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一)文章选读参考译文.doc_第1页
《历史文选》(一)文章选读参考译文.doc_第2页
《历史文选》(一)文章选读参考译文.doc_第3页
《历史文选》(一)文章选读参考译文.doc_第4页
《历史文选》(一)文章选读参考译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文选(一)参考翻译一、尚书牧誓参考译文: 甲子日这一天凌晨(或者“天刚蒙蒙亮”),周武王一大早就来到商都郊外的牧野,于是(准备)举行誓师大会。周武王左手拿着黄色的大斧,右手拿着白色的旗子,用来指挥军队。他(大声地)说:“从西部来的远征将士们,辛苦了!”周武王说:“喂!我的友好邦国的大君,管理各项要务的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人、蜀人、羌人、髳人、微人、庐人、彭人、濮人,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将要誓师了。”周武王继续说道:“古人言:母鸡是不能报晓的;母鸡如果报晓,就会败尽这个家。现在商王子受只一味地听信妇人(妲己)的话;轻率地抛弃对祖先的祭祀,不过问;轻蔑地抛开同祖后代,不任用他们。竟然只推崇、尊重、信任、重用那些各地罪恶累累的逃犯为官,让这些逃犯做大夫、卿士掌管政务,让他们对百姓实施暴虐政治,在商都违法犯罪。现在我姬发恭敬地执行上天(对商王子受)的惩罚。今天的战斗,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齐一下。努力吧,将士们!冲杀不超过四个回合、五个回合、六个回合、七个回合,就得停下来,整齐一下。努力吧,将士们!作战时要象虎象貔,象熊象罴那样威猛,往商郊前进吧。(记住)千万不要粗暴对待或杀害前来投降的敌人,以便让他们为我们西土人服劳役。努力吧!将士们。如果你们不努力,你们将有遭受杀戮的危险。” 二、左传城濮之战参考译文: 宋国派遣大夫门尹般到晋军中告急求救。晋侯重耳说:“宋国来讨救兵,撇开他们不管(的话),宋国就会断绝和我们的关系。(如果)请求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围困,楚军不会答应。我们若想同楚军作战,齐国和秦国还没有表态支援,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不要向我们求救,而去送些财物给齐、秦两国,以此让齐、秦两国出面请求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包围。我们扣押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一些给宋国。楚国会珍惜与曹、卫的友好关系,一定不答应齐、秦两国(退兵)的请求。齐、秦收到宋国的财物很高兴,又对楚国的固执态度很生气,(这样一来),齐、秦能不参加对楚的作战吗?”晋侯听了很高兴。(于是)扣押曹国国君,把曹、卫国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人。 楚成王回到申城住下来,命令申叔撤离谷地命令子玉撤离宋国,说:“不要去追逐晋国军队!晋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晋国国君。人世的险阻艰难,他都尝过了;民情的真假虚实,他都了解了。上天赐给他长寿,又帮他除去祸害。上天如此安排,难道能废除吗?军志上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的人不能当成敌人。这三条记载,说的就是晋国。”子玉派遣部将伯棼向楚王请战,说:“(我们)不敢保证一定会功劳,(不过)愿意以(攻击晋军)来堵塞播弄是非的小人之口。”楚成王很生气,给子玉少量军队,只有西广、东宫两支军队以及若敖氏的六百步卒归他指挥。子子玉派宛春报告晋军说:“请(你们)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地交还曹国,我也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子犯(狐偃)说:“子玉太没礼貌了!做君王的您,只是得到一桩好处(解除对宋国的包围一项),而做臣子的,却得到两桩好处(复卫封曹),(我们)不能贻误这一战机。”先轸说:“您答应他。使别国安定叫做礼,楚国一句话而安定三国,我们一句话却使它们灭亡,我们就显得无礼了,凭什么来作战呢?(如果)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等于是抛弃宋国。本为了救援宋国却又抛弃它,将对诸侯作何解释?楚国的要求有三个恩惠(好处),我们若拒绝就会跟三国结怨。结怨多了,凭什么作战呢?(我们)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以此离间它们与楚国的关系,扣留宛春来激怒楚国,其它的等打起仗再考虑吧。”晋文公(听了)很高兴。于是把宛春拘留在卫国,同时私下答应恢复曹、卫。曹、卫于是宣布与楚国断绝关系。 子玉(闻讯)大怒,率领楚军进逼晋军。晋军主动后退。晋军军吏说:“做国君的却躲避臣子,这是耻辱。况且楚军(出征日久)士气已经疲惫,为什么要退避呢?”子犯说:“军队出征作战,有理的话士气就旺盛,无理的话士气就衰落,哪里在于出征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帮助),我们就到不了这里(不会有今天)。