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10吴汉何尝杀妻教案语文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0吴汉何尝杀妻教案语文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0吴汉何尝杀妻教案语文版.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0吴汉何尝杀妻教案语文版.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10吴汉何尝杀妻教案语文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 吴汉何尝杀妻 教学目标 (一)能利用工具书疏通四则史料,顺畅阅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批驳的过程。 (三)体悟作者的观点,了解引用典籍进行反驳的方法。 (四)运用现代观点,理解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区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读顺文,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四则史料的文意。 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圈出文化内涵丰富的句子。 二、活动导引 1. 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邓拓,笔名马南郁。1912年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30年18岁时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 1社长等。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等。 邓拓毕生笔耕不辍,热情讴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坚决的斗争。“文革”中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以死抗争。 (2)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 在广大群众的心目中,邓拓的名字是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连在一起的。 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邀请,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为宗旨,开设燕山夜话专栏,此后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发表大量切中时弊的杂文。这些杂文旗帜鲜明,妙趣横生,寓意深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当时全国许多报纸都仿效此举,开设杂文专栏,为当时的舆论界和文化界开了一道亮色和一股生气。六十年代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曾分别结集出版,引起强烈反响。“文革”时,此书被批为“黑书”“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对邓拓等人的批判被称之为“砸烂三家村”。邓拓成为“文革”文字狱的第一个受害者。改革开放以后,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中的不少篇目曾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1997年,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燕山夜话,此书将三家村札记中的文章也一并收人。 2. 正音活动 (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注上拼音): 刎 无稽 马南邨 燕蓟 给事 校定 给 校 给以学校 3. 解释下列词语: 殊不知:竟不知道。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也指一心一意,不作他想。 无中生有:把本来没有的事说成有的。指凭空捏造。 4. 理解文题: 2 思考:“吴汉何尝杀妻”是什么句式?(明确:反问句) 反问句的答案隐含在句子之中,这个答案应该是什么? (明确:“吴汉未尝杀妻”) 那么,作者是怎样证明“吴汉未尝杀妻”的呢? 三、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第二部分(第28段),引用典籍,反驳“吴汉杀妻”的错误说法。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简介剧情,树立批驳的靶子:吴汉杀妻。 第二层(第38段),引用丰富的史料,批驳“吴汉杀妻”的错误说法,论证“吴汉未尝杀妻”。 第三部分(第9段),深化主题,得出结论:历史剧不应捏造情节,胡编乱造。 四、设疑激趣,讨论交流 1. 从文章的思路看,本文属于驳论中的哪一种?(明确:驳论点) 2. 作者要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提出了哪些论据?其中哪条论据是最主要的? 明确: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证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具体的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的,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然而最主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3五、活动过程 1. 借助工具书,疏通下列四则史料的文意。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明确:以宾客犯法 以:因为。 宾客:战国时贵族官僚对所养食客的称谓。东汉以后世家豪族对依附人口的称谓。这里宜按后一种说法作解,即家中的依附人口。 以贩马自业 业:职业。 所至皆交结豪杰:所到之处结交的都是有才能的人。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明确:昆弟外家 外家:妻子的娘家。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明确:质厚少文 质,朴实;厚:厚道;文,文采。 造次不能以辞自达: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2. 作者是怎样论证吴汉没有杀妻的?(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观点是“吴汉未尝杀妻”。 论据一:“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这则史料介绍了吴汉的生平,其中“亡命”“贩马”足以证明“吴汉不是王莽的女婿”。吴汉杀妻中吴汉娶王莽的女儿为妻,吴汉与王莽有杀父之仇等情节都是无稽之谈。 论据二:“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论据三:“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 4这两则史料均与吴汉的家庭关系有关。前者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可知,吴汉与妻子娘家关系正常;后者虽说“夫人先死”,但名位正常,并没有诸如“杀妻”之类的变故。 论据四: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此则材料告诉我们,吴汉为人朴实厚道不善言辞,这里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即“质厚”之人很难将之与“杀妻”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知,吴汉没有杀妻,吴汉杀妻有悖史实,是剧作者捏造情节,胡乱编出来的。 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集中于某则史料,通过讨论,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则史料的说服力都是不够的,四则史料合在一起,说服力仍然是不充分的,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和与此相关的“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在弄清这一点之后,学生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要写四则史料呢?”因此,讨论应继续深入,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四则史料对于作者所提出的“吴汉未尝杀妻,”都有一定的支持度,其内容都支持或倾向于吴汉未尝杀妻的看法,而不支持、不倾向于吴汉杀妻的说法。通过讨论的过程,让同学明白,就历史考证而言,“说有容易说无难”。 3. 上述论据是如何推理出吴汉未尝杀妻的结论的? 明确:“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其推理形式为演译论证。何谓“演绎论证”?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本文的论据和结论可组成如下推理: 前提一: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后汉书必有记载 前提二:后汉书没有吴汉杀妻的记载, 结论:所以,吴汉未尝杀妻。 5六、默读体悟 默读课文,体悟这篇驳论严密的推理过程。 第二课时 一、深思探究 1. 浏览课文,思考: 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观点?结合看过的历史剧,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讨论交流 (1)中心论点: 明确: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第1段) (2)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 明确: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第9段) (3)观点畅谈 (鼓励同学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回答时要备足理由,力求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品味文章的文化内涵,启迪智慧,提高文化品位。) 3. 提高升华 第2段中作者指出,剧作者认为吴汉杀妻的故事能“抬高吴汉的身价”,而在今天看来,却是反“诬害了吴汉”。这句话怎样理解,为什么? 明确:这里实际上是在批评剧作者的愚忠和诛连的封建观念。按照我们今天的观念,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因此,即使吴汉真娶了王莽的女儿,后来要扶助刘秀,也不该杀妻。 二、总结活动 1. 活动方式: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1)中心论点:作者通过否定旧戏斩经堂中“吴汉杀妻”的历史真 6实性,阐述了什么观点? 规范结论:作者通过否定旧戏斩经堂中“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阐述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2)论证过程:作者如何运用论据推理出吴汉未尝杀妻的结论的? 规范结论:作者首先根据对史料的总体把握,提出“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这一最重要的论据;然后列出汉代典籍中的四则史料,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论证“吴汉未尝杀妻”的观点;再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以“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为前提,推出“吴汉未尝杀妻”的结论。 三、迁移活动 1. 结合看过的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以“我看戏说”为题,谈谈自己对这类作品的创作原则或社会效应的看法。 2. 2003年岁末,北京话剧舞台上出现了两个版本的话剧赵氏孤儿。两个版本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似的,即创作者都改变了千百年来人们早已熟悉的复仇的主题,以现代意识去关照古典叙事,显示了创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课后了解有关“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原形和两个版本的话剧,想一想,用现代观念解读历史传统,与我们课文中的观点是否矛盾。 板书设计一: 7吴汉何尝杀妻 邓 拓 论点明确 第一部分: 提出中心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距离 很大, 谁要是把看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