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文教学改革.ppt_第1页
当代语文教学改革.ppt_第2页
当代语文教学改革.ppt_第3页
当代语文教学改革.ppt_第4页
当代语文教学改革.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语文教学改革张正君,第七讲新生代语文教改名师反思研究第一节概论第二节李镇西语文教育理念反思研究第三节韩军语文教育理念反思研究第四节程红兵语文教育理念反思研究第五节赵谦翔语文教育理念反思研究,第一节概论一、新生代语文教师群体是21世纪初期语文课程建构和教学改革催生的教师精英群体。他们在某些方面替代二十世纪中后期以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等教改名师而独领风骚,是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未来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二、新生代语文改革代表名师有较高的学位层次和理论功底,如李镇西、韩军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因掌握教育管理权利资源而善于从宏观角度看待语文教育,如李镇西、程红兵担任校长之职,提出“语文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他们深谙语文教学规律,颇具教学功力和教学建树,如韩军的“新语文教育”和赵谦翔的“绿色语文”等;他们有强烈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甚至否定传统和自行其是,,三、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和自身特点,他们中不少人可能是或已经是“新时代的语文教育界的”王明“或”博古“即将语文教育引向歧途的新教条主义者;他们中不少人事实上已经是微观语文教育的示范者,宏观语文教育的误导者,他们倡导的”语文精神教育“,”语文人格教育“,”语文民主教育“等,实际上以远离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而逐步滑向新人文主义教育或新语文政治教育的边缘。,四、语文教育需要”民主教育“、”精神教育“和”人格教育“,但这些绝不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应该正如叶圣陶所言:“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正如钱梦龙所言:民族语教育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正如刘国正所说:“语文课程思想教育不排斥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它不与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挣座位,而是承认培养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第二节李镇西语文教育理念反思研究一、李镇西教改简历李镇西,男,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主要著作有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其中,爱心与教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大奖。,19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乐山一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20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6月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获得通过,并完成博士学业。,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2003年获得四川省获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二、教改历程李镇西的教学历程经历了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教育理想主义三个阶段。谈到自己的成长,他说:“我的脚步曾面对荆棘但从未中断过探索,我的思想的翅膀曾遭遇风暴但从未停止过飞翔因为,年轻时代年那燃烧着我教育情感与信念的火炬,始终在我的前方闪烁。此刻,这永不熄灭的理想之光正照耀着我豪迈地跨进21世纪的门槛”。,(一)教育浪漫主义阶段1、“未来班”的诞生1982年6月,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的李镇西,是怀揣着王蒙的青春万岁到四川乐山一中报到的。那时的社会风气离他所一往情深的“五十年代”当然有差距,但他有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他有足够的热情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郑波”和“杨嫱云”。,深蓝的夜空闪着星星,星空下是静静奔涌的大渡河,河畔是一堆熊熊篝火,篝火旁围坐着一群带着红领巾的初中生,他们映着火光的眸子正凝视着女班长,班长正在用清纯的声音朗诵王蒙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这是1982年6月1日的晚上,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镇西第一次和学生们过队日。那堆篝火恰是他从教之初“教育浪漫主义”的象征。,他和他的学生们给自己班取名叫“未来班”,他们自己设计班徽、制作班旗、谱写班歌(由学生们作词,请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他把江竹筠、毛岸英、雷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肖像贴在教室墙壁上,黑板上方是一排醒目的大字:“先烈时刻注视着我们!”歌咏比赛,别班唱的是流行歌曲,而他们班唱的总是让我们荡起双奖、绿色的祖国、共产儿童团歌、同志们勇敢地前进,2、教育浪漫主义畅想和教改尝试语文课上,班会课上以及郊外山坡草地上,他和他学生的心灵一次次沉浸在来自文学的人性美之中。星期天,他常带着学生到野外去面对大自然进行“文学写生”:在峨眉山,在乐山大佛对面的绿岛上,在朴素的农舍前或静静的小河边,他引导学生用笔将自己的心灵所捕捉到的大自然之美用诗或散文描摹出来,让他们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还在乐山市教科所唐建新老师的指导下,搞了一轮“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口语训练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题实验。同时,在1985年,他写成第一篇语文教改论文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正是从那时起,除了特指语文课堂教学,他一般都用“语文教育”而不用“语文教学”的概念。显然,这不仅仅是词语的取舍,而是教育观念的选择。,3、游梦惊魂当他陶醉于教育浪漫主义之中,意气风发,一往直前的时候,“宁小燕”事件使他如梦惊醒,回到残酷的现实,促使他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浪漫主义教育进行反思。1987年底乐山市一位叫宁小燕的女中学生自杀的事件,把他从教育浪漫主义的沉醉中唤醒。