退避三舍,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失信于人(说话不算数),以此庇护楚国的敌人,那就是我们理亏,楚国理直了。(加上)楚国士气向来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不振。我们撤退且楚军也解除对宋国的围困,我们还要求什么呢?如果楚军不肯回撤,身为国君的您在退让,而身为臣子的子玉反而进逼,那就是他们理亏了。”于是,晋军退后三舍。楚国士兵要求停下来,但子玉不答应。夏季四月初一日,晋文公、宋成公、齐国的国归父、崔夭、秦国的小子慭驻扎在诚濮。楚军背靠险要丘陵扎营,晋文公很担心这件事。听到士兵诵唱道:“休耕田里的绿草油油,丢掉旧的谋划种植新的。”晋文公还是犹疑。子犯说:“打吧!如果作战获胜了,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护);如果不胜,我们外有黄河,内有太行诸山(地势险要),对我们晋国没有什么妨害。”晋侯说:“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以北的姬姓诸侯国,都被楚国吞并了。只想着小恩惠而忘记大耻辱,不如和楚军决战。”晋侯梦见自己和楚王搏斗,楚王伏在自己身上咀嚼自己的脑髓,因此很害怕。子犯说:“大吉。我得到上天保佑,楚国趴下承认罪过,我们将要柔服他们了。” 子玉派斗勃前来请战,说:“请和国君您的士兵作一次角力游戏。您就靠在战车横拦上观看,得臣我陪同您一起观看。”晋侯派遣栾枝答复说:“我们的国君已经听到你的命令了。楚君的恩惠,没敢忘记,所以一直退到这里。身为大夫的你(子玉)应当(知趣)退兵,难道还敢与国君为敌吗(本句或按照教材的翻译”为楚国的大夫都退到了这里,岂敢对抗你们楚国的国君呢“)?既然你们楚军不肯退兵,那就麻烦大夫你转告你们的几位将军,准备好你们的战车,严肃对待你们国君交给你们的任务,明天早晨在战场上见。” 晋国有战车700辆,战马身上的各种装备齐全。晋侯登上有莘国的废城视察军队,说:“年少的和年长的都讲究礼仪,他们可以用以作战了。”于是砍伐树木以增加兵器。已巳日这一天,晋军在莘北摆开阵势,胥臣率领晋国下军负责抵挡陈、蔡两国派出的军队。子玉率领若敖的六卒统帅中军,说:“今天一定没有晋国了。”(另外)楚将子西率领左军,子上率领右军。晋国胥臣把战马蒙上虎皮,先攻打陈、蔡所部,陈、蔡军队溃逃;楚军的右翼部队溃散了。狐毛伪设大旗两面,假装晋国中军向后撤退,栾枝又用战车拖着树枝跑,使尘土飞扬,伪装溃退,楚军(不知有诈)驱车追击晋军。原轸、郤溱率中军的公族子弟拦腰截击楚军。狐毛、狐偃率领上军夹攻子西,楚国的左翼部队溃败。楚军大败。(只有)子玉(看形势不妙)按兵不动,所以(楚军中军)没有败。晋军(在楚军军营)休整了三天,吃楚军留下的粮食,到癸酉这天,才撤兵回国。 三、左传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参考译文: 齐侯派晏婴到晋国去请晋公续娶齐女。 已经定婚,晏子接受晋国敬献礼物,晋叔向陪同参加宴会,俩人一起谈论起来。叔向问:“齐国将要怎么样?”晏子回答说:“现在已经是末世了,我不敢保证齐国可能要变成陈氏的天下了。齐君抛弃他的百姓,百姓归心于陈氏。齐国旧有四种量器,即豆、区、釜、钟,规定四升为一豆,每种量器的单位用它自身的四倍,(即四豆扣区,四区为釜)这样上升到釜,十釜就是一钟。而陈氏只有豆、区、釜三种量器,每一种都比旧量(齐量)增加一个单位,至钟时也就增大了。陈氏用家量往外借贷,却以旧量往回收。山里的木材运到市场上,其价格不比在山里贵,鱼盐蜃蛤运到市场上,其价格不比在海边贵。百姓把自己的劳力所得分为三份,两份要交给国君,而自己的吃穿只能占到其中的一份。齐君聚敛的财富都被蛀蚀了,可是国中三老却忍饥挨冻。齐国的市场上出现了鞋子便宜而假脚昂贵的反常现象。百姓痛苦不堪,而有的人来关怀他们的冷暖病痛。百姓爱戴他就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百姓归附他就象水往下流一样,想让他不得民心,哪里能避开呢?陈氏的祖先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大概辅助胡公、大姬已经在齐国了。” 叔向说:“是这样。虽然我们晋公室,现在也到了末世了。战马不再驾兵车了,卿也不统率军队了,国君的战车没有御者和戎右了,步兵的行列没有长官了。百姓疲乏困苦,而宫室更加奢侈。道路上满目是饿死的人,可是国君所宠爱的美女家,财富多得装不下。百姓听到晋君下令,就象逃避强盗仇人一样。栾、郤、胥、原、狐、续、庆、伯等贵族的后代沦为奴隶,国家大政掌握在卿大夫手里,百姓大知听从谁的。国君一天天不思改过,以欢乐来掩盖忧愁,公室的没落,还能有多少日子呢?谗鼎上的铭文记载说:每日天不大亮就要努力推行伟大光明的德政,后代子孙还有懒惰的。何况一天天不改过,统治能长久吗?”晏子说:“您打算怎么办呢?”叔向说:“晋国的公族都灭亡了。我听说,公室将要没落,他的宗族就像枝叶一样先落下,那么公室也就跟着败落下来。我这一宗有十一族,现在只有羊舌氏还在。我又没有有出息(或“有能力”)儿子,公室没有法度,有幸得个好死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想得到后代子孙们的祭祀呢?”四、战国策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参考译文:周景王二十一年,准备铸造大钱。