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实训总结_第1页
工程材料实训总结_第2页
工程材料实训总结_第3页
工程材料实训总结_第4页
工程材料实训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0 工程材料实训总结 土木工程材料实训报告及心得 由于实训时是一个班做一个强度,每个班分成三个大组分别做基本水灰比、砂率以及水灰比 、砂率 1% 。 本组为水灰比 +、砂率 +1%。按照质量法计算配合比。 C15混凝土配合比报告 一、 设计依据及参考文献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16;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 2000;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 E30-XX。 二、 混凝土配置强度确定 2 / 30 设计强度要求: C15 混凝土配置强度计算 根据 JGJ/T55 2000,混凝土配制强度: + 为 4MPa 为 15 MPa 由 15+4=(MPa) 三、 配合比参数选择 水灰比 水灰比 W/C=aa*fce/(+aa*ab*fce) 3 / 30 aa为 ab为 fce为 *= 由 上式可以得出 w/c的值为。 由于为水灰比基本值,本组以 +=为水灰比。 塌落度 由要求的塌落度范围为 30mm50mm。 砂率 由于基本组砂率为 35%,本组以 35%+1%=36%为砂率。 用水量选择 根据塌落度以及细集料为 特细砂,碎石最大粒径 20mm,水量4 / 30 选择在第一组的原始基础 205kg上增加 10%为。 水泥用量 Mco=/=,取 297kg。 用砂量 根据试验选用每 m3混凝土拌合物重量为 2400kg。 Mso=*=,取 676kg。 碎石用量 Mgo=Mcp-Mwo-Mco-Mso=1202kg。 配合比 根据上面计算得 水泥:水:砂 : 碎石 5 / 30 297 : 226 : 676 : 1202 1 : : : 四、 调整后的配合比 由于我们组在搅拌过程中发现新拌混凝土过干,于是先后两次按照水灰比加入原有质量 10%的水泥浆,集料不变。之后塌落度达到要求。 水泥:水:砂 : 碎石 356 : 271 : 676 : 1202 1 : : : 342 : 260 : 649 : 1154 五、 强度测试 参照细集料含水率,得出试拌混凝土各原料用量 : 6 / 30 水泥:水:砂:碎石 原 : : 实 : 经过三天养护,测得 6个试件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为 15MPa,符合强度设计要求。 故实际配合比为: 水泥:水:砂 : 碎石 356 : 271 : 676 : 1202 1 : : : 342 : 260 : 649 : 1154kg/m3 实训心得 忙碌而紧张的实训结束了。通过实训,我们要掌握的,就是7 / 30 一种检验施工材料是否合格以及按照要求调整混凝土配合比的方法,深入了解这个过程。这次的实训我们收获颇丰,受益良多。 首先是试验总体方案安排,由于对于我们要做的试验总体上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事先深入地去了解每一个试验,导致我们对于试验的安排不合理,直接照着指导老师给出的安排做了,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试验效率不高。但由于集料都是实验室的同批次集料,所以集料的试验数据可以共享,但我们必须得自己动手做一次。 我们按照这个安排开始了工程材料实训。 第一天的水泥浆标准稠度试验,试验指导书上有两种方法,也就是两种标准,一种是标准法,一种是调整水量法。我们并不知道两种方法的试验用具不一致,我们也不知道标准法维卡仪的真正含义。到后来才知道调整水量法的试具不是针形而是锥形。不过还好我们是按照 标准法的标准来得出的试验结果。当我们的数据不符合标准法却符合调整水量法时,我们小组成员着实纠结了好半天。后面的凝结时间试验没什么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对于第二天的试验还没有去了解,导致我们无法做水泥的安定性试验。 8 / 30 第二天的试验由于考试中断了,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去准备实验材料,第二天的试验也被拖到了第三天。 第三天做的是粗细集料各自的筛分以及各自的表观密度试验。由于细集料需要在第一天开始烘干,第二天就要用容量瓶装着泡起来,第三天测最后的质量,所以我们的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没做,这是对试验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后来与别组分享数据。但是其他小组的试验时出现了气泡,询问指导老师,老师说这是由于集料不够干净,有杂质而产生的。其他试验正常进行,没出现什么情况。这几个试验完成后,考虑到时间尚且充足,我们小组便把翌日的试验也做了。 第四天我们得知试验的最终目的发生了变化,指导老师考虑到实验室材料的情况,只得将一个班分成三个大组,共同完成一个课题。于是下午我们班经过谈论,直接开始了配合比的计算以及试件的制作。但是最大的问题来了,下过雨之后,室外的集料含水率大增,实验室配合比要用烘干的集料,但是烘干的集料只够做一次,完全不够我们一个班所要做的十八个试件所需。最终我们第一次的基本配合比失败。但指导老师说不能够继续调试,只有重新计算配合比来重新做试验。但我们之前试验课的时候,老师说可以在 20 分钟内进9 / 30 行适量的加原 料进行调试。于是由于干的集料不够,我们只有分配好任务后,将被雨水打湿的集料搬到室内,能进烘箱烘干的集料不多,在准备好足够的集料后,我们班三个大组分别出了一个人来核算配合比。 第五天,我们开始了配合比的试验。因为细集料大部分还没有干,我们做了一个含水率的试验,试验结果 %。但是由于细集料有的干了,有的没干,在准备原料的时候,我们把干湿细集料混在了一起。混合在一起之后,这个含水率又成了纸上空文,但我们 组还是按照这个含水率来准备的集料。这便导致了我们在之后的试验中水偏少的情况。但我们按照 20分钟内可以加原料进行调试的原则进行了两次调试,分别按照水泥及水的 10%进行添加。