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doc_第1页
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doc_第2页
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doc_第3页
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doc_第4页
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 年年) 文本文本 苏苏州州市市人人民民政政府府 二二 一一 三三 年年 七七 月月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1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2 第二章第二章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5 第一节 苏州市概况.5 第二节 2001-2010 年土地整治工作评价 .8 第三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11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土地整治潜力.1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与特征.14 第二节 土地整治现状.16 第三节 土地整治潜力.18 第四章第四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22 第一节 指导思想.22 第二节 规划目标.22 第三节 土地整治任务.24 第五章第五章 土地整治分区土地整治分区.27 第一节 全域整治空间结构.27 第二节 整治分区.27 第六章第六章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农用地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农用地整理.30 第一节 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30 第二节 强化耕地保护整治,积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32 第三节 因地制宜,推进其他农用地整理.33 第七章第七章 建设用地整治与布局优化建设用地整治与布局优化.35 第一节 统筹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35 第二节 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36 第三节 加大废弃工矿用地和损毁土地复垦.38 第八章第八章 生态保护与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40 第九章第九章 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42 第一节 土地整治项目规模.42 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42 第三节 土地整治重点项目.44 第十章第十章 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47 第一节 投资规模.47 第二节 筹资渠道.48 第三节 预期效益.49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1 第一节 组织保障.51 第二节 政策保障.52 第三节 资金保障.53 第四节 技术保障.53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附则附则.56 附表:附表:.57 表 1 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表(2010 年).57 表 2 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控制指标表(2011-2015 年).58 表 3 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解表(2011-2015 年).58 表 4 苏州市土地整治潜力汇总表.59 表 5 苏州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表(2011-2015 年).60 表 6 苏州市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表(2011-2015 年).61 表 7 苏州市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表.65 附图:附图:.67 1 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10 年).67 2 苏州市农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67 3 苏州市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67 4 苏州市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67 5 苏州市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67 6 苏州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布图.67 7 苏州市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规划图(2011-2015 年) .67 8 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图(2011-2015 年) .67 9 苏州市数字高程模型图(2010 年).67 10 苏州市坡度图(2010 年).67 前前 言言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 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0162号)的相关要求,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 先”和“富民强省”的发展战略方针,更好地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促 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 的苏州市城市发展目标,依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和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编制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 (以下简称规划 ) 。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苏州市的土地整治战略,明确土地 整治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合理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安排 重点项目,是规划期内实施土地整治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耕地保 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任务,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规范有序 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依据。 