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_第1页
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_第2页
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张燕(政法学院,法学,04级2班,041210121)摘要:随着现代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侵害债权的行为屡屡发生,司法实践中的此类案件也逐渐增多,但我国现代民商事法律中并未确立侵害债权制度。但在近几年中,有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本文在采纳其他学者有关观点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关键词:债权;侵权行为;责任形态;免责事由On Infringement of Obligatory RightZhang Yan(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 Law science, Grade2004, 041210121)Abstract:With modern commercial competition increasingly intense, The acts against the claims often occurred,and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such case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But our countrys modern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has not establish claims against the system. But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carry out in-depth and detailed analysis.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doption of the views of other scholars at the same time, made some of their own views.Key words:obligatory right;torts; liability forms; exemptions在“推动中国侵权法发展的十大经典案例”中有这样一个案例:2001年某城市演出公司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型演唱会,邀请毛阿敏等著名歌星到场演唱。在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演出公司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招待会,发布这一新闻。第二天,各媒体发布演出消息,同时开始售票,仅仅几天,就售出一万多张门票,销售形势十分乐观。就在这时,某晚报在娱乐版头条用半个版的篇幅大字标题报道毛阿敏不来了,内容是毛阿敏由于重感冒正在日本治疗,不能到本市演出,喜欢毛阿敏的歌迷们大概要大失所望了。虚假消息发布的第二天,演出公司就收到退票8000张。演出公司与毛阿敏联系,确认是虚假新闻,毛阿敏还专门发来传真,向歌迷承诺一定会来演出,但是演唱会的票还是无法销售出去,最后无奈,只好送票保证演出,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演出公司向法院起诉,请求该晚报社承担侵权责任。法院判决认为,被告恶意侵害债权,造成重大损失,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该案例是一个影响比较大的案例。这个案件的被告实施的行为是典型的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这就是侵权行为法为了保护债权不受侵害,制裁侵害债权的违法行为确认侵害债权的行为为侵权行为。该案例承认了债权可以成为侵权行为的对象,并且直接采用了侵权行为一般要件确认了债权侵权行为的构成。但是,关于债权侵权制度成立的必要性及其具体规则仍然存在着争议。一、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的概念及具体形态在传统的合同法理论中,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是一项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合同只能对约定中的特定人发生效力,即只有特定的人才享有合同权利,也只有特定的人才负担相应的合同义务。侵害债权的主体只能是债务人,而不能是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无论是合同之债,还是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都是如此。原因是:债权是一种相对权,其义务主体是特定的人,即债务人。而对权利的侵害,也只有在相对应的义务主体违背其义务的情况之下才有可能构成侵权。第三人既然不是债权的相对义务主体,当然也就谈不上违背义务而构成侵权,这是债权和物权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民法将权利划分为物权和债权的目的所在。 黄军、孙明飞.论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J.律师世界,1998.10.但是这仅仅是理论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第三人的行为而使债权人的权利受到损害甚至无法实现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并且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深入和广泛,此种情况越来越多。因此,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考虑,在此种情况下,如何给债权以有效的保护。最早开创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是英美法系1853年拉姆莱诉盖伊案(Lumlley v Gye)的案例。在此之后大陆法系也在本世纪初开此先例,特别是法国,对该制度的理论基础,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解释。