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一、选择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3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4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5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价值6.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7.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8.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孔子地位,宣扬格物致知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9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0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1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2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也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13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无外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4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15.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16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 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A评议国政是非 B宣扬理学传统 C培养科技人才 D引导地方风俗 18.李零在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中谈到:“中国礼仪的特点是,它既拜神,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是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由此可见,中国的礼仪A没有任何宗教色彩 B程序日益繁琐复杂 C宗法观念日趋淡薄 D日益重视人伦秩序 19.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2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21.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22.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23.欧阳修上书说:“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祥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24. 宋人刑昺上疏称:“大臣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 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 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 儒学得到广泛传播25. 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 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于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 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26.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27.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8.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29.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30.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31.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32.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A. 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 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C.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33.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 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34.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A.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35.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苏轼的书法主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理学思想的影响C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 D反封建意识的出现36.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A. 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 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 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 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37.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说:“今有人焉,聚徒讲学,禁民为非,人无不笑且诋也。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其意在强调A. 理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 戏曲艺术的批判现实性C. 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 D. 世俗文化源于大众生活38.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C.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39.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40.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A政府重视楷模示范效应 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C民众借助清官伸张正义 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第41题18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0分,共计50分)41.(18分)中国古代科技研究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以及气血、津液的有机联系。在对病源的诊断方面,它不仅注意身体内部机能的变化,还强调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反常现象对疾病的影响。它还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互为根本、此消彼长关系,认为施治的终极目的就是达到阴阳关系的协调平衡。例如建筑,(中国)古人不仅看重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比例、布局,还特别看重它的坐落方位、四周的山水风景等外部环境的配合,有着一门独特的卜宅学问“风水学”。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分不清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因而科学与迷信常常成为混血儿。某些迷信观念在今天看来荒唐可笑,但客观上却曾对科学的发展起过积极推动作用。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在于“爱人知物”“爱躬知己”。唐朝时期的医学家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那些出于国计民生需要的科学研究,同样也是出于“仁”“孝”之德。 试论中国古代科技的儒学化特征材料三但决不可认为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出现的近代科学的重大突破毫无贡献。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托勒密行星天文学无可置疑是起源于希腊,然而还有第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磁现象的知识和基础都是中国提供的,当西方人对磁极性还一无所知时,中国人已在关心磁偏角和磁感应的性质了。 李约瑟文集(选自世界科学的演变)(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有何特点。(6分)(2)据材料二回答,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的动机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最后一句话?材料二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具有什么特征? (6分)(3)据材料三,概括李约瑟的观点以及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6分)4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认真观察以上两幅宋代绘画作品,依据以上两幅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绘画除外)中各选取一个并说明选取的理由。43.(10分)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莫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4分) 班级 姓名 考场 考号 装 订 线 历史试题答题卷 xx.10.10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第41题18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0分,共计50分)41.(1)(6分)(2)(6分)(3)(6分)42.(12分)43.(10分)(1) (6分)(2) (4分)座号高二年级10月份阶段检测历史试题答案1-5 CCADB 6-10 BDDCD11-15 CDACA 16-20 CDDCC 21-25 BADCB 2630 CBACB 3135 CACAB 3640 DCCBB41. (1)注重事物的整体关联和辩证关系;注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重视事物内部关系的协调;“科学与迷信常常成为混血儿”,有些迷信对科学发展有客观的推动作用。(6分)(2)动机:为君、尽“孝”。理解:在古代,为关注国计民生而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仁”“孝”之德的进一步推广,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与出于“仁”“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