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2(人教版)_第1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2(人教版)_第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2(人教版)_第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2(人教版)_第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2(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3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2(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2(人教版)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 “ 成长的故事 ” 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 1963 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 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 14 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2 / 33 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 所长 “ 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课时 乌塔 1 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 课时 语文园地七 5 课时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学文识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3 / 33 2、学会用 “ 不但 反而 ” 说一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这也是本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准备: 收集补充与课文所处时代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租界和八国联军入侵的一段历史,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 ,为深入体会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的思想酝酿情感因素。 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揭题 1、开火车读题。题目读懂了吗?重点理解 “ 崛起 ” 。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 3、简介周恩来。课件出示周恩来图片,关于周恩来你知道些什么? 是的,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周恩来总理写的随笔中,他曾说十二岁那年的沈阳之行,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正是那些年的沈阳之行使他立下了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在沈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是什么对年少的周恩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4 / 33 (二)初读课文,梳理大意。 1、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读后请想一想,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 3、自学反馈。 ( 1)认读词语: 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妇女 闯进租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帝国主义铿锵有力 ( 2)质疑问难: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重点引导理解以下词语: 帝国主义模范巡警惩处吵嚷铿锵有力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地方?(外国租界地)知道什么是 “ 租界 ” ? (补充资料) 租界:顾名 思义是被租的地方。而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以在我们中国居住和经商为名,用武力威胁和欺骗的方式强迫清政府,允许他们永久或长期(比如 30 年)占用我们中国的一些地段。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就叫租界。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等 16个市区强占有 “ 租界 ” 。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其领土主权虽然5 / 33 仍属中国,但帝国主义依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清政府的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在租界的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租界成了 “ 洋人的天堂 ”“ 中国人的地狱 ” 。 ( 3)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 ( 4)通过刚才几次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预设: 不懂: 词:衣裳褴褛诸生有志者当效周生欺凌 句: “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 为什么没处说理? “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 ” 租界是中国的地方,而且肇事者是洋人,为什么不敢怎样? (三)研读 1 6 自然段 1、自由读,发现什么? 2、课件出示对话,指名分角色读,随机评点:周恩来的话读出他的疑惑不解,而伯父的话重点指导叹了口气说的话。 3、全班 分角色读。 4、 “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 中华不振什么意思?伯父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你们不懂!那么当时的周恩来懂吗?指导朗读第 6 自然段,6 / 33 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疑惑不解) 后来在租界里周恩来看到了什么?伯父的话周恩来理解了吗?下节课学习。 四、写字指导 重点:范上下结构 嚷右边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抓住 “ 崛起 ”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5 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誓言。 2、请快速地在文中找出周恩来说的这句话。并想想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 下说出这句话的。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3、生: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这是第一处!还有吗? 生: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第二次,周恩来是怎么样地回答?(铿锵有力) 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 一起读! 4、周恩来是在什么时候说出这句话的? 旨在与同学们对比。如果学生讲到同学们有的 有的,直接引读周恩来的话。 如果学生仅仅讲到修身课上,魏校长问,那么引读:那天的7 / 33 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 而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说 周恩来铿锵有力地 回说 5、听这同学们的回答,读着周恩来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呀,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却说出如此有抱负的话,真是不同一般哪,其实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背后隐藏着周恩来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二)学习 7、 8 自然段,感受 “ 不振 ” 1、请自由读 7、 8 两个自然段,走进这个故事中,用心去感受! 2、目睹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肯定故事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 3、交流: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谁的行为深 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生: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课件出示) 生:中国巡警。因为课文中说 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8 / 33 师:请你读一读! 师:一个 “ 不但 反而 ” 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还有谁想读! 师:这个她字你读得很特别!为什么? 师:又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事实。你能用上 “ 不但 反而 ” 来表达吗? 我听出了你 的忿忿不平! 谁还想读! 师:中国巡警的行为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更刺痛了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一起读!还有谁的行为刺痛了你的心?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 ln)褛( l)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课件出示) 生:洋人。 师: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谁还想读! 听得出来,同学们对 “ 得意扬扬 ” 这个词很有感触。从 “ 得意扬扬 ” 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一起读! 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 洋人吗? 生:衣衫褴( ln)褛( l)( 贫穷)哭诉 9 / 33 师:她会哭诉些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 中国妇女的一声声哭诉刺痛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谁来读一读! 中国妇女的这一声声哭诉更刺痛着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一起读! 谁来读一读。 师: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 “ 紧握着拳头 ” 你读懂了吗? 可他们这么做了吗?引读:在外国租界里 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师:还有哪里也刺痛了你的心?谁还想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这街道是谁的呀?