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程毕业论文.doc_第1页
印刷工程毕业论文.doc_第2页
印刷工程毕业论文.doc_第3页
印刷工程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印刷工程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印刷工程毕业论文 专 业: 印刷工程 设计题目: 印刷油墨的配色技术研究专 业: 印刷技术专业姓 名: 班级: 08522班 学号: 12号完成期限: 2011 年3月22日至2011年5月2日指导教师:辛健印刷油墨的配色技术研究摘 要 油墨配色是印刷工厂在印刷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的操作,但是,众多厂家都是通过调墨师凭经验调配油墨的。如何解决准确性差、难以复制相同颜色、人工调墨慢、大量浪费油墨的缺点就成为了我们研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油墨配色的基本法则及配色的影响因素,着重对传统人工配色和现代电脑配色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实验模拟人工配色得出人工配色的弊端。相对传统配色,现代电脑配色不但解决了传统人工配色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带来了更多的优点。文章最后明确指出了电脑化、自动化是配色的最终发展方向。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油墨配色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意义。关键词:油墨配色;传统配色;电脑配色;配色原理;专色油墨ABSTRACTThe printing ink color matching is needed to operate frequently during the printing process in print factory, but in many factories, people who match ink color are depend on their experiences .It is the question we need to solve urgently that how to solve these disadvantages that bad accuracy, copying the same color difficultly, slow speed of matching color by people and wasting mass ink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lor matching, emphasize elaborates to the traditional color matched, combines experiment to emulation the artificial color matched to get its irregularities. Opposite to traditional color matched, modern computer color matched not only solves its disadvantages, but also brings in more advantages. At last, the article point out that computerization and automation is the e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lor matching.It hopes that the research has active mea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 matching.Keyword:ink color match; the tradition color match; the computer color match; the principle of color match; special color printing ink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油墨配色的发展11.2我国油墨配色的现状11.