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doc

54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4页/共24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661774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97.13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11-25 上传人:qq77****057 IP属地:江苏
12
积分
关 键 词:
54 公民 表达 内涵
资源描述:
54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54,公民,表达,内涵
内容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学 院: 法 学 院 专 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 级: 04 级1班 学 号: pb0404681020 学生姓名: 张 俊 指导教师: 牛 彤 2008年03月 20日关于公民表达权问题的文献综述公民表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文件确认并保障的重要权利。它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至民主精神、公民素质等都有巨大的影响、制约作用。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起来他们主要把它的称谓、涵义、内容、理论和实现方式、限制、法律保障、理论意义(功能)等方面作为其研究内容。本文就公民表达权的涵义、内容、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一、公民表达权的涵义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公民表达权的涵义的理解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他们的观点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种观点认为,表达权只包含言论自由,即仅指口头发表意见的自由,不涵盖以其他形式发表意见的自由。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表达自由实际上就是言论自由、说话自由。”(郑保卫:新闻立法刍议,载法学1989年第12期)这种观点,是在狭义的层次上对表达权的理解,这种理解太狭窄了,只看到了表达权的一个方面口头的形式。它除了包括口头表达外,还有书面、行为表达。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形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第二种是将表达权是否与行为相联系来研究:1表达权既有表达的权利,又有接受表达的权利。即将表达与行为联系起来。沈宗灵教授就认为“表达自由一般指言论自由和接受与传播信息与观念的自由(又称出版自由或新闻自由)”(沈宗灵: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页)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表达不仅意味着将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也意味着有自主接受、传播的权利。2与前一种观点相反,有的学者认为应将言论、思想与行为加以区别,认为“言论是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桥梁,是思想的表达方式与物质外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行为。”(杜力夫:论言论自由,载于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这种将行为排斥在表达权之外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通过言论表达本身就是一种行为。第三种认为表达权是通过口头、书面、出版、广播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或看法的自由。李怀德先生认为“表达自由是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的合称。是指公民有权通过口头、书面或音像设备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意见。”(李怀德:论表达自由,载于现代法学1988年第6期)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言论和表达自由是主要的公民权之一,其含义是指公民在任何问题上均有以口头、书面、出版、广播或其他方法发表意见或看法的自由。”日本有斐阁出版的法律小辞典解释表达权是通过言论或作品表明思想、主张、意思和感情的自由。”这些观点保障了广大的表达权,却只是从表现形式上来解释表达权,对表达权的理解不够深入。第四种观点认为表达权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自由,即指出了表达权具有不受非法干涉和侵犯的性质。一些港台学者就是从这方面来揭示表达权的含义的。台湾学者林纪东认为:“表现自由指人民有表现其意思之自由,不受非法干扰而言。”另一位台湾学者也指出“意见自由即人民得自由地发表意见,国家不得非法侵犯之意。”香港学者朱国斌指出“表达自由是指公民有表达其意思的自由,而不应受其他外来因素之干扰。”这样的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表达权不受非法干扰有利于公民通过合法的表达渠道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第五种观点将表达权纳入法律框架下加以研究。他们认为表达权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认可和保障。杜承铭先生认为:“表达自由指公民享有的受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情感等内容而不受任何他人或组织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杜承铭:论表达自由,载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甄树青先生认为:“表达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媒介或方式表明、显示或公开传递思想、意见、观点、主张、情感、或信息、知识等内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主性状态。”(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14页)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观点。然而,这样表述表达权的概念不够全面,没有说明表达权的目的性。二、公民表达权的内容关于表达权的内容,各学者的看法不一,但综合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一)微观层次的表达权。它仅是言论、讲学、著作、出版、艺术、绘画等自由的合称。这种表达权不包括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更不包括投票、选举自由在内。当人们以言论自由来论表达权时,实际上言论自由已超越了仅以口语等表达意见之自由(权利),还必然包括诸如出版、新闻、讲学、演讲等自由在内。持微观层次的表达权观点的多为台湾学者。台湾学者吕光认为表达权分为两种 :一为言论自由,一为出版自由,然后产生言论与出版自由,进而延伸而有了今天的新闻自由等。台湾学者林纪东认为,表现自由,为言论、讲学、著作、出版等自由之合称。现代之表现自由,除上述各种自由外,尚应增加报道自由一种。(二)中观层次的表达权。它不仅包括微观层次的以言论为主要内容的表达权,而且还包括集会、游行、示威、结社自由等这样一些表达自己意见的形式。这种观点一般认为大陆学者和国外学者所持有。如我国宪法学家何华辉先生即把表达权分为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和游行示威自由。美国法学家巴伦和迪恩斯也认为表达权包含着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等。(杜承铭:论表达自由,载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三)宏观层次的表达权。此种表达权除了以上二个层次的表达权之外,还把政党和政党活动的自由、投票选举的自由也包括进来。就以上三个层次的表达权而言,笔者基本倾向于中观层次的表达权。如果把表达权作微观层次的理解 (这的确是表达权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含义),排除集会、游行、结社自由这种激烈的表达意见和观点的自由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完整的。表达权并不一定限于表达的方式。更何况演讲自由等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是难于分开的。但是如果把政党和政党活动的自由、选举自由纳入表达权中,未免又过于宽泛。此种自由应属于狭义的政治自由权利的范畴,而不属于表达权的内容。三、公民表达权的意义(功能)公民表达权具有巨大、突出的功能,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强调: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古今中外无数的政治家、思想家、专家和学者对其格外重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探索。各种观点层出不穷、难一计数。但归纳总结有:第一,获取真理。关于这一点密尔最有发言权。他认识言论自由的价值在于发现和传播真理。他认为被压制的意见可能代表真理,即使是错误的,它也可能而且经常会含有部分真实性。而大家所接受的意见未必能够完全代表着整个真理。允许不同意见的发表,正是透过不同意见间的相互激荡,使未发现的真理有被发现的可能。第二、有利于民主的健全和发展。在他们看来,从表达权的角度将,民主就是公众参政议政、畅所欲言、监督政府和监督自己的政治代理人,同过政治表达实现主人翁的地位。通俗的说就是,表达权可以反映民意、选举公仆、参与决策和监督权力。表达权是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基础,只有公民拥有表达权,才能够选举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表;才能发表自己对政府政策的意见;才能批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他们避免和改正工作中的错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第三、是人类幸福的需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然会对周围事物形成一定的看法,并有将其表达出来的需要,如果人们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就会感到一种心灵上的痛苦,失去了表达权,人们就极易成为精神上的奴隶。相反,人们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就会感到内心舒畅和愉快,从而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幸福,有利于发展和完善自我。此外,还有保持社会稳定、繁荣经济等功能。