单穆公说:“不能这样做。古时候,天灾降临,于是统计财货,权衡钱币的轻重,以便赈济百姓。若百姓嫌钱轻物重,就铸造大钱来行用,于是有大钱辅佐小钱流通,百姓都有得益。若百姓嫌钱重物轻,就多铸小钱来行用,同时也不废止大钱,于是有小钱铺佐大钱流通。这样,无论是小钱、大钱,百姓都不感到吃亏。 “如今陛下废除小钱而铸造大钱,百姓手头的小钱成了无用之物,能不感到困窘吗?如果百姓困窘,陛下的财用将因此而缺乏,财用缺乏了就会设法重敛于民。民众无法负担,将会萌生逃亡之心,这是在离散民众啊。国家有防灾的措施,也有救灾的措施,互相不能替代。可以预加防范而不事先准备,这是疏忽;用于事后应急的措施却在灾害前采用了,这是招灾。周王朝已经是弱国了,上天接连不断地降灾,而陛下又要离散民众来助长灾难,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应该与民众和睦相处却要离散他们,可以预防的灾害却要把它招来,这样还怎么治国?治国无方,凭什么下达政令?政令不被听从,是君主的忧患,所以圣人施予百姓恩德以消除不服从政令的隐患。 “夏书中说:赋税均平,王室的库藏才会充盈。诗上也说:看那旱山的脚下,长满了茂盛的林木。平和欢愉的君子,平和欢愉地收获。旱山脚下的林木茂盛,所以君子能平和欢愉地得到禄米。如果山林匮竭,管理人员散亡,湖泊干涸,民力凋蔽,农田荒芜,财用缺乏,君子连忧虑危亡都来不及,哪有什么安祥欢乐可言呢? “用搜刮民众的财产来充实王室,如同堵塞河流的源头来蓄积水池,很快就会导致干涸。如果百姓离散而财用匮乏,灾害降临又无防备,陛下将怎样办呢?我们周室的官员对于预防灾害,所疏漏的地方已经很多了,现在又要侵夺民众的资财来助长灾祸,这是抛弃善政而置民于死地啊。君王可要仔细酌酙啊!” 周景王没有听取单穆公谏言,最后还是铸造了大钱。五、史记秦始皇本纪参考译文: 秦刚刚兼并天下,秦王命令丞相、御史说:“我凭着自己这渺小的身躯,兴兵诛灭暴乱,依赖宗(祖先)神灵的保佑,六国国王都已经承认了他们的罪过,天下完全安定。现在不改换名号,无法与取得的成功相称,流传后世。你们商议一下帝的称号吧!”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过去五帝统治的土地方圆一千里,其外围侯服、夷服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不能控制。今天陛下兴举义兵,诛灭奸贼,平定天下,海内设置了郡县,法令出自朝廷,从上古以来未曾有过,五帝都赶不上。臣等与博士们商议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其中泰皇最尊贵。臣等冒死罪献上尊号,你的称号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取上古帝这个称号,称号定为皇帝。其他按你们的商议。”下命令说:“可以。”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下命令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号没有谥号,中古时代有谥号,死后根据行为确定谥号。这样一来,儿子评议父亲,臣子评议君主,很没有意义,朕不赞同这种做法。从今以后,除去谥法。朕就是始皇帝,后代按辈数计算,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到无穷无尽。” 丞相王绾等人建议:“诸侯刚刚被击破,燕、齐、楚地方偏远,不在这些地方设置诸侯王,就无法控制。请求陛下封各位皇子为王,恳请皇上允准!”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群臣都认为合适。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和同姓宗族很多,但他们的后代逐步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敌,诸侯互相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今天海内依赖陛下的聪明智慧,实现统一,全国都设置了郡县,各位皇子和功臣都以公家赋税重重地给予赏赐,很容易控制。天下没有贰心,这是天下安宁的办法。设置诸侯不适宜。”秦始皇说:“天下人苦于战斗不休,就是因为有诸侯王。依赖宗庙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又重新分封诸侯国,这是制造战乱,要追求安宁太平岂不是很难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郡设置郡守、郡尉、郡监。改称民众为“黔首”。聚众饮酒。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在咸阳,熔化以后做成大钟和架子、十二尊金人,各重十二万斤,放置在宫廷之中。统一法律和度量衡。车辆的轨距统一。书写的文字统一。秦朝的土地东到大海和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到北向户,北边凭借黄河作为要塞,沿着阴山直到辽东。 