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4页/共29页)
编号:2662041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98.67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11-25
上传人:qq77****057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李**(实名认证)
江苏
IP属地:江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55
我国
农民工
政治
参与
- 资源描述:
-
55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55,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
- 内容简介:
-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 学 院: 法 学 院 专 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 级: 2004级 学 号: Pb0404681043 学生姓名: 冯 安 炯 指导教师: 彭 卫 战 2008 年 5 月31 日文献综述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家园涌向城市,由此以后,这一庞大群体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从政治学、政治参与角度深入研究的成果为数不多。一、国内研究现状 综观近几年来有关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看到该问题已逐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从2005 年以来,论著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认识也在逐步加深,这必将为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指导;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研究总体上还不够深入,研究时间不长,从收集的资料来看,专门论述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的有关论文数量不多;其次,研究视角比较狭窄,实证性研究偏多而理论性研究偏少,研究的国际视野和经验借鉴明显不足。比如郑传贵的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邵德兴的当前城市外来人口政治参与的若干难点分析, 在朱光磊和赫广义的农民工意见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谢军,陈琳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几点思考,廖艺萍的刍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视角等都具有这种问题。而在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上多数都是参照蒲岛郁夫的政治参与一书;(一) 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含义方面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民主社会中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农民工政治参与就是指:农民工通过选举、参加村民会议、职工代表大会以及依法进行抗争等合法途径和方式,对流出地农村社区、居住地社区或单位的政治运作、政治决策、政治结果的关心、利益表达和施加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向孙中民的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农民工政治参与模式的变迁,何晓红,黄朝阳的村民自治与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分析,王莹喆的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态度分析,冯晓阳的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的思考等就是持这类观点,而在这些论文中他们忽略农民工群体对于政治参与的效能与成本的分析,没有人愿意做无谓的政治参与,也没有人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还关注政治权利的实现。(二) 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的边缘化、政治参与的非制度化、参与态度的两极化等。比如向蔡华杰的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的透析,尚九宾的概念与方法: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反思,王金水的构建和谐社会中维护农民工政治权益途径探究,何晓红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四个进路,李强所著的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等就是持这类观点,我想虽然当前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还有很多问题。但是,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忽视,像农民工群体的政治热情得到提高,政治素质有所增强,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开始向制度性参与转变,他们在呼吁政治权利实现的同时,表达的方式也更趋向于合理化、合法化、有序化、理性化。这些可喜的转变我想应该在我们研究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中有所体现。三、农民工政治参与缺失的成因分析 在制度方面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选举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而在政策法律方面,首先,是城市“内输入型”政府决策体制使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受到阻碍。其次,是城市化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外来人口政策的制定,并对城市外来人口政治参与产生消极后果。最后,是资源短缺与人口过剩的双重压力,使城市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面临公共资源瓶颈的制约,某些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地方利益的需要,对外来民工实行限制性政策,使已经存在的社会排斥合法化,导致城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在利益表达及信息传递方面,主要是由于利益表达机制缺失和信息渠道不畅造成的。比如王维和朱强的关于农民工研究综述,周潇和夏雪的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王维和朱强的和谐社会条件下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分析,马德龙的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分析,沈良华的流动人口异地参选制度探悉等就有所体现。但是,这些论文却没有提到造成这种结果也有政府、企业、社会等方面的责任。可是,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政府、社会、企业的参与,没有明确他们在提高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过程的责任,我们想要完成好、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不可想象的。 四、在解决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的对策方面 主要有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选举法;完善制度建设,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拓宽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等一系列解决措施。比如像刘红云和张晓亮的论多元视角下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的制度化建设,艾丽颖、申菁菁,孟拥国合著的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状况,张锐的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彭向刚和袁明旭的论转型时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与社会公正,刘婷的农民工城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郭昌盛的中国农民工的公民权利状况等。在这些著作中提出的对策方面,多数是宏观上的,对于真正解决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并不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也就是说他们更倾向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多数学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主要是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没有深入到农民工群体中去,就想当然的认为农民工群体有什么样的需求。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而农民工群体在当代社会最需要什么?应该得到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提出的解决措施才有肯能具有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热情。我认为农民工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的解决除了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农民工政治素质的提高外,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政治参与的效能,也就是他们政治参与真的能维护他们的政治权利吗?又又多少人真正觉得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政治经济的成功转型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他们参与之后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只有把政治参与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政治参与成为他们改变自己生活环境的一种有效的渠道,让政治参与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和水平都会得到提高的。