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及地位徐梦寅(政法学院,法学专业,2005级1班,051210033)摘要:因果关系问题,是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复杂的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关于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地位,在刑法理论界仍存在很多争议。认真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尽可能地在理论上统一认识,无论对于刑法学的理论发展还是对于司法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关键词:刑法;因果关系;犯罪构成The Causal Relationship in Criminal Law and the PositionXu Mengyin(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 Law, Class 1 Grade 2005,051210033)Abstract:The problem of causal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and complex issue in criminal law, but also a problem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On the position of causal relationship in criminal law,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controversie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give a serious look at this issue as far as possible and have an agreement of the the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law and the judicial practice.Key Words: Criminal law;Causal relationship; The constitution of a crime引言一直以来,国内外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有很多的理论。就我国刑法学界而言,因果关系学说争论的焦点则在于如何理解刑法因果关系的性质,即关于刑法因果关系性质是必然性还是偶然性之争。最近,又有学者进一步将因果关系分为绝然、必然、或然、偶然四种类型。怎样才可以形成一个在司法实践和理论上比较统一的学说呢?作者认为,首要的问题应先理清因果关系在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它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总结出刑法因果关系的理论。 一、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一)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因果关系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客观的联系。高铭暄. 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2.即在犯罪构成客观方面中,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危害行为,与该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联系。它既是犯罪构成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犯罪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二)刑法因果关系的理论发展在我国古代,早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41年间的西周成、康年代,人们就认识到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以时间来限定因果关系的“保辜制度”。蔡枢蘅.中国刑法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207208.保辜制度的含义是:在限内发生结果的,有因果关系;在限外发生结果或者虽在限内但因他故发生结果的,没有因果关系。按照这种制度,被伤害人在限内死亡的,行为人就要承担杀人罪的刑事责任,被伤害人在限外死亡或者虽在限内但因他故死亡的,负伤害罪的刑事责任。据汉书记载:“嗣昌武侯单德,坐伤人二旬内死,弃市。”与此相类似,在英美普通法上从中世纪开始确立了一种“一年零一天规则”(Year and a Day Rule)。英特纳.肯尼刑法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42.一年零一天规则”的含义是:如果被害人不是在受到的打击或其他致死原因发生之日起的一年零一天内死亡的,任何人不得被认定犯有谋杀罪或非预谋杀人罪。按照此规则,如果被害人在遭受打击之后继续维持生命达一年零一日以上,即使在此之后死亡,行为人也不因此而负谋杀罪责;相反,如果被害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一年零一日之内死亡,除明显由于其他外力所致外,行为人都要因此而负谋杀罪责。这种朴素的刑法因果观,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含有浓厚的直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等不科学成分,它在刑法中尚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以前。19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资产阶级的刑法学家们也开始关注起刑法因果关系命题来,就此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提出了“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原因说”、“危险关系说”等各种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对推动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受机械唯物论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且显得十分混乱。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刑法学界受“客观归罪”思想的影响,把行为论作为犯罪构成理论的中心进行研究,在行为论中又以刑法因果关系为中心进行研究。这一时期,因果关系被看做是行为的不可分离的要素,认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只要存在物理上的因果关系,就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有因果关系存在,即认定行为在法律上应负责任。因此,这一时期,是以因果关系的存在作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基础,故有“因果关系万能”之说。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受“主观归罪”思想的影响,西方刑法学界不再把行为论而是改把行为人论作为犯罪构成理论的中心进行研究,对因果关系也不再作为行为论的问题而是作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问题来研究。另外,这一时期,刑法理论还认为只在“实质犯”的构成要件中存在因果关系问题。这样一来,刑法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地位就大大削弱了。它被降低为只是在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进入20世纪以后,在西方刑法学中,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这一时期,有人认为,刑事责任不是决定于什么因果关系,而是决定于行为主体与结果在目的上的联系,因而认为刑法科学可以不必对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甚至认为“因果性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的刑法理论来说是多余的”,主张用“意志和行动的联系”来代替刑法的因果关系。萨厄尔.一般刑法学M.1949:70.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地位。前苏联的刑法学家们,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学说来指导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对于因果性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对于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问题、对于是否存在偶然因果关系的问题等等,一直存在着理论上的分歧。建国初期,我国刑法学界在引进前苏联刑法理论的基础上,对刑法因果关系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对因果关系能否区分为必然的和偶然的两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实施,又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刑法学研究步入了空前繁荣的新阶段,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至今,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专题论文多达200余篇,并出版了3本专门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理论专著。