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1第二章 理论知识32.1配色原理32.1.1根据十种基本色配色32.1.2根据印刷色谱卡配色42.1.3根据光谱三刺激值配色42.2油墨配色的目的52.3配色方式52.3.1 传统配色62.3.2电脑配色82.4调配油墨的具体要求112.5配色注意问题12第三章 实验143.1实验目的143.2实验设备143.3实验步骤143.4实验数据143.5实验分析及结论17第四章 结束语19参考文献20致 谢21附 录22第一章 绪论1.1油墨配色的发展配色就是以几种单纯的颜色,最常用的应该是三原色油墨,按不同比例调配成样品颜色的过程。配色的基本原理是以色彩合成与颜色混合理论为基础,以色料调和方式得到同色异谱色的效果。油墨的颜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对印刷品而言,颜色的反映程度几乎是印刷品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人工配色是印刷厂长期使用的一种传统配色法,早期是以配色者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作为指导工作的依据,中、后期的配色者是以十种基本浓色图或印刷色谱作为目视测色的参考标准。经验配色法常常受到配色者生理、心理因素及其它客观条件的影响,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另外,依靠经验和感觉配色,只能定性,无法定量,技术的传播与交流比较困难。仪器配色,又称机械配色法,是近代逐渐开始流行的较先进的配色方法。在配色各个环节,采用一定的机械、仪器作为测量工具,通过绘制曲线图表,作为配色的参考依据,使配色工作在相对精确的范围内进行。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经验配色的某些盲目性,使配色速度及质量均有所提高。电脑配色系统是集测色仪、计算机及配色软件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设备。电脑配色的基本作用是将生产上配色所用油墨的颜色数据,预先储存在电脑中,应用其计算出用这些油墨配得与原稿色相同颜色的混合比例,从而达到预定配方处方的目的。1.2我国油墨配色的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印刷企业在油墨调色与配色方面,基本上是依赖作业人员长年累积下来的技巧与经验。然而,一个可信赖的专色油墨调配员,最少需要8至10年时间,才能完全掌控配色时色彩变化。假如印刷厂用上2-3个品牌的油墨,那就要花更多时间去适应它们的色彩特性。并且,即使是个专业的调墨员人工调配出的油墨也不是完全满足客户的要求,于时间、成本、正确程度等方面都不是十分理想,这无疑给印刷生产带来很多的不利的地方。1.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本论文介绍了油墨配色的原理、影响因素、方法及配色过程中的注意问题等,并详细阐述了我国传统油墨配色及电脑配色的操作过程。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印刷油墨配色技术的发展,从而改变我国这种落后的现状。第二章 理论知识2.1配色原理配色要求以尽可能少的彩色油墨品种加上辅助剂,按比例调配出原稿要求的专用色、配色的基本原理是以颜色混合理论为基础,以色料调和方式得到同色异谱色的效果。根据颜色混合理论,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三种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专色油墨调配亦同此理。以三种原色油墨变化组合比例可调配出所需要的深色油墨。向以三种原色墨为基础的基础调配成的各种深色墨中加入冲淡剂,则可得到各种淡色油墨,最终得到与原色稿同色异谱的颜色。可以用下述方法进行操作。 2.1.1根据十种基本色配色利用三种原色的不同比例调和任何色彩的专用颜色,是遵循三原色理论的,有一定的规律。理想三原色着色力相同,等量混合后可以成为黑色。而在实际中三原色存在光学上无法克服的缺欠,混出的色带茶色。三原色油墨以不同比例相混合,可以获得不同色相的复色,其色相偏向与比例大的一个或二个原色油墨混合色。两种原色油墨等量混合后,可得到标准的间色色相;两种原色油墨以不同比例混合,所得到的间色色相偏向于量多的原色墨。