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10254密 级:论文编号: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 对策研究 学科专业: 国际贸易学 作者姓名: 单凤姣 指导教师: 钱建娣 完成日期: 二O一年五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它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它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摘 要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防范并化解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运作中贯穿始终的首要任务,因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监管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经营的成败,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对信用风险的监管是商业银行永恒的话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大量增加,规模迅速扩张,潜在信用风险增大;另外,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逐步放开,金融全球化趋势锐不可当,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管水平还较落后,为了增强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必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水平。本文采用了规范分析、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介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以及银行经营理论研究的国内外成果。然后,界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内涵,分析信用风险的理论根源以及对其监管的意义,并回顾了商业银行监管的历史。接着,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监管主体以及监管理念等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得出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高、期限结构不合理、内控机制阻碍风险监管、度量方法落后、缺乏积极管理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等问题。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从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内控机制、度量信用风险方法以及银行主动、积极转移信用风险、调整风险敞口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改善信用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主体,监管理念,内控机制 ABSTRACT Credit risk is the major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prevention and solution of the credit risk is the primary task of banks , because supervision of the risk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estiny of banks themselves ,but also deeply affe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therefore,the supervision of banking credit risk is an eternal topic.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amount of the loan increases rapidly and the scale keeps expanding in chinese banking, which results in more and more potential credit risk of chinas banking. In addition,foreign banks are granted the right of RMB management and the trend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is irresistible,so that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our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But the supervision level of credit risk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we must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level of credit risks in our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thesis,the methods of integrating normative analysis,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re adopted,and the credit-risk supervision of our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re studied.Firstly,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s and summariz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of the cause of credit risk and 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commercial bank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econdly,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credit-risk supervision of commercial banks,analyse the theoretical root of credit risk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redit-risk supervision.And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supervision of commercial banks. Thirdly,The thesis analy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redit-risk super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oan scale,supervising subjects and supervising idea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through whic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ur commercial banks are obtained. And the problems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face are:high concerntration of loans,unreasonable term structure of loans,measurement method unadvanced,an inefficien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 lack of credit derivatives which can manage credit risk positively and so on.In light of poor performance in the credit-risk supervision of our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loan structure,internal control system, credit-risk measurement model and method , averting credit risk , the adjustment of risk exposure and so on.Shanfengjiao(International Trade) Directed by qianjiandi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supervising subjects,supervising idea,internal control system目 录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2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3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目的和意义.4 第一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内涵.4 第二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根源的理论分析.6 第三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意义.8 