综合学者们对表达权的意义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研究表达权的意义都是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分析得全面但是不够具体,没有把它放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探讨,即没有说明它对我们现实社会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种不具体的研究,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表达权离我们很遥远的感觉,就不会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这是他们研究的不足之处。总的来说,学者们对表达权的研究在逐渐深入,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很有参考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表达权的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学者们在探讨表达权时,直接就进入对其含义、保障等的讨论,而没有就它的历史发展作出阐述。在论述它的内涵时也不详细、全面。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科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表格资料相关表格资料(1)课题申报审批表(2)任务书(3)开题报告(4)周进展记录(5)中期检查表(6)答辩记录(7)成绩评定表论文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论文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学学 院:院: 法法 学学 院院 专专 业: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班 级:级: 20042004 级级 1 1 班班 学学 号:号: pb0404681020pb0404681020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 张张 俊俊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牛牛 彤彤 2008 年 5 月 31 日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 (设计设计) )课题申报审批表课题申报审批表(2008 届)学院(盖章):法学院指导教师姓名牛彤职 称副教授课 题 名 称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课 题 类 型课 题 来 源*论文设计科研真题生产或 社会实际导师 选题其它说明: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生班级2004预计完成课题周数13毕业实习地点贵州省花溪区黔陶乡人民政府毕业论文 (设计)地点贵州大学1 1课题基本内容及要求课题基本内容及要求(1 1)课题基本内容)课题基本内容引言:通过描述现实中我国公民表达权的落实状况及主要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来阐述写作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初步分为:一、公民表达权概念溯源(一)公民表达权在西方国家的产生1萌芽2提出(二)公民表达权在中国的发展二、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和特征(一)公民表达权的称谓(二)公民表达权的含义(三)公民表达权的特征1自主性2公开性3目的性4多样性5限制性三、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1是自由的必要延伸2是民主发展的条件(二)公民表达权的现实意义1公民表达权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公民表达权是缓和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3公民表达权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推动文化的创新结语:将全文的观点浓缩、提炼,进一步突出主题,以及说明公民表达权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2 2)课题主要要求)课题主要要求 掌握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知识;仔细研读有关公民表达权方面的专著、学术论文等,分析它们在论述公民表达权方面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表达权的内涵,以期达到写作的目的。2题目特点(表现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上、表现在结合省情方面、表现在采用先进技术方题目特点(表现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上、表现在结合省情方面、表现在采用先进技术方面、表现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上)面、表现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上)(1) 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这一课题属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政治学理论方向,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2)该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3)该选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分析的能力。3此题目往届是否做过?若已做过,写明做过几次,本届有何新的要求?此题目往届是否做过?若已做过,写明做过几次,本届有何新的要求?没有4题目的难易程度、工作量(论文字数或说明书字数、图纸数量)题目的难易程度、工作量(论文字数或说明书字数、图纸数量) ,以及对学生的知识、,以及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何要求等技能有何要求等(1)此课题属于理论性较强的选题,要求学生能够系统运用所学政治学理论知识全面分析公民表达权的历史发展、概念、特征、现实意义等方面。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著作,并需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分析。所以,此课题难度属于中等偏难。(2)论文字数在 8000-10000 字,完成该论文需阅读至少 18 篇文献。(3)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5完成本题目的条件是否满足?若不满足,如何解决?(含上机时数)完成本题目的条件是否满足?若不满足,如何解决?(含上机时数)通过以下途径基本满足完成题目的条件:(1)通过贵州大学图书馆和法学院学生阅览室收集相关图书文献资料;(2)通过贵州省图书馆、贵阳市图书馆以及贵阳各大书店(如西南风、西西弗等)查阅资料;(3)利用贵州大学校园网上的资源(如 CNKI 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等) ;(4)利用百度、google 等网站收集相关资料。6系(教研室)审查意见系(教研室)审查意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同意下发任务书。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卢正涛 2007 年 12 月 20 日7学院毕业学院毕业 论文论文( (设计设计) )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意见: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注:1、若题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请在“说明”处填写科研项目名称;若来源于生产/社会实际,请写明题目来源单位;2、每人一份(各单位可根据情况确定一式几份) 。3、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学号Pb0404681020学院法学院班级学生信息姓名张俊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2004教师信息姓名牛彤职称副教授学历博士任务书 发出时间2008 年 1 月 10 日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2008 年 3 月 3 日2008 年 5 月 31 日 共需周数12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引言:通过描述现实中我国公民表达权的落实状况及主要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来阐述写作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初步分为:一、公民表达权概念溯源(一)公民表达权在西方国家的产生1萌芽2提出(二)公民表达权在中国的发展二、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和特征(一)公民表达权的称谓(二)公民表达权的含义(三)公民表达权的特征1自主性2公开性3目的性4多样性5限制性三、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1是自由的必要延伸2是民主发展的条件(二)公民表达权的现实意义1公民表达权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公民表达权是缓和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3公民表达权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推动文化的创新 结语:将全文的观点浓缩、提炼,进一步突出主题,以及说明公民表达权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主要要求:主要要求:学生要严格按照贵州大学本科论文(设计)工作指南的相关要求,完成格式、字数和参考文献篇数的指标。此外,还要求掌握与课题相关的法律、政策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政治学与行政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分析本课题。预期目标:预期目标: 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专业知识和法学知识,利用历史分析、理论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表述公民表达权的历史发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分析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及其意义。计划进程:计划进程:2008.1.10:下发任务书。2008.3.3-2008.3.20:联系指导老师,收集相关文献与材料,撰写文献综述,准备开题报告。2008.3.21-2008.3.31:填写开题报告和准备开题答辩。2008 年 4 月初-20008 年 4 月中旬:完成论文初稿。2008 年 4 月中旬-2008 年 5 月底:修改论文并最终定稿。2008 年 6 月初-2008 年 6 中旬:准备论文答辩。