规划实施,将对全市增加有效耕 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和利用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土地 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规划目的规划目的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和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坚 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在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以推进田、水、路、林、 村、矿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农用地整理,规范农村 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整治,合理开发后备资源,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为土地整治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土地资源对城乡 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 第二条第二条规划任务规划任务 依据苏州市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 学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制定土地整治战略与目标;明确土地整治的 总体布局和重点区域、合理安排重点项目;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 田建设和农村及城镇建设用地整治,优化田、水、路、林、村及城 镇空间布局;提出规划实施投资规模与筹资方案及近期实施计划; 开展规划实施环境影响、经济效益、社会影响评价,制定规划实施 保障措施。 第三条第三条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 6、土地复垦条例 ; 7、国土资源部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治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 ; 8、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 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201263 号) ; 9、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 10、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3-2010) ; 11、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 1020-2009) ; 12、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 (TD/T1034-2013) ; 13、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 1004-2003) ; 14、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 1005-2003) ; 15、土地开发整治标准 (TD/T 10111013-2000) ; 16、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TD/T 1031-2011) ; 17、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TD/T 1033-2012) ; 18、土地开发整治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19、江苏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 20、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 21、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 年 2015 年)规划纲要 ; 22、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 23、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 24、苏州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19972010 年) ; 25、苏州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2012-2014 年) 26、苏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 27、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28、各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等。 第四条第四条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苏州市行政辖区,包括四市六区,土地总面积 8657 平方公里。 规划以 2010 年为基期年,2015 年为目标年,展望到 2020 年。 第二章第二章 规划背景规划背景 第一节第一节 苏州市概况苏州市概况 第五条第五条自然概况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 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地跨东经 11955-121 26,北纬 3046-3202。全市土地总面积 8657 平方公里,占全省总 面积的 8.07%。 2、地质地貌。苏州市地处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平原底部,全 市地势低平,一般高程为海拔 3.5 至 5 米,其中平原占 54%,水面 占 43%,丘陵占 3%。境内总体呈西高东低走向,东南部地势低洼, 最低点低洼地在海拔 2 米以下,西南部多小山丘,穹隆山主峰高 351.7 米,为全市最高点。水流一般由西向东和由北向东南流动为主。 受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河港交错、湖荡棋布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苏州地貌属流水地貌类型。 3、气候。苏州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带和东南季风盛行 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 17 摄氏度左右,无霜期 230 天左右,日照 2000 小时以上,年均降水量 1000 毫米左右,3 月至 8 月的降水量占 全年总降水量的 65%左右。夏秋之交,受台风、热带风暴影响和副 热带高压控制,常遭受洪涝和伏旱等自然灾害。 4、水文。苏州市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 拥有各级河道 2 万多条,大小湖泊 300 多个,京杭运河贯通南北, 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 湖镶嵌其间。全市水面约 3609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42.5,境 内年径流量可达 96 亿立方米以上。全市拥有各级河道 2 万余条,其 中列入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的河流 93 条,通江河道主要有张家港、 十一圩港、望虞河、常浒河、白茆塘、七浦塘、杨林塘、吴淞江等; 内部主骨干河道有江南运河、元和塘、盐铁塘等。大小湖荡 323 个, 除太湖外,较大的湖泊有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澄湖、元荡、 独墅湖等,长江蜿蜒流经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县市,全长约 147 公里。境内长江水域面积约 500 平方公里,江面平均宽 7 公里以上, 最宽处浏阳口达 14 公里。苏州地区属典型的江南水网化平原地区, 因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以垂直补给为主,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苏 州市已禁止开采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原则上只作为应急和战略水源。 5、土壤。苏州市土壤主要由长江和太湖水系长期冲积沉积发育 起来,以区域地带性分布为主。