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六课黄道婆和徐光启.doc_第1页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六课黄道婆和徐光启.doc_第2页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六课黄道婆和徐光启.doc_第3页
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第六课黄道婆和徐光启.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 黄道婆和徐光启 教学目标1了解元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对纺织业发展作出的贡献。2了解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3学习黄道婆、徐光启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领会、学习黄道婆、徐光启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精神。教材说明本教材由“家乡名人榜”、“黄道婆的故事”、“徐光启的故事”三部分组成。主体部分是黄道婆和徐光启的故事。选择黄道婆和徐光启作为上海名叭在本课重点介绍,是出于以下考虑:其一,本单元在介绍上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诸多方面中,以上海的历史为主,黄道婆和徐光启是出生于上海的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其二,本单元的核心主题是“海纳百川”,黄道婆长期在海南生活,向海南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回上海后传授并革新;徐光启是我国最早放眼世界、向西方人学习现代科学的先行者,在众多领域有所创造。黄道婆和徐光启两人很具代表性。教材对黄道婆和徐光启的介绍,不仅展示了他们一生的主要经历、他们对科学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善于向先行者、能者(先进的异乡人、西方人)学习,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两位科学家的这种精神对学生们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关于黄道婆的故事,故事用文配图的方式展开,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黄道婆的一生。9幅图均是根据教材编写的需要,在黄道婆纪念馆选择有关的图片或实物摄制的,因此,与教学要求比较吻合。图1、2交代黄道婆的身份、生卒年份、家乡情况。图3、4、5介绍黄道婆在海南学习植棉、纺棉技术,回上海传授技术的情景。图7、8、9、10展示黄道婆的革新工具、纺织成果。最后一段对黄道婆的一生作了小结,人们尊称黄道婆为“纺织之神”。关于徐光启的故事,展示方法不同于“黄道婆的故事”,没有完整的叙事情节。鉴于徐光启的贡献是多领域的,涉及到数学、天文、农业等方面,知识比较专门,学生不易理解,所以采用了“概括介绍”的方法,并重点突出了徐光启的学习态度(勤学苦练)和学习方法(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研究)。此处共有3幅图。一是徐光启石像照片。二是徐光启与西方人士交流的图画,这幅画是一位西方人绘制的,画面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徐光启向先进的西方文化学习、与西方人士切磋研究的情景,图中右面一位是徐光启。还有一幅图是徐光启墨迹封面的照片。作为徐光启故事的延伸,“e链接”讲述了徐光启家族与“徐家汇”得名的关系,说明徐光启、徐氏家族对后人的巨大影响。这里配有新旧徐家汇两幅照片。“过去的徐家汇”是一张全景图,黑白照,有大片农田。“现在的徐家汇”摄于2002年,展现的是徐家汇中心地区的繁荣景象,除了一幢幢商务高楼、居民高楼外,还有许多新建的现代化的商场、文化设施等。“我想说”:让学生说说听了黄道婆和徐光启的故事后的感受,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教学重点。 “快活林”:建议以班级或小队为单位,参观“黄道婆纪念馆”或者“光启公园”,也可就近参观名人故居、纪念公园。如选择参观其他场所,应尽可能与本课的主题相衔接。教学活动活动一:收集、交流“上海名人”的资料,填写“上海名人榜”。让学生广泛收集并交流上海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名人”的事迹,体会上海是名人辈出的地方,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岗位都会涌现名人。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名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为社会公认的人。而后用一段导浯,引出上海历史上的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和科学家徐光启。活动二:讲讲黄道婆的故事。可以利用书上的图文,让学生自学后交流。活动三:说说徐光启是怎样一个人。可有多种方法展开,如请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交流;从“e链接”切入话题等。重点是了解徐光启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善于向西方的先进文化学习,勇于创新,因此获得了成功。括动四:交流学习感想。