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1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2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王锋论表达自由及其界限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 张金华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 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河北:法律出版社,19837(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卷)M 胡万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张晓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9 杜力夫论言论自由J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7,410 李怀德论表达自由J现代法学,1988,611 杜承铭论表达自由J中国法学,2001,312 吴飞“人权派”的表达自由思想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13 姬朝远民意与表达自由之辩J理论学刊,2007,414 刘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J理论与当代,2007,1215 徐秀霞健全和完善公民表达权的法律保障机制J行政与法,2007,1216 吴海英论表达自由D四川:四川师法大学,200717 徐云龙论表达自由的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0718 凯迪社区民主启蒙论三言两语话民主(上)DB/OL /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1&ID=838960,2005.11.2/2008.4.20注: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贵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贵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论文(设计设计)名称名称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论文(设计)论文(设计) 来源来源教师选题论文(设计)论文(设计)类型类型A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牛彤学生姓名学生姓名张俊学号学号Pb0404681020班级班级2004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本次论文写作,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自己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意义:通过对公民表达权内涵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公民表达权的概念;有助于认识公民表达权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有助于弥补我国在公民表达权方面研究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加深公民对表达权的认识,有助于表达权被正确的行使和保障。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公民表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文件确认并保障的重要权利,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民主政治的构成要素和基础。它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至民主精神、公民素质等都有巨大的影响、制约作用。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正是把它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来追求的。在国外,对表达权的研究较早,也较深入,成果也比较丰硕。就说历史上,就有许多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学派)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如斯多葛学派、斯宾诺莎、弥尔顿、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早在希腊化时期,著名的政治哲学流派斯多葛学派就萌发了表达权的思想。他们极力推崇人的内在精神自由,认为“除了精神之外,任何东西都不值得羡慕。 ”后来斯宾诺莎和弥尔顿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权利。发展到伏尔泰、孟德斯鸠时,他们认为言论、出版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然我国对表达权的研究非常薄弱,成果很少,而且研究也不具体、全面。笔者在 CNKI 全文数据库输入“表达权”进行搜索,搜索结果中含有“表达权”字样的论文仅有 39 篇。 “表达权”一词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对它的研究甚少可以理解。但当输入“表达自由”这个使用广泛的词语的搜索结果也不过有 98篇。就专著而言那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发现的仅有 4 本。它们分别是:甄树青的论表达自由 、陈欣新的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 、王锋的论表达自由及其界限 、邱小平的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总结学者对表达权的研究发现,他们主要集中在对表达权的概念、功能、实现、限制和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在他们的书籍或论文里,虽有关于表达权概念的探讨,但确不够具体、详细,对它的功能(意义)的研究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宏观层面,而没有就其现实意义进行研究。而且笔者发现,先前研究过表达权的学者并没有对它的历史发展进行探讨,这是他们研究中存在的又一个不足。所以笔者把表达权的历史发展、概念、特征、现实意义等作为论文的研究内容,以期为填补我国在公民表达权方面学术研究的不足尽一份绵薄之力。随着人权思想的深入传播,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研究公民表达权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中国在这方面的不足一定会得到弥补和完善。三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引言:通过描述现实中我国公民表达权的落实状况及主要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来阐述写作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初步分为:一、公民表达权概念溯源(一)公民表达权在西方国家的产生1萌芽2提出(二)公民表达权在中国的发展二、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和特征(一)公民表达权的称谓(二)公民表达权的含义(三)公民表达权的特征1自主性2公开性3目的性4多样性5限制性三、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1是自由的必要延伸2是民主发展的条件(二)公民表达权的现实意义1公民表达权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公民表达权是缓和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3公民表达权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推动文化的创新 结语:将全文的观点浓缩、提炼,进一步突出主题,以及说明公民表达权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在研究公民表达权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论述它的称谓、含义、特征等,进而论述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我国现实生活的意义。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到贵州大学图书馆和法学院学生阅览室收集相关图书文献资料;到贵州省图书馆、贵阳市图书馆以及贵阳各大书店(如西南风、西西弗等)查阅资料;利用贵州大学校园网上的资源(如 CNKI 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等) ;利用百度、google 等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2008.1.10:下发任务书。2008.3.3-2008.3.20:联系指导老师,收集相关文献与材料,撰写文献综述,准备开题报告。2008.3.21-2008.3.31:填写开题报告和准备开题答辩。2008 年 4 月初-20008 年 4 月中旬:完成论文初稿。2008 年 4 月中旬-2008 年 5 月底:修改论文并最终定稿。2008 年 6 月初-2008 年 6 中旬:准备论文答辩。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2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王锋论表达自由及其界限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 张金华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 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河北:法律出版社,19837(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卷)M 胡万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张晓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9 杜力夫论言论自由J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7,410 李怀德论表达自由J现代法学,1988,611 杜承铭论表达自由J中国法学,2001,312 吴飞“人权派”的表达自由思想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13 姬朝远民意与表达自由之辩J理论学刊,2007,414 刘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J理论与当代,2007,1215 徐秀霞健全和完善公民表达权的法律保障机制J行政与法,2007,1216 吴海英论表达自由D四川:四川师法大学,200717 徐云龙论表达自由的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0718 凯迪社区民主启蒙论三言两语话民主(上)DB/OL /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1&ID=838960,2005.11.2/2008.4.20指导师意见和建议:指导师意见和建议:作者对该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现有研究状况已有一定了解,同意开题。建议作者对公民表达权概念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作深入研究。