可现在两旁行走的却 4、当周恩来刚到东北,听伯父说起租界的事时,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解,可是现在目睹了这一幕一幕,又早已有一个个 “ 为什么 ” 在他胸中激荡。谁能替他问一问?(联系7、 8 段) 师:为什么?为什么?一起读!出示伯父的话。 10 / 33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 “ 中华不振 ” 的含义,(板书)你体会到了吗? 5、让我们一起合作读 7、 8 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 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 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 ln)褛( l)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 反而 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 但是 只能 (三)走进内心,回归 “ 崛起 ” 1、师: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你看 (出示地图)这些蓝色的部分都设有租界! (课件出示事例)!在这些租界里 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 ,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 从租界回来后 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 2、反馈。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 他想 他想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纸,读一读吧! 11 / 33 3、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 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 4、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 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也都将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句誓言吧! 四、提出综合性学习要求 同学们,读了周恩来总理小时侯的故事,我们深有感触。在这个单元里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 让我们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 “ 成长的故事 ” 。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 1992 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 1963 年叶圣陶先生给 “ 我 ” 批改作文,并请 “ 我 ” 到他家做客,使 “ 我 ” 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12 / 33 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多音字 “ 曲线 ”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 “ 愣住、删掉 ” 等词语的意思,读好描写叶老修改作文后整体感受的长句子。 2理清课文思路,通过品读叶老的几处作文修改,理解 “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感受老一辈文学家对年轻一代文学爱好者的真切指导和关心爱护。 3通过找读课文句子、看修改的作文图仿说练改,初步学会看人改作和评改作文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会看人改作和评改作文的一些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猜谜 1字谜: “ 不用手攀。(打一字) ” 揭晓谜底:樊( fn) 2谜语:青藤弯弯细又长,绿叶密密两相傍,藤上长出卷胡须,轻轻快快爬高墙。(打一植物)(爬山虎) (一)揭题导入 13 / 33 1导入:今天我 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爬山虎有关。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着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一下子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3课文写的就是这一墙碧绿的爬山虎吗?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把字音读准,并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二)正音识字 1出示:推荐删掉燥热余晖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映入眼帘春风拂面 请学生读准,并领读。 2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生自由读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词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引出主人公。 板书:叶圣陶 “ 我 ” (肖复兴) 3课文围绕 “ 我 ” 和叶圣陶写了什么? 理清课文结构:改作文( 1 5 自然段)邀做客( 6 10 自然段) (三)品味 “ 修改 ” 1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件事。请学生默读 1 5 自然段,用 “ ” 和 “ ” 分别划出我拿到叶老给我修改的作14 / 33 文,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交流,预设如下: 拿到叶老给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指名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用上这个句式说说看,师帮助)还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 “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 叶老先生改成 “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 我的感受: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3这么多处的修改,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我拿到叶老修改的作文后的整体印象? 指名读:翻到我 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15 / 33 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读通读顺句子,读第 4 段来猜读理解 “ 密密麻麻的红色的修改符号、增添的小字,以及红色的圈、勾、直线、曲线 ” 。) 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 “ 把什么改成什么 ” ,再写他 “ 怎么改 ” ,最后写上 “ 这样改的好处 ” 。我们从他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真正体会到了叶老先生改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其实,叶老先生改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还体现在许多地方,你能来看看,模仿作者的说法,说说叶老还有在什么地方怎么改的 吗?(出示作文图仿说) 同学们,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以及我们刚才仔细品味叶老给作者所改的作文,现在你知道这密密麻麻的红色的修改符号、增添的小字,以及红色的圈、勾、直线、曲线都是什么呀?(有的是加上去的字,有的是需要删掉的部分,这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叶老对肖复兴得精心修改,认真批阅啊!)引读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看着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你虽然未见他的面,但是你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什么? (认真、一丝不苟)作者与你有着同样的感受:我虽然未见16 / 33 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引读一:当时,叶老修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已是 70 岁高龄,可就是这样一位年老体衰的老人,在修改作文时,连一个字都不肯放过,可见他是多么认真、负责,这不由得让我由衷地感慨: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引读二:同学们,此时的叶老,已经是国家教育部的副部长,可是他却为了一个普通的初三孩子,字斟句酌,不由得让我们由衷感慨:我虽然未见 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4.引语:同学们,叶老先生不光给我做了细致地修改,而且还为我写了评语,但是这则简短的评语却让我终生难忘。作者在写这篇文章已是 40 多岁了,已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然而当他回忆 20 多年前叶老给他写的评语时,字字句句,一字不漏地写了下来。这到底是一则怎样的评语?为什么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引读三:作为老一辈文学家,面对年轻一代,不仅给予了认真严格地批改,更有真诚地教导、关心和鼓励,使肖复兴一辈子收益终生。怪不得,我会如此感慨: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7 / 33 6同学们,文章就是这样,把我所看到的修改情况和我看到后的感受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具体叙述修改情况时, 按照先写 “ 把什么改成什么 ” ,再写 “ 怎么改 ” ,最后写“ 这样改的好处 ” 写得非常清楚,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叶老作为老一辈文学家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和指导如 “ 春风拂面 ” 。 (四)课后延伸 1.课文写了两件事,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件事,可是文中却只字未提 “ 爬山虎 ” ,那么课文为什么要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个诗意的题目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这个问题。 2.课后,老师还想请我们同学也来当当肖复兴,一句句读,一字字品这篇作文,按照先说 “ 把什么改成什么 ” ,再说“ 怎么改 ” ,最后说 “ 这样改的好处 ” 的方法,选择你认为叶老改得最精彩的地方来写一写。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 我 ” (肖复兴) 把什么改成什么 改作文怎么改春风拂面 这样改的好处 18 / 33 邀做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几件事? 2、出示课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文章是记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为题呢? 二、再读课文,找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交流朗读三处句子。 三、品读语句,体验人物品格。 引入:这三句话表面看是在写爬山虎,却有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三句话。 