引导学生总结出黄道婆和徐光启共同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启发学生说说如何向他们学习。还可从黄道婆和徐光启的故事引申、联想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工人李斌刻苦学习,富于创造,为工厂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很多学子学成后回到祖国发挥才干;姚明到美国NBA学习锻炼,增长了球技,为祖国的篮球事业作出了新贡献,他还成为上海的形象大使和特奥全球大使,等等。活动五:参观有关纪念地。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恰当的参观地点。学习评价1能简单介绍黄道婆、徐光启的主要事例。2能列举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上海人。注意事项教学资源文字资料 资料名:黄道婆黄道婆也称黄婆、黄母,名佚。出生在南宋末年,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人。黄道婆年少时即流落到海南崖州(今海南省三亚的崖县)。关于黄道婆如何流落到崖州的传说很多,传播较广的是:黄道婆家境贫苦,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受到残酷迫害。每天不仅要担负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因忍受不了非人的生活,黄道婆乘夜间逃出家门,躲进了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随船到了海南崖州。崖州原是黎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于是黄道婆就在崖州定居下来。崖州盛产棉花,当时黎族人民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黄道婆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黄道婆和黎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是她一直怀念自己的故乡。元朝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她搭顺道海船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故乡。摘自黄道婆纪念馆的宣传资料。回到家乡后,黄道婆的功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革新棉纺工具,二是传授纺织技艺。黄道婆改革、创造了一套“擀、弹、纺、织的工具。一是用踏车轧去棉籽,代替了手剖去籽。踏车是一种手摇脚踏式的车L棉机,又称搅车,可一人操作。它比元代王祯农书中需两人手摇的轧花机有了明显的进步,比美国人维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早了500多年。二是改进了弹花工具。当时内地普遍使用一尺多长的小竹弓来弹松棉花,费时费力,效率很低。黄道婆不仅把小弓改成四尺长的大弓,用绳弦代替线弦,而且还用檀木做的椎(槌)子击弦弹棉,不仅提高了效率,弹出的棉花也均匀细致,提高了纱和布的质量。三是发明了脚踏式三锭木棉纺车,又称黄道婆纺车。这种纺车轻巧省力,功效倍增。四是黄道婆利用已经成熟的织麻布机和丝绸织机,以及经架、纬车等工具,对乌泥泾的棉织染工艺进行了改革。她所制作的织布机不仅有平纹织机,还有提花机,能够“错纱配色”、“综线挈花”。黄道婆还把海南黎族较先进的棉布印染工艺技术带回家乡推广,并借鉴黎族织造的“崖州被”的经验和方法,发展汉族民间传统工艺,织造出带有“折技、团凤、棋局、字样”等图案的精美的“乌泥泾被”等产品。“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首歌谣形象地描绘了黄道婆在家乡推广、传授棉纺织技术的情景。黄道婆改造、发明了先进纺织工具,使当时以棉纺织业为生的千余家织户产量成倍增长,松江一带的农作物种植也出现了“棉七稻三”的新格局。“乌泥泾被”等棉产品和布匹远销各地,博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松江一带由此成了我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历数百年而不衰。文字资料 资料名:徐光启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号文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于上海县城的太卿坊(今黄浦区乔家路)。先祖由苏州迁至上海,务农为生。祖父弃农经商致富,因倭寇之乱家道中落,父亲徐思诚仍务农为业,祖母尹氏、母钱氏勤于纺织,贴补家用,他们把光大门户的希望寄托在聪颖健壮的徐光启身上,含辛茹苦加以培养。自食其力、辛勤劳作的家庭,自幼参加劳动,接近农民的经历,培养了徐光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性格,注重实践的精神和关注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徐光启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自万历九年(1581年)考中秀才,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得中顺天府解元,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已年过不惑。万历九年徐光启娶本县吴,氏女为妻,次年生子徐骥。几十年间靠教馆谋生,曾远赴广东韶关、广西浔州教书。