秦始皇在咸阳宫设置酒宴,七十名博士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上前颂扬说:“以前秦国的土地不过一千里,依赖陛下的聪明智慧,平定了海内,驱逐了蛮夷,日月所照到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把诸侯国的地盘设置成郡县,人人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祸患,传递到万代,从上古以来没有人能赶得上陛下的威望和品德的。”秦始皇听后很高兴。博士齐地人淳于越上前说道:“臣听说殷周统治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做为自己的枝叶和辅佐。今天陛下拥有海内,而子弟却是普通百姓,突然之间出现田常、六卿那样的臣子,而没有辅助,靠谁来救助自己呢?做事不效法古代而能够长久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今天周青臣又当面奉承以加重陛下的过失,不是忠臣。”秦始皇把他的议论交给臣下讨论。丞相李斯说:“五帝的统治不相重复,三代的统治也不相因袭,各有各的治理办法,不是故意要相反,是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现今陛下开创大业,创建万世的功勋,本来就不是迂腐的儒生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说的是三代的事情,哪里值得效法呢?先前诸侯彼此争斗,以优厚的条件招集游说之士。现今天下已经安定,法令出于朝廷,百姓当家的便努力耕作,士人则学习法令制度。现今儒生们不学习今天而效法古代,来攻击当代,迷惑扰乱百姓。丞相李斯冒死罪上言:古代时天下分散混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同时兴起,都称道古代攻击当代,修饰虚假的话扰乱真实,人人都夸赞自己所主张的学说,用以攻击朝廷所实行的制度。现今皇上占有天下,分别黑白而尊崇一家。私家学说一起否定国家法令教化。人们听到朝廷颁布命令,都以自己的学说进行议论,进入朝廷则口是心非,离开朝廷则街谈巷议,夸耀自己所信奉的学说来沽名钓誉,宣扬不同的主张而显示自己高明,率领众臣下造谣诽谤。对这种情况如果不禁止,在朝廷,就会使君主的权势下降,在民间,就会形成私党。禁止这种情况是适宜的。臣请求史官不是秦的史书都烧掉,不是博士所掌管的,天下敢有私藏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籍的,都送住郡守、郡尉处起烧掉,有敢私下谈论诗、书的杀头示众。拿古代攻击当代的要灭族,为官者看见或知道而不检举的与犯罪者一同治罪。命今下达三十天还不烧掉的,脸上刺字后送住边防守卫。所不去掉的,是医药占卜种树这样的书。如果有想学习法令的,以官吏为老师。”下令说:“可以。” 侯生、卢生一起商议说:“秦始皇的为人,天性刚愎自用,出身诸侯,兼并天下,心满意足,认为从古以来没有人能赶得上自己。专门信任狱吏,狱吏受到宠信。博士虽然有七十位,仅仅是充数而不被重用,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经决定的事情,完全按照皇上意志办事。皇上喜欢用刑罚和杀戮树立威势,天下的人害怕犯罪,为了保住官位俸禄,没有人敢于尽忠,皇上听不到过失而一天天骄傲,臣下因畏惧而屈服,说假话来苟求容身。秦朝的法令规定,不能提出两种求仙药的方术,一种不灵验,就是死罪。这样侯望星气、占卜的人有三百余人,都是善良之士,畏惧忌讳,只好阿谀奉迎而不敢直言他的过失。天下的事情不分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秤来称量文书,每天都有标准,达不到标准就不能休息。贪于权势到了这种地步,不能为他寻求仙药。”于是便逃走。始皇听说他们逃走了,大怒说:“我先前收集天下图书不中用的全部除去。尽力召集文学和方士、术士,想要借他们的力量来达到太平,这些方士们想炼出奇药,现在听说韩众一去不返,徐福等人花费数以万万计,最终也没有取得奇药。只是每日听到有人告发他们非法牟利。卢生等人我尊重他们,给他们的赏赐很多,今天竟然诽谤我,来诬蔑我的品德。在咸阳的儒生们,我派人私下查问,有的人制造妖言以迷乱百姓。”于是下令派御史审问在咸阳的儒生,儒生们一个个互相揭发。秦始皇亲自判犯了禁令四百六十余人为死罪,全都在咸阳活埋,使天下的人知道这件事,以惩戒后人。六、史记平准书参考译文: 西汉兴起,承接了秦朝的弊政,成年男子服兵役,老人弱者运输军粮,各种劳役十分繁重,而财物缺乏,上自天子,不能找出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来拉车,而大将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里没有什么储藏。这时因为秦朝的钱币很重难以流通,重新下令百姓铸造新钱,一斤黄金为一斤,简化法律规定,减少禁令。而不走正道追逐利益的百姓,蓄积多余的物资以控制市场上的货物,待物价飞涨时再出售,米的价格达到一石值万钱,一匹马则卖百金。 天下已经安定,汉高祖下令商人不能穿丝制的衣服,不能乘坐车子,加重他们的租税使他们处于困境。孝惠帝、吕后统治时,因为天下刚刚安定,又放宽了对商人的禁律,然而商人的子孙不能入仕为官。度量官吏的俸禄,估算官府的花费,然后再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山川园池、市场上的租税收入,从天子以至封君封地内的租税收入,都各自作为私人的生活费用,不在政府的日常费用中领取俸禄。水运、陆运崤山以东地区的粮食,供给京师诸官府,一年不超过数十万石。 