这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因不能正视社会丑恶而成为“真善美殉道者,面对她“纯洁的心灵”,他不得不反思他的“玫瑰色教育”。,(二)教育现实主义阶段1、反思他通过剖析宁小燕的精神世界而剖析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剖析他自己的心灵,挥泪写就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这篇发表于1988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并引起强烈反响的报告文学,标志着他的事业开始进入“教育现实主义”阶段。,1988年到1990年,是他对教育弊端批判得最多的一个时期。面对商品经济大潮对教育的冲击和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挑战,他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教育文章其中,发表于1989年5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上的沉重的思考最具代表性。1991年春天,他从乐山一中调到成都玉林中学,由“教育批判”转入了“教育建设”。,2、探索针对学生的心灵需要,他将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教育内容,系统地开展了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他出版的第一本教育专著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便是他这一教育探索的结晶。他继续进行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并对集体主义教育中压抑个性、依赖教师、追求虚荣等“假集体主义倾向”进行了剖析和批判。,1990年全年的河南教育特意为他开辟了“集体主义教育漫话”专栏,发表了他一系列的相关论文。在班级管理上,他尝试着民主化管理,这一探索被中国青年报、天津教育披露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在课堂教学方面,他更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力图让他们在他身边不但养成对文学的爱好,而且还具备离开他之后自己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与习惯。他总是希望通过语文教育,给予学生更多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有用的知识与能力。,他在语文教育上最重要的变化,是我开始引导学生以语文为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关注社会,参与改革。他鼓励学生走进市长办公室,以主人的身份与市长共商家乡改革发展大计;他带领学生走向街头搞错别字调查,回到学校写成调查报告投寄有关部门;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到工厂、到农村搞社会调查,然后写成各种专题小论文,提出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口号。1996年在中学语文教学刊发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是他这一时期语文教育思考与实践的结晶。,(三)教育理想主义阶段1997年7月,他调入了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千年名校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使他得以更大胆地继续他的教育探索。他开始重读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从他们的著作中,他找到了与我十几年教育探索相通的东西:爱和民主。,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他逐渐悟出素质教育的真谛: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他逐渐悟出素质教育的真谛: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十几年教育实践中潜在而朦胧的思想萌芽一下破土而出,他写下一系列文章提出了我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由此,他的事业驶进了“教育理想主义”的航程。他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教育理想主义:为现代化中国培养21世纪的公民!,因为它是面对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的教育,所以它是关注现实的;因为它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所以它又是超越现实的如果说,教育浪漫主义是面对“过去”的教育,教育现实主义是面对“现在”的教育;那么,教育理想主义则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理想主义的核心是民主教育!,他继续实施班级管理民主化,提出了“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民主启蒙教育;他继续从事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进而提出“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格教育”的观点。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他先后参加了四川省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和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语文赛课活动。,在这两次课上,他勇敢地把一般公开课中固有的框框套套冲得七零八落,而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完全让学生的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他则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他们的思想交流与碰撞。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有些乱,甚至有些“离题”,但学生的思想的火炬始终在燃烧,课堂上始终行云流水般地回荡着学生思想的旋律。这两次公开课都引起了专家和老师们争议,但赢得了学生们的欢迎,他因此而自足并自豪:他觉得他的课永远应该是面对学生心灵的!,1998年,他的第二本著作爱心与教育一出版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第二年他又出版了爱心与教育的续篇走进心灵。此后陆续出版发表了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等著作和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还学生以思考的权利、阅读:呼唤“人”的回归等论文。,2000年秋天,他暂时告别了成都石室中学,来到美丽的苏州大学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在明亮的图书馆里,他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聆听卢梭,聆听裴斯泰洛齐;在高大的银杏树下,他披着金色的落叶与马克思对话,与杜威对话大师们思想的潮水越过遥远的时空一泻千里滚滚而来,激荡着我的心灵。