在平凡而艰难的生活中,徐光启从未放弃理想,自学了农业、水利、兵机等书,游学万里,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徐光启生于明朝由盛而衰的动乱时期,一生刻苦学习和钻研富国强兵之道,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农业),强国必以正兵。”不仅自学了农学兵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身体力行,潜心于农业科学试验。为推广优质高产的农作物以解决民生问题,他在上海南门外康衢里双园(今黄浦区桑园街)试种甘藩(红薯)、芜青(大头菜)成功,并自种棉花探讨科学种植方法,写成著作,宣传自己总结的高产经验,批驳当时流行:的植物不能随意栽移的保守观念。又在天津购地试种水稻、葡萄、药材,著成宜垦令北耕录等,所总结的种稻经验有些沿用至今。在多年学习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他编撰农政全书,自1625年到1628年全稿写成,未付印,到1639年才正式出版。他著书意在治本,希望运用国家力量引导和发展农业,故侧重研究屯垦立军、水利兴农和积极备荒救荒等农政问题。全书60卷、12门类、50余万字,征引古代农业文献225种以上,记录各地农民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以及徐光启本人的研究心得。不仅保存了古文献,而且总结和发展了传统农学,成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中成就最大、内容最完备的巨著。徐光启广博的学识,脚踏实地的精神,使他独具眼光,看到西方科学的进步性,他是一位倡导并努力学习、翻译、吸收和运用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先行者。他看到利玛窦所绘山海舆地图后,专程拜访利氏,虚心向他学习西方天文历算火器等知识。他认识到数学理论是数学应用的基础,振兴科学需要普及数学,断言百年之后,必然人人都要学习,而且一定会后悔学得太迟,因此他说服利玛窦首先翻译欧几里得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几何”原是虚词,徐光启借用来代指一切度数之学,经他使用,已成数学上专有名词)。16061607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出版几何原本前六卷,这是第一部被翻译成汉文的西方数学名著,由此引进了西方近代数学基本理论体系,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徐光启在翻译中创造的点、线、面、平行线、直角、锐角等名词十分贴切,沿用至今。徐光启还在学习西学、与传教士的合作中翻译、编撰了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泰西水法平浑图说日晷图说简飞仪说等著作,和李之藻合著同文算指等,介绍引进了西方的实用科学知识。徐光启深感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天文历算已相形落后,沿用元代郭守敬授时历的大统历已不适用,多次上书要求修改历法。1629年,年近古稀的他,以惊人的毅力担当起修改历法的重任。他把修历的过程当作引进西方较为完整的天文历法知识,进而汇通中西,修正传统历法的融汇中西文化的过程。他领导一批人,夜以继日地工作,亲自观象,主持日月食观察和预报,翻译有关著作,制作天文仪器,培养学生,直到积劳成疾,一病不起。1633年他去世前已接近完稿,1635年全稿完成进呈。书成后不久明朝覆亡,未及使用,到清代才正式公布,沿用至今,即俗称的农历。这部崇祯历书是包括几十种各具专题的历法著作的总汇,含有天文学的基础知识、计算方法等,引进了第谷布拉赫创立的天体运动体系和几何学的计算体系,以及地球为圆形的概念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从而破除了传统天圆地方(或地平)的观念,极大地提高了日月食和其他天文计算的精确度,引起历法史上的彻底革新,奠定了后三百年天文历法的基础,中国天文学从此纳入与世界天文学共同发展的道路。文字资料 资料名:徐光启小时候的故事徐光启小时虽淘气,倒也惹人喜爱。他父亲徐思诚一心供他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大官,好为徐家争光。一天,徐光启伏在桌上写一篇作文。老师出的题目是民莫敢不敬。这是论语中的半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敢不敬。光启总觉得这句话不对,所以他写不下去,便溜到后园里去了。正在织布的母亲见光启不在书案读书,就叫女儿出去找。徐思诚听说儿子不好好读书,心里很生气。当他发现光启蹲在棉花地里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株上一根横生出来的枝条时,没有立即去喊他。但当他看到光启一伸手把那株棉花尖顶上的嫩芽摘断时,不由地喊道:“光启,你过来。”徐光启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急忙走过来,恭敬地站在父亲面前,垂下两手问道:“什么事?父亲。”“什么事!你为什么不在家好好读书,出来乱折我的棉花?”父亲生气地说。徐光启一听不觉好笑,说:“父亲,你误会了。现在快到立秋,新枝上是结不出蕾铃的,棉花已经两尺多高了,如果再让它往上分枝生长,只是浪费养分。如果把它顶上的冲天心摘去,省下来的养分就可以供给下面快成熟的蕾铃,这样,收获才多哩。”徐思诚觉得似乎有理,但又怀疑摘去“冲天心”会损伤棉花,便疑惑不解地说:“要是弄死了,我不饶你。”“我是向阿康伯学来的。阿康伯种的棉花去年比我家的收成多。我去问他,是他告诉我摘冲天心的。”徐光启向父亲解释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