这些论著除了探讨刑法因果关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外,更多的是关于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的争论。经过争论,赞同偶然因果关系说的学者在不断增加,偶然因果关系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应该说,这些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对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二、我国刑法学界对因果关系在刑法中地位的不同看法关于刑法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问题,我国刑法学者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见解:(一)刑法因果关系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例如,有学者指出:“因果关系无论与主观方面或主客观两方面有没有联系,都可以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仅凭它与主观方面或主客观两方面有联系而否认它可以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那是没有逻辑根据的。”杨兆龙.刑法科学中因果关系的几个问题J.法学,1957 (1).类似的观点在苏联的刑法理论中也存在,如特拉伊宁在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写道:“无论是罪过或是因果关系,都是每个犯罪构成的必要因素。” 苏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147.更有学者直接指出:“没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就没有负担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当然就不构成犯罪。”(二)刑法因果关系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也就是说,刑法因果关系只是部分犯罪的构成要件,并不是所有犯罪的构成要件。侯国云教授认为,只有“实质犯罪”中才存在刑法因果关系问题,在“形式犯罪”中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认为不能把刑法因果关系作为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必备要素之一。(三)在任何犯罪中刑法因果关系都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仅指危害行为和由该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而不包括因果关系。肖中华教授认为在任何犯罪构成中,都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一构成要素。这种观点认为因果关系自身并不是一种客观外在表现的事实特征,它仅仅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两个事实特征之间的一种因与果的内在联系,因而不能看成客观要件。三、对各种意见的评述(一)对认为因果关系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的分析。一切犯罪(包括犯罪未遂)都有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一切犯罪都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就不会构成犯罪。对于一切犯罪都有犯罪结果这一点,这种意见讲了如下三点理由:1.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只要达到了能受惩罚的程度,就等于是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此种观点引用了我国1979年颁布的刑法第十条(在2006年刑法中为第十三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然后指出:“从这个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国家里,任何一种犯罪都是危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并且这种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已经达到了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种犯罪都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李光灿、张文、龚明礼.刑法因果关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9.2.我国刑法在规定故意犯罪的定义和过失犯罪的定义时都使用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一词。因此,一切犯罪(不论故意犯罪或过失犯罪)都有危害社会的结果。此种观点先引用了1979年刑法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在2006年刑法中为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或者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然后指出:“可见,不论是构成故意犯罪,还是构成过失犯罪,都包含危害社会的结果。”李光灿、张文、龚明礼.刑法因果关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0.3.危害结果既可以表现为“实际造成的损害”,也可以表现为“可能造成的损害”。认为我国刑法分则中,有些条文(如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的破坏交通工具罪)将足以引起某种严重后果的危险作为必要要件,这也是一种危害结果。并且批评说:“有些同志把这种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从犯罪结果中排斥出去,这是不符合刑法的规定的。”李光灿、张文、龚明礼.刑法因果关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0.参考文献:1高铭暄. 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萨厄尔.一般刑法学M.1949.3杨兆龙.刑法科学中因果关系的几个问题J.法学,1957 (1).4苏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5李光灿、张文、龚明礼.刑法因果关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谢 辞本文是在我尊敬的导师王桂凯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写作,从论文的整体结构到论文中每一个词句的润色,都得到导师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终身受益,也正是在导师的关心和帮助下,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思路得到拓展。感谢鲁东大学政法学院的全体教师,他们在我论文的写作中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师德风范深深地影响了我!感谢四年的同窗好友,与他们的相互切磋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他们的鼓励是我完成学业的巨大支持。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学业的支持,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不断的给我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一直给我支持与鼓励。愿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老师、同学、朋友、亲人,展望未来我惟有用更大的努力来回报他们对我的厚爱。谢谢!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意见的整体理由和三点具体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其实,并非任何犯罪都有危害结果,至少在犯罪预备中是没有危害结果的,因此,说任何犯罪都有因果关系是不正确的。另外,有些犯罪即使有因果关系,也不能把这样的因果关系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比如杀人行为造成了被害人重伤的结果,能说杀人行为与重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吗?当然不能。可见,它的整体理由是讲不通的。再看其具体理由。首先,刑法第十三条只是强凋,凡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反刑法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都是犯罪,但并未说明凡是这类行为都必定要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显然,上述第一种意见是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危害结果混为一谈了,以为人的行为只要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就一定有危害社会的结果。