色料有一种色调即以红、黄、蓝、原色油墨为基础的三原色油墨,及获得的三种间色绿、橙、紫,三种复色枣红、古铜、橄榄及黑、白色。自然界中以色料来表示所有色彩,都包含在上述色调中,仅仅是饱和度和明度的不同变化而已;因此这些色调为基本色。它们是黄(Y)、品(M)、青(C)、红(R)、绿(G)、蓝(B)、紫、古铜、橄榄绿、黑共十种,另外加白色。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十种基本色的比例关系,并了解常用油墨、纸张的性能和其他印刷条件,可使用常用印刷材料印制十种基本浓色图(图2.1)作为参考。十种基本浓色图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组成,内层的小三角形是原色层,三顶点分别是三原色。中三角形为间色层,三顶点是由相邻二种原色等量混合出的间色,如Y+M=R。大三角形是复色层,三顶点是由相邻的两种间色等量混合得到复色,也是三种原色不同比例混合的结果,如R+G=(Y+M)+(Y+C)=2Y+M+C=古铜色。三角形中心的黑色,可由任何一层的三顶点颜色等量混合得到。要复制的颜色尽管色彩变化丰富,但每钟颜色都能从十种基本浓色中找到与之相近的颜色。只要我们熟练掌握十种基本浓色的相互关系,就可利用其作为色样分析时的参考依据。图2.1 十种基本浓色图2.1.2根据印刷色谱卡配色 使用印刷色谱卡配色更加科学、简单、实用。每种品牌的油墨通常都有自己的色谱,色谱中每个色块都标有各原色网点面积百分比,可以根据这些数值来确定原稿色样中三原色含量比例。计算时应注意,单位面积中,除去三原色含量,余下的白纸的面积百分比,就是白色墨含量。例如:标准色样与40%的品红网点形成的淡红色相同,计算方法如下:M:W=40%:(100%-40%)=40%:60%=4:6=2:3即按照两份品红墨加三份白墨的比例可得淡红色。再如:标准色样与色谱中50%Y黄色网点、50%M浅红色网点相同,油墨配方这样计算: Y:M:W=50%:50%:(100%50%)+(100%-50%)=1:1:2于是,使用一份黄墨、一份品红墨、两份白墨混合即可得。当然,根据混色规律,黄加品红为红,所以也可使用一份红墨加两份白墨制得。2.1.3根据光谱三刺激值配色任何物体的颜色都可用光谱的三刺激值表示,而以X10、Y10、Z10更符合人们实际观察颜色的结果。使用测色仪器先测定标准色样的三刺激值,求得样品参数。再由配料仪器如色料混合计算机根据输入的样品参数,计算混合原料及其比例。当配色结果的墨样干燥后,再由色差计测其三刺激值,由计算机根据色差公式计算出色差或其他指标,做出进一步修正的指令。用此法可以迅速地配制出比较高颜色质量的同色异谱色。2.2油墨配色的目的配色俗称调墨,配色先有样品色,一般由客户或本厂提供样品、可能是实样或色样,也可能是色彩的孟塞尔(HVC)值或三刺激值X、Y、Z,甚至是色样的分光光度曲线。最常见的还是色样。配色是按照原稿颜色的需要和印刷工艺要求,将一种或几种油墨及相应的辅助剂调配之后,使油墨具有某种特定的颜色和性能的操作过程。配色以几种单纯的颜色,最常用的应该是三原色油墨,按不同比例调和成样品颜色的过程。配色以色彩合成与颜色混合理论为基础,长期以来都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于时间、成本、正确程度等方面都不是十分理想。现代配色是配色技术趋于完美,但所配成的颜色,尽管视觉辨认或测色仪器测定都相同,却大都是同色异谱配色。调墨有两个目的。一则调整油墨的印刷适性。油墨印刷适性是指为了获得优质印刷品,油墨必须具备的适合印刷作业的各种性质,如适当的粘度、流动性、干燥性等。油墨适性调配一般都是在一种油墨中加入各种辅助剂来完成。二则是调配出符合原稿要求的专用色墨。所谓专色墨是按原稿设计的颜色标准,使用现有的彩色墨及辅助剂配出的专用颜色的油墨。彩色连续调图像原稿都是采用黄、品、青、黑四色网点印版套印复制的,不需要专色墨。但是在包装品、广告、书刊封面等彩色印刷品中,所采用的颜色以专色实地平涂为多数。这些设计中的专用色彩,在印刷厂里往往找不到原装的油墨直接使用。如果采用,油墨透明度、墨层厚度、干燥性及印刷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常会造成叠印困难或颜色失真,而且费工、费时、费料。因此,印前调配专色墨进行实地印刷最便于印刷使用,是耗时最短、成本最低的一种印刷方式。任何一个彩色均由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特性表示,因而在配色过程中必须考虑上述三个因素。尽管理论上说黑色是光线的完全吸收,但黑墨仍然具有光泽。