到孝文帝时,荚钱更多,重量不足,于是改铸四铢钱,上面铸有“半两”,下令百姓可以自己铸钱。因此,吴虽为诸侯,因为开矿铸钱,财富和天子相同,以后终于谋反。邓通,虽是大夫,因为铸钱,他的财富超过封王的人。所以,吴、邓氏的钱流通于全天下,因而禁止私人铸钱的法规产生了。 匈奴多次侵掠北部边境,派往北边驻军屯田守卫边防的人很多,边疆上种的粮食不足以供养应当吃公粮的人,于是招募能够捐献粮食并把粮食运往边疆的人,授给他们爵位,爵位能够到大庶长。 孝景帝时,上郡以西发生旱灾,又重新修订卖爵令,降价招揽百姓,以至判罪服役的犯人,能够运送粮食到官府可以免除他的罪;增修苑囿,养马以便广泛使用,高大的宫室、华丽的楼台、车马日益增多。 到当今皇上即位数年,从汉立国以来七十余年之间,国家太平无事,不是遇上水灾、旱灾,百姓则人给家足,京师、边境上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而朝廷的府库里有大量的财物,京师里的钱达到万万,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数不清有多少钱。太仓里的粮食陈陈相因,仓库里装不下,只好堆积在露天里,以至腐烂了不能吃。一般百姓的街头巷尾都有马匹,田野间成群,而乘母马的人被排斥不能参加聚会。看守里门的人,吃得是美味佳肴,作吏的人能抚养他的儿孙。作官的因时间久了就以官为姓。所以人人自爱,难以犯法,把实行仁义放在最先,把消除耻辱放在后面。正值此时,法令宽大而百姓富有,使用财富更加骄侈,有的人甚至伙同豪强,凭借自家的威势在乡里横行霸道。有封地的皇族王后和公卿大夫以至下层官吏,争相奢侈,居室、车子、衣服都超越了本分和天子相同,没有法度。凡是事物达到鼎盛就开始衰亡,本来就是规律。 从此以后,严助、朱买臣等招徕东瓯,用兵于闽越、南越,江、淮之间的百姓受到骚扰,耗费很大。唐蒙、司马相如开通了向西南夷的路,凿山通道达一千余里,以扩大巴蜀,巴蜀百姓因此疲惫不堪。彭吴通过做买卖灭朝鲜,设置了沧海郡,因而燕、齐一带的百姓因负担过重起来反抗。到王恢在马邑设谋攻打匈奴,匈奴就与汉断绝了和亲关系,不断侵扰北部边境,战争连绵不断,天下百姓痛苦不堪,而战争越来越多。外出服役的要随身自带衣食器具,留在家里的要运送供应的物资。朝廷内外都为供给前方而动乱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只好玩弄巧诈来逃避法令。财物减少不足。交纳财物的人,补任官职,交纳钱财的人可以免罪。选举制度受到破坏,廉耻不分,有武力的人得到提拔重用。法令完备严酷,专门替朝廷与民争利的人自此开始得到重用。 其后汉大将每年用数万骑兵出击胡人,到车骑将军卫青攻取匈奴河南地,修筑了朔方郡。正当这个时候,汉打通了向西南夷的路,修路的民夫有数万人,千里挑着担子运送粮食,大概是耗费十余钟粮食,才能运送一石到目的地,散发钱币到邛、棘,以便安定百姓。几年过后,道路没修通,蛮夷人因此多次攻打汉人,地方官吏征兵讨伐蛮夷。拿出巴蜀的全部田租赋税,也不够抵偿那些费用。于是招募豪民到南夷屯田耕种,交纳粮食到官府,再到京城领钱。东到沧海郡,服役的民夫之费用相当于西南夷。又征十万余人修筑保卫朔方郡,水运、陆运粮食都很远,从太行山以东都要承担这份劳役,花费有数十百巨万,府库更加空虚。于是招募百姓,能交奴婢的人可以免去终身的徭役,已经做郎的捐献奴婢,给予升官或晋级。以至交纳羊可以得郎官,从此开始。 这以后四年,汉政府派大将带领六将军,军队十余万人,出击右贤王,斩获首级及俘虏一万五千人。第二年,大将军统帅六将军再次出击胡人,斩获首级及俘虏九千人。捕获敌人及斩获敌首的将士受到黄金二十余万斤赏赐,俘虏数万人都得到丰厚的赏赐,他们的衣食都依靠官府供给;而汉朝军队死伤士兵、马匹十余万,武器财用的运输花费不计算在内。于是大司农上奏,说国库储藏的钱经常花光,赋税已经枯竭,仍然不够奉养军队。主管官员说:“天子说:朕听说五帝的教化不相重复而达到大治,禹、汤的统治办法不相同而都称王,所走的道路不相同,但建立功德是相同的。北部边境还不安定,朕很痛心。不久前,大将军攻击匈奴,斩获首级及俘虏一万九千人,富人储积粮食,前线的士兵无粮可吃。因而议定,允许老百姓出钱买官爵以及在押犯人出钱赎罪,根据多少分别免罪或减罪。请求设置赏官,皇上下令叫武功爵。每级十七万,一共值三十余万金。各位买武功爵官首的人可以用来补充官吏,有缺额时,优先任命。武功爵第七级千夫享有的特权与民爵第九级五大夫相同。如果千夫犯罪还可减刑二等。买武功爵最高只可买到第八级乐卿。另外最高三级只授予作战有功人员以此来显扬军功,鼓励将士立功受爵。”立军功的将士多因此超越等级授予爵位,功大者封侯、卿大夫,功小者封郎吏。吏的来源混杂,官职混乱败坏。 自从公孙弘用春秋大义来约束臣下取得宰相的官位,张汤用严峻苛刻的法律条文断案取得廷尉职务,于是有“见知”的法令产生,而以“废格”、 “沮事”、 “诽谤”等罪名兴起大狱,广为株连。第二年,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事发,而公卿被追查与他们有牵连的严加惩治,追究他们的同党,牵连处死者有数万人,高级官员更是狠毒迅猛,法令明确又细致。 在这个时候,政府大力延揽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有的人位至公卿大夫。公孙弘因是丞相,穿麻布衣服,吃饭不要多种菜,成为天下楷模。然而这已无益于世俗,人们逐渐追求功名利禄去了。 第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再次出击胡人,俘获首级四万。