指导教师(签字):指导教师(签字):牛彤 2008 年 3 月 30 日说明:1、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设计等; 2、论文(设计)来源:指来源于科研项目、生产/社会实际、教师选题或其他(学生自拟)等;3、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设计)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张俊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20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第第 一一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联系指导老师,倾听指导老师的意见,并阅读指导老师推荐的关于公民表达权方面的书籍。到图书馆收集、借阅相关的书目,利用网上资源收集文献资料。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题目已经确立,并已着手收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指导教师签名: 牛彤 2008 年 3 月 7 日第第 二二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查找相关资料,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写读书笔记以及撰写文献综述。 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写作文献综述。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3 月 14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 C1-1、附表 C1-2 附表 C1-n 进行填写。学生姓名张俊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20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 级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第第 三三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阅读文献资料,如徐云龙的论表达自由的实现 ;吴海英的论表达自由 ;吴强论表达自由 ; 吴飞“人权派”的表达自由思想探析 ;姬朝远民意与表达自由之辩等。寻找课题已有研究的不足,为课题的写作寻找突破口,并形成初步的写作思路。填写开题报告及相关表格。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阅读文献,形成写作思路。 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3 月 21 日第第 四四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 参加开题答辩,听取指导老师对研究课题的意见、建议;同时也倾听同学对课题的意见、建议。根据老师、同学的意见修改开题报告,并拟出写作的基本思路交指导老师批阅。最后得到指导老师同意后开题。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完成开题,根据开题报告时所提意见完善写作思路。 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3 月 28 日学生姓名张俊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20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 级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第第 五五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增加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为论文初稿写作作准备。这时期阅读的文献资料是: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卷);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等。通过阅读,掌握有关公民表达权的历史。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着手写作论文初稿。 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4 月 4 日第第 六六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阅读徐大同的西方政治思想史 ,并在前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论文引言和第一部分的写作,并交指导老师批阅。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写作论文进展正常。指导教师签名: 牛彤 2008 年 4 月 11 日学生姓名张俊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20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 级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第第 七七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阅读相关资料,写作论文的第二部分。这期间阅读的文献资料有:甄树青著论表达自由 ;王锋编写的论表达自由及其界限 ;张金华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 ;杜承铭论表达自由 ;李怀德论表达自由 ;杜力夫论言论自由等。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论文写作进展正常。 指导教师签名: 牛彤 2008 年 4 月 18 日第第 八八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阅读刘强著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 、徐秀霞健全和完善公民表达权的法律保障机制等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论文第三部分的写作。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论文写作进展正常。指导教师签名: 牛彤 2008 年 4 月 25 日学生姓名张俊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20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 级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第第 九九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完成论文初稿写作,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打印初稿,并交指导老师批阅,请指导老师提出修改建议。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完成论文初稿,等待修改意见。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5 月 2 日第第 十十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在指导老师修改意见发下来之前,增加阅读相关文献。托克维尔著,张晓明译的论美国的民主 。检查论文格式、内容,对自己觉得不合适的内容进行修改。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根据修改意见修改论文。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5 月 9 日学生姓名张俊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20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 级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第第 十一十一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1)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内容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改和完善,完成论文第二稿,交指导老师检查。(2)根据指导老师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论文,包括论文格式、内容等使论文完整,完成论文三稿,交指导老师批阅。(3)根据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内容,认真检查论文格式如注释、参考文献等是否符合学校要求,对不正确的作出修改,最终完成论文。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对论文的二稿提出改进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牛彤 2008 年 5 月 16 日第第 十二十二 周进展情况记录:周进展情况记录: 熟悉论文的基本内容、思路和掌握与论文相关的知识,为论文答辩做好充分的准备。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提交论文第三稿,并定稿。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5 月 23 日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所属学院:法学院 填表时间:2008 年 5 月 13日学生姓名张俊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其他(具体职称)学号Pb0404681020牛彤专业及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2004 级题目名称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认真比较认真一般不够认真很不认真学生学习态度很好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作业质量超前完成完成计划基本完成落后计划没有进展工作进度指导教师意见已按计划完成初稿。建议加强第一部分中对“公民表达权”概念在当代的发展部分。 签字:牛彤责任心强比较强一般比较差很差指导教师工作态度检查小组意见指导老师认真履行了职责,责任心强。 