油墨是颜料(色粉)与树脂连结料研磨而成的,颜料的粒子周围包裹着一层近乎透明的树脂油,这层树脂油对光线具有折射及反射作用,因而我们能感觉到黑墨印刷在基材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光泽。在油墨配色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印刷工艺、墨层厚度、印刷基材等条件来决定所用油墨。在选择油墨时,要考虑油墨本身光泽、色相、遮盖力、着色力。2.3配色方式油墨厂与印刷企业,经常会根据客户的要求配制专色油墨,尤其是在证券印刷、包装印刷、广告商标印刷、地图印刷等作业中大量使用专色油墨,这些专色往往具有识别、防伪、标志的功能,对色差的要求很高。目前油墨的配色有传统配色和电脑配色两种方式。2.3.1 传统配色传统配色即人工经验配色。许多中小型印刷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大型印刷企业仍普遍采用经验型的配色方法。即利用长期积累以及体会到的实践经验,根据色彩变化规律和原理,配调出各种色彩的油墨,印出符合原稿要求的印刷品。人工配墨操作过程如下:1.分析色样在配色操作过程中,分析色样是做好配色工作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分析色样是指对原稿标准色样进行色彩构成及特点分析,以便确定需要用油墨色相、比例、以及冲淡剂的种类和比例。分析色样时运用经验配色法需有本厂印刷的十种基本色图或印刷色谱。运用机械配色法需要有印刷色谱,分光光度计、色差计。运用计算机配色则必备高精度的测色分光光度计、一台微机和全套配色软件。无论是靠经验配色,还是机械配色,甚至电脑配色,一次即配色成功是很困难的,应逐次进行修正,采用渐进法得到与样品色具有视觉相等的色彩。实际上不可能配成与样品绝对一样的色彩,应订出标准的色差允许值,包括E、V、C等。而且要注意目视比色与仪器测色标准与量值统一,要确定原色品种及其组合,对于不同的待配应有合理选者,力求以最少的原色配置待配色,确保测色仪的精确度、正确性和稳定性。按照指定的颜色样本着手调色时,首先应了解承印材料是白色,也要察明到底是哪种色以及白的程度,以减少调色事物,最好是在承印材料上试调一下,看其效果如何,并随时与指定色对比改进配色。2.配墨(1)原墨称重 准备好所需的未加溶剂的各标准色原封油墨,称量好它们各自的重量后就可以分别取用进行调色,开始只要配制少量确定配方,待配出符合样本要求的颜色后,再次称量各原色油墨剩余质量,算出与原质量之差,就是所用墨量。各原色油墨用量之比,即为专色油墨配方。(2)加墨调色 按照色样分析得出的初步配方加放原色油墨,注意:调深色油墨时,先大后小,先放比例大的主色原墨,比例小的后加。调浅色油墨时,先浅后深,先加浅色原墨,颜色深的后加。边加墨边搅拌,直到混合均匀为止。(3)涂布墨样 调好的墨要先涂布墨样才能进行下一步比色修正。方法有以下几种:使用胶棍将墨涂布于玻璃板上,再转移到纸上,形成接近印刷厚度的墨层;或是使用指头或是大拇指腹部取墨展开与纸上;规范的涂布应当使用印刷适性仪模拟印刷条件来涂布墨样。(4)比色分析 待涂布好的墨样干燥后,采用目视法和色度测量法进行对比。目视法将标准色样置于左边,墨样放在右边,对比得出一致与不一致的结论,调墨配色人员应具有高于常人的明锐的颜色分辨力。更加科学的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的方法是使用颜色测量仪器比较两色样之间的色差大小,分析色偏的方向。(5)逐次修正 无论采用哪种配墨方式,期望一次配色成功都是不太可能的,常常要比照标准色样多次少量加墨渐进式修正,切记矫枉过正。每次修正后,都要重复“涂布墨样、比色分析”两个步骤,直到与标准色样的色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为止。颜色修正要点:色调偏差,加补色。如偏黄,就加蓝,或者加等量的青和品红。偏红,就加绿,或者加等量的黄和青。颜色若太淡,饱和度低不鲜艳,可加入适合色调的纯色原墨、黑或灰色,但黑或灰色使用不当也会使颜色变浊。颜色若太暗,处理方法非常简单,加入白色或者适合色调之较淡颜色可使油墨色彩变淡。当色彩过于饱和、鲜艳时,可加入灰黑或互补色。淡色印墨的配制,必定以维利油为主体,白色油墨少加,因白色颜料活性强,易使其他颜色变色。(6)计算墨量与大量配制 调配出与标准色相同的少量油墨后,根据每种原墨与冲淡剂的使用量计算出专色油墨配方,然后进一步根据将要使用这种专色墨印制的印刷品的着色面积、油墨与纸张的印刷适性、墨层厚度及印刷数量等,计算出需要制备的专色墨的总量及所需各原色墨和冲淡剂数量。墨量计算要点有以下几点:根据版面上画线性质之影响,可判断如下。