迄今为止,我国民法体系中尚没有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但已经开始承认第三人能够成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的主体,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已经出现了不少此类的案件。本文开头的案例就是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典型案例。所谓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是指债的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的,妨害债权人债权实现,使债权人因此遭受财产利益的损害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侵权行为。理论上,一般将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分为下列两种具体形态:(一)直接侵害所谓直接侵害是指第三人的侵害行为直接作用于债权人的债权,导致债权消灭,或使债权的实现受到影响。直接侵害的典型形式是第三人无权处分他人的债权并导致债权消灭,如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免除被代理人的债务人被代理人的债务,代理人的此种行为未获得被代理人的授权,也未获得其追认,属于无权处分债权的行为,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如果无权处分人在擅自处分他人债权时获得一定的利益,则应允许受害人提出返还不当得利的请求权。在此种情况下,可发生返还不当得利与侵权责任的竞合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原债权人在转让其债权之后,通知债务人之前,又接受债务人所作的给付,或将债权放弃,或再次非法转让给他人。在此情况下,由于原债权人与受让人(现在的债权人)之间有债权转让合同在先,因此,原债权人的行为因已进入债权转让合同的规制而构成违约,同时,因无正当理由而接受他人的清偿或从再次转让债权中获益,因此构成不当得利。由于违约责任和返还不当得利责任已足以保护原受让人的利益,因此没有必要再成立侵害债权的赔偿责任。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五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255. (二)间接侵害所谓间接侵害是指第三人的侵害行为直接作用于债务人,使债务不能履行而间接的妨碍债权的实现。与直接侵害不同之处在于,间接侵害并没有作用于债权人的债权,而是通过实施一定行为,直接作用于债务人,使债务人违反合同或使原合同债务不能履行,导致债权人的权利不能实现。间接侵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引诱违约引诱违约是指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通过劝说、欺诈或许以额外利益等手段诱使债务人违反与债权人之间的合同,较典型的是通过提供回扣、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方式,致使债权人的债权不能实现或实现显有困难。在此情况下,债务人的行为是对债权造成损害的最直接的原因,债务人当然要承担违约责任,但债务人实施违约行为时,受到第三人的非法引诱,因此从保护债权人利益,制裁不法行为考虑,应使第三人承担侵害债权的责任。第三人故意引诱债务人违约大都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应区分第三人的行为是正当竞争行为还是以损害债权人债权为目的的行为。如果第三人以合法的方式和手段促使债务人违反签约与之订立合同,则为正当的竞争行为,而不是侵权行为。例如:乙为甲公司之雇员,有特殊才能,丙公司出两倍于甲公司所出薪水聘乙为丙公司工作。这里,丙公司是基于人才资源的稀缺性,以合法的方式所为的行为,而非以损害甲之债权为目的,因此不构成侵权。非法引诱的内容应限于直接规劝债务人违反与债权人之间的合同,因此,第三人的引诱与债务人的违约之间应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英国法认为,第三人游说、蛊惑他人的言辞必须能使其“信从”,即劝说有效(persuading with effect)。以不法行为使他人信从而导致损害的发生,即使他人也实施了加害行为,引诱人仍应负侵权行为责任。所以,在非法引诱的情况下,引诱他人违约的言辞,必须能使人信从,引诱人才构成侵权债权的责任。另外,第三人只有实施了引诱行为才能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如果第三人并未实施引诱行为,而只是对债务人以言辞劝告或建议债务人违约,债务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已的意志自由决定是否采取此建议,在此情况下,如果债务人违约,应由其负违约责任,第三人不负侵害债权的责任。如果第三人为了促使债务人与其订约,故意贬损债权人,或为报复债权人而在债务人面前恶意诽谤债权人,致使债务人取消与债权人之间的合同或不履行其合同义务,此情况也不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而可能构成对债权人名誉权的侵害。如果某人明知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而故意与债务人订约,使其不能履行原合同,是否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王利明教授认为:明知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而与债务人订立合同,本身并不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正当竞争的要求,任何人都享有与他人订约的自由。一方在与他人订约时,只要订约的内容和方式不违反法律规定,即使因订约合同使另一方违约,也不应因此而受到法律制裁。但如果在订约过程中,以“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在帐外暗中给予或个人回扣”,“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则因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行为人的行为已具有不法性,应向债权人负侵害债权的责任。 