他常常禁不住激情澎湃,仿佛又回到了1982年6月1日那个星光与篝火交相辉映的晚上,于是,不再年轻的心湖又重新鼓起了青春的风帆。,第二节李镇西教育思想李镇西的语文教育理念可以归纳为语文民主教育、语文爱心教育和“共享”语文教学。其中语文民主教育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对李镇西教育理念进行反思研究,理清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理念和主张,反思其引起歧义的教育教育观点,对于纠正当前语文教学弊端,推动新世纪语文新课程朝着良好方面发展,裨益颇多。,一、语文民主教育理念(一)李镇西对语文民主教育内涵的阐释李镇西在他的著作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说:“我认为,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以及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45页)“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58页),“但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目的民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到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的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但从长远来说,民主教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赋予语文教育面向未来的使命通过民主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素养,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的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59页),(二)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是宏观的语文教育它包含教育手段、内容和对象三个方面:教育手段的民主:所谓语文教育民主包括启发式,对话式等多个方面。如果把它与魏书生的“民主”教育比较,其涵盖面要宽得多。魏书生的民主,把学生当作主人,“主要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所以说,李镇西的作为“手段”的语文教育也够“宏观”的。,教育内容的民主:它包含语文的和非语文方面的内容。如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法制精神、宽容精神、妥协精神和创造精神等。教育对象的民主:即平等中的导引和“师、生、文本”三个主体。(87页),(三)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的特点李镇西将语文民主教育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充满平等精神的教育,充满法制精神的教育,充满宽容精神的教育,充满妥协精神的教育,充满创造精神的教育。,(四)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对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第一,李镇西宏观语文民主教育对于广大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有较大的启迪和借鉴价值。作为优秀语文教师,尤其是担任教育管理职务的语文教师,要开阔教育视野,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语文教育,使语文教育理念赶上时代潮流。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值得学习借鉴。,第二,李镇西倡导的“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符合语文新课改的精神,应该提倡。,第三,他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善于反思,善于在反思中探索的精神,这种“闯劲”是值得学习的。他鼓励学生到市政府与市长沟通,主张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他不断改革,持续创新的举措都给了解他的语文教师以启迪。有人形容:他就像一个充满童趣的孩童,站在游泳池边,不停扭动着屁股,不停地跳进跳出进行着游泳实践,不停地诉说着我是如何游泳的,他倡导每天做“五个一工程”来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所谓每天的“五个一工程”就是,上好一堂课,至少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研究一个教育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随笔。他给家长提出四个要求:“第一,成为孩子人格的榜样;第二,成为孩子知心的朋友;第三,和孩子一起阅读;第四,和孩子一起写作。”,他在写给温总理的信中提出“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影响家长”立体教育理念,受到总理的称赞。温总理在信中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五)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值得反思之处第一,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的颠倒了语文教学的主次关系。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颠倒了语文教育的主次关系,误导了语文教育。他说:“说:“我认为,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以及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目的。,他的理念混淆了语文教育与基本教育的区别。他的第一句话,用基本教育的“生命”来概括语文教育的“生命”,难道不是误导吗?语文教育不排除“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以及人的个性发展”,应该说这是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热爱和熟练掌握、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李镇西用基本教育的“生命”来代替语文教育的“生命”,颠倒了语文教育的主次关系,误导了语文教育吗?,后一句话说“民主是语文教育的内容,更是语文的教育目的”。这里所谓“内容”、“目的”,应指语文教育的主要甚至是核心内容和目的,如果“民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的,那么,培养学生热爱和熟练掌握、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放在什么位置?所以,把培养民主精神,或创新精神作为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的和任务是有待商榷的。,第二,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误导语文课教成“人文课”或政治课。