将满版印刷时墨量定为100%,那么带有白底文字场合墨量为70%,全面均有图样墨量为40%,由网点构成墨量为30%,歌德体活字场合墨量为20%,细字场合墨量为15%。根据油墨的种类与适性可判断如下。油墨的色调、流动性、黏着性、相对密度、着色力、透明度等均在考虑之列,在同一油墨型式中,其所使用量之差别。对于同一印刷面积时,其使用量大略基准如下:黑色油墨100%、橄榄油墨120%、透明油墨130%,赤、红、草绿油墨140%,不透明朱、黄油墨380%,白色油墨200%。根据纸的种类之影响,可判断如下。纸张印刷适性如平滑度、吸收性、转移性等对于油墨使用量影响相当大。实验结果由于纸的这些性质,油墨使用量之差异在25%-50%,有时甚至会超过。同样印刷内容以美术纸油墨使用量为100%,压光纸为130%,一般机械涂布纸140%,平滑纸箱纸160%,新闻用纸180%,厚书籍用纸200%,一般纸箱纸200%,粗面板纸200%。墨量计算完毕,就可配制印刷所需的专色油墨了。(7)记录 每配制一种专色油墨都应有详尽规范的记录,包括油墨的型号、出厂批号、所用数量、冲淡剂种类及数量等,以备客户下次要求再版或墨量不够时查阅,保证前后墨色的一致性。淡色墨调配时是以冲淡剂为主,深色墨为辅进行的,应注意冲淡剂的性能影响,要根据色样透明状况的要求及产品用途选用合适的冲淡剂。冲淡剂常用种类有白墨、透明油、亮光浆三种。白墨透明度差,遮盖性较强,调配出的淡色墨有粉质感。常用于实地印刷淡色墨调配。透明油又名唯利油,是胶印油墨最早使用的冲淡剂。透明油为淡黄色透明油剂,与某些油墨如金光红、射光蓝等混合会使颜色发暗,还具有抑制干燥的作用,只用于一般要求的淡色墨配置。精细产品淡色墨的调配一般使用亮光浆。亮光浆是近于无色透明的树脂型冲淡剂,有良好的相容性,对彩色墨颜色影响小,还具有抗水性强、干燥较快、结膜亮光好的特点是目前最理想的冲淡剂。利用以上之方法调配专色,是最简单及直接,但有几个不能控制的缺点:(一)加入更多不同种类的油墨时,油墨会变脏,鲜艳程度大大下降。(二)份量难以控制,往往比预期调配之份量多出数倍。(三)加入大量白墨,虽能增加遮盖力及能即时检视色相,但已减低了耐印度和印刷适性。(四)不能利用纸张本身的颜色,去调配专色油墨,增加白墨应用。(五)印墨厚度难以控制。(六)水准不稳定,往往因配色人员的技术偏差而出现问题,缺乏客观的判断。2.3.2电脑配色实现油墨的电脑配色是根据CIE标准色度系统,将待配油墨样品在特定光源下的颜色用三刺激值表示出来,再根据有关配色理论确定色样的分光反射率与油墨浓度之间的线性化函数关系,最后用数字表示检验计算出来的油墨配方是否符合要求,即用CIELAB色差方程计算标准样与配色样之间的色差,并可通过在不同的光源下考察配样与标样之间是否存在严重的同色异谱情况。油墨电脑配色与其他有色物配色基本一样,但是与之配套的软件不同。大多数配色软件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国内在国产微机TRS-80上进行配色,配色软件的所有程序都是用Fortran语言编制。电脑配色的操作过程: 1.准备器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脑配色当然要预备必要的器材:(1)毫克电子秤-能测量小数点后三个位重量的电子秤(2)调墨刀-与厂房应用的差不多,要预备大小不同种类的较适合。(3)玻璃-视乎调墨量多少,一般测试可用18x 36。(4)打样机-能把油墨平均印在承印物上的仪器,能以着墨份量来控制厚度的如IGT。(5)电脑油墨配方软体-能计算油墨资料及配方,建立资料库等功能如GretagMacbeth(Ink Formulation)、X-Rite(Color Master)。(6)分光密度仪-测量原理应用。(7)底材-建立资料库用,建议选择不含荧光增白剂的纸张,分涂布与非涂布两种,能把油墨颜色充分表现。(8)油墨-以印刷四色为基本,再配以常用之专色CMYK、透明墨、白墨、紫墨、绿墨和橙墨等等,务求以最少的油墨种类,调配最多之专色油墨。(9)标准对色灯箱。2.资料库的建立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油墨数据资料库。资料库是整套配色系统的核心,所有日后计算用的数据,都会从这里寻找。我们把数十种油墨的颜色利用分光光度仪输入电脑,电脑便将之转化成可见光谱数据。油墨由不同公司或不同地区出产,其颜色变化及印刷特性都有不同,加上每家印刷公司所用的印刷条件亦有所分别,换言之,我们做的可说是度身订造的资料库。例如:公司有大量订单及经常要做过光油的后工序处理,从前在生产时要考虑两个因素:(1)印刷品干燥后的色调变化(2)印刷品经过油后的色调变化油墨调配师为了平衡这些因素及控制生产质量,经常花大量时间和浪费大量物料去调节印刷品的色调。