根据 1985 年苏州市土壤普查报告, 全市土壤共分为 5 个土类,8 个亚类,31 个土属,96 个土种,18 个 变种。其中水稻土类占土壤面积 81.59,潮土类占 12.86,黄棕 壤土类占 4.67,石灰(岩)土类占 0.15,沼泽土类占 0.73。 总体来看,全市土壤土层深厚质量较好,土壤熟化程度高,有机质 和全氮含量较高,酸度适中,宜水宜旱,具有较高的土壤生产力和 供肥力,是发展农业获得高产的重要资源。但因土壤耕作层浅、物 理性差;土壤渍害重;土壤养分失调等障碍因素影响也制约着农业 向更高水平发展。 6、自然资源。苏州矿产资源有高岭土、瓷石、硫、花岗岩、石 灰石、石英、煤、天然气、铜、铁、铅、铟、镉、银、磁铁等 16 种。 矿产以非金属为主,其中高岭土、花岗石以储量丰富、质量优异名 冠全国。 7、自然灾害。苏州市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是也会出现不同程 度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低温冻害。春季低温威胁早 稻育秧,秋季低温危害后季稻抽穗扬花;第二是热带台风(风暴) 。 来自热带海洋的台风或热带风暴带来很大的低气压,含有大量的水 汽,来势凶猛,风狂雨大,对生产危害很大。多出现在 5 月下旬到 10 月上旬,主要集中在 79 月。第三类是冰雹、龙卷风。苏州市 区冰雹约每年一次,龙卷风约 34 年一遇。冰雹以沿江、沿湖出现 较多。龙卷风大都是由热带风暴经过所引发的,虽然龙卷风持续时 间短暂,但其造成的损失巨大。第四类是旱涝灾害。按统计资料推 算,苏州市发生夏旱的概率为 23 年一遇,发生秋旱的概率为 2.4 年一遇,除北部地区偶有春旱发生外,大部分地区不出现春旱。涝 灾主要发生在春、夏、秋三季。春季涝灾主要是由连绵阴雨引起, 夏季涝灾主要是由梅雨及盛夏热带风暴暴雨所引起,秋季涝灾主要 是由连绵阴雨及热带风暴所致。 第六条第六条经济社会概况经济社会概况 1、行政区划。苏州市下辖四市六区,6 个区分别是姑苏区、吴 中区、相城区、高新区、吴江区和工业园区,4 个县级市分别是常 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和太仓市。 2、人口与经济。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 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2010 年, 苏州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228.91 亿元,比上 年增长 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155.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4.1%;第二产业增加值 5253.8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3%;第三产 业增加值为 3819.3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93494.4 元。全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 1.7:56.9:41.4。 2010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 1046.85 万人,人口密度为 828 人/ 平方公里;总人口中农村人口有 319.37 万人,比重达到 30.51%。苏 州市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 29219 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14657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7.7%和 11.0%。 第二节第二节 2001-2010 年土地整治工作评价年土地整治工作评价 苏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72010 年) 是在经济快速增 长,但经济总量不高的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依据苏州市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19972010 年) 提出的调控目标,在统筹土地开发、利 用、保护和整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耕地保护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 平衡等整治措施,特色鲜明,在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七条第七条上轮规划的主要上轮规划的主要目标和实施情况目标和实施情况 1、规划目标。上一轮规划的总目标是:通过实施开发整理规划, 提高区内耕地质量,新增耕地 14167.14 公顷,为实现全市耕地总量 动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2、实施情况。规划到 2010 年,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 14167.14 公顷。2001-2010 年,全市实际土地整治总面积 39965.47 公顷,新增耕地面积 13937.69 公顷,平均每年补充耕地 1393.77 公 顷,是规划目标的 98.38%,其中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是规划目标的 112.22 %;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补充耕地是规划目标的 89.54 %。 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为昆山市、吴江区和张家港市的土地整理 项目,高新区废弃地复垦项目,太仓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土地整 治重点项目。2001-2010 年,苏州市实际完成省级及以上重点项目 39 个,项目总规模 22691.98 公顷,新增耕地 2479.23 公顷,总投资 为 174615.90 万元。从土地整治主要资金来源来看,国家级重点项 目的设置主要安排在了吴江区、高新区和太仓市,主要偏重于市辖 区的土地整治;省级投资项目主要安排在吴江区和张家港市,主要 偏重于县级市的土地整治。 第八条第八条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1、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结合不够。近十年来,苏州市 的土地整治工作从起步到全面推进,在补充耕地、保护耕地资源,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土地 整治几乎全部围绕实现占补平衡工作而开展,仅仅为了整理而整理; 规划统筹乏力,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开展力度 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其促进新农村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 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平台作用。 2、过分重视耕地数量增加。苏州市土地整治的整个过程大都是 由政府在领导、控制和投资,以单一的行政方式推广为主,基本上 只把它当作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只是为了争取占补平衡,在衡量 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上,仍然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 缺乏衡量土地质量方面的硬性指标。尤其是在当前耕地总量动态平 衡的刚性制约下,许多土地整理项目都把能否增加耕地数量作为项 目能否立项的主要指标。 3、资金来源单一,市场机制观念较淡薄。资金短缺是土地整治 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近年来土地整理的投资渠道有 所增加,但在资金的投入和运作机制上仍然比较单一。苏州市土地 整治项目一般都是由国家和政府投资,为数不多的几个参与企业也 大多与政府部门挂钩,这种单一的投资方式造成土地整治的负担和 利益分配不对称。