这年秋天,匈奴浑邪王率数万之众来降汉,于是汉征发二万乘车辆迎接他们。已经接到,受到汉朝廷的赏赐,也赏赐有功的将士。这一年花费一共一百余万。七、汉书艺文志序参考译文:总序 早先时,孔子去世后深妙精微的言论就断绝了。七十贤人死后,儒学的大义也不相一致。所以春秋一书分为五家,诗分成四家。易有数家解释。战国时期百家纵横,各家真伪莫辨,诸子学说,纷然混杂。到秦代,对这种局面十分担心,于是采用焚书,以愚弄百姓。 西汉兴起,改变了秦朝的弊政,广收图书,广开民间献书之路。到汉武帝时,书籍缺少,书简脱落,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崩溃了,皇上感叹说:“朕对此十分惋惜!”于是制定了收藏书籍的办法,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下及诸子传说,都收藏在秘府。汉成帝时,因书籍有很多散失,派谒者陈农到民间去寻求遗失的书籍,又下诏令光禄大夫刘向校勘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勘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勘数术,侍医李柱国校勘方技。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篇目,摘取旨意,记录下来上奏朝廷。刘向病逝,汉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来完成他父亲未竟的事业。于是刘歆总览群书而献上他所编写的七略。所以有辑略,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现在节取其要点,写入本书。诸子略序 儒家流派,大概是出自司徒官,是帮助人君顺从阴阳、阐明教化的学派。钻研六经,注重仁义。尊崇尧舜,学习周文王、周武王,以仲尼为宗师,从此来抬高自己学派的地位,在各派学说中地位最高。孔子说:“如果有所赞誉,那一定有所试用。”尧舜的兴隆,殷周的强盛,仲尼的事业,都是已经试用并有成效的。然而糊涂的人丢失了该学说的精髓,而邪僻不正的人又随时压抑或抬高,背立了学说的宗旨,随意哗众取宠。后人因循这种状况,因此五经背离本旨支离破碎,儒学渐渐衰落,这是见闻浅陋的儒生的罪过。 道家流派,大概出自于史官。详细记载成败、存亡、祸福、古今历史发展变化的道理。然后知道把握关键抓住本质。清静虚无保持操守,卑小柔弱自我克制,这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办法。合乎尧的能让贤,易的谦而又谦,一谦而有四个好处,这是这个学派的长处。到放任自然的人采用这种学说,则想抛弃礼教,同是放弃仁义;认为只靠清静虚无,就能够实现太平。 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历官。崇敬顺从上天,详细记载日月星辰,按农时生产。这是这个学派的长处。到拘泥固执的人宣讲这个学说时,则拘泥于吉凶迷信和方术,舍弃人事而迷信鬼神。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理官。有了功劳一定奖赏,有了罪过一定处罚,以此来辅佐礼制。易说:“先王因此修明刑罚,整顿法制。”这是该学派的长处。到刻薄的人来宣讲这个学说,则没有了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使用刑法,而想达到太平;以至于残害亲人,伤害恩情,使仁厚变为刻薄。 名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礼官。古代人名号和地位不同,礼也有不同等级。孔子说:“一定要正名!名不正,讲话就不顺理,讲话不顺理,事情就办不成。”这是这个学派的长处。到爱挑剔的人来宣讲这个学说,就随意选取诡怪的道理而破坏名实。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宗庙官。以茅草盖屋以采木为椽,因此崇尚节俭;赡养三老五更,因此崇尚博爱;举行大射选拔士人,因此尊重贤德;按时祭祀祖先,因此尊尚鬼神;顺应自然,因此反对天命;提倡孝道,因而主张与在上者取得一致,这是这个学派的长处。到片面的人来宣传这个学说时,只看见节俭的好处,因而不讲礼仪,推崇博爱宗旨,而不知分别亲疏。 纵横家这个学派,大概出自于行人官。孔子说:“背诵诗三百篇,出使四方,不能独自应对。即使背很多诗篇,又有什麽用呢!”又说:“好一位使者! 好一位使者!”是说应当因事制宜,受出使之命而不受言辞。这是这个学派的长处。到不正派的人来宣讲这个学说,则崇尚欺诈而抛弃信义。 杂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谏议官。这个学派兼有儒、墨,符合名、法、知道治国之法须综合各家学派,王者治国之法没有不贯通各家学派的。这是这个学派的长处。到放荡的人宣讲这个学说,则只能博涉而抓不住要点,使人心没有归宿。 农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农官。播种百谷,劝课农桑,以丰衣足食。所以八政第一条就是“食”,第二条就是“货”。孔子说:“应该重视的是民食。”这是这个学派的长处。到粗鄙的人宣讲这个学说,认为国家不必有圣王,想使君臣一同耕种,扰乱了上下等级秩序。 小说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稗官。