其实,当我们利用电脑配色时,已可把这2个因素考虑在内,在建立资料库时,输入一个有光油效果的数据。这样,每当需要有光油效果,电脑便会计算含有光油效果资料的配方,从此便不会再花掉大量资源去调节油墨色彩。假若用家或客户对直接生产没有信心,可预先进行试稿,利用IGT印刷适性仪作印前测试。由此,衍生到另一个问题,既然可预计光油处理的效果,那么是否可以把纸张的颜色也计算在内呢?当然可以。把纸张的颜色、油墨的渗透程度计算在内,因为在配色软体内已考虑了厂家所用的油墨/颜料是否透明,若印刷方法是依靠承印物才能显色,那么在计算配方同时,便会考虑承印物的底色。另一方面,不同的纸张都有不同的吸收性。然而,这个变数影响我们最后印刷的结果。尤以书纸为例,工厂在印刷此类纸张时,经常顾虑油墨干燥后色彩的变化,往往比刚生产出来的印张,颜色深沉许多。因此,配色系统亦考虑到这一点,就是于建立资料库的同时,以两类纸张分别处理(见图2.2)。分别为涂布纸资料库及非涂布纸资料库。我们建立的资料库,一定要配合厂房所需:油墨种类、承印物种类、后工序种类。当完成整套资料库后,便可投入生产。生产的同时当然亦需考虑合适的资料库,以配制目标油墨。涂布油墨ACUcacbuaub非涂布后加工A后加工B后加工C后加工D图2.2涂布纸及非涂布纸资料库处理图3.电脑配色流程例如调配一个草绿色系的颜色。如下图2.3:图2.3 草绿色系颜色图首先把该样品利用分光光谱仪把颜色资料输入软件内,再点选配色功能。此时,电脑要求我们选择资料库(图2.4中A)。根据样品所用的纸张,选择涂布纸不加处理的资料库(图2.4中B)。再选择所用之颜色数量(图2.4中C),进入配方视窗,输入生产用纸张资料。完成后,再点选配方运算。不一会,电脑便把利用不同颜色油墨来配制目标的结果显示出来。如图2.5:图2.4 配色资料图 图2.5 电脑配色结果图4 选择配方以柯式印刷而言,我们可凭:(1)Delta E(DE)-颜色容差;(2)Metamerism Index(MI)-同色异谱指数;(3)Curve Fit Index(CFI)-曲线吻合指数;(4)Cost-成本这四个因素来考虑如何选择配方。颜色容差是指电脑计算的配方与目标标准的相差,以单一照明光源下计算,数值愈小,准确度则愈高。但是要注意,它只代表某一光源下的颜色比较,未能检测于不同光源下的偏差。同色异谱指数代表两个样品于不同光源下色变的情况。以数字表示,数值愈低则色变的情况愈少,配合E颜色容差来考虑,是个很有参考价值的品质检定数据。曲线吻合指数。颜色其实和人类一样,有其独有的指数,而光谱曲线就是他们颜色的指数。若两样品光谱曲线一模一样,就可说成是相同的颜色,CFI=0。CFI就是指两样品的光谱曲线重叠时,其包围面积的总和是多少。成本是我们于输入油墨资料时可同时输入的一个参考指数,当电脑计算配方时,会一同计算配方成本,这样客户便可考虑一个成本低而合乎要求的配方去生产。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四项参考数值之外,其实还有多项值得考虑的因素,如Correctability Index(CRI)-修改指数、Opacity(OP)-遮盖力等。当然,电脑是同时显示多项指数供用家参考,令用家能找寻一个最合适的配方一般而言,传统配色方法,油墨调配师都会加入大量白墨来冲淡颜色的浓度,以便于调墨时更易掌控颜色变化;另一目的是增加油墨遮盖力,常见的就是加入大量白墨配粉色或乳化色系色彩,但事实上并不需要经常加上白墨。电脑配色的另一好处,就是可减少用白墨的份量,甚至可以不用亦可。这全赖配色时依靠底材颜色的结果。减少白墨的使用量对印刷厂而言,的确有不少好处,由于白墨颜料都比一般油墨颜料的粒子粗和硬,生产时会增加印版的损耗,有时更会降低油墨本身的印刷适性,如耐磨擦、干燥时间等等。另一方面,白墨一般都比透明墨贵,成本亦因此会提高,所以我们都建议尽可能利用透明墨代替白墨进行配色。2.4调配油墨的具体要求 调配油墨应满足一定的要求:1、油墨的色相必须符合装潢设计的彩稿,尽量缩小差距,力求色调一致。 2、调配出来的油墨过稀过稠都不妥当,应使油墨具有一定的粘度和流动性。 3、满版实地的烟、酒包装装潢、商标都要加入一定量的红、白燥油,不能超过墨量的5%,燥油加多了会出现晶化现象,影响墨色无光泽,燥油加少了会出现背面粘脏,所以说,燥油数量要适当,切不可过多或者过少。 4、选择质地优良的油墨,不同厂家油墨原墨的性质与色相都不相同,最好选择一个生产厂家的油墨产品。 5、调墨时要考虑所印纸张的性质,纸张粗糙,吸墨性就强,印刷时消耗的墨量多,掌握温度的差别增减燥油的放入。 6、调配出来的油墨要求一次性够用,略有剩余,避免调墨数量少不够用再调配,印出来的色相有差异,调墨量多造成浪费原墨。 