我们也不知道这样到底 有多大影响。之后的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合格,于是我们就装进了试模进行振捣,然后搬到一边抹平后等到第二天 凝固后来拆模养护。 第六天拆模,放在水里进行为期三天的养护。 三天后,我们将试件拿出进行抗压强度测试。但是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我们 18 个试件,都是基于一个基本水灰10 / 30 比增减得来的,水灰比相差很小,在这个范围内,水灰比应该与混凝土强度成反比,但我们水灰比最大的一组竟然强度也是最大的,这 与这个规律不相符,做基本水灰比的第一组强度竟然最小,水灰比最小的第三组强度排在中间。我想这应该和我们第二组和第一组都调整过,加过原料的缘故,而且第一组第二次还加了集料,而我们组只加了水泥浆。但这样的最终结果只有在各组成员的报告里才看得到了。 通过这次的工程材料实训,让我们熟悉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 过程,了解了部分国家制定的规程,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部分问题,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在实训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与问题,其中最大的莫过于调试配合比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干的集料。我们知道了要在试验前有明确的目标,对所有试验要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做出对于自己小组而言合理的有效率的安排,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处理,做能做的试验。然后要充分了解自己要做的每一个试验,提前做 好该试验的准备,不能等到要做试验了才发现没有准备材料只有拖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来做。而且我认为指导老师应该在实训开始前商讨出一个统一的试验标准,而且试验室的集料也应该在室内存放而不是11 / 30 室外。 像我们组这样在搅拌后调整原料用量所得出的结果已经是很不精确的了,尽管我们组尽量保证了水灰比不变,但由于细集料含水量的问题,我们的结果肯定是比较浪费水泥的。我们知道单位水泥用量的大小直接决定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 耐久性及工程成本。 在设计配合比前我们应该熟悉相关的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规程。试验前检验水泥的技术指标,掌握试验用水泥的特性是很有必要的。 水泥的质量对混凝土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水泥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混凝土的强度、长期性、耐久性是水泥遇水硬化后完成的,所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坚持检验 水泥的各项技术指标。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该注重经济效益。这点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设计配合比时相当重要。而且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经过研究发现,水灰比相同,水泥用量达到一定数量时,混凝土的强度并未随着水泥用量增加而增大,甚至有下降趋势,只是混凝土的工作性有明显改善。 12 / 30 水泥用量增加而强度 却有下降趋势,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 单位水泥用量增加致使整个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变大,在混凝土内部形成的细微裂缝增多,使混凝土的抗破坏能力下降; 2 水灰比相同,随着单位水泥用量增加,单位用水量也增加,据有关研究表明,混凝土中的自由水会在粗、细集料结合处形成水囊,在混凝土硬化后变成 了空隙,致使混凝土内部空隙增多; 3 单位水泥用量增加,使富余的水泥浆增多、在除了填充粗、细集料的空隙后,部分富余水泥浆便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条水泥浆带,这部分的水泥浆带由于没有粗集料的机械咬合作用,使其成了混凝土制件的薄弱部分,降低了混凝土的整体抗破坏能力。 土木工 程材料实习心得体会 我是土木 111班的木沙江艾尼瓦尔 ,在我们组组长懂存和组员郭振彪,张治中,王刚,13 / 30 吴雷,赵燕青和我等 7个人的共同努力下结束了这次实验。在试验过程中,每个环节我都参加了,主要做的是搅拌混泥土,称料,运料,数据处理,观察等工作。 经过这次对题目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的实习。 在这次试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矿渣,水泥,石头,砂子,水等材料的的基本性质,研究了分别以粒化高炉矿渣取代水泥用量的 20%、 40%、 60%、 80%的混泥土。通过罗玲老师的讲解使我认识到学习重点应该是掌握材料的性质并能合理的选用材料。要达到这一点,在学习时就不但要了解每一种土木工程材料具有哪些性质,而且应对不同类型、不同品种材料的特性相互进行比较。只有掌握其特点,才能做到正确合理选用材料。 实习过程中,我认为实验课对我们的学 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让我们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与认识了材料的基本性能以及其用途,同时通过自己动手试验体会到了得到结果后的成就感与乐趣,更加强了我对这门学科的热爱。 