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52.2第三人与债务人通谋妨害债权实现第三人与债务人通谋妨害债权实现,是指第三人与债务人恶意串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例如,后买受人与出卖人恶意通谋,损害前买受人利益;债务人与第三人合谋非法转移财产,隐匿债务,伪造担保物权及其他损害债权人的行为均属于恶意通谋。这种情况下,第三人明知债权人债权的存在,以损害债权为目的,与债务人通谋,使债权不能实现,符合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应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对恶意通谋这种形态,债务人有侵害债权人债权的故意,与第三人有共同侵权的意思联络,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行为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同时,债务人的行为构成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3侵害债务人人身,致使债务人给付不能或给付迟延若行为人侵害债务人人身,致使债务人给付不能或给付迟延是否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要区分行为人在行为时是否明知债权的存在以及行为时的主观态度,即行为人是否有侵害他人债权的故意。若行为人在行为时并不知道有债权人债权的存在,或者虽然知道债权的存在,但并无损害债权的故意,则不成立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不负赔偿责任。例如:甲在去参加演出的途中,遭乙侵犯致伤,导致耽误演出,使甲不能履行其与丙公司签订的演出合同。如果乙侵害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其不能履行与丙公司的合同,从而侵害了丙公司的债权,则乙不仅要承担对甲的侵害身体权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对丙公司侵害债权的责任。如果乙侵害甲只是出于私人原因,并不知道甲与丙公司的合同关系或者虽然知道但并无侵害丙公司债权的意思,则乙不承担侵害债权的责任,而仅承担对甲身体权的侵害责任。4直接侵害给付标的物或债务人财产而造成债务人履行不能直接侵害给付标的物或债务人财产而造成债务人履行不能也是间接侵害债权的一种情形。如甲出售一件玉器给乙,丙为了侵害债权而故意将标的物毁损。这种情况被称为“实体侵害”。在实体侵害债权的情况下,只有在第三人侵害债权是出于故意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侵权;如果第三人是出于过失,即第三人并无侵害债权的故意,即使第三人的行为对债权造成了侵害,也不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第三人并不像债权人负侵害债权的责任,而仅构成侵害他人财产的侵害行为。二、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的责任构成要件 (一)主体方面:债的关系之外的第三人通说认为,侵害债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广义的定义,侵害债权的主体包括债的关系当事人一方,即债务人。根据狭义的定义,则仅包括债之关系之外的第三人。大多数学者采用狭义说,因为如果采用广义说的概念,必然会扩大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对于债务人,则可能产生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并由此将责任竞合制度引入到侵害债权制度,认为研究侵害债权制度目的并不是为了打乱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界限,也不是单纯的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寻找在民事责任制度中的适当位置,而引入责任竞合制度,无疑加大了法律关系的复杂化。 叶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88.但也有学者倾向于广义的定义,认为:侵害债权主体主要是债之关系以外第三人,但在第三人与债务人恶意通谋,实施旨在侵害侵权人债权的行为时,债务人也可以成为侵害债权人债权的主体。把主体主要限定于债之关系之外的第三人,但在特殊情况下,债务人也可以成为侵权主体。 王利明.违约责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3.736.笔者认为,债务人不能成为侵害债权的行为人。债务人违反合同的行为造成债权不能实现,无论债务人是否具有侵害债权的故意,该行为都只能构成违约而不能构成侵权。债务人的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的行为,债务人的履行辅助人依债务人意志实施的行为,因其在法律上相当于债务人自身的行为,因此不能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作为例外,在第三人与债务人恶意通谋实施旨在损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时,债务人也可以成为侵害债权人债权的致害主体,与第三人负连带的侵权责任。(二)主观方面:故意一般侵权行为的成立,要求行为人具有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对于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而言,是否应包括过失,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国台湾学者孙森炎认为,第三人的行为侵害了债权人的债权,但债权尚未因此而消灭,则在主观要件上需要第三人具有故意,且其行为系权利的滥用或违反公序良俗,才具有违法性,从而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由此可见,孙森炎认为故意并不是侵害债权的必备条件。王利明教授认为,侵害债权行为必须以行为人具有故意为要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行为人在实施间接侵害债权的行为时,常常与债权人并不发生直接联系或没有直接作用于债权。