7、对于包装设计出来的彩稿,进行细致的分析,严格计算与掌握原墨与所加冲淡剂的比例。 8、油墨调出来之后,上机印出来的色样要仔细与彩稿比较,有色相误差要及时纠正,洗墨换色时要求将墨斗、墨辊洗干净,一般情况下需要清洗多次,避免洗墨换色不洁净使油墨偏色问题。 9、把调配油墨的配比成分和调墨的数量记录详细,以便存根归档,下次重复印刷时作为参考的依据。2.5配色注意问题配色时应注意的问题有:1.尽最采用原色,避免采用间色进行配色。2.使用最少种类的颜色进行调配,颜色种类越少,混合效果越好,颜色饱和度越好。3.采用“由浅到深”的办法进行配色,当色相接近样版时,应当小心谨镇。4.尽量选择同一厂家或同一系列的油墨,否则会产生调色不匀的现象,严重时会产生凝聚而使油墨报废。5.需要调配的一个颜色最好一次调够,避免分成几次进行配色,否则容易色相不一。6.在稳定的自然光下进行,避免在光线直射的地方进行配色。7.配色时应采用与正式生产时相同的工艺进行侧试,例如,在印刷过程中需要加热,而加热后的色相会产生一定变化,所以配色时须加热后进行比较、调整。8.必须选择质量稳定的油墨,而且要采用耐渗透性较好的原色进行配色,否则容易产生颜色迁移而引起变色。颜色迁移受印刷底材、材质等中间介质的影响,不同的迁移性亦有差别,使用前要根据要求测试后使用。9.调试红色或浅蓝色时因油墨中颜料混合稳定性较差,在印刷过程或印刷到产品上之后,油墨可能会变色影响颜色的均匀性,因此混合使用应慎重。第三章 实验3.1实验目的模拟传统配色,通过测量调配油墨样品的密度值,比较标准色标上的密度值。检测传统配色的颜色与标准色的差别。3.2实验设备X-RITE 518分光密度计,色标,快干CMYK四色胶印油墨,印刷适性仪,天平,匀墨刀,烧杯,若干张128g的铜版纸,调墨油,清洁剂,切纸机。3.3实验步骤1.称量烧杯的重量后,用匀墨刀取出适量的M油墨放入烧杯中,然后使用天平使它达到(35g+烧杯的重量)。再加入一定量的Y油墨,再通过天平让它达到(70g+烧杯的重量),这样,M油墨与Y油墨的重量比例就达到了M:Y=1:1。2.在盛有MY油墨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调墨油,调均匀,放置。3.安装印刷适性仪。4.将铜版纸裁切成适宜的规格。5.将调好的MY混合油墨装入适性仪的注射器中,使其充满整个注射器。6.先在滚筒上用注射器注入1立方厘米的混合油墨,等其均匀涂布于滚筒上,安装好纸张,调好打样机的压力,就可以开始打样了。7.每打样一次,就必须在滚筒上注入0.06立方厘米的混合油墨,再次打样。8.打样了8个样品后,便可以开始清洗烧杯等器材。9.将油墨换成其它任意两个颜色,重复以上步骤。10.校正分光密度计后,进入主目录,选择密度功能,测量所有样品及色标上同种颜色的密度值,并记录下数据。11.计算平均值,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3.4实验数据实验数据见表3.1表3.1 样品颜色的密度值以及标准值样品KCMYYM10.6440.2361.9861.948YM20.6680.2312.2032.169YM30.6320.2241.9071.883YM40.6340.2271.8881.863YM50.6150.2081.8091.795YM60.6320.2251.8831.870YM70.6430.2342.0391.997YM80.6510.2442.0131.984YM平均0.6400.2291.9661.939YM标准0.6980.3061.5761.877CK13.2994.9012.9742.751CK24.8974.9014.5903.768CK34.8974.9014.8944.188CK44.8974.9014.6983.288CK54.0714.9013.6803.101CK64.8974.9014.8943.432CK74.8974.9014.8944.034CK84.5894.9014.2853.634CK平均4.5564.9014.3643.525CK标准0.8240.9610.6970.574CM11.6431.7751.4620.672CM21.7821.9701.5910.724CM31.7891.9701.6000.735CM41.6581.7951.4740.675CM51.6291.7581.4520.674CM平均1.7001.8541.5160.696CM标准1.8311.6311.9370.922CY11.0022.4360.5821.213CY20.9852.2980.5731.181CY30.9992.4400.5781.213CY40.8801.8850.4941.043CY51.0092.4780.5871.223CY60.9552