在这次矿渣混泥土试验中让我学会了配制混泥土,如何测量14 / 30 拌好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容重,抗压强度。如何避免最容易搞错的细节,影响实验结果的事项。比如说,从实验可知搅拌量,捣次数,捣时的力量,铁板的湿度,材料的湿度,材料颗粒的大小,读数,称料等都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我经过这次实习深深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精神,如果在 .这次实习过程中没有各位组员的积极参与 ,互相合作,不怕吃苦的精神就不能成功地完成这个实验。总之,我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可以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教育,感谢团队的成员们 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0-1 姓名:郑 杰,学号: 10041127 姓名:周邵巍,学号: 10041128 姓名:李欣欣,学号: 10041129 姓名:谢 强,学号: 10041118 工程材料综合实验 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15 / 30 碳钢热处理操作、组织观察和硬度测定 一、 实验目的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现有的实验设备,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达到进一步深化课堂内容,加强对工程材料课程理论系统认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做这个实验,使学生们可以充分了解以下知识,并学会操作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 1、分别研究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2、分析含碳量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加深理解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碳钢的热处理操作; 4、研究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5、观察热处理后钢的组织及其变化; 6、了解常用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硬度计的使用。 16 / 30 二、 实验设备及材料 1、 2、 3、 显微镜、浴磨机、抛光机、热处理炉、硬度计、砂轮机等; 金像砂纸、水砂纸、抛光布、研磨膏等; 三个形状尺寸基本相同的碳钢试样 三、 实验内容 三个尺寸形状基本相同的试样分别是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均为退火状态,不慎混在一起,请用硬度法和金相法区分开。 3、 热处理前后的金相组织观察、硬度测试。 四、 实验步骤: 1、 观察平衡组织并 测量硬度: 17 / 30 制备金相试样; 观察并绘制显微组织; 测试硬度。 2、 进行热处理。 3、 观察热处理后的组织并测硬度 制备金相试样; 观察并绘制显微组织。 五、 实验报告 3、 Fe Fe3C合金平衡相图 4、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图 1 工业纯铁 ( 来自 : 海达 范文 网 : 工 程 材 料 实 训 总 结 ) 图 2 工业纯铁 图 3 亚共析钢 实 验三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显微分析 18 / 30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台式金相显微镜的主要构造与使用方法,初步掌握利用金相显微镜进行显微组织分析的基本方法。 2观察和识别铁碳合金 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特征。 3分析含碳量对铁碳金平衡组织的影响,加深理解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所用单元 金相显微镜,待观察的金相试样若干 三、实验内容 1、 金相显微镜的一般使用方法; 2、 观察铁碳合金平衡组织 工业纯铁 工业纯铁中碳的质量分数小于 %,其组织为单相铁素体,呈白亮色的多边形晶粒,晶界呈黑色 的网络,晶界上有时分布19 / 30 着微量的三次渗碳体 (Fe3C ) 。工业纯铁的显微组织如图1-1 所示。 材料名称:工业纯铁 处理方法:退火 浸湿剂: 4%硝酸酒精溶液 放大倍数: 500 显微组织:全部为 F 图 1-1 工业纯铁的显微组织 (2) 亚共析钢 亚共析钢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 %,其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珠光体的相对量逐渐增加,而铁素体的相对量逐渐减少。 5钢的显微组织如图 1-2 所示。 材料名称: 45钢 处理方法:退 火 浸湿剂: 4%硝酸酒精溶液 放大倍数: 200 显微组织: F P 20 / 30 图 1-2 亚共析钢的显微组织 (3)共析钢 共析钢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其室温组织为单一的珠光体。共析钢 (T8 钢 )的显微组织如图 1-3 所示。 (4) 过共析钢 过共析钢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 %,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为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其中,二次渗碳体呈网状分布在珠光体的边界上。 T12钢的显微组织如图 1-4所示。 