土地整治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未来土地整治项 目将日益增多,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巨额投资且投资回报期较长的事 业。因此,苏州市土地整治事业如要长期坚持下去,绝不能没有市 场机制观念,实现多元化融资势在必行。 4、公众参与不足。土地开发整理涉及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广 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由于公众参与力 度不足,缺乏充分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造成农民群众主动参 与和支持力度不够。同时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积极意义的宣传 工作不到位,未能使当地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性和 现实意义。 第九条第九条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1、社会效益。土地开发整理特别是农用地整理,使田块平整规 模化,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完善水利设施建 设,修筑田间道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 营创造了条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有利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降 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社会效益良 好。 2、经济效益。土地整理将处于荒废状态的沟渠、坑塘及坟地等 整治成耕地,实施土地平整、田块整治,减少田坎占地面积;土地 复垦对塌陷地、毁损地、压占地进行恢复利用;土地开发将未利用 地开发成质量较好的耕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效改善了项目区耕 地的生产条件,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作物总产量和经济收入。 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供了良好 的平台,推进了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收入;农民通过参与土地 开发整理,闲置劳动力有了出路、增加了劳务收入。 3、生态效益。通过实施土地复垦,荒山、荒坡、荒滩得到绿化, 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树木、农作物的生长,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加 了土地的水、肥;同时,通过农田林网建设和农田灌排水利设施的 完善,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和防洪抗涝的能力;三是在土地开发整 理中,进行土地侵蚀治理,修筑梯田,对缓坡耕地进行整理等,显 著改善了耕地的生态环境,田成方、树成行、渠路成网,农业生产 环境得到整体优化,对改善生态环境也产生一定的效益。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第十条第十条面临的形势面临的形势 1、国家宏观决策为土地整治提供重要依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 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要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 ”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强调:“严格耕地保护,加快农村土 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近几年中央一号文 件对开展土地整治提出了明确要求。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 的战略部署,成为促发展、保红线、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土地整治提供良好契机。近年来,中 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中央和 地方集中投入大量涉农资金支持农村建设,以改变农村面貌、促进 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调整农村土地利用 结构和布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土地整治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政策也为土地整 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3、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土地整治提供有力保障。苏州市是全国 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0 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228.9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93494.4 元。 一方面,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能为土地整治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 面,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能为土地整治提供大量闲置农村建设 用地。 4、江苏省土地整治创新为苏州市土地整治提供新路径。近年来, 江苏省大胆探索集聚集约,统筹发展,适时提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并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征 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土地整治相关政策, 为苏州市“破两难促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5、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批准实施为土地整治提供 了新思路。2013 年 4 月,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经国务院 批准实施,规划提出“对列入国家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 目和园区用地需求,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简化土地整治规 划实施项目报批手续,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支持力度。 允许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规划用于除商品住房以 外的建设”土地政策,为苏州市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困难与挑战困难与挑战 1、耕地占补平衡形势严峻。2010 年苏州市耕地面积 165594.43 公顷,国家下达苏州市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为 228590.10 公顷,需进 一步补充耕地量达 62995.67 公顷,2010 年苏州市的耕地保护率仅为 72.44%。随着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刚性需 求对农用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全市耕地保 护形势非常严峻。 2、建设用地整理和土地复垦难度不断加大。按照循序渐进、先 易后难的原则,早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废弃工矿、废弃宅基地以 及部分拆迁成本较低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等为主。