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1页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2页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3页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4页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 “ 贞观之治 ” 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 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2 / 17 教学说明 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 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 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 “ 即定印象 ” ,课堂教学犹如 “ 经典再拍 ” ,不可能在 “ 新异 ”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 “ 玄武门之变 ” 、 “ 贞观之治 ” 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 “ 功大于过 ” 的评价方向。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 “ 贞观之治 ” ,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 2 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导入一: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3 / 17 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 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导入二:如果问我们同学,我们中国古代哪一朝代最为强盛,我猜想,绝大多数同学会说:唐代。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国家,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文化开明。那么唐代这样的盛世伟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我们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代的开创者,他辅佐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灭 隋,平等大小起义军队,完成统一;同时他也是整个唐代伟业的奠基者,他在位时期,各项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经济文化繁荣,民族稳定团结。因此我们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课文讲述 一、玄武门之变 4 / 17 1、背景: ( 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 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晋阳起兵、镇压农民起义,为推翻隋朝统治、起兵反隋建唐,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设立 “ 文学馆 ” ,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 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 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 ( 2)兄弟争夺: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深感威胁 ,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李建成多次谋害不成。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要除掉兄弟。 2、经过:略 玄武门之变( 626 年):在玄武门秘密布置,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太祖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3、评价: ( 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5 / 17 ( 2)影响: 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 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 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能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一定的残酷性。 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 随后出现 “ 贞观之治 ” 局面 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 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 1、概况: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 贞观之治 ” 。 2、 “ 贞观之治 ” 出现的主要原因: (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 征);6 / 17 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 存百姓 ” 。 (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 “ 战而后和 ” 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 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 “ 天可汗 ” ,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7 / 17 评价: 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 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友好的对外政策: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 化影响。 评价: 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 大化改新 ” 。 2、出现 “ 治世 ” 的原因: 补充:历史上,出现 “ 治世 ” 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8 / 17 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 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 统治者勤政廉政,善 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 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 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唐朝出现 “ 贞观之治 ” 局面的原因是: ( 1)简易分析: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 “ 贞观之治 ” 局面。 ( 2)全面回答: 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9 / 17 业生产; 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 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 “ 贞观之治 ” 局面 3、具体措施: ( 1)政治方面: 选贤与能 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书例:魏征) 史载:唐太宗时期 “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 ; “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不拘格选拔人才 唐初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秦叔宝) 这些人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的最佳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贤相名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 虚怀纳谏 “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10 / 17 唐太宗注意听取各种意见(虚怀纳谏,这是封建帝王重要的政治修养和品质) 君主虚怀纳谏,一则不必事必躬亲,可借助大臣辅助,二则可以减少政策失误,有利于君主有效管理国家。 【思考】:唐太宗认为: “ 以史为 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请思考: 第一、唐太宗为什么非常注意兴替、得失问题? 唐太宗亲历隋朝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太宗作为唐朝初期似的有为之君,力图维持唐朝的长治久安。 第二、唐太宗是怎样 “ 以史为鉴 ” 和 “ 以人为镜 ” 的? “ 以人为镜 ” :任用贤臣,注意听取大臣劝谏,听取魏征的建议最为典型; “ 以史为鉴 ” ? (通过问题思考,引起其他 “ 措施 ” 的讲述。顺利转入下一主题) (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 措施: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唐太宗时期,动用国库粮食 和皇室的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糜费;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11 / 17 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 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利于人口增加。 (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措施:立法精简,执行慎重 唐律体现了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立法 精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宁国安民的特点。 影响: a、稳定社会秩序;(囹圄常空,牛马遍野,外户不闭) b、唐律不仅成为宋律、明律的依据,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表现:提请学生回顾复习唐太宗时期崇儒尊孔的表现:尊孔子为 “ 先圣 ”“ 宣父 ” ,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学舍有四百余间,学生达到三千余人,还郭请各地名儒前来讲学。唐太宗还命令诸儒核实校订儒家五经,并作出权威性的官方注解,印成儒家经典读本五经正义 影响: a、兴儒学,完善科举制,加强人才选拔和思想统治; 12 / 17 b、唐太宗对科举制的重视,使并无政治地位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可以凭靠自身本领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 5)民族关系:积极开明 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高祖时期 实行求和政策 原因:唐初北方少数民族骚扰,边疆不安定 唐初国力较弱 太宗时期 实行积极开明政策 民族团结发展 a、原因:贞观之治,统治稳定,国力增强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东突厥骚扰唐朝边疆 629 年,唐太宗发兵 10 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设置管理机构 设置羁縻府州(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教材脚注内容,明确概念) b、措施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因统而治,重用首领,安抚少数,统治边疆。 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13 / 17 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 保证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畅通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政治联姻(和亲) 例证:文成公主如嫁松赞干布 影响:使唐朝和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 “ 翁婿 ” 关系; 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c、实质:民族团结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 d、影响: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因民族政策成功,被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 天可汗 ” ,为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 了有利条件; 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4 / 17 ( 6)对外政策:友好开放 导致对外交往盛况空前 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表现: 唐朝与世界的交往多,亚、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问;外来宗教大量传入,并被译成汉文;玄奘西天取经;长安成为佛教的中转胜地;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日本学习唐朝文化,进行 “ 大化改新 ” 原因: 一方面:贞观时期,国力增强,文化先进,对外交往具有强大实力 另一面: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态 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政策。 a、重视友好来往; (唐朝政府在六部下专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遣唐使,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b、鼓励外国人来华;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c、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例如对外来宗教,像玄奘西天取经,为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又如对外来精华,选择性地吸收) 15 / 17 a、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色彩; b、唐朝先进文化向外传播,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 形成; 影响: c、物产交换、技艺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化进步,也间接影响欧洲文化的发展; d、推动日本改革,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唐太宗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4、 “ 贞观之治 ” 的影响: (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 3)为 “ 开元盛世 ”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注意: “ 治世 ” 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但封建 “ 治世 ” 局 面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 “ 治世 ” 是相对的,社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即使是 “ 治世 ” 的明君,也有贪暴、专制、荒淫的特征。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