材料名称: T8钢 处理方法:退火 浸湿剂: 4%硝酸酒精溶液 放大倍数: 500 显微组织: P 图 1-3 T8钢的显微组织 材料名称: T12钢 处理方法:退火 浸湿剂: 4%硝酸酒精溶液 放大倍数: 400 21 / 30 显微组织: P Fe3C 图 1-4 T12钢的显微组织 (5) 亚共晶白口铸铁 亚共晶白口铸铁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 %,室温下的显微组织为珠 光体、二次渗碳体和变态莱氏体。其中,变态莱氏体为基体,在基体上呈较大的黑色块状或树枝状分布的为珠光体,在珠光体枝晶边缘有一层白色组织为二次渗碳体。亚共晶白口铸铁的组织如图 1-5所示。 (6) 共晶白口铸铁 共晶白口铸铁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其室温下的显微组织为变态莱氏体,其中,渗碳体为 白亮色基体,而珠光体呈黑色细条及斑点状分布在基体上。共晶白口铸铁的显微组织如图1-6 所示。 (7) 过共晶白口铸铁 22 / 30 过共晶白口铸铁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 %,室温下的显微组织为变态莱氏体和一次渗碳体。一次渗碳体呈白亮色条状分布在变态莱氏体的基体上。过共晶白口铸铁的显微组织如图1-7 所示。 材料名称:亚共晶白口铸铁 处理方法:铸态 浸湿剂: 4%硝酸酒精溶液 放大倍数: 400 显微组织: P Fe3C Ld 图 1-5 亚共晶白口铸铁的显微组织 图 1-6 共晶白口铸铁的显微组织 材料名称:共晶白口铸铁 处理方法:铸态 浸湿剂: 4%硝酸酒精溶液 放大倍数: 400 显微组织: Ld 23 / 30 图 1-7 过共晶白口铸铁的显微组织 材料名称:过共晶白口铸铁 处理方法:铸态 浸湿剂: 4%硝酸酒精溶液 放大倍数: 200 显微组织: Fe3C+ Ld 四 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1在教师指导下,熟悉金相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操作。 2在显微镜下认真观察上列样品的显微组织,识别各种显微组织特征,并观察分析含碳量对组织的影响。 3在金相显微镜下选择各试样显微组织的典型区域,并根据组织特征描绘出其显微组织示意图。 4记录所观察的各试样名称、显微组织、浸蚀剂、放大倍数及组织特征,并用引线标出各显微组织示意图中组织组成24 / 30 物的名称。 5估算所观察的各亚共析碳钢显微组织中各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并利用所学的杠杆原理加以验证。 观察各铁碳合金样品的显微组织,在 20 mm 的圆内画出其显微组织示意图,用引线和符号标出其各种组织的名称,并填写出材料名称、金相显微组织、处理方法、放大倍数、浸蚀剂。金相显微组织记录格式如图 2-1所示。 材料名称 金相组织 处理方法 放大倍数 浸 蚀 剂 图 2-1 金相显微组织记录格式 五、实验数据记处理与分析 1根据所观察的组织,分析说明含碳量对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在铁碳合金的显微组织中观察到的铁素体和渗碳体有哪几种形态?它们分别在什么情 况下存在? 25 / 30 土木工程材料 实习报告 学院: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土 木 0903班 姓名:张艳静 学号: U201610307 指导老师:魏小胜 实习地点:中南制管公司 实习时间: 2016-5-7 完成报告时间: 2016-5-22 26 / 30 一、 湖北中南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公司全称:湖北中南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中南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国 家建材部所属三大重点企业之一的湖北水泥 制品厂改制组建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地处武汉 市南大门 ,西傍长江,东临 107国道,交通方便,位置优越。 公司前身是始建于 1952 年的中南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中南水泥制管厂。全国第一根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和部分预应力电车电杆就诞生在该厂,曾获全国科技大会科研成果奖。 公司目前拥有五条设备先进的生产线,一个设备修造厂,一个原材料和产品检测实 验室。其中 PCCP 生产线和多功能芯模振动管道生产线具有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 27 / 30 主要产品有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预应力混凝土输水管;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四大系 列。广泛应用于城 乡给排水、供电和通讯线路、电车线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产品畅销全国,深受用户好评。 新公司组建后,更加注重质量,注重服务,讲究信誉。历年来,荣获原国家建材局技术开发中心评选的中国建材世纪精品奖;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颁发的中国质量过硬服务放心信誉品牌 证书; 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颁发的中国建材工程建设推荐产品证书;中国建筑材料企业管理协会授予的中国建材百家产品信得过企业称号。 XX年以来,连续三年荣获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的质量信得过产品和武汉市先进企业称号。 2002年,公司取得 ISO9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