由于李镇西语文教育的民主精神,而疏略了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导致一些教师把语文课教成“人文课”、漫谈课和“放任课”。,第三,由于李镇西把培养民主意识作为语文教育目的,使语文教育失去了固有目的,导致语文教育无教学目标。这对于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大张旗鼓地强调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爱心教育理念(一)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李镇西认为,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他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他认为,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现出成功的曙光!”,他说:“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二)爱学生,就要保持一颗童心有人说,李镇西在教育在线的形象,就是那个光着屁股不断扭的小孩子。他美其名曰:这是没有污染的童心!他理直气壮地宣称:我不愿长大!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和他的学生们在一切玩耍,把自己视为他们的一分子。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童言无忌。他甚至敢说: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不善伪装,争论时往往会搞得面红脖子粗,开心时又往往拥抱加亲吻。,李镇西认为,何谓“童心”?童心是儿童天真纯朴之心,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儿童时代,但他却可以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因为儿童的纯真与善良,在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他说:“以及孩子对我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怎样保持自己的童心呢?李镇西说:“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我小学时曾扶盲人过街,替迷路幼儿找妈妈,我愿意把这可贵的善良之心应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扩展、升华为对集体、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并把这种爱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体现于我对每一位网友的爱。,“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儿童的眼睛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儿童的嘴巴是很难说一句假话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不正是一个小孩首先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吗?面对“四人帮”的谣言,张志新同志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有人说她“傻”,我却认为她拥有童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儿童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什么都想试试。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孩童般好奇、探寻的眼光,而不断开拓、进取。这也是一种童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儿童对生活总是充满憧憬、幻想、拥有童心的人总是对生活保持着激情与乐观。有的人年纪轻轻,便对生活缺乏信心,而有的人虽已退休,却仍创造着生活的乐趣,正所谓“越话越年轻。”,三、语文“共享”教学理念在李镇西语文教学理念中,“共享”理念是核心。何谓共享,他认为共享就是师生共同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他说:“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66),李镇西的共享理念包含三部分:共享的过程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和导引,共享教学的师生和文本都是主体。,(一)共享的过程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李镇西认为,在共享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争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理沟通。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67),(二)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和导引李镇西说: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是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然而他是“平等中的首席”。“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是教育本身赋予教师的。教育的方向和目的,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都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71),他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享和对话不是绝对平等的,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而这个首席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或导引。他说:“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或引导者的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而指导导引就是这个首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否则就是失职!”(76),作为“首席”的教师,如何导引?李镇西提出了五条途径:1、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示范:教师要以兴趣激发兴趣,以能力培养能力,以思想点燃思想,以民主造就民主。2、教学的预设和调整。3、营造课堂学术氛围: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参资料,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鼓励学生向课文质疑,引导学生写探究性小论文,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偏差4、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深入。