如果行为人并不知道其行为将侵害他人的债权,或者甚至不知道他人债权的存在,则表明行为人的行为与债权人的债权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当然不负侵害债权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债权本身不具有“社会公开性”,第三人有时很难知道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权的存在,第三人的行为客观上妨碍了债务的履行,都要承担侵害债权的责任,不仅会使侵害债权的纠纷大量产生,而且可能会使第三人承担了其根本不应承担的责任。尤其应看到,如果以过失作为侵害债权的责任构成要件,第三人实施的任何妨碍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都要负侵害债权的责任,将会严重限制人们的行为自由,妨碍自由竞争的展开。所以,各国立法都以行为人具有故意或恶意作为侵害债权的责任构成要件。故意是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的主观要件。所谓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仍然希望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就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来说,故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行为人明知或应当知道他人债权的存在。只有行为人在明知他人债权存在的前提下,行为人才能预见到其行为的结果;行为人明知他人债权的存在是侵害他人债权责任成立的前提。其二,行为人有侵害债权人债权的意思,即行为人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认识到其行为发生的损害他人债权的后果。同时,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努力追求此种行为后果的发生。也就是说行为人在实施侵害行为时,具有明确的行为指向。上述内容只有同时具备,才构成故意。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只具备了一方面内容而不具备另一方面,如仅知道债权的存在,但主观上并无加害他人债权的故意,则一般不会构成侵害债权的债权行为。判断行为人是否处于故意应从行为人的行为状态及其引起的后果进行综合考察。例如,在认定故意时,要考察行为人或一般人在此情况下实施此种行为是否应预见该行为后果,考察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表现出他具有希望和放任其行为后果发生的心态等,进而判断行为人是否是出于故意。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足以表明行为人具有明显的故意,如擅自处分他人债权,擅自在他人债权上设定抵押等,都无需当事人就过错举证,就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侵害他人债权的故意。(三)客体:合法有效存在的一切债权合法有效存在的一切债权是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的客体。合法有效存在的一切债权具有下列两方面内容:其一,合法债权的存在是构成债权侵权行为的前提。违法的债权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严格来讲,它甚至称不上为“权”,也就当然无所谓侵权。其二,关于侵权的范围应当包括所有合法存在的债权,即合同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之债,侵权行为之债以及其他债权。这些债权仅仅是产生的原因不同,但内容是相同的,应当给予相同的保护。只是由于对合同之债的侵犯更常见些,因而容易造成误解,以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仅以合同之债为限。合同债权中的可撤销债权、可解除债权、可任意终止债权和附条件债权,是否受该制度保护?可撤销债权,撤销权人如已行使撤销权撤销合同,使合同归于无效,自然不能成立侵权。例如撤销权人已经决定不行使撤销权,或者不知道自己享有撤销权,第三人引诱其追约原则上可以构成侵权,合同法上的可解除债权,可任意终止债权,附解除条件债权与可撤销债权,从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上来看是相同的。相对人在主张权利或条件成熟之前,债权人的债权有效存在,如同可撤销债权,应受侵害债权之侵权制度的保护。在引诱违约的情形下,行为人(第三人)仅仅主张受引诱违约人有权解除或终止合同的抗辩不能成立,除非能够证明其行为并非不法。 刘德涛.侵害债权之构成要件探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5.5.附停止条件债权,条件成就之前债权人享有期待利益,条件成就之前,当事人不得为自身利益,以不正当行为阻止或促成条件的成就,否则法律强制条件不成就,以保护债权人的这一期待权。如果第三人以不正当行为侵害债权,债权人可以主张侵权赔偿。总之,无论何种情形,作为侵害债权的客体的债权必须是合法有效存在的债权。(四)侵权行为须违反法律侵害债权的行为必须是违反强制性法律的行为,这是一切侵权行为的特征。造成侵权损害的行为如果有正当的理由,阻却其违法性,则不应被认为是侵权行为。在这一点上,理论界存在一个争论,即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基于竞争而发生的类似于“一物二卖”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如果第三人明知道有合法债权的存在,依然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利益而向原合同一方许诺更高的利润,从而使其违约,导致原合同不能履行。在这种情况下,该第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了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对于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第三人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以竞争为外表导致了他方利益的损害,应当认定为违法行为。而另一种意见认为,第三人虽然妨害了原合同的实现,但该行为属于基于营业自由上的公平竞争行为,没有违背市场规则,采取的是符合法律的正当手段,因此应认定为合法行为。