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2016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家国情怀中涵养语文素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老师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变化,是那么地让我们牵挂。爱国爱家,才能爱你爱我爱它。家国情怀,自然成为人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热爱家庭的亲人物什它是国家、民族和家庭的精神凝聚力。很难相信一个不爱国、不爱家的人能爱自己的母语,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能对社会有用;也很相信一个不爱自己母语的人,能大言自己爱家、爱国,能爱岗敬业。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立言、立德,立言即让学生爱自己母语,能灵活运用母语进行学习生活,立德即引导学生有爱家、爱国等品德。很庆幸部颁本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以家国情怀为内容组元,这既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在普世情怀上的智慧选择,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语文学习来涵养家国情怀的机会,值得我们好好利用。1、 沐浴在家国情怀的美文佳作里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目标之一。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内容取自古今中外。这些选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篇篇是美文佳作。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为沐浴之过程。“沐”,濯发也;“浴”,洗身也。昔时,古人若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必先“沐浴”以示心洁崇敬。读四文,先当有此心。黄河颂表象颂黄河,内核颂中华民族;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国别不同,但却同写失地之痛;木兰辞民女卫国,女扮男装,功成身退,千古传颂。古人云:“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读四文毕,心必弹冠去尘,行必振衣如新,人有醍醐灌顶之悟。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写的黄河组诗。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它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黄河颂里所展现的黄河之美,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目睹了黄河奔腾汹涌的气势,看到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这成为他创作之源。黄河颂里,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赞歌。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表现主题的深刻和艺术手法的简练、生动,被许多国家选入课本。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阻隔的爱国主义主题,在此文中得到了恰如其分地展现。文章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文中的句子“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所蕴藏着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爱之情,让我们明白了爱国与爱母语的同一性,这种启迪对孩子们是大有所益的。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它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它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众多鲜明的、有地域特色的意象,以独特的语言形式泛滥地表达出来,仿佛让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木兰诗将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女扮男装的智、征战的勇等优秀的品质集中在花木兰身上,写出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平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最质朴的爱国品质及勇敢担当,“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2、 涵泳在语言文字的品味领悟中“涵泳”一词,古已有之。“涵”是潜入水中,有沉潜之义;“泳”是游于水中,有游泳之义。“涵泳”是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复词,本义当是潜游。由本义引申,“涵泳”就有浸润、沉浸之意。用之于阅读,“涵泳”便有仔细读书、深入领会之意。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在读书诗里也写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一)用声音演绎文章音韵,在抑扬顿挫中涵泳语文教学的要义,莫过于引领学生涵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深入领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旨,得兴味于品味领悟中。这自然是要通过精读才能达到。七年级下册的前三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精读”,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本单元的侧重点在于“涵泳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所谓“涵泳”,就是要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体验和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那么,如何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呢? 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本单元的单元说明中并未提及朗读(因为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但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事实上,朗读是进入作品,特别是抒情性、音乐性较强的作品的非常理想的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过去所学的关于朗读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进入作品的氛围和情境。当然,朗读只是深入理解作品和作者情感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把握抒情方式,也都是很重要的方法。朗读,不是以读准字音停顿为唯一标准的,而是以读懂作者、读懂作品、读出自我为判断依据的。朗读就是用声音来演绎文本,用声音来与作者、作品对话。朗读者用声音来创设语文交际场,用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文思和情结,用声音来感知作者藏在文章里的语文知识和语用技能,用声音来体悟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用声音来演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并通过声音内化为朗读者自己的语文知识、语用技能、生活感悟和情感倾向。诗人光未然是以奔放的感情、雄伟的气势、昂扬的基调来颂黄河的。黄河颂音节洪亮,节奏鲜明,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很适合朗读。“啊!黄河!”的呼告、反复之美,也需要通过声音来演绎且唯有通过朗读才能展现。韩麦尔先生的悲愤、小弗朗士的顿悟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也可以通过朗读来涵泳。最后一课里大量的感叹句,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可怜的人!”“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法兰西万岁!”等句的感情,唯有通过声音才能演绎。土地的誓言更适合朗读。作者大量地运用呼告手法,满怀激情地、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呼唤、自己时时对家乡的回忆与国土沦丧后的悲愤交结在一起,再加上意象丰富的排比、浑然天成的比喻,使语言有诗歌的音韵美,特别适合出声展示。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全诗用口语写成,生动质朴,生活气息浓郁,音韵节奏感极强,亦适合朗读。朗读的样式也亦多种多样,一人读、两人读、多人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不一而同,因文而异。只有这样,才能让朗读多姿多彩,灿烂于课堂。(二)用批注进行深度对话,在品味领悟中提升本单元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学习做批注。批,评论。注,解释。批注,是阅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空白处的一种阅读方式。批注是一种阅读方式,是阅读者的个人行为,它可以因阅读者的个性差异而展示出摇曳多姿的态势。阅读教学中的批注式阅读则是一种阅读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就文章的内容主题、表现形式等做批注式学习的教学活动,它在尊重个性阅读的同时还要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因而,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式,批注式阅读教学有其鲜明的特征。(崔新月多重对话 深度批注,选自语文建设2016年第1期)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要素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生命,无论是“阅读批注”、“交流展示”,还是“完善提升”环节,没有真正的对话,批注式阅读就是作秀。只有让学生“沉潜”到文章里去做批注,学生才能入得书,知其真;出得书,省乎已。如何让学生“沉潜”,教给学生正确的批注方法很重要。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做批注予以有效指导,否则,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学生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教师了解以下六种批注类型,将对指导学生做批注式阅读有一定帮助。第一,阐释型批注。这种批注用来阐释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着重解决读懂“写什么”的问题。其中包括:对词语的阐释学生阅读文本,勾画出含义深刻、或不明音义的词语,写出词语的本义和在语境中的意义。如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学时,可以教学生将第3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如下批注:语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对句子的理解文中一些在结构及内容上起关键作用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要能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如,最后一课里“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是全文的关键句,老师要引导学生做理解批注。对段落的概括段落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时需要概括段落大意,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主题的把握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赏析型批注。这种批注用来欣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着重解决读懂“怎么写”的问题。其中包括:词句词语和句子运用的巧妙之处;段落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篇章整篇文章在构思和表达上的精妙之处。第三,质疑型批注。这种批注是对原文内容和表达的探究。无论是文章的内容还是表达,都需要用探究的目光去审视。内容有没有漏洞?遣词造句是否准确?有没有更好的表达?以这样的视角观照一篇文章,实际上是对文章进行更深层面的品读,在“信任怀疑探究明晰创新”的心理和思维经历中完成读者与作者的深度对话。第四,补充型批注。这种批注要根据原文的主题和思路,补充相应的内容。例如,叙事类文本可以补充人物的言行心理,补充故事发生的场景,补充情节的发展变化等。说理性文本,可以补充作者论述的道理,或者补充支撑道理所需的论据,等等。第五,感悟型批注。这种批注要写出由原文内容引发的感悟。第六,联想型批注。这种批注要写出由原文内容引起的联想。这六种类型的批注可以分为两组,前三种(阐释型批注、赏析型批注、质疑型批注)侧重对文本的“读”,是对文本的接受;后三种(补充型批注、感悟型批注、联想型批注)由“读”转向在此基础上的“写”,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此六类批注集中体现了学生对文本“读思悟”的过程。对批注进行上述六种类型的分类(当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批注还有多种的分类。如依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将批注分为“分析式批注、概括式批注、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等。),避免了批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批注这一极具个性特征的对话过程变得有深度,有章可循。但不建议老师在教学时,过分地宣讲批注的概念性内容,而应是依据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