随着建设用地整理 的不断推进,全市将面临拆迁难度越来越大,拆迁成本越来越高的 问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复垦难度显著提高。 3、新增建设用地资源有限,协调土地利用布局更加复杂。随着 市场经济深化发展,人们的土地权益意识不断增强,不同区域、不 同行业、不同阶层对土地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协调各方面土地 利用关系的难度加大。实施土地整治,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土 地利用结构和格局的调整,但各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城乡土地利用二元结构的状况,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区域一体化 的影响,将使土地整治引起的土地利用格局调整更具复杂性。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土地整治潜力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与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与特征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分布 2010 年末,苏州市土地总面积为 865731.91 公顷,各类用地状 况如下: 1、农用地 苏州市农用地面积为 307082.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 35.47%,其中: 耕地 165594.43 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53.93 %。耕地主要集 中在沿江平原的张家港市、常熟市和太仓市。 园地 40439.01 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13.17%,以其他园地为 主,主要分布在吴中区和吴江区。 林地 8852.50 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2.88%,主要分布在吴中 区的太湖风景名胜区。 市域内已无牧草地。 其它农用地 92196.20 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30.02%,主要市 养殖水面,主要分布在吴江区、吴中区和常熟市。 2、建设用地 苏州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233822.43 公顷,占总面积的 27.01%。 其中: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 197814.87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84.60%,其中城镇工矿用地 127634.95 公顷,主要分布在各市(区) 中心城区;农村居民点 68054.63 公顷,广泛分布于苏州市域内。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 36007.56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15.40%; 其中交通用地 31304.78 公顷,水利设施用地 2986.63 公顷,其他建 设用地面积 1716.15 公顷。 3、未利用地 苏州市未利用地面积为 324827.3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37.52%。其中: 水域 323458.35 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 99.58%。 自然保留地 1368.99 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 0.52%,其中,荒 草地 813.23 公顷,沼泽地 2.45 公顷,裸地 553.31 公顷。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主要特征土地利用主要特征 1、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苏州市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既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2010 年 苏州市常住人口达 1046.85 万人,从未来苏州人口变化的特点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化加快,新增外来人口及其自然增长数 量都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低生育水平和高人口增长量长期并存, 该区域内的人口还将急剧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快,农用地保护难度大。在苏州市经济社 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城镇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建设 用地需求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2005 年至 2010 年,建设用地面积 从 166990.20 公顷扩大到 233822.43 公顷,增长 40.00%。在经济快 速增长的同时,又要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农用地保护 难度不断加大。 3、建设用地比重大,空间布局零散。至 2010 年苏州市建设用 地总量占全市陆域面积(扣除水域)比例达 43.19%,而江苏省建设 用地总量占全省陆域面积(扣除水域)比例仅为 23.22%。以集体经 济为主、乡(镇)企业为主、市场为主的苏南地区发展模式,带动 了苏州市经济的腾飞,各市(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也造成 了建设用地布局非常零散的现状特点。 4、土地集约化程度高,利用效益较好。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 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2010 年苏州市单位土地 GDP 达 106.60 万 元/公顷(全省平均水平 38.15 万元/公顷) ;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 业增加值达到 388.03 万元/公顷(全省平均水平为 192.12 万元/公顷) , 土地利用效益较好。 5、水系水网发达,生态保护压力大。苏州市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拥有各级河道 2 万多条,大小湖泊 300 多个,但多数水域的水质低于 IV 类水标准。2010 年,全市 COD 实 际排放量高达 10.11 万吨,氨氮实际排放量达 11.74 吨, 若不改变 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势必导致污染物持续增加,生态 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整治现状土地整治现状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组织实施了大量土地整治项目组织实施了大量土地整治项目 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因地制宜,规模治理,保护环境, 注重效益”的总体思路,全市积极稳步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经过十多 年的组织安排,已经实施完成了数量众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和 县级土地整治项目,其中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26 个,省级投资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13 个。