5、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76-84),(三)共享教学的师生和文本都是主体李镇西主张语文教学主体多元化,即“三主体论”他说:“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存在者三类主体两类阅读主体即师生双方和文本背后的主体即作者。”“科学的解释认为,面对同一文本,别人是理解的主体,我也是理解的主体,同为理解的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探讨、批评,是推动正确理解的重要途径。(88),“文本主体之所以是主体,不仅仅是因为它也是一个精神承载着,而且它仍然参加了我们的对话和交流,引导着、影响着制约着我们的理解。”“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实际上是通过文本的物质符号系统这个中介物质符号系统背后的作者进行对话。”“唯有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对话,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充满了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的民主精神。”(88-89),(四)对语文“共享”教学理念的反思李镇西在倡导语文“共享”教学理念的同时,对“填鸭式”、“诱导式”所谓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他说:“如果把课堂教学内容比作食物,那么,课堂师生关系则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唯恐学生吃不饱,而全然不顾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不良;当然,也有高明的教师,他会将食物先咀嚼得很细碎,然后一点一点地喂学生。应该说,这种填鸭式现在基本上没有市场了。,“第二种是诱导式,教师不是直接将食物输送给学生,而是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言语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同时又是多么可口,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起食欲,使他们垂涎三尺,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这种诱导式在教学上也叫启发式,比起填鸭式无疑是了不起的进步,因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接着,李镇西对填鸭式、诱导式(启发式)、共享式进行评判:“教师绝对权威而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在行动上似乎并不专制但思想上却分明是学生的主宰;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最后得出结论:“毫无疑问,我们今天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正是第三种共享。”,在此议论中,显然对填鸭式和包括启发式在内的诱导式均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将共享式与填鸭式和包括启发式在内的诱导式放在对立的地位。这不尽使人发问:难道“共享式”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教学模式吗?,毫无疑问,“共享式”语文教育模式是语文教学模式中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之一,而其它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特点,宜采取多元化或综合化教学方法。语文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母语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教育,理应采取综合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就语文教育内容而言,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么巨大的教学任务,再加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客观上必须采用多元化、集约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权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局限。,1、“共享式”教学模式固然具有“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等优势,但它占用教学时空较多,如果一味强调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完成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识字、写字、读文、写文)显然浪费巨大。相对而言,“填鸭式”或称为“集中教授式),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大量语文知识,显示其效率感和节省时间的巨大优势,适当采用,有何不妥?,2、“诱导式”(又称启发式)确实是从孔子“诗教”到现代语文教育一直是广受欢迎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孔子是启发式的“首创者”,它具有激发情趣,引导学习,启迪思维等多种优势,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它呢?,3、针对语文教育特点,建议建立一种以“共享”教学为特色,融“集中讲授”、“启发式”等为一体的集约式、多元化的综合语文教育模式。即在共享教学的同时,对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采取“集中讲授”教学,兼用“启发式”教学,以达到启迪思维,举一反三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母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的教育体系,启发式和苦学是这个教育体系的精华。“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有涯“苦做舟”,这些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无裨益。,刘国正说:“语文教学,一方面要讲究方法,力求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提倡勤学苦练,要叫学生懂得:“学习语文没有多少捷径好走,就是要花一点笨工夫。识字,字要一个一个地识,一个一个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熟读,背诵。这个工夫是省不得的。”,魏书生有一段话,很值深思:大家不愿学文言文,可是文言文已经选入教材,我们就得学。你喜欢学,也得学,不喜欢学,也得学;与其皱着眉头学,不如高高兴兴地学“。从另一个角度看,学习就是为了安邦治国,多数专业知识是学生所不喜欢学习的。怎么办,苦学,皱着眉头学,逐渐培养兴趣,最后成为一代大师。“共享”是一种教育方法,鼓励学生苦学,启发学生乐学,有时请专家“满堂灌”一次,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的好方法。,第三节韩军语文教育理念反思研究一、韩军教改简历韩军,1962年生。