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其次,我国刑法第十四条中的“结果”一词,并不能说明一切犯罪都是有危害结果的。因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但这种结果却不一定就真的能够发生。再次,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这里的结果显然是指实际的危害结果,而不是指可能的危害结果。由此可见,认为任何犯罪都必定会造成危害结果,进而认为任何犯罪都存在刑法因果关系,并认为刑法因果关系在任何犯罪的构成中都是必要要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二)对认为刑法因果关系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的分析。此种意见认为:我国刑法未把危害结果规定为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因果关系也就不可能成为必要要件。因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要实施了对社会有危害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即使没有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也照样构成犯罪。例如,犯罪预备、部分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就是如此。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因果关系才是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要素。一种是在过失犯罪的情况下;第二种是在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况下;第三种是在刑法分则特别标明只有诸如“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数额较大”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因为只有在这三种情况下,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才会影响到行为的性质。 笔者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不论是某些犯罪存在刑法因果关系还是一切犯罪都存在刑法因果关系,关键的问题首先是刑法因果关系根本就不具有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性质。因为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都是犯罪客观要件中独立的要素(对于危害结果是否共同要素还有争议)。刑法因果关系作为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纯客观联系,固然可以视为一种事实,但这种事实在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中,并不具有独立性。在认定犯罪的过程中,查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即因果关系,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危害结果是否由行为人的行为造成,归宿点在于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法定的危害行为要素和危害结果要素,着重点在于查明某一方面危害结果是否由行为人的行为引起,从而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对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当然,还须考察行为人的主观要件是否具备),而不在于查明刑法因果关系本身。刑法因果关系作为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两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纯客观联系(事实情况),并不能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只能为查明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即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提供桥梁或工具。(三)对认为刑法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析。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如下:1.在具体犯罪的客观要件中,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都从不同角度反映行为的危害程度,而因果关系只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自然的联系。过失行为造成危害结果,是因为该行为符合因果法则;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则是有意识地利用了客观因果法则,这种因果法则又是行为人从以往或他人的经验中得到体验的。此外,司法工作人员也要利用因果法则去查明某种结果由谁的行为造成。这种客观的因果联系本身并不从任何角度反映行为的危害程度,故不具有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实质内容。2.确定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是由因果关系联结起来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而不是因果关系本身。刑法上研究因果关系,主要是为了解决已经发生的危害结果由谁的行为造成,这种因果关系只是在行为与结果之间起一种桥梁作用,或者说,它为认定行为与结果服务。一旦认定了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因果关系本身便不再起作用。确定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是由因果关系联结起来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而不是因果关系本身。当人们说不具有因果关系就不负刑事责任时,实际上是指不具有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既然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本身不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就不宜将其与行为、结果并列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要素。此外,解决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只是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但并不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还必须具备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因果关系虽然存在,但如果行为人缺乏故意或过失,则犯罪不成立,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3.将因果关系作为一个要件与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并列,缺乏必要性。在一个具体的案件里,如果已经具有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就表明此结果是由此行为所造成,理所当然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说不具有因果关系,就表明此行为与此结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案件。不可能在一个案件里已经具有了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而二者之间没有因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消防技术规范)消防安全检查与评估应用试题
- 艺术行业美术品交付承诺书7篇
- 数学趣味邮票与教学结合方案
- 2025年统计学期末考试题:数据可视化在统计学中的实战与解析
- 2025年医保政策调整考试题库:影响分析及答案解析
- 员工个性测评与团队建设策略
- 2025年征信考试模拟试卷:征信风险评估与防范信用风险管理试题
- 生产质量管理部门岗位职责细则
- 中长跑耐力训练教案设计
- 手机APP用户体验设计与优化建议
- 订购包装木箱合同协议
- 订货系统培训课件
- 商混站驾驶员泵工奖罚制度
- 复杂牙拔除的临床操作
- 7.1 力(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 铁艺制作合同范例
- 腰椎骨水泥围手术期的护理
- 2025年日历表(A4版含农历可编辑)
- T-JAASS 128-2024 高标准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建设技术规范
- 2024版标准工厂租赁合同模板
- CIM登峰系列方冰制冰机技术服务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