十年间累计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面积 22691.98 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实现补充耕地 2479.23 公顷。与此同 时,市政府和国土资源局相继出台和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 法,系统规范了土地整治有关技术要求,在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积累了大量经验,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后备资源开发,已走出后备资源开发,已走出“两种资源两种资源”道路道路 由于苏州市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自开展建设占用耕地实施“占补 平衡”以来,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迅速被开发利用,至 2000 年,本 市耕地资源已呈现短缺态势,本地补充耕地的潜力已远远不能满足 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扩大对外合作,探 索开发利用“两种资源”的路径,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异地补充 耕地工作,本着“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2001-2010 年期间先 后在盐城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等地实施异地补充耕地达 40400.53 公顷,确保苏州市完成了年度的耕地占补平衡任务,也保 证了在苏州市的国家和省级项目以及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用地。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土地复垦任务繁重,有待大规模推进土地复垦任务繁重,有待大规模推进 过去的几年,土地复垦在苏州市尚未大规模开展,仅实施了有 限的几个项目。国务院颁布实施土地复垦条例 ,标志着我国土地 复垦事业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新阶段。 条例要求按 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确定土地复垦义务人;对于历史遗留损 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要求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历史责 任,组织土地复垦。因此,随着土地复垦条例的实施和权属管理的 创新,苏州市将面临着大量工矿废弃地待复垦的任务,做好土地复 垦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挂钩试点项目实施取得进展挂钩试点项目实施取得进展 至 2010 年,苏州市 10 个市(区)中有 9 个纳入了国家城乡建 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范围,2006-2010 年,苏州市安排了 171 个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能极大地挖掘 集体建设用地的潜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 用和合理化配置。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效果明显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效果明显 2008 年 9 月 28 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江 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方案的通知 (苏国土资发2008 290 号)文件,苏州市积极响应,以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挖潜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加 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 探讨,确定“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区域。2009 年至今,省厅共批 准苏州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6 个,其中张家港 2 个,昆山、太仓、 吴江、相城区各 1 个,工程区总规模达 7 万亩,建设用地整治面积 0.65 万亩,涉及增减挂钩的可新增耕地面积 0.63 万亩,各地投入资 金 51.82 亿元。目前,昆山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已完工并上报省 厅验收。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整治潜力土地整治潜力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农用地整理潜力农用地整理潜力 全市待整治的农用地总规模约为 75575.23 公顷,新增耕地潜力 约为 3289.28 公顷,综合新增耕地率为 4.35%。以各乡(镇)可补 充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系数的平均值为标准,采用四象限法分四级, 潜力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常熟市和张家港市。其中 I 级潜力区新 增耕地潜力约 559.27 公顷,主要分布相城区阳澄湖镇、望亭镇、张 家港市塘桥镇、凤凰镇、乐余镇、锦丰镇、大新镇、吴江区盛泽镇、 太仓市城厢镇、市浮桥镇,占总潜力的 17.00 %;II 级潜力区新增耕 地潜力约 1991.98 公顷,主要分布在常熟市虞山镇、海虞镇、古里 镇、沙家浜镇、支塘镇、尚湖镇、辛庄镇、昆山市巴城镇、张浦镇、 千灯镇、锦溪镇、吴江区松陵镇、震泽镇、桃源镇太仓市沙溪镇, 占总潜力的 60.55 %;III 级潜力区分布在高新区浒墅关镇、通安镇、 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镇湖街道、东渚镇、枫桥街道、横塘街道、相 城区元和街道、太平街道、渭塘镇、北桥街道、黄桥街道、黄埭镇、 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张家港市南丰镇、杨舍镇、金港镇、现代农业示 范园区、吴江区七都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市浏河镇,待整理区 新增耕地现实潜力为 152.11 公顷,占总潜力的 4.62 %;IV 级潜力 区分布在常熟市梅李镇、碧溪镇、董浜镇、昆山市玉山镇、周市镇、 陆家镇、花桥镇、淀山湖镇、周庄镇、吴江区同里镇、平望镇、黎 里镇,待整理区新增耕地现实潜力为 586.39 公顷,占总潜力的 17.82 %。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农村建设用地与旧城镇工矿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与旧城镇工矿用地整治潜力 到 2015 年和 2020 年,农村居民点理论潜力分别为 15550.04 公 顷和 25638.89 公顷。经实地调查,全市农村建设用地根据整理规模、 采用自然断裂法取整后分为五个潜力级别,其中 I 级分布在昆山市 淀山湖镇和巴城镇等 5 个乡(镇、街道办) ;II 级分布在张家港市杨 舍镇、锦丰镇等 18 个乡(镇、街道办) ;III 级分布在张家港市塘桥 镇、南丰镇等 21 个乡(镇、街道办) ;IV 级分布在苏州工业园区唯 亭街道等 11 个乡(镇、街道办) ;V 级分布在张家港市塘桥镇、南 丰镇等 13 个乡(镇、街道办) ,总规模约 23239.57 公顷。 据“四查清四对照”成果及其更新成果,2010 年末苏州市范围内 闲置土地总面积为 3499.90 公顷。其中,批而未用土地 1592.67 公顷, 闲置 2 年以上土地 809.83 公顷,建设用地率不足 50%的土地为 314.74 公顷。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主要分布在城镇内部、 城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