二、研究现状评价 近年来所取得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我认为在这些众多的科研成果中有两点不足:一是研究的偏向性;二是管理措施、实施对策和政策建议的欠操作性。我认为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综合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都是从农民工流动原因及其对农村造成的影响和农民工的流向上研究农民工问题的。事实上,农民工对城市造成的冲击也是极大的,然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从城市学角度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成果却是太少。其次,关于管理措施、实施对策和政策建议的应用操作性不足问题,每一项措施、对策、建议都是那么美好,但具体实施和操作起来,总是感觉苍白无力,往往是原则的、抽象的概念多,具体的政策、措施、办法偏少。三、亟待研究的问题 1.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将从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向关注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的实现方面转变。2.在农民工政治权利的实现又将以其中的政治参与为重点,特别是其中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实现问题。3.在研究方法上,将会从宏观向微观转变,提出的解决措施将会更具有操作性,而不是一些大而化之的话语。4.在对农民工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上我们更应该注意政治参与意识方面的研究,因为只是政治参与意识和效能的增强,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而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公民政治、民主政治。5.希望能有更多的政治学者参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高对农民工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水平,为农民工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的解决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表格资料(1)课题申报审批表(2)任务书(3)开题报告(4)周进展记录(5)中期检查表(6)答辩记录(7)成绩评定表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 学 院: 法 学 院 专 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 级: 2004级 学 号: Pb0404681043 学生姓名: 冯 安 炯 指导教师: 彭 卫 战 2008年 5 月 31 日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课题申报审批表(2008 届)学院(盖章):法学院指导教师姓名彭卫战职 称讲师课 题 名 称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课 题 类 型课 题 来 源*说明: 论文设计科研真题生产或 社会实际导师 选题其它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生班级2004级预计完成课题周数12毕业实习地点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人民政府毕业论文 (设计)地点贵州大学1课题基本内容及要求主要内容:1、 政治参与的概述二、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征三、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四、改善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对策 要求: 选题符合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专业要求;所选题目具有一定的深度,先进性和创新性;字数控制在10000-15000字;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综述要参考不少于15篇能反映当前主流思想的文献,内容要与论文主题相切合。论文关键词一般为3-5个,摘要以300到500字为宜,外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对应;论文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洁通顺,能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探讨。2题目特点(表现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上、表现在结合省情方面、表现在采用先进技术方面、表现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上) (1)本课题属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政治学方向,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2)该选题,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该论文将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相依托,系统分析与重点分析相呼应的方法。 (4)该论文的写作,将有助于培养该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3此题目往届是否做过?若已做过,写明做过几次,本届有何新的要求?该论文没有做过。4题目的难易程度、工作量(论文字数或说明书字数、图纸数量),以及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何要求等 (1)该篇论文中等偏难,论文字数为:10000字到15000字 (2)知识要求:能结合政治学的专业知识,联系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的实际,在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一系列的方法来阐述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 (3)技能要求:熟练地运用电脑打字、编辑文档。5 完成本题目的条件是否满足?若不满足,如何解决?(含上机时数)完成本题目的条件基本满足。解决办法: (1)利用贵州大学图书馆相关图书和文献资料 (2)利用贵州省图书馆和贵阳市各大书店相关图书资料 (3)利用网上资源、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CNKI、超星电子图书 (4)部分公共网、专业网如中国政治学网、中国选举网等资料6系(教研室)审查意见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同意下发任务书。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7学院毕业 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注:1、若题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请在“说明”处填写科研项目名称;若来源于生产/社会实际,请写明题目来源单位;2、每人一份(各单位可根据情况确定一式几份)。3、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学生信息学号Pb0404681018学院法学院班级姓名冯安炯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2004级教师信息姓名彭卫战职称讲师学历硕士任务书 发出时间2008年1月10日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2008年3月3日2008年 5月 30 日 共需周数12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主要内容:一、政治参与的概述二、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征三、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四、改善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对策 主要要求: 选题符合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专业要求;所选题目具有一定的深度,先进性和创新性;字数控制在10000-15000字;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综述要参考不少于15篇能反映当前主流思想的文献,内容要与论文主题相切合。论文关键词一般为3-5个,摘要以300到500字为宜,外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对应;论文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洁通顺,能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探讨。预期目标: 对本专业所学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把握,并能够应用新的知识和其它学科知识,对我国农民工政治权利的现状、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在2008年3月3日2008年5月29日之间,能够较好的完成一篇1000015000字的质量较好的毕业论文。计划进程:1.2008.3.32008.3.9 联系指导老师,收集相关资料;2.2008.3.102008.3.23 了解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撰写文献综述;3.2008.3.242008.3.30填写开题报告表,准备开题,参加开题报告会;4.2008.3.312008.4.19进一步梳理文献,补充参考文献,写出论文第一稿;5.2008.4.202008.5.10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写出论文第二稿;6.2008.5.112008.5.24再次对论文进行修改,写出论文第三稿;7.2008.5.252008.5.28再次校对并装订论文,准备答辩;8.2008.6月下旬,论文答辩。主要参考文献:1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7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8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王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9丁伟峰,顾飞,何川.论农民政治权利的维护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0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J.