组长签字: 卢正涛学院意见 分管院长签字(盖章):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答辩组成员姓名职称签名答辩组成员姓名职称签名学生姓名张 俊学号pb0404681020专业及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2004 级指导教师牛 彤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语、成绩评定表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语、成绩评定表学院(盖章):法学院学院(盖章):法学院学号学号pb0404681020姓名张俊专业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论文(设计)题目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班级2004记录: 记录人: 年 月 日指指导导教教师师意意见见评语:评语:成绩:成绩: (满分(满分 100100 分)分)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评评阅阅教教师师意意见见评语:评语:成绩:成绩: (满分(满分 100100 分)分) 评阅教师(签名):评阅教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论文论文(设(设计)计)答辩答辩小组小组意见意见 成绩:成绩: (满分(满分 100100 分)分) 答辩小组组长(签名):答辩小组组长(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院答院答辩委辩委员会员会审核审核意见意见三项累计总成绩(百分制):三项累计总成绩(百分制): 综合评定成绩(五级记分制):综合评定成绩(五级记分制): 主席(签名):主席(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注:1、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所给成绩一律采用百分制,并分别按 40%、20%、40%记入总评成绩中(部分专业可根据学科特点适当调整比例); 2、总评成绩一律采用五级记分制,具体换算规定如下:优秀(90100 分) 、良好(8089 分) 、中等(7079 分) 、及格(6069 分) 、不及格(59 分以下)本本科毕业论文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学学 院:院: 法 学 院 专专 业: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班 级:级: 04 级 1 班 学学 号:号: pb0404681020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 张 俊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牛 彤 2008 年 05 月 31 日目目 录录摘要摘要IABSTRACTII引言引言1一、公民表达权概念溯源一、公民表达权概念溯源2(一)公民表达权在西方国家的产生21萌芽 22提出 2(二)公民表达权在中国的发展3二、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和特征二、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和特征6(一)公民表达权的称谓6(二)公民表达权的含义6(三)公民表达权的特征81自主性 82公开性 93目的性 94多样性 95限制性 10三、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和现实意义三、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和现实意义12(一)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121是自由的必要延伸 122是民主发展的条件 12(二)公民表达权的现实意义131公民表达权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32公民表达权是缓和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 143公民表达权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推动文化的创新 15结语结语1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8致谢致谢19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页摘要公民表达权是各国宪法和国际性条约规定、认可和保障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社会中,它都是人们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历史证明,人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公民表达权无论是对国家政治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还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件事物只有在被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被正确的加以运用,才能使它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保障公民表达权,才能正确行使这项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尽量避免因非法、不合理限制表达权或滥用表达权而付出惨痛代价。文章在阐述表达权的历史发展基础上,论述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和特点,进而论述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关键词:表达 自主 公民表达权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I 页ABSTRACTCitizens right for expression is a fundamental right which guaranteed,admitted and protected by countries co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eaties.Either in history or in real society,it is the peoples unremitting pursuit of goal.History has proved that people made the right choice.Whatever for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social stability of the state or for cultural inherit and innovation,the citizens right for expression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Only when a thing was on the basis of full understanding,it can be correctly put into use and its value can be fully exploited.And only when we fully recognized and guaranteed citizens right for expression,we can correctly put this right bestowed upon citizens by the constitution into force and avoid painful cost resulted in illegal and unreasonable restriction on it or abuse of it.This paper formulate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itizens right for expression based on predicat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t and then go further to discuss its meaning in human social life.Key words:expression;independence;citizens right for expression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0 页引言引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追求自由的动物。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自觉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实现自身的某种愿望。因此就人自身的本质需要来说,都希望具有达到自己目的,满足自身欲望的自由。社会心理学家弗罗姆就曾从心理分析角度提出,人类的全部活动取决于两种心理需要:一种是人与人交往以逃避孤独的需要,一种是人对自由的需要。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正是把自由当作长期的奋斗目标来追求的。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 “不自由,毋宁死!”这些都是自由追求者的心声。公民表达权作为自由权的一项核心内容,同样为人类所追求,并为之而不懈奋斗,从而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公民表达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为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确认并予以保障。实践证明,公民表达权对人类存在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宪法第 35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虽然宪法规定了公民具有表达权,但却较为笼统,界定不够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有关的专门法律(如新闻法 、 出版法 )至今仍未出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表达权却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诸方面侵犯公民表达权或滥用公民表达权的事件时有发生。如“彭水诗案” 、 “红钻帝国事件” 、 “短信狱”等。所以有必要对公民表达权的内涵进行阐释。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一次提出“表达权”这一概念。随后,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中共十七大再次将“表达权”提到了推进民主制度建设的高度。这无疑将促进我国在保障公民表达权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进步。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1 页一、 公民表达权概念溯源公民表达权也可以称为公民表达自由权。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公民表达权作为人类长期追求的一项重要权利,它是随着自由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而提出的,其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一)公民表达权在西方国家的产生1萌芽在古代,自由这一概念随着奴隶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当时,自由仅只是在相对奴隶而言的意义上使用,指人们的非奴役状态。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自由民的自由属于城邦和集体的,个人离开城邦和集体,不是奴隶便是野兽,无任何自由权利可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因建立在人类生而不平等和个人不能脱离城邦公共生活而存在的观念的基础之上,他们不倡导个人自由。在古罗马时期,斯多葛学派第一次提出了个人内在精神自由的问题。他们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过道德的生活,只有道德的生活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而幸福主要是灵魂的无纷扰,即内心的安详。内心的安详就是内在的精神自由。 “除了精神之外,任何东西都不值得羡慕。 ”1虽然他们只把精神自由作为一种伦理价值来追求,但这种对精神自由的强调和维护,正是人们争取政治法律自由的精神基础。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反封建、反神权的斗争中对禁止表达权提出了挑战。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倡导意志自由,震撼了欧洲封建主义神权政治的大厦,扩大了表达权思想的传播范围。