博士,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曾任清华大学附中语文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人民教师奖章及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全国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1981年他毕业于德州师专,获得大专学历;被分配到德州市临邑师范学校任教。1986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获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就读于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韩军说正是这三所大学的修炼,夯实了他的知识根基,给了他足够的学养,使他能够抱着足够的信念,开始“为师”的远征。,1991年,韩军参加山东省教学能手抽签讲课大赛,被评为全省文科组讲课第一名,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同年,他还被推选为“山东省优秀教师”,之后,又被评为“山东省骨干教师”第一名。1993年,他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获得“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32岁的韩军成为一名特级教师,并作为原国家教委和北京市邀请的全国50名优秀教师进京参加第十个教师节大庆;1995年,韩军又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一等奖。1997年,韩军被授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还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并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韩军说,做教师本不是他的第一选择,不是他的最爱,执了教鞭,是不情愿的。换言之,并非是他选择了这个职业,而是这个职业选择了他。当韩军从德州师专毕业后,他的选择是做电台播音员。1992年,韩军参加了山东省经济广播电台招聘主持人的活动,结果被山东省广播电视厅录取,不过,学校领导不放,这一次的希望又破灭了,最终,韩军说,他还得做教师,像一头笨拙的奶牛,被扭着脖颈,强行“按”在槽上,吃草、下奶。正是之前的这许多无奈,才使韩军不情愿地做了教师,而今天我们感谢这些无奈,正是因为它们,中国少了一个播音员,但却多了一位优秀的教师。,二、韩军的教育理念新语文教育(一)韩军是一个愤激的教育思想者淡泊恬静朴为本,平平淡淡拙是真。滴泪泣血说语文,从容练达做韩军。1993年1月,他在语文学习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针对当前语文教育存在严重的“共性化”,应试化的弊端,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真实、自由、个性”,弘扬“人文精神教育”为特色的新语文教育理念。(8),(二)韩军是一个愤激的语文教育批判者他愤世嫉俗,对语文教育进行了铁面无情的谴责。1999年他在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发表长文反对“伪圣化”。文章把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言不由衷、矫揉造作、说套话、说假话、假崇高、伪神圣”斥之为“伪圣化”并痛加谴责。关于语文的“立人”教育,(思想教育),他也给予否定和谴责:“用思想来混淆精神”,“用共性来抹杀个性”。(32-33),(三)韩军是一个愤激的语文教育建设者韩军在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中对他的“新语文教育”作了概括:他说:“从本质上认定,新语文教育就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他将新语文教育具体归结为:两个回归、六个理念、三个强化、三个警惕、九个诵读教学法。,两个回归:1、回归“五四”新文化真实、自由、个性的精神传统;2、回归“五四”前中华民主千年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六个理念:1、真实自由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2、“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3、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4、中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5、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6、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三个强化:1、强化语文揣摩;2、强化大量阅读;3、强化自我习惯。三个警惕:1、警惕政治对语文教育、对师生精神的异化,反对“伪圣化”;2、警惕现代工业对语文教育,对师生精神的异化,反对技术化;3、警惕“后现代”商业文化对语文教育,对师生精神的异化,提出反对萎靡化。,九个诵读教学法:1、正己意;2、准其因;3、放其声;4、理其层;5、揣其文;6、摩其情;7、想起景;8、演其形;9、熟其文。,三、韩军语文教育思想反思(一)李海林对韩军的评价:“在语文教育哲学研究这块领域,韩军是最有成就的研究者之一。”“韩军的价值在未来,韩军的工作是在重建语文教育的时代精神。韩军是面向新世纪对我们进行新语文的启蒙。”,“有人称黄玉峰是语文教育的叛徒,那么,韩军则是语文理论的叛逆。韩军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点。顺着韩军的批判思路,我们的思考必然指向现代语文教育在一些根本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韩军的批判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他概括为精神专制主义(即伪圣化)和精神虚无主义(即技术化),因此他实际上同时否定了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思想性和工具性这两种价值取向。”,“韩军的激愤伤及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心境,也伤及到一个学者的理性。韩军的激愤使他的研究往往一针见血,也使他的文字有时甚至不顾及学术研究最要紧的冷静。韩军的激愤对他个人也许并不是坏事,但对于我们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研究,却绝对是一个历史遗憾。”“把一种研究当作一种信念,一种情结,这对个人来说是一种人生境界,但对于学术事业来说却是大忌。”,“韩军的有些文章,已经不是在说服,而是在呐喊。不是在摆事实讲道理,而是在披肝沥胆。那些激动人心的思想,深深打动他,他来不及、也不愿把它们转化成照他看来四平八稳的所谓理论慢慢道来,他把他的思想化作激越的旋律,倾泻而出。“韩军的文章,真知灼见比比皆是,如颗颗珍珠闪耀着思想的光芒;韩军的文章,只见思想的呐喊不见学术的演绎,精彩的理论命题的后面,我们期待着有严密的论证却常常无望而归。”(258-260),李海林(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几段评论,可以归纳一下几点:首先,韩军对传统语文教育理念的颠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