理论前沿,2003(5).11陈锡文.指出要尊重农民工的公民权利J.中国青年报,2003,3(10).12邵德兴.当前城市外来人口政治参与的若干难点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4).13朱光磊,赫广义.农民工意见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4谢军,陈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几点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3).15王艳.城市农民工的政治现状及出路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11).16廖艺萍.刍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视角J.改革研究理论导刊,2006(11).17孙中民.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农民工政治参与模式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7(4).18何晓红,黄朝阳.村民自治与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分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7,28(9).19王莹喆.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态度分析J.沈阳干部学刊,2006,8(4).20叶礼群.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缺失的分析与对策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21冯晓阳.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的思考J.河北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22蔡华杰.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的透析J.社科纵横,2006,21(4).23尚九宾.概念与方法: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24王金水.构建和谐社会中维护农民工政治权益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07(6).25王维,朱强.关于农民工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6,35(9).26何晓红.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四个进路J.求索,2006(6).27周潇,夏雪.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28王维,朱强.和谐社会条件下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29马德龙.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分析J.研究生法学,2007(1).30黄秀玲.困境与出路:农民工政治参与探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6).31沈良华.流动人口异地参选制度探悉J.法制与社会,2008(1).32刘红云,张晓亮.论多元视角下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的制度化建设J.理论观察,2007(4).33艾丽颖,申菁菁,孟拥国.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状况J.沈阳大学学报,2006,18(3).34张锐.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J.甘肃理论学刊,1995(4).35彭向刚,袁明旭.论转型时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与社会公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1).36刘婷.农民工城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4).37广东将实行城乡统一户籍制N.南方日报,2005.6.28.38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N.39郭昌盛.中国农民工的公民权利状况(二)DB/EB.().40李桃,王志刚.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06(10).注: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 贵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设计)名称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论文(设计) 来源导师选题论文(设计)类型A指导教师彭卫战学生姓名冯安炯学号Pb0404681018班级2004级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希望能结合政治学专业所学的知识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并对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的解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希望能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研究意义: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秩序的稳定、公民政治权利和民主政治的实现。而研究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问题,有助于人们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加强农民工自身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 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现状: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家园涌向城市,由此以后,这一庞大群体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从政治学、政治参与角度深入研究的成果为数不多,从2005年到现在专门论述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的论文还不足25篇。综观近几年来有关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看到该问题已逐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从2005 年以来,论著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认识也在逐步加深,这必将为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指导;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研究总体上还不够深入,研究时间不长,从收集的资料来看,专门论述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的有关论文数量不多;其次,研究视角比较狭窄,实证性研究偏多而理论性研究偏少,研究的国际视野和经验借鉴明显不足。比如郑传贵的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邵德兴的当前城市外来人口政治参与的若干难点分析, 在朱光磊和赫广义的农民工意见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谢军,陈琳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几点思考,廖艺萍的刍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视角等都具有这种问题。而在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上多数都是参照蒲岛郁夫的政治参与一书;在关于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原因分析中,都集中在政治体制方面和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素质方面,还有就是农民工群体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导致他们的政治参与受到阻碍。比如向孙中民的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农民工政治参与模式的变迁,何晓红,黄朝阳的村民自治与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分析,王莹喆的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态度分析,冯晓阳的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的思考等就是持这类观点。在解决措施上集中在制度改革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素质上,还有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上。对于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成本考虑得较少。比如向蔡华杰的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的透析,尚九宾的概念与方法: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反思,王金水的构建和谐社会中维护农民工政治权益途径探究,何晓红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四个进路,李强所著的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等。发展趋势: 1.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将从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向关注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的实现方面转变。 2.在农民工政治权利的实现又将以其中的政治参与为重点,特别是其中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实现问题。 3.在研究方法上,将会从宏观向微观转变,提出的解决措施将会更具有操作性,而不是一些大而化之的话语。 3、 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一、政治参与的含义、方式、类型和作用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 (三)政治参与的类型 (四)政治参与的作用二、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征 (一)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1.