第四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历史沿革.11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13 第一节 商业银行涉及信用风险监管的信贷规模.13 第二节 商业银行监管的主体.15 第三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理念.18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0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不合理. .20 第二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薄弱.24 第三节 商业银行度量信用风险的方法落后.27 第四节 商业银行信用衍生工具缺乏.32第五章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35 第一节 商业银行应构建合理的贷款组合.35 第二节 健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36 第三节 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39第四节 利用衍生产品规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46结论.50致谢.52参考文献.53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对策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商业银行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等,其中的信用风险被巴塞尔委员会列为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问题的首要根源。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美国次债危机等金融事件都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存在密切关系。 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还要与国际银行同场较量。而我国商业银行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不同,我国的银行业还处于改革发展阶段,虽然已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了剥离,注入了资本金,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但我国商业银行这一经营体制建立与运行时间较短,对信用风险监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管也不到位,在风险监管理念、度量方法以及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业务还是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最紧密的就是信用风险,受市场环境以及银行贷款净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研究,为银行信用监管提供理论参考,不断加强其风险监管能力,提高其风险监管水平,确保银行稳健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处于改革发展阶段,落后的信用风险监管措施制约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本文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监管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经营的成败,还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会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的次债危机转变为全球的经济危机,甚而影响全球的经济。所以,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一 、国外文献综述 (一)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George Akerlof于1977提出逆向选择理论,Leland和Pyle(1977) Lelend,Pyle.Information Asys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77,Vol32(2):371-38.建立了关于信贷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研究的模型,并得出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在放贷决策前便己产生了逆向选择,形成信用风险了”。Stiglitz和Weiss于1981合作发表的不完美信息市场的信贷配给 Stiglitz J,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81,Vol71(3):393-41.,提出了均衡信贷配给模型,并得出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信贷中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贷款供给并非利率的单调函数,从而导致在竞争均衡条件下出现信贷配给。Broecker(1990) Broecker,T.Credit-worthiness Tests and Interbank Competition.Econometrica. 1990,58:429-452.,Nakamura(1993) Nakamura.Loan Screening Within and Outside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1993.24-25.研究表明市场激烈的竞争会加剧银行的信用风险,借款者在一家银行贷款被拒绝,若再向其它银行申请贷款,会使逆向选择问题更严重。Krugman(1998) Krugman, P. 1998,“Bubble, Boom, Crash: Theoretical Notes on Asias Crisis” . Working Paper, MIT,Cambridge,Massaehussetts.的研究表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隐形担保是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Matutes & Vives(2000) Matutes,C.,Vives,X.Imperfect competition,Risk-taking,and Regulation in Banking.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0,44:1-34.则揭示了市场竞争与存款保险的结合可能使银行选择高风险的贷款项目,而不顾及“高风险的放款行为”,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世界发展报告(1998、1999) 世界银行1998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世界银行1999世界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从银行内部信贷管理角度研究信用风险的形成,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为银行内部代理的信贷员,有着强烈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难以完全实现激励相容,因此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还有基于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二)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研究 商业性贷款理论来源于Adam Smith 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理论主张银行发放短期的商业性贷款,来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莫尔顿(1918)在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中提出了“资产转换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贷款的期限无关,而是与所持资产的变现能力有关,只要生利资产能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就可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普鲁克诺(1949)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文中提出“预期收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到期偿还或转让变现的能力是以借款人的未来收入为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80年代出现了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理论和巴塞尔银行风险管理理论。2004 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着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国内学者对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张玉明(1999) 张玉明信息非均衡与银行不良资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认为国有银行的信用风险来源于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患难”关系。