2提出公民表达权思想的出现是在 17 世纪的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当时荷兰政治思想家斯宾诺莎和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弥尔顿把自由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并倡导思想言论和出版自由。此时他们把言论出版自由看作是人不可转让的权利。斯宾诺莎由于怀疑有神论,接受唯物论,自青年时代起就饱尝思想不能自由的各种痛苦。因此,他强烈反对专制政府的高压政策,反对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他从意志自由就是幸福,而幸福就是道德这一观点出发,认为每个人应当是“他自己的主人” 。在建立社会契约时,“个人放弃自由行动之权,而保留自由思考之权。 ”2民主国家应该容许人民有思想言论自由。他还第一次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合理性,同时提出要对言论自由进行合理的限1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52 2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133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2 页制。弥尔顿在论自由一书中首次提倡出版自由,反对书刊检查制度。他将出版自由看作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是一切智慧的乳母” 。18 世纪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表达权”这一概念得以兴起。此时期的思想家们视其为政治的目的,把它作为政治自由并纳入法律的框架下加以分析。这时期对其进行详细研究的要数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伏尔泰主张人的自由,他认为“自由除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 ”1同时,他还捍卫言论和出版自由,认为“有了这两种自由,其它一切自由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2孟德斯鸠主张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认为这些自由是法律许可下的公民的权利,而且这些“公民的自由主要依靠良好的刑法” 。此时,表达权已被看作是一种限制性的权利,即只有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的。此后,受他们政治思想的影响,表达权被看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被写入宪法和国际性条约之中。31776 年弗吉尼亚宪法宣布:“言论自由是自由的最坚强堡垒,哪个政府压制表达自由、出版自由,那些一定是专制政府。 ”表达权第一次被写入宪法。1789 年法国人权宣言也宣布“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 ”1791 年美国权利法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它把公民表达权看作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对世界各国影响极大。1948 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将表达权推向世界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二)公民表达权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古代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下,公民表达权是没有存在的空间的,统治者对其也奉行一味的压制原则。儒家认为“非礼勿言” 。荀子将世上的言论分成三等:“有小人之辩者,有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 ”他提出:“凡言不合先王,不12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1703 对表达权提供保障的宪法和国际公约主要有:1789 年法国的人权宣言第十一条就规定:1“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 ”第十二条又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1948 年世界人权2宣言第十九条规定了言论、出版自由:“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第二十条则规定了集会和结社的自由:“人人有权享有和平集会和结社的自由;任何人不得迫使隶属于某一团体。”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3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在 1982 年欧洲委员会通过的表4达自由和信息自由宣言中,宣布表达权是“真正民主原则、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本条件” 。宣言还承认:表达权“对于每一个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3 页顺礼仪,谓之奸言。 ”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 , “八股文” ,都可以看出,古时对表达权的压制甚深。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民主制度下,各项法律政策的制定都是由人民或代表人民意志的代表制定且反映多数利益的,是多元利益博亦的结果,是一种至下而上的过程。然而,中国古代是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代表着一切,皇帝的意志就是民众的意志。各项法令政策的出台都是皇帝凭借个人意志来决定,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不允许人民有利益表达的权利。另一个压制表达权的原因就是:统治者(君王)想通过压制表达权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以利于其统治能够长久。但这种压制人们表达的做法只能事与愿违。20 世纪初,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首次提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口号,表达权终于得到了初步解放。这一时期尤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人权派对表达权的宣传和争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认为有了言论自由,才可以把个人的思想贡献给社会,这是“人群最大多数享受最大幸福的道路” 。但他们并没有使之作为人民的基本权利得以实现,直到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取得政权之后,表达权才真正为人民享有。早在 1931 年 11 月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就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为目的。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并用群众政权的力量,取得印刷机关(报馆印刷所等) 、开会场所及一切必要的设备,给予工、农、劳苦民众,以保障他们取得这些自由的物质基础。 ”此后,从建国前夕素有“临时宪法”之称的共同纲领,到建国后的四部宪法,都把表达自由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加以保障。1中国也先后签署了一些国际人权公约加入到世界保护表达权的行列之中。然而在现实中,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往往要受到各种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极右思潮的指引下,公民的表达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文革期间,对公民表达权的践踏更1 中国宪法对表达权的规定: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集会、结社、1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1954 年宪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中华2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需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 ”1975 年宪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公民有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3游行、示威、罢工的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 1978 年宪法第4四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罢工的自由,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1982 年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5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 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4 页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萌生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公民表达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及十七大都把公民表达权视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5 页二、 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和特征(一)公民表达权的称谓18 世纪以后,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表达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表达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陆续得到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文件的确认和保障。然而,由于语言、风俗、法律文化的不同,各国对这一自由权利的称谓各异。我国学者甄树青先生对世界宪法全书中涉及到的 124 个国家进行研究发现,规定了公民表达权方面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 102 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对有关表达的权利或自由的称谓有:“言论自由;表达思想自由(或权利) ;言论和出版自由;言论和表达自由;表达和传播思想自由;表达自由;发表意见自由;出版自由;表达信仰(念)自由;表达观点和信仰(念)自由(权);表达思想和意见自由权;发表意见自由权;传播思想自由;新闻出版自由;言论、表达及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表达和宣传意见权;大众媒体自由”1等等。有近 50 多种之多。从甄先生的统计来看,使用最多的称谓是言论自由,其次是带有“表达”一字的称谓。