乡村:制度性参与虚置 2.城市:非制度性参与扩张 (二)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特征1.政治参与边缘化2.政治冷漠与政治渴求并存3.政治参与目标认识模糊4.政治信任程度不高5.从非制度化参与向制度化参与转变三、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参与成本方面的因素 (二)政治参与制度方面的因素 (三)政治参与渠道方面的因素 (四)政治参与知情权方面的因素 (五)农民工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四、改善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对策 (一)政府应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提供物质保障和动力 (二)改革户籍制度,扫清制度障碍 (三)拓展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 1.建立保障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体系 2.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3.整合政策和统一政策规定,破除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政策屏障 (四)加强信息传递,保障农民工知情权 (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素质,降低非制度参与程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怎样解决当前农民工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基本思路主要有: (1)文献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 (2)将所收集的资料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整理。 (3)结合选题对整理资料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 (4)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5)总结。主要方法: 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具体方法包括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研究方法等。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所需具备的工作条件:图书馆、电脑。解决办法: (1)利用贵州大学图书馆相关图书和文献资料。 (2)利用贵州省图书馆和贵阳市各大书店相关图书资料。 (3)利用网上资源、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CNKI、超星电子图书。 (4)部分公共网、专业网如中国政治学网、中国选举网等资料。5、 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1.2008.3.32008.3.9 联系指导老师,收集相关资料;2.2008.3.102008.3.23 了解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撰写文献综述;3.2008.3.242008.3.30填写开题报告表,准备开题,参加开题报告会;4.2008.3.312008.4.19进一步梳理文献,补充参考文献,写出论文第一稿;5.2008.4.202008.5.10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写出论文第二稿;6.2008.5.112008.5.24再次对论文进行修改,写出论文第三稿;7.2008.5.252008.5.28再次校对并装订论文,准备答辩;8.2008.6月下旬,论文答辩。6、 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7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8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王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9丁伟峰,顾飞,何川.论农民政治权利的维护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0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J.理论前沿,2003(5).11陈锡文.指出要尊重农民工的公民权利J.中国青年报,2003,3(10).12邵德兴.当前城市外来人口政治参与的若干难点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4).13朱光磊,赫广义.农民工意见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4谢军,陈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几点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3).15王艳.城市农民工的政治现状及出路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11).16廖艺萍.刍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视角J.改革研究理论导刊,2006(11).17孙中民.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农民工政治参与模式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7(4).18何晓红,黄朝阳.村民自治与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分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7,28(9).19王莹喆.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态度分析J.沈阳干部学刊,2006,8(4).20叶礼群.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缺失的分析与对策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21冯晓阳.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的思考J.河北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22蔡华杰.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的透析J.社科纵横,2006,21(4).23尚九宾.概念与方法: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24王金水.构建和谐社会中维护农民工政治权益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07(6).25王维,朱强.关于农民工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6,35(9).26何晓红.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四个进路J.求索,2006(6).27周潇,夏雪.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28王维,朱强.和谐社会条件下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29马德龙.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分析J.研究生法学,2007(1).30黄秀玲.困境与出路:农民工政治参与探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6).31沈良华.流动人口异地参选制度探悉J.法制与社会,2008(1).32刘红云,张晓亮.论多元视角下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的制度化建设J.理论观察,2007(4).33艾丽颖,申菁菁,孟拥国.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状况J.沈阳大学学报,2006,18(3).34张锐.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J.甘肃理论学刊,1995(4).35彭向刚,袁明旭.论转型时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与社会公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1).36刘婷.农民工城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4).37广东将实行城乡统一户籍制N.南方日报,2005.6.28.38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N.39郭昌盛.中国农民工的公民权利状况(二)DB/EB.().40李桃,王志刚.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06(10).指导师意见和建议: 本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生对研究现状具有一定的把握,论文设计思路合理,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说明:1、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设计等; 2、论文(设计)来源:指来源于科研项目、生产/社会实际、教师选题或其他(学生自拟)等;3、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冯安炯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彭卫战学号Pb0404681018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第1 周进展情况记录: 联系指导老师,听指导老师讲解题目要求、注意事项,并推荐阅读我国学者对农民工政治权利研究的主要书目。到图书馆搜集借阅相关的书目,利用网上资源搜集文献资料。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请阅读一下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和草拟出论文大纲。方江山的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张敏杰的中国弱势群体研究,李强的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王浦劬的政治学基础,蒲岛郁夫的政治参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的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第 2 周进展情况记录: 开始有计划的阅读与论文题目相关的书目,整理搜集的文献资料,做读书笔记。