高晓红(2001) 高晓红激励与约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1,(2):66-72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处于转型期,国有商业银行远未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内部治理结构极不完善,在不太完善的机制约束下,信贷人员多从自身利益考虑放贷安排,对银行的利益很少顾及,甚至还有部分信贷人员与借款企业合谋来损害银行的利益,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阎小波 阎小波我国信贷市场逆向选择风险研究J预测,2000,(3):45-48于2000通过建立银企模型说明在多变量约束条件下,任何一个变量对逆向选择风险都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我国由于制度性因素使得逆向选择的风险很大,银行不得不更为重视安全性目标,这也是当前高校、医院以及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成为银行首选贷款目标的原因。国内对此的研究还有 王琳(2001)发表的信息不对称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胡栗源、冯祈善和邬江(2006)发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 (二)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研究 我国学者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纯理论研究较少,主要是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相关研究。罗琳,杨晨晏(2001) 罗琳,杨晨晏从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看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7-8从银行经营理论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王广谦(2003) 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述评J中央财经大学,2003,(1):1-7对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简要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地回顾了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詹向阳,张兴胜(2001) 詹向阳,张兴胜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2001,(7)结合介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创新:国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有许多,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对策研究涉足的不多,本文研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本文在数据选取上,结合我国的现状并将有关数据的时间跨度延伸到2009年末,能较客观地反映我国商业银行近期的发展状况。 不足,本文研究侧重于理论上的分析,相对来说缺少相关的实例。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目的和意义第一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内涵 对概念的明晰是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也不例外,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研究当中,需要作出鉴定的基本概念有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以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管。 商业银行的信用是以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的借贷行为。这种借贷行为具备以下3个特点:(1)商业银行的信用是非直接信用,商业银行集聚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再把资金带给工商企业,实际上是一种间接信用。(2)商业银行借贷的载体的形态表现为货币。(3)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是以借款人承诺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金和利息为前提的。 C. A. Williams(1985)将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条件和某一特定的时期,未来结果的变动。风险的表现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等。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风险,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说,信用风险包括狭义的信用风险和广义的信用风险。 狭义的信用风险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指的是债务人不愿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导致债权人(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广义的信用风险涉及银行的各种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所以广义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的是在银行业务中,所有当事人违约引起的风险,除了狭义风险所指的内容,还包括在特定危机的影响下,存款人大量集中向银行提取现金,导致银行支付发生困难的可能性;也还包括在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当中,客户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顺利履约,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当期损益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还是集中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主要原因有两点:(1)利息差还是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2)贷款总量在不断增加。 2005年至2009年四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平均增长率为19.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2009年统计的数据计算整理获得。另外,我国银行业的利润60%以上来源于利息差,其中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润62.9%来源于其利差(见图2-1),2008年利润的61.22%来自净利息收入(见图2-2)。 鉴于此,本文所写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狭义的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信用风险确实存在,并且对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影响非常大,所以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监督和管理是有必要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既包括银行内部监管又包括银行外部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两种监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管指的是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管主体,依据一定的规则、方法或确立的模式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本金与利息回收的不确定性进行指导、调整与约束的活动。 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报图2-1 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结构图 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图2-2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结构图 第二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根源的理论分析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是选择与确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方式与方法的重要依据。具体到哪一家商业银行,其信用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些原因是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假设基础上的,即“不仅每个经济行为者都知道他自己的环境 一 完整信息,而且每个经济行为者都知道另一个经济行为者具有完整信息。 Leonard J. Information and market equilibrium,Journal of Economics,1996,357-376.”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这就表现为资金贷款人完全掌握借款人所掌握的一切信息,借款人也完全掌握有关贷出者的一切信息。