是街头巷尾闲谈,道听途说的人制造出来的。孔子说:“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技艺,也一定也有可取之处。恐怕它妨碍远大事业,所以君子不从事于它。”然而也没有灭绝。乡下有小聪明的人所看到的道理,也使其能够得以记录,如果或有一名话可以采取,这也是一般百姓的言论。 诸子共有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诸子十家,其中可取者有九家,都是兴起在周王室已经衰微,诸候致力于征伐的时代。当时的君主,喜好厌恶各不相同,因此九家学说,蜂起并作,各持一方面,推崇他们所喜欢的,以此来游说迎合诸侯。他们的言辞虽然不同,犹如水火不相容,但却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仁和义,敬与和,互相排斥又互相统一。易说:“目的相同而道路不同,结论相同而思路不同。”如今不同学派,都标榜自己的长处,用尽心思,来阐明自己的宗旨,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缺点,但综合其宗旨,都是六经的分支。让这些人遇到圣明君主,折中各学派的要点,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仲尼说:“礼失于都邑,则于野外寻求。”如今离圣人已远,治国方法残缺不全,无处再深入追索,从那九家着手探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如能研究六经的学术,再借鉴这九家的学说,舍弃短处取其长处,就能够通晓天下的一切道术了。八、汉书司马迁传赞参考译文: 赞曰:自从有文字之后就有了史官,他们所写作的书籍太丰富了。到孔子编撰尚书,上起唐尧,下止秦穆公。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在世,但并不可靠,因此说黄帝,颛顼的事不能够说清。到孔子根据鲁国史记而编撰春秋一书,而左丘明又收辑有关春秋历史事实来为春秋作传,又编辑剩余材料写成国语。又有世本一书,记录从黄帝以来到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先祖世系来源。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并诸侯,有战国策一书进行记述。西汉兴起灭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一书进行记述。 司马迁依据左传、国语,采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相关材料,向后一直写到汉武帝天汉年间。他所记载有关秦、汉历史很详备,至于采摘经传材料,分析评述诸家史事,则有许多疏略之处,有的还前后矛盾。但他所涉猎的领域十分广博,贯穿经传等诸多材料,驰骋于古今上下几千年间,已经是很勤勉了。 另外,他的是非观与圣人的相背很远:论述大道则先讲黄老思想而后再讲儒家思想,叙述游侠则贬抑处士而推崇奸雄,述说经商则推崇权势财利而耻于贫贱,这是他的短处。然而自从刘向、扬雄以来,博览群书,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条理事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文辞真实,记事详备,不虚夸,不隐恶,所以称他的书是实录。 哎!以司马迁知识的丰富,见闻的广博,却不能以智慧来保全自己,既受腐刑,囚禁狱中发愤著书,他的话是可信的。考察他之所以伤感痛心,与小雅巷伯是同一类情况。大雅说“既明辨事理又灵活聪明,才能保全其身”,难啊!九、三国志让县自明本志令参考译文: 我刚刚被推举为孝廉时,还很年轻,自己认为本来不是隐居岩穴知名的士人,恐怕被天下人视为平凡愚笨的人,想做一个郡守,以便推行政治教化,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士人清楚地了解我。所以在济南为相时,开始铲除邪恶,以公平之心选拔举荐人才,得罪了诸位常侍。因为被豪强所忌恨,恐怕招致家庭灾难,因此以生病为理由辞官回家了。 辞去官职的时候,年纪还轻,看看同年被荐举为孝廉的人,有的已经五十岁了,还不说自己已经老了。自己心中盘算,从现在起再过二十年,等天下太平了,那时才与同年中被举荐的人年龄相等。所以在这时回归故里,在谯郡以东五十里的地方修筑精舍,想要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寻求低下潮湿的地方,想通过耕种田地以隐蔽自己,断绝同宾客往来想法。但是却不能如愿以偿。后来被征调为都尉,升迁为典军校尉,这时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伐奸贼,建立功业,希望封侯为征西将军,然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上:汉朝已故征西将军曹侯的坟墓,这就是我的志向。 但是却遭遇董卓作乱,便兴举正义之师。这时招兵买马能得到很多,但是却常常自我减少,不想扩充部队数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兵力强大,意气太盛,会与强敌对抗,恐怕便成灾祸的开始。