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ppt_第1页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ppt_第2页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ppt_第3页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ppt_第4页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要内容,1.引言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3.城市土地利用4.城市生态环境5.城市综合交通,1.引言:概念规划提出的背景,中国最富活力的城市之一,近十年间GNP年均绝对增长20%以上,全市总人口由770万人增长至994万人。中心城区发展受到“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单一中心的城市结构和行政区划的制约2000年6月番禺、花都撤市设区,广州市政府于2000年6月邀请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五家国内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了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咨询活动。,2000年9月3日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邀请全国规划、建筑、交通、生态专业的著名专家成功地召开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咨询研讨会”,同时结合五家规划咨询单位提出的规划概念与方案,对广州整体的发展策略、思路及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概念规划咨询会达成了以下六方面的共识,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应当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形成区域合作的珠江三角洲“组合城市”,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中再创新优势,应协调发展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强化教育产业的地位城市空间结构应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采取“北抑、南拓、东移、西调”的发展战略;广州建设成为山水型生态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高快速路与快速轨道构成的双快交通体系。,2000年10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建了专门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工作组”,着手开展战略规划的综合与深化工作。,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1)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地位与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2.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并保持社会稳定。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加强中心镇、村建设,提升全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及基础设施供应,提升城市的发展潜质。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2)城市规划战略目标,3.城市土地利用,3.1总体发展战略3.2都会区规划布局3.3都会区建设政策,3.1总体发展战略,3.1.1城市与区域区域组合城市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广佛都市圈,3.1.2广州市域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南沙片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东岸广深(香港)城市带西岸广珠(澳门)城市带作为区域发展主轴,构造了一个“人”字型的发展构架。应当共同发展为开放式的“区域组合城市”,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保持经济优势与发展潜力。,广州市正处于珠江三角洲两条发展主轴的交汇点,在“人”字的焦点上;同时还是7条拓展轴的辐射源。要再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华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广州对整个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加强广州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必须首先强化广州市直接吸引区广佛都市圈的规划发展的协同。,都会区,原城市规划发展区增城的新塘和永和两镇番禺沙湾水道、东涌镇以北的广大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区本规划称都会区。,南沙片区,应依托深水港建设临港工业区主要发展高科技工业和资金密集型对外加工业适当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商业、旅游业和转口贸易业。规划将本区域建成一个以港口产业、外向型加工业和三高农业为主的片区。,增城片区,广汕公路以南的城镇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以北的城镇以发展三高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行政区划整合可以将国家与地方扶持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效应扩散到增城,从而推动增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花都片区,交通区位优势显得十分突出。可以依托新机场发展成为广州地区的物流中心和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基地。,3.2都会区规划布局,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3.2都会区规划布局,3.2.1发展方向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3.2都会区规划布局,3.2.1发展方向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3.2都会区规划布局,3.2.1发展方向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3.2.2城市结构,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东进轴: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进轴”。南拓轴: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批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区,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港,规划确定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结合广州城市沿江发展独特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规划提出三条沿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沿沙湾水道发展带。,两个转移带,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强度开发。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海珠区市桥“南部转移带”,是旧城人口的主要疏解地区。,三个大港,航空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航空中心、国家级航空枢纽港。深水港南沙新港区的建设将提高广州市的对外辐射功能,提升广州市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功能。信息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广州创新人才和信息汇集的核心区,将建设成为迎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港”。,四个大型物流中心,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发展北部物流中心。南部结合南沙新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南部物流中心。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西部物流中心。东部利用黄埔港、新沙港等设施,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东部物流中心。,3.2.3人口分布,广州市域适宜总人口约1200-1500万人。城镇总人口约1100万人,其中约900万人分布在主要沿江城市发展带,约150万人分布在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及南沙重点发展区,约50万人分布在其它城镇。,3.3都会区建设政策,3.3.1北翼地区3.3.2旧城区3.3.3东翼地区3.3.4南翼地区,4.城市生态环境,4.1.自然特征:山、城、田、海山北部山林地区城中部平原城市化地区田东南部农田水网地区海东南部海域地区,4.2生态结构,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4.2.1“区域生态环廊”,在广佛都市圈外围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以广州北部连绵的山体,东南部(番禺、东莞)的农田水网以及顺德境内的桑基鱼塘,北江流域的农田、绿化为基础的广州地区环状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廊,从总体上形成“区域生态圈”。而且东北部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至环廊内,而接南海的珠江水系则自珠江口向西北直入环廊,使山水相互融合贯通。,4.2.2“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三纵”即三条南北向生态主廊道,自西向东依次为:西部生态廊道南起洪奇沥水道入海口,穿过滴水岩、大夫山、芳村花卉果林区,北接流溪河及北部山林保护区;中部生态廊道南起蕉门水道入海口,经市桥组团与广州新城之间生态隔离带、小洲果园生态保护区,向北延伸至世界大观以北山林地区;东部生态廊道南起珠江口,经海鸥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生态隔离带至北部山林地区的。,“四横”即四条东西向生态主廊道,自北向南依次为:,“江高新塘生态廊道”“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在“区域生态环廊”和“三纵四横”基础上,,打通汇集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