然而,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传播信息的物质载体日益丰富,表达思想的途径和方式也逐渐多样,已不仅仅表现为传统的言论和出版,表达的内容也扩展到新闻自由、信息自由、结社自由、非言论性表达等领域。所以,与“表达”相比, “言论”一词已远不能准确地体现出表达思想的实质性内容,亦不能涵盖所有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言论自由被表达自由的概念取代。然本文没有采用表达自由的概念,笔者认为用“表达权”更为确切。因为自由和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由的解释是:“(1)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2)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叫自由。 (3)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显然,第一种是法律上的自由,第二种解释是哲学上的自由,第三种则是生活上的自由。而权利是与义务相对的,有什么样的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表达思想的行为是有一定限度的,它适合于第一种解释。由此可以看出,将之称为“表达自由”容易让人把它看作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所以更确切的说应该称为“表达权”或“表达自由权” 。(二)公民表达权的含义1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9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6 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公民表达权的含义的界定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表达权只包含言论自由,即仅指口头发表意见的自由,不涵盖以其他形式发表意见的自由。例如有的学者认为, “表达自由实际上就是言论自由、说话自由。 ”1这种观点,是在狭义的层次上对表达权的理解。这种理解只在表达的内容仅限于“言论”时是正确的,然而在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使用就太过狭隘了。第二类观点认为表达权是通过口头、书面、出版、广播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或看法的自由。李怀德先生认为“表达自由是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的合称。是指公民有权通过口头、书面或音像设备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2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言论和表达自由是主要的公民权之一,其含义是指公民在任何问题上均有以口头、书面、出版、广播或其他方法发表意见或看法的自由。 ”日本有斐阁出版的法律小辞典解释表达权是通过言论或作品表明思想、主张、意思和感情的自由。这些观点保障了广大的表达权,却只是从表现形式上来解释表达权,对表达权的理解不够深入。第三类观点认为表达权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自由,即指出了表达权具有不受非法干涉和侵犯的性质。一些港台学者就是从这方面来揭示表达权的含义的。台湾学者林纪东认为:“表现自由指人民有表现其意思之自由,不受非法干扰而言。 ”3这里的表现自由即表达自由权。另一位台湾学者也指出“意见自由即人民得自由地发表意见,国家不得非法侵犯之意。 ”4香港学者朱国斌指出“表达自由是指公民有表达其意思的自由,而不应受其他外来因素之干扰。 ”5这样的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表达权不受非法干扰有利于公民通过合法的表达渠道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第四类观点将表达权纳入法律框架下加以研究。他们认为表达权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认可和保障。杜承铭先生认为:“表达自由指公民享有的受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情感等内容而不受任何他人或组织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 ”6甄树青先生认为:“表达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媒介或方式表明、显示或公开传递思想、意见、观点、主张、情感、或信息、知识等内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主性状态。 ”7这是目1 郑保卫新闻立法刍议J 法学,1989, (12):12 李怀德论表达自由J现代法学,1988, (6):13 4 5 杜承铭论表达自由J中国法学,2001, (3):16 杜承铭论表达自由J中国法学,2001, (3):17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15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7 页前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观点。然而,这样表述表达权的概念不够全面,没有说明表达权的目的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表达权的含义解释有的过于狭窄,有的理解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笔者认为,公民表达权是指公民在宪法、法律的规定、认可和保障的前提下,为了实现自身的某种正当目的,如思想交流、表达感情、实现利益要求等,通过各种信息交流工具和社会性活动等方式公开发表、传递、接受、持有某些思想、意见、情感、主张等内容而不受他人、社会组织非法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主性状态。这一概念包括三个要素:1公民表达权的主体。其主体是公民,也包括公民的延伸社会组织。公民是持有一国国籍的个人,是国家的基础,因而应该成为表达权的主体。社会组织则是一定数量的公民,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利益要求而长期或临时聚集起来形成的。它是公民个人的聚合和延伸。公民参加社会组织,就是为了使相对弱小的个人联合起来,形成能与多数展开竞争的力量,通过社会组织实现利益表达,所以社会组织也是公民表达权的主体。国家机关在广义上也是社会组织,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职时却不享有表达权。因为他们行使的是公权利,而不是权利。2公民表达权的外在形式。其外在形式是合法的表达方式和行为。表达行为是指各种发表、传递、接受和持有思想、意见等的社会性活动。表达方式是指各种信息交流工具和媒介,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请愿和信访等。公民行使表达权时的行为和方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3公民表达权的内容。其内容是公民自主的发表、传递、接受、持有的言论、思想、主张、意见和主张等。具体包括: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艺术表现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请愿和信访等。它的内容是广泛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三)公民表达权的特征前文对公民表达权的称谓、含义进行了论述,但这还不足以让人了解它的内涵。要充分理解公民表达权的内涵,还有必要对其特征进行论述。公民表达权在运行过程中呈 现出如下特征:1自主性公民表达权的自主性即非强迫性,是指公民在法律确认和保障的条件下,可以自由的表达、传播主观意愿、观点和信息等,而不受他人的非法干预、强迫、约束和制裁。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8 页它意味着:公民可以自主的表达、接受、持有和传播内心的思想观点、主张等;公民完全自愿选择表达的方式;公民也有不表达自己观点、想法的自由,不被强迫承认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观点、主张的自由,即公民享有沉默权。沉默权是公民表达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公民表达权自主性的表现。因为沉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表达,它往往反映出沉默者对某观点、看法的不满。只不过其表达是通过沉默的方式而已。1943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曾依据美国宪法的言论自由条款,作出“国家不得强迫人民说明其内心意见”的判决结论。在 1977 年的阿布德案(Abood V. Detroit Board of Education)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声明,各州不得要求个人表达或支持其所不赞同的观点。这些表明了人们对沉默权的尊重和支持。在现代司法活动中普遍遵从的“犯罪嫌疑人不得自证其罪”的原则也是对沉默权的肯定。2公开性公民表达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开性。一方面,一种思想、观点、主张之所以属于表达权的内容就是因为公民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将自己对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的看法、意见等公开出来,让别人知晓。可是,如果思想、观点等不公开表现,而是蕴藏于内心的意识,他人不得而知,则不属于表达权的内容,而是属于思想自由或隐私权之列。如个人通信、内心信仰、日记等。另一方面,受众知晓了表达主体所表达的内容,才使得表达主体的目的(如交流、传播思想;反映意见;满足利益要求等)成为可能。正如一学者曾表述的那样:“言论自由的特点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如若在空谷僻野个人高谈阔论,或在密室私宅个人呢喃自语,都不应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 ”13目的性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们做出任何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公民行使表达权同样具有一定的目的,而且目的很明确,就是表达观点、意见;传播知识、信息;抒发个人情感;满足个人利益要求或社会组织共同的利益要求等。如果表达权缺乏目的性,或者说表达非主体大脑有意控制支配,则不属于表达权的范围。例如,遐想者的喃喃自语;痴呆者的胡言乱语;沉睡者的梦中呓语;婴幼儿的呀呀学语等。虽然使用了语言,但我们很难将其视为在运用表达权。4多样性1 张金华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93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9 页公民表达权的内容和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表达权意味着公民可以就法律未明文禁止的任何问题,利用任何法律所未明文禁止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交流传播信息等。其方式或途径包括:交谈、辩论、演讲、阅读、写作、报道、出版、印刷、展览、表演、网络、集会、游行等。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历史、学术等极其广泛的领域。总之,凡是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口头、书面、行为所能表现的一切形式来表达都是被允许的。