所以汴水之战时,我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后来回到扬州重新招募,也不过三千人,这说明我本来的志向是有限的。后来代理兖州牧,击破招降黄巾军三十多万。又袁术僭称皇帝于九江,他的部下都称臣,称辕门为“建号门”,衣服被子都按皇帝的规格,两位妇人提前争着要当皇后。心中主意已定,有人劝袁术早登帝位,公告天下。袁术却说:“曹公还活着,不能这样做。”后来我讨伐俘获了他的四名将领,俘虏了他的部下,遂使袁术穷困败亡,发病而死。等到袁绍占据河北,兵势强盛,我估量自己的力量,确实不能与之抗衡,只是想着为国家去死,为大义而牺牲,能够流芳百世。侥幸击破袁绍,将他的两个儿子枭首示众。又刘表自认为是皇室宗亲,包藏祸心,若即若离,观望世变,占据所封的荆州,我又平定了他,于是天下安定。自己做了宰相,作为臣子,富贵已经到了极点,已经超过最初的期望。现在我说这个话,好像是自我夸耀,实际是想要别人把话说尽,所以没有隐讳。假使国家没有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称王。 可能有的人看见我的势力强盛,又生性不相信天命用一类的事情,都在私下里议论我,说我有不恭顺的想法,胡乱揣测我,我心中经常为此感到不安。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流传称颂到今天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兵势广大,但仍然能够侍奉周王室。论语说:“三分天下而占有其中的两份,还能臣服殷,周的品德能够说是到了最高境界。”这是因为它能以大侍奉小。过去乐毅从燕国逃亡到赵国,赵王想和他一起谋划灭燕的事,乐毅伏地流泪回答说:“臣侍奉燕昭王,犹如侍奉大王一样,臣如果犯罪,流放在他国,只有一死了之,连燕国的罪犯都不忍心加害,更何况是燕国的后嗣呢?”胡亥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先人到子孙,在秦国积累信义已经三代了!今天我统帅三十万大军,势力足以背叛,但自己知道必死无疑却仍然信守道义,是因为不敢玷辱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代帝王啊!”我每当读到记述这两个人事迹的史书,未尝不悲伤流泪。我的祖父直到我本人,都担任亲近而又重要的职务,能够说是被信任的了!如果算到儿子子桓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人了!我不只是对你们各位说这些话,也常常告诉妻子妃妾,让她们都深深地了解这番心意。我对她们说:“待我万年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想让他们传布我的心愿,使其他的人都能知道。”我的这番话都是肺腑之言,之所以诚恳叙说心理话,是因为见到周公有金滕文字以表明自已的忠心,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是想要我随便交出所掌握的军队来交还给主管官员,回到所封的武平侯国去,却实在是不能做的,为什么呢?实在是担心自已离开军队,被人所加害。一方面是为子孙后代考虑,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失败了,国家就会倾覆,所以我不能羡慕虚有的名声而处于实际的灾祸之中,这是绝对不能做的事。朝廷以前要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却又想接受,并不是又想以此为荣,而是想使他们作为外面的援助,作为万全的安排。我听说介之推躲避晋国的封赏,申包胥逃避楚国的酬谢,未曾不放下史书而感叹,又以此来自我反省。凭借国家的威势与神灵,持仗斧钺,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心里所想的,行动起来没有不顺利的,心中所谋划的,没有不成功的。于是荡平天下,没有辱没主上的派遣,能够说是上天帮助汉王室,并非个人力量。这样说来,封赏达到四个县,享受三万户人家的赋税,什么样的德行能够承担呢?天下还不平静,不能让出职位,至于封赏的土地,却是能够推辞的。现在我向朝廷交还阳夏、柘、苦三个县两万户,只享用武平一万户赋税,暂且来减少诽谤,稍微减少对我的指责。 十、宦者列传序参考译文:易经中说:“上天显示日月星辰的形象,圣人就应该效法它。”在帝王星座周围,有宦星四颗。所以,在周礼中设有宦官一职,并且规定了宦官的人数。阍人负责(掌管)晨昏门户开关之事,寺人负责(管理)那些因犯罪或从坐而没入宫中服役的女宫人。周礼天官冢宰中又说:“帝王在宫内处理政务的地方(应)有五个人伺候。”礼记月令中说:“农历十一月,命令主管阉宦的官守卫里门,严格管制后宫房间(门户)的启闭。”诗经小雅里也有巷伯篇记载了周幽王听信谗言而对寺人孟子施以宫刑,寺人孟子写诗讥讽周幽王偏信使其遭受宫刑的记载(或译为:诗经小雅巷伯篇中也有宦官讥讽周幽王偏信谗言使其遭受宫刑的记载)。这样看来,宦官活动于宫廷中已历时很久了。难道是因为他们生理机能因摧残不健全,(变得)性情专一顺从,可以与宫中人互相往来,并容易役使和豢养(的缘故)吗 ?由于这样(便利),所以后来 各朝都因袭使用宦官(制度),(后来)因为宦官的才能而任用(范围)逐渐扩大了。如勃貂、管苏有功于晋、楚,景监、缪贤在秦、赵建立了显赫的功劳。(若)说及他们当中邪恶的,像竖刁使齐国政局混乱,伊戾在宋国引起灾祸。汉朝建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