但现实中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交易的一方掌握相关信息,而另一方没有掌握,或者是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相关信息。在银行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往往处于信息逆势地位,借款人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借款人对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前景、现金流入情况以及授信项目收益风险情况掌握的信息比银行多,并且向银行提供资料时,借款人倾向于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瞒重要不利信息甚至会制造虚假信息。信息不对称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和交易产生不利影响,具体的表现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逆向选择 在信贷市场中逆向选择的含义是指:“潜在的不良贷款来自那些积极寻找贷款的人。因此,最有可能导致与期望相违的结果的人们往往就是最希望从事这笔交易的人们。 米什金著,李杨等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86”信贷市场上有众多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银行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授信项目的投资风险成本以及借款人的信誉状况,银行处于信息逆势,只能根据企业平均风险状况决定贷款利率。这样,那些低风险的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信贷市场。根据斯蒂格利茨和韦斯的观点,投资于具有最高风险项目的个人或厂商愿支付最高的利息,因而将贷款贷给愿出最高利息的人意味着坏账损失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愿意支付高利率的企业一般都是高风险企业。这必然导致信用水平高的企业退出信贷市场,那些还款能力较差的企业反而接受了银行的平均利率。这样,银行贷款的平均风险水平提高了、收益可能会降低,呆账会增多。银行作为借贷双方中信息逆势的一方,发放贷款时不可避免的面临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之一。 (二)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指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签约一方采取的利己而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款人违背合同的约定,改变资金用途,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二是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可能隐瞒自己的收入,有还款能力却不归还银行贷款,特别是在缺乏对违约相应制裁的情况下,由此也会带来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三是借款人取得资金后,不关心资金的使用效益,极度不负责任,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 本文用模型来说明第一种情况17 董积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假定借款人和银行签订合同后,借款人以利率i向银行借款B单位货币投资W1项目,W1项目投资成功概率为a1,若项目成功,借款人可获益R1元。在签订合同时银行对借款人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如果借款人所借款不投资W1项目,一旦被发现追加罚款D元。借款人投资违规行为被银行发现的概率为a3。借款人取得款项后,发现W2项目的收益比W1项目更高。假定投资W2项目,成功概率为a2,成功后获益为R2元。根据假定有a2a1,R1R2。若借款人投资W1项目,则预期利润为1=a1R1-(1+i)B -(1-a1)C其中,C为项目投资失败后, 借款人向银行偿还的一个最低额,有C(1+i)B。若借款人投资W2项目,预期利润为:2=a2R2(1+i)B -(1-a2)C-a3D.违规投资行为被发觉2=a2R2(1+i)B -(1-a2)C.违规投资行为没有被发觉 因为a2a1,R11的情况。投资的一般规律是利润率的高低引导着资金的流向,所以当21时,借款人有投资W2项目的可能,尽管银行存在限制性措施。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就有可能投资于银行所不希望的高风险项目,如模型中的W2项目,高风险项目投资失败的机率大,一旦投资失败,银行遭受信用风险,这信用风险就是由道德风险引发的。二、有限理性 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绝对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上,“经济人”能够无成本的掌握所需的一切信息,绝对理性的“经济人”能按照最优化的准则作出经济决策 。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赫伯特西蒙认为人在作出经济决策的时候不可能是绝对理性的。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银行的贷款人员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是有限理性的。在贷款决策中,“有限理性”的表现有:(一) 贷款人认知上的偏差。贷款人在处理借款人信息时存在认知偏差,不可能对借款人进行无偏估计,受贷款人自身知识、经验、和所处环境的局限,对借款人信用的估计呈现出差异性和主观性。(二)贷款人能力上的局限。贷款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探查所有方案,也无法预测所有备选方案的后果,并且现实中存在许多随机性因素,市场变化莫测,借款人的经营情况以及信用状况不断变化,贷款人不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地给出最优决策方案。 (三)贷款人决策上的不确定。贷款人决策上的不确定是外部不确定和内部不确定共同造成的。这里的外部不确定指的是市场和借款人信息的变动,内部不确定指的是贷款人自身条件的限制,如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自身可支配时间的限制。由于存在这些不确定因素,贷款人的贷款决策只是贷款人主观上的“满意”决策,决策本身充满不确定性。由于有限理性,商业银行信贷员核实借款人信息时,信贷员很难客观地辨别每一笔贷款的好、差情况,一笔贷款好,好在哪,好的程度是多少。另外,信贷员所能够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计算能力也是有限的,没有条件审批、核实、比较每一笔贷款业务,对所有的贷款按从好到差依次排序。即便能够真正区分好与差,市场变化莫测,信贷员不可能在审批贷款的时候就能预测到未来的一切变动情况,而市场以及借款人信息的传播是有时延的,信贷员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这些都限制信贷员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主观上的“满意”决策。 由于有限理性,贷款决策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信用风险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具体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避免的),因此,本文认有限理性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之一。第三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意义 巴塞尔委员会将信用风险列为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问题的首要根源,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逐步放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严峻,并且金融的发展状况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意义如下:一、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古老、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它对商业银行的成本、财务以及盈利状况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就是信用风险 世界银行新兴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56。那么对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也就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管主要是要做到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和防范,达到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能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监管关系到一个银行的生存,关系到银行的信用和盈利能力。但是银行信用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只能尽量减少,为了减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银行必须对贷款进行审核、审批以及后续监管,这也必然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当商业银行的资金借入者不能偿还银行的贷款时,银行必须自己承担风险,从自身的利润中划拨一部分资金来抵偿不良贷款,这样银行的利润势必受影响。利润是银行生存的根本,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和未来发展。 