历山大时代及其后世的十多类英文书籍共156种。难能可贵的是吴先生又致力于普及希腊史知识,1933年1月9日写有世界历史世界文学训示国人应积极抗敌苦战牺牲,刊于大公报文学副刊262期,以希腊史上海克多(今译赫克忒)抗敌殉国、德谟森尼(今译德摩斯提尼)抗击马其顿等事迹激励国人抗战斗志。1948年3月15日他在武汉文化会堂作了以希腊罗马史诗兼及修昔底德与幼里庇得的剧作特洛伊妇女为内容的演讲。三、罗念生对古希腊喜剧的译介和希腊文化的研究罗念生(19041990)1922年到1929年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对古希腊文学发生兴趣,喜欢读荷马史诗和希腊悲剧。1929年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系,1932年以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选修希腊文与考古学。1933年从古希腊文译成欧里庇得斯的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同年人希腊雅典学院修雅典城志、古希腊建筑、雕刻、戏剧艺术等课程,成为中国第一位希腊留学生。期间在希腊国家剧院观看过希腊戏剧。1935年任教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课、希腊文、希腊文明及考古学。1936年翻译出版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欧里庇得斯的依斐格涅亚、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上海商务印书馆版)。1938年译出阿里斯托芬著的喜剧作品云,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1939年任教四川大学外文系,担任希腊悲剧、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等课程。1940年所译欧里庇得斯著美狄亚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1943年所撰的希腊漫话,由中国文化服务社重庆分社出版,同年所译欧里庇得斯著的阿尔刻提斯由重庆古今书局出版,1944年译成欧里庇得斯著的特洛亚妇女,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47年译作欧里庇得斯著的特洛亚妇女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47年译作埃斯库罗斯著的普洛米修斯,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48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希腊悲剧、希腊神话等课。 以后罗念生继续致力于古希腊戏剧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成果丰硕,详见罗念生全集第八卷第374-375页,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罗先生翻译这些剧本时,历尽了辛苦。他曾指出:“古希腊著作是不大好翻的。据说学习古希腊语的难度仅次于印度的梵文。单说一个正规的希腊动词的变化就将近有300个字形,困难还不在这里,而在于不规则的词形变化。古希腊语不大讲究语法,几乎任何一个字都可以放在句首,读者要从杂乱的语句中找出一条语法来。其次是抄本古老,而且有许多笔误和篡改,不容易读懂。还有古希腊文学作品内容深奥,典故繁多。”在这一时期,罗先生还对古希腊文化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其成果辑入所写的希腊漫话一书。他在序言中交待,在希腊游学一年期间,对古希腊发生过强烈的情感,写作了几篇文章和希腊抗战史话,共20余篇,可惜有些已散失,现今结集十八篇成书。希腊漫话一书属于学术论文的是以下几篇:古希腊与中国、希腊精神、怎样研究古希腊文学、古希腊悲剧的特点、引言、古希腊雕刻,这些论文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前两篇。古希腊与中国一文,从文字方面考证了希腊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古代希腊与中国的交通往来。什么是“希腊精神”,这既是一个关于希腊文明的关键问题,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罗先生在希腊精神一文对此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他认为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其特点有七:(一)求健康精神;(二)好学精神;(三)创造精神;(四)爱好人文的精神;(五)爱美的精神;(六)中庸精神;(七)爱自由精神。罗先生强调指出:希腊精神与我国固有的精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们所表现的种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爱自由的精神。罗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把他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引进、研究古希腊文化(尤其是戏剧作品)的艰巨而宏伟的事业中,引导中国学人进入希腊文化的殿堂,登上这座高山。黄宗仁在纪念罗先生的文章中写了这样的诗句:甘于寂寞,皓首穷径,东土西天,馨香一炉。四、陈康、严群致力于古希腊哲学的探讨20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研究希腊哲学的论著,到30年代中期,古希腊哲学研究出现繁荣景象。在众多学者中,陈康与严群最为突出。陈康(1902-1992)早年留学英国、德国学习希腊哲学、希腊文、拉丁文。40年代任教西南联大,讲授古希腊哲学,他的名著巴门尼德斯篇1944年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初版。陈康在翻译柏拉图的这篇著作原文同时,还分别从文字的校勘、词句的义释、历史的考证、义理的研究等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经过这样翻译和注释的译本,确切地说是个注释本。