品读句子一: “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 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 ( 1)、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美吗?通过读体现美。 ( 2)、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我们还能体会到当时 “ 我 ”的心情如何?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 3)、 “ 我 ” 为什么这么高兴、激动? 19 / 33 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中学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足可以看出叶老是一个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的人。 ( 4)、有感情地读这句话,读出我的激动,读出叶老的平和。 品读句子二: “ 落日的余辉染红了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 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 ( 1)、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什么?点出关键词:沉郁、浓浓的湖水、虎虎有生气 (让人感受到这一墙爬山虎充满了一种生机与活力。 ( 2)、爬山虎显得更加沉郁,更加有活动力,也仿佛看到我充满了信心和活力。 “ 我 ” 为什么也会充满信心和活力? ( 3)从叶老和 “ 我 ” 的交谈中,又让我们体会到了叶老是一亲切、和蔼可亲的人。 ( 4)通过朗读来体现叶老的人格魅力。 小结:通过对这两句话的品读,不光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叶老亲切、平和 的人格美。 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叶老。 品读句子三: “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 ( 1)、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0 / 33 ( 2)、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 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写的。 (怎样)(怎样) 品读句子四: “ 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 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片美丽的、生气勃勃的爬山虎?还是(叶老人格魅力的写照。) 总结: 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为题了吗? 因为 叶老()的人品和()的作品,这种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样绿着。所以课文以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为题。 再读那三句话,并背诵这三句话。 七、作业巩固 1、摘抄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边抄边想它的深刻含义。 2、试着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间互改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老人品和作品的象征) 作品:修改作文 -认真细致 21 / 33 (堪称楷模) 人品:邀 “ 我 ” 做客 -平和亲切 27、乌塔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 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乌塔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 14 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 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 14 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2 / 33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 “14 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 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 (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 (幻灯片 1)。 ( 1)再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 2)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23 / 33 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 3)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 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 “ 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 ?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 2)围 绕自己的观点到课文中去寻找证据,想办法说服别人。 ( 2)谈一谈你对 “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这句话的理解。 (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24 / 33 孩子。 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 T 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 “ 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 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 她一听,高兴得大 叫 马上拿糖给我吃 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 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 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 3 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 自己的见解。 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 2)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5 / 33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 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 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日记:从乌塔想到的。 2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识 7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6 / 33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的道理,学习书信的格式 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思考 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封信 齐读课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阅读提示,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说说这两封信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读第一封信,说说张国强同学碰到了什么烦恼的事?他认为引发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读第二封信,说说柯岩的回信中哪几段话对国强帮助最大。 4、指名朗读 6、 7 两段话,说说柯岩是怎样帮国强找到朋友与他 疏远的原因的。划出能帮助国强解决烦恼的句子。 5、读句子,谈感受。 “ 班主任曾找我谈过话,给我讲过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的故事,也说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的话。 ” “ 我学着发现人家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 ” “ 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他不27 / 33 但会停止前进,还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 6、讨论:当自己取得些荣誉,朋友和你疏远时,该如何 处理? 7、将柯岩的回信中对你有帮助的句子背下来,或写下来做为勉励自己的话。 三、联系实际,明白道理 1、读了这两封信,从国强的事与柯岩小时候的经历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2、出示句子: 楚辞 .卜居云: “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 齐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你还从哪些故事或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吗? 四、了解信的格式,学习写回信。 1、读课后的泡泡,说说有什么发现。 2、自己去读信,再去寻找写信在格式上还有什么特别的 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并归纳出信的一般格式。说说回信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 28 / 33 4、拓展阅读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有个难题想请教您。 我有个好朋友,我们亲如姐妹。可是,最近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我知道这回闹别扭是我的错,也知道应该向她道歉。可是,我就是没有勇气面对她。不跟她道歉和好,我们都感到很别扭,特别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有愧于人的感觉真不是滋味。几次想对她开口,又欲言又止,怕说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怕 您说我该怎么办? 敬祝 身体健康 李萍 9 月 10 日 5、尝试着 给李萍写回信 教学反思 推荐上完了这篇课文后之后,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有所改善: 1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 “ 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从中悟出些什么 ” 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29 / 33 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还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 4 课时 第一课时 “ 口语交际 ”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