.1450.5491.144CY平均0.9712.8030.5611.170CY标准0.9621.5950.6341.337YK10.7830.7730.7900.916YK20.7600.7490.7670.896YK31.1201.0971.1391.394YK40.5760.5680.5810.679YK50.7080.6980.7140.828YK60.5030.4980.5070.585YK70.7140.7070.7190.820YK80.3420.3400.3430.399YK平均0.6880.6790.6950.815YK标准0.3250.3170.3320.530KM12.0711.6733.1102.281KM22.1231.7263.1992.364KM32.3621.9553.8582.712KM42.0771.6873.0112.271KM52.5372.1274.4203.104KM62.3711.9883.3232.553KM72.3861.9814.0962.750KM82.4582.0524.0783.027KM平均2.2991.8993.6372.632KM标准0.7250.6221.4240.852Y10.0450.0280.0620.790Y20.0300.0110.0480.860Y30.0360.0160.0580.982Y40.0360.0190.0510.711Y50.0300.0130.0450.789Y60.0360.0110.0400.829Y70.0440.0270.0610.829Y80.0370.0200.0550.839Y平均0.0370.0180.0530.829Y标准0.1350.0980.1851.314M10.6720.2682.3051.088M20.6890.2882.4091.171M30.6840.2822.4131.166M40.7050.3052.5871.262M50.6730.2702.3711.112M60.6560.2512.1771.012M70.7010.3002.5041.202M80.6770.2732.3151.086M平均0.6820.2802.3851.137M标准0.7090.3081.8370.950K14.8974.9014.8943.824K24.8974.9014.8943.985K34.8974.9014.8944.891K44.8974.9014.8944.891K54.1414.0364.8943.794K64.8634.9014.8944.638K74.8974.9014.8973.718K84.8974.9014.8943.879K平均4.7984.7934.8944.203K标准0.7820.7880.7750.758C11.0444.9010.6360.229C21.0444.9010.6370.232C31.0354.9010.6270.222C40.9804.3430.5770.200C51.0444.9010.6360.230C平均1.0294.7890.6230.223C标准0.8561.7780.5210.2353.5实验分析及结论基于上面的各种混合色的平均与标准数据,我们得出平均/标准的比值:表3.2 各混合色的C、M、Y、K的平均与标准的比值平均/标准KCMYYM0.9170.7481.2661.033CK5.5295.9006.2616.141CM0.9281.1370.7830.754CY1.0091.7570.8850.875YK2.1162.1422.0931.538KM3.1703.0532.5553.089Y0.2740.1840.2860.630M0.9620.9091.2981.196K6.2356.0826.3145.544C1.2022.6931.1950.948我们把表3.2里面各平均/标准值等比例增大或缩小接近于1的数值,然后根据数值做出图3.1(平均/标准值数据折线图)。我们由图3.1可以比较看到:各组等比例混合色的平均/标准数值的KCMY基本上保持等比例的比率,但是K、C、Y、M这几个单色在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是在配色过程中不管从仪器,操作,前后哪个过程都必然存在误差与消耗量,那就必然会导致配色的时候只能配出一个大概色,而不是它所需要的标准色。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去修正这个问题呢。如图3.1中在各单色K、C、M、Y中密度值偏离最大的都是本色,如K色折线中的是K色偏离最大。C折线色中是C偏离最大,M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