在文字上注释的部分比原著的翻译部分要多出9倍,这个译本解决了柏拉图哲学研究中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过去研究者都夸大了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说法,摭拾亚氏表面上对于柏氏的批评,便以为两氏的哲学根本对立。陈先生却根据他自希腊文原著的独到研究,揭示出自柏拉图的思想过渡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发展的线索,指出亚氏只是承继、发挥、补充柏氏,并不反对柏氏。贺麟高度评价陈康这一研究成果,指出他是中国哲学界钻进希腊人原著的宝藏里、直接打通了从柏拉图到亚里土多德的哲学的第一人。当代古希腊哲学史研究专家陈修斋也认为陈先生这一作品代表了我国学者在西方古典研究中的最高水平,是在这领域内能与西方的有关权威学者相抗衡,并实际超过西方学术界在这领域内水平的代表作。严群(1907-1985)1929年在燕京大学哲学系主修希腊哲学,1932年入研究院继续研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1935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希腊哲学史、古希腊文与拉丁文。193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专攻希腊文与拉丁文。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所著的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学术专著,它用表解和诠释的方法对亚氏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和转述,并结合中国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至今仍起着导读作用。2003年列入浙大学术精品文丛,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后来严群又著有希腊思想,由华夏出版公司在1948年出版。此书围绕古希腊自然哲学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内在联系这一中心展开论述,揭示希腊自然哲学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的发展过程。在严群看来,思想和学问这东西绝非突如其来,总是一代一代积累而成的。以西方文明为例,它有三个来源,即希腊哲学、犹太宗教和罗马法律。他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来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而不是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后世学者黄见德高度评价希腊思想一书,指出:“在论述中,材料集中,观点明确,立意新颖,全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却给人以精雕细刻的印象。”关于严群的学术生平及著述参见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严群自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五、其他学者有关希腊文明研究何鲁之(1891,1965)早年留学法国,在成都大学任教时,出版有讲义希腊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在四川大学任教授期间,写有希腊民主政治(在中英、中美文化协会的讲演),刊于华文月刊第1卷第2期,1942年3月5日,后辑入王挺之、孙锦泉主编川大史学世界史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吴廷醪(1910,)早年留学日本,在四川大学任教期间,写有古代中国希腊文化接触之研究,刊于四川大学人地时1944年第一期、第二期,后辑人吴廷谬史学论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阎宗临(1900-1978)早年留学法国和瑞士,1944年任教桂林国立师范学院时写有欧洲文化史论要(桂林文化供应社1944年版),后辑入欧洲文化史论一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其中第五章为“古代希腊文化之特点”。李金发(1900-1976)早年留学法国,在1922年写有希腊人生活之实况一文,刊于1931年出版的世界杂志第1卷第1期。 年留学美国,曾任教北大、北师大、清华大学,写有希腊文学研究,刊于1922年1月15日改造第4卷5号。缪风林(1898-1959)曾任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写有希腊之精神刊于1922年8月出版的学衡第八期。郑振铎(1898-1958)曾旅居英法两国,回国后任教燕京大学、暨南大学,著有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中的恋爱故事,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1935年由上海书店出版。陈训慈(1901-1991)192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史学系,1924年以后任教中央大学史学系,写有希腊四大史学家传记,刊于1926年出版的史学与地学第一期。应该说,解放前,限于社会条件,中国学者在世界史研究方面,从总体上来讲水平不高,与外国学者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与中国古代史研究相比也显得薄弱。但不能说没有学术专精的学者,在世界史某些领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注释:详见陈德正:19世纪后期传教士对西方古典学的引介,辑入西学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李长林、杨俊明:清末中国对古希腊文明的了解与评述,辑入中西古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