而且,表达权的内容和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5限制性孟德斯鸠曾说过:自由就是做一切法律许可的事的权利。表达权决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它作为一种社会权利,和其它任何权利一样,并不是无限制的,而要受到法律的合理约束。马克思有句名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表达权作为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在赋予公民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行使权利时必须承担的义务。我国宪法第 51 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关于如何限制表达权,从现代世界各国的有关理论与实践来分析,主要有以下限制性原则1:(1)禁止事先限制原则禁止事先限制原则,又称禁止事先约束原则、禁止事先抑制原则等,是指在演讲稿、图书、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表达活动发表、出版、发行、播放之前,不允许公权力对其加以限制。禁止事先限制原则在民主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最基本的限制公权力侵犯表达权的原则,对保障表达权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原则并非是绝的,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对表达进行的事先限制不应被视为违宪。第一,在军事基地进行的表达需经军事管理机关事先批准。第二,政府有权对情报人员或者前情报人员的表达进行事先限制。(2)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是表达权诉讼史上最为著名的司法原则。这一原则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在 1919 年的 Schenck v. United States (249 U.S.47)案中首次提出的。这一原则意味着:如果公民的表达不具有明显而即刻的危险,政府就应予以1 徐云龙论表达自由的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0716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10 页保护;如果相反,政府就应给予表达者以制裁。(3)特别权衡原则特别权衡原则,亦称利益衡量原则,是在判断某项限制表达权的立法是否违宪时经常使用的原理和准则。它通过比较表达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同限制表达权所获得的社会利益在具体案件中的大小,来决定在该案件中限制表达权的立法是否违宪。这一原则的适用,一般发生在公益与私利不可兼顾,法律无法同时收获保障表达权和维护公共福社两种利益的情形下。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必须衡量两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孰轻孰重,并在鱼与熊掌之间作出选择。限制公民表达权的滥用是为了更有效的保障公民表达权的实施,而为了有效保障公民表达权就必须限制表达权的滥用。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11 页三、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第一部分对公民表达权的历史发展分析,我们知道公民表达权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权利。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表达权的传播和交流。因此,有必要研究它对我们社会的规范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公民表达权的规范意义这里的规范意义是指公民表达权的理论意义。表达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它对人类来说为什么是必需的?下面将从它对自由和民主的价值两方面来展开。1是自由的必要延伸从法律层面上说,自由就是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在民主制度下,公民享有许多自由权利,这些自由权利共同构成公民的自由体系。公民表达权是这一自由体系的必要延伸。首先,由于公民表达权是自由权利体系中的一种,它得到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自由体系的实现。如果公民表达权得不到实现,那么自由就得不到全面保障,是残缺不全的。其次,公民表达权对自由这个整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其他自由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公民表达权,整个公民自由体系就难以建立和维持,其他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自由的一种形式制约着另一种形式,正像身体的一部分制约着另一部分一样。只要某一种自由成问题,那么,整个自由都成问题。1杰斐逊也认为:离开了对新闻自由的保障,就无其他自由的保障可言。2再次,表达权可以实现弱势群体的自由。在社会生活中,相比之下,存在着强势利益集团和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平衡。而要打破这种不平衡状态就只有赋予公民表达的权利,让他们有参与政治,影响决策,从而实现弱势群体的自由。1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02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1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12 页2是民主发展的条件民主是一种实体,也是一种程序。从民主的程序意义上说, “所谓民主政治,就是全体公民广泛分享参与决策的机会,就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对政府决策过程的控制。 ”3公民表达权对民主的功能体现在:(1)保障公民表达权可以实现弱势群体的利益。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然而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什么体现出来?人民可以通过参与政治生活使自己的意志得以体现,更多的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合理的满足,这不失为一个可靠的标准。要实现弱势群体的利益,就需要有表达权,通过表达权来协调强势和弱势之间的利益关系。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在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中找到论证。托克维尔认为,在民主国家中,公民是孤立的,软弱的,所以需要就某种政治目的而结成社团。 “人们之所以要结社,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少数者的利益,是为了以联合显示并增强自己的力量,更好地与多数展开竞争。 ”1而报刊能为结社提供重要保障。(2)表达权具有强有力的监督功能。公民表达权是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手段。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效弥补权力机构内部监督的不足。在很多时候,某一权力机构对另一权力机构行使监督职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所为的,而这种监督作用的发挥往往得益于新闻媒体和公民。如我国“广西南丹矿难案” ,发生矿难后有 82 人死亡,但当地政府欺上瞒下,人民网等媒体记者冒着被黑社会威胁的危险,将真相公开,于是才引出了矿难背后的官员腐败案。其次,保证和促进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在有表达权的社会里,人们对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可以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这种舆论压力可以对权力滥用行为起到一定的制约和遏制作用。托克维尔曾说:再没有比民主的国家更需要用结社的自由去防止政党或大人物的专权了。2可见表达权对监督权力,防止专权的重要性。(二)公民表达权的现实意义前面讨论了公民表达权对自由、民主的意义。下面将论述它对我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意义。1公民表达权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 刘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J理论与当代,2007, (12):21 (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卷)M 胡万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22 凯迪社区民主启蒙论三言两语话民主(上) ,/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1&ID=838960,2008 年 4 月 20 日链接 贵州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第 13 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反过来,公民表达权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体表现在:(1)有利用实现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指公民按照民主的程序和原则选择能代表自己意志和利益的代表组成政府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选举手段选取代表自己意愿的代表,让民众间接或直接的参政,达到自己做国家主人的目的。民主的选举离不开公民表达权:首先,公民必须了解候选人的信息,如人品、能力、资历、政见等,才能决定投票意向。否则,选举就不能实现它的真正目的。而要掌握这些信息就必须借助表达权。其中,新闻自由的功能尤为巨大。大众媒体利用新闻自由,可以调查、报道候选人的背景、业绩等情况。其次,候选人拥有表达权,使其得以利用新闻媒体、传单、演讲等多种形式来“推销”自己,从而使选民能在广泛、深入认识候选人的基础上选出能真正代表民意实现民意的代表。(2)有利于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基本的要求,即按照科学的程序来进行决策。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步骤,如确定目标、拟定或设计方案、评估抉择方案、完善方案等,每一个步骤都与表达权密切相关。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如果不充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恐怕从确定目标开始就要犯错误。要拟定或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没有方方面面充分地发表意见是难以保障的。抉择和完善方案同样如此。而闭目塞听、独断专行很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54试论公民表达权的内涵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6617745.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