至于原合同中债权人的损害,应当由原合同中的相对人以违约责任补偿即可。我认为,后一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前一种观点过于苛刻,对于自由竞争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但同时,在立法及司法活动中,对于此类问题应进行合理的处理,力争在保护债权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五)第三人的行为须造成债权人债权的损害第三人的行为必须有碍于债权,造成债权不能实现,或者不能完全实现。只有在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以上损害后果,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才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如果第三人虽然对债权实施了侵害行为,但并没有妨碍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当然不会构成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但对两种合同债权的侵害附条件债权、可撤销债权的侵权行为,是否造成损害后果的发生呢?对于负条件债权,债权人所享有的是一种期待利益,造成债权人期待利益的丧失,自然也应该构成侵害债权。对于可撤销债权,有的学者认为应分情况讨论,侵害撤销权人的债权,不仅未给其造成损害,相反,给其避免了损失;侵害撤销权人之相对方的债权,则造成了损害后果的发生。因为在撤销权人不行使撤销权时,相对方本可获得的利益丧失了。我认为上述说法不具有说服力。首先,可撤销债权在被撤销之前是合法有效的债权,具有不可侵犯性。其次,不论侵犯哪方之债权,都应当看作对其利益的损害。对于撤销权人的债权来说,其撤销与否在于其个人意愿,如果他人代其选择,本身就应该看作对其权利的损害。另外,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与一般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相同,为相当因果关系。三、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的免责事由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发生后可以基于一定的抗辩事由而使行为人免责。除了侵权行为法上一般抗辩事由外,被诉侵害债权的被告还可以主张侵害债权的纠纷中所特有的抗辩事由:(一)正当竞争许多侵害债权的行为表现为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如以贿赂等方式引诱债务人违约,债务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债权人利益等都违背了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所以许多国家如德国、希腊、土耳其等在其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具有不正当竞争行为性质的侵害债权的行为规定了一定的法律责任。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中也涉及到侵害债权问题。 参见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10、11条.参考文献1 王利明. 违约责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3.2 潘修平、杨学波.债权法原理规则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5 潘通龙、程开源.侵权行为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6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 王家福.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8 郭明瑞.民事责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 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致 谢 首先要特别感谢蔡颖雯老师,蔡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从开始选题到中期修正,再到最终定稿,蔡老师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是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以及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如果行为人实施侵害债权的行为,同时也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时,可以不同的法律规定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应当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禁止或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旨在鼓励和允许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其行为属于正当竞争的范围,则不应当承当侵害债权的责任。通常,凡竞争法未予禁止的行为,第三人均可据以免责,但第三人若有不正当的目的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则仍然难以免责。另外,诚实信用原则也是据以判断竞争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因为几乎所有的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竞争行为都与商业道德相悖,从而应该归入不正当竞争的范畴。(二)忠告忠告是指行为人并非使用不法手段教唆他人违反合同,而仅仅是提出忠告或提供信息。承认忠告为侵害债权的抗辩事由,是为维护言论自由以及社会成员间的互助风尚。(三)履行职责如果第三人未履行一定的职责而劝阻债务人履行债务,则实施该行为并没有过错。例如,合同内容违反了法律和社会公共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