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情况影响其财务以及银行本身的信用。当一个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增大,资本充足率会减少;同时在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一定的情况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减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余额 x 100% 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x 100%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 x 100%。这些指标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指标,反应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承担风险的能力、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诚信等方面的情况,对一个银行的风险控制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履行入世的基本承诺,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势必越来越激烈,作为中国国内的商业银行,不仅仅要能够生存下来,还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提升国际竞争能力,除了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特别是信用风险的控制。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必须提高信用风险的监管和控制能力。二、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投资者投资时首先选择某一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再在这一行业中选择有潜力的公司进行投资。商业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也会一样,首选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信用风险较低的企业,这样,银行的贷款资金就会流向安全性较高的部门。某些行业发展前景黯淡,企业违约的风险相对较高,银行对这样的企业有所警惕,会减少这些行业的贷款量,从而导致一些部门由于资金瓶颈而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相反,因为某些行业的表面繁荣,很容易借到资金,资金的增多加大了这些行业繁荣的幻觉,从而导致行业的泡沫。泡沫一旦破灭,很多相关的企业会面临财务危机、濒临破产,本用来防范信用危机的方式却导致了银行的信用危机。对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信用风险的存在却可以导致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导致某一行业的过度繁荣,也可能阻碍某一行业的发展。这样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浪费了社会资源,导致效率的降低,也不利于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相反,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监管,也可达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目的。三、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今天,全球经济还未完全走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6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逐步显现出来,2007年下半年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后来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的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实这就是银行面临的信用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美国的次贷危机本质上是银行面临的信用危机,经济全球化下,信用危机影响的范围更广、涉及的领域更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大。当借款人对银行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商业银行若遇到大面积的贷款违约会导致银行信用受到质疑,引发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信用危机不仅仅会影响金融领域,也会波及实体经济。资金的贷出者如果担忧信用风险下的资本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就会减少投资,社会投资减少,在乘数加速数原理的影响下,导致消费和投资的加倍减少,从而使整个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增加。从借款人的角度来说,除了主观上有能力偿还而不愿偿还的除外,而且这样的情况是少数,一般来说,银行遇到贷款违约都是企业遇到了财务危机,很有可能破产,如果很多企业都破产,失业人数会积聚增加,自然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失业的增加反过来也会影响社会的消费,企业产品销量有所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再者,其实一个实体企业遇到危机,必会影响其上下游产业,所以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危机在严重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例如,美国的次债危机从金融领域波及到全球的实体经济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在美国次债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失业率增加,许多依赖美国市场的出口企业纷纷倒闭,给中国的整个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玩具出口额前8个月虽然有51亿美元,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个百分点,大幅回落了近22%;其中,合俊集团是港资上市公司,在玩具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受经济危机影响,广东省的玩具业出口量减少,2008年10月合俊集团在东莞樟木头的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全部倒闭,工厂被政府接管,两家工厂6000余名工人一下子全部失业,这仅仅是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导致企业破产的一个缩影 该资料来源于2008年10月17日的南方日报(A03版):最大玩具代工企业倒在金融海啸中。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监管关系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状况。第四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历史沿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主要借助于各种报表提供的静态财务数据,通过分析各种信息主观地评价信用风险。197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转化为牙买加货币体系,各国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货币汇价的波动和金价的起伏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使金融危机经常发生。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动荡的金融市场使各国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起,金融市场的变化促使国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朱毅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一、巴塞尔资本协议20世纪80年代初,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债务危机的影响下,银行业普遍开始注重信用风险的监管,巴塞尔资本协议由此出台,该协议的核心思想是针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并把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该协议在一定意义上促使银行业的稳定发展。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大银行开始关注信用风险的测量,并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量化模型,其中有JP摩根的CreditMetrics信用风险管理系统、KMV公司建立的KMV模型和瑞士银行金融产品部开发的CreditRisk+(信用风险附加)模型等。三、全面风险管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银行的损失不再仅仅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各种风险联合造成的。银行业开始重视全面风险管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也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