构思论文的篇幅和格式,文章内容的安排,论文题目在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草拟论文的大纲。阅读的专著书目有:方江山的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杨光斌的政治学导论,张敏杰的中国弱势群体研究,李强的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王浦劬的政治学基础,蒲岛郁夫的政治参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的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阅读最新有关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的论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准备文献综述的撰写。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冯安炯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彭卫战学号Pb0404681018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第 3 周进展情况记录: 阅读丁伟峰,顾飞,何川的论农民政治权利的维护,郑传贵的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陈锡文的指出要尊重农民工的公民权利,邵德兴的当前城市外来人口政治参与的若干难点分析,朱光磊,赫广义的农民工意见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谢军,陈琳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的几点思考,王艳的城市农民工的政治现状及出路分析,廖艺萍的刍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视角,孙中民的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农民工政治参与模式的变迁,何晓红,黄朝阳的村民自治与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分析,王莹喆的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态度分析,叶礼群的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缺失的分析与对策思考,冯晓阳的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的思考,蔡华杰的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的透析,尚九宾的概念与方法: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反思等论文。开始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和填充开题报告的相关表格。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思考论文写作的入手点,准备开题方面的工作。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第 4 周进展情况记录:完善开题报告表格的相关内容,参加开题报告会,听取指导老师对开题报告的修改意见。对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思考并再次对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修改,最后得到老师的同意,确定开题。指导教师检查意见:依据开题报告的内容,开始完成论文的写作工作,并追阅何晓红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四个进路,周潇,夏雪的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王维,朱强的和谐社会条件下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分析,马德龙的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分析,黄秀玲的困境与出路:农民工政治参与探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论文。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冯安炯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彭卫战学号Pb0404681018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第 5 周进展情况记录: 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追加阅读文献。有何晓红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四个进路,周潇,夏雪的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王维,朱强的和谐社会条件下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分析,马德龙的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分析,黄秀玲的困境与出路:农民工政治参与探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论文。开始写作论文的引言和第一部分。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完成论文的一、二部分,交给指导老师审查。并着手准备最后两部分的内容。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第 6 周进展情况记录:完成论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提交指导老师检查,并开着手第三、第四部分的内容。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修改一、二部分的内容,注意其中的错别字和语法问题,并尽快完成最后两部分的内容。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冯安炯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彭卫战学号Pb0404681018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第 7 周进展情况记录:思考老师提出的意见并修改第一、第二部分,完成论文第三、第四部分的写作,编排打印论文初稿。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在论文初稿完成的情况下,注意核对文章的错字、标点、语法等问题。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第 8 周进展情况记录: 完成论文摘要,整理论文版面,初步核对错字、标点和语法。打印初稿并提交指导老师,请指导老师检查后提出修改意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调整论文结构,完善和充实初稿内容,并将英文摘要写出。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冯安炯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彭卫战学号Pb0404681018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第 9 周进展情况记录: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完善和充实论文初稿的内容,确定论文第二稿,并翻译出英文摘要,再次提交指导老师检查。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注意英文摘要中的大小写和语法错误。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第10 周进展情况记录:在指导老师细心的检查下,完成论文的第三稿。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注意论文格式,并仔细校正论文中的语法、标点、错别字等问题。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冯安炯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彭卫战学号Pb0404681018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第 11周进展情况记录:仔细修改论文的格式部分,严格依据学校规定完成论文,并与同学互换修改。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仔细阅读论文,并推敲论文中的语言描述,遵照贵州大学论文设计的要求规范论文。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第12 周进展情况记录:在指导老师细心的检查下,完成论文的第三稿。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同意定稿,注意论文答辩的要求及事项。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所属学院:法学院 填表时间:2008年 5月 10 日学生姓名冯安炯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学号Pb0404681018彭卫战教授副教授讲师其他(具体职称)专业及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04级题目名称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指导教师意见学生学习态度认真比较认真一般不够认真很不认真作业质量很好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工作进度超前完成完成计划基本完成落后计划没有进展 签字:检查小组意见指导教师工作态度责任心强比较强一般比较差很差 组长签字:学院意见 分管院长签字(盖章):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I页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 学 院: 法 学 院 专 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 级: 2004级 学 号: Pb0404681043 学生姓名: 冯 安 炯 指导教师: 彭 卫 战 2008 年 5 月31 日目 录摘 要ABSTRACT引 言11、 政治参与的概述2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2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2 (三)政治参与的类型3 (四)政治参与的作用3二、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征 5 (一)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5 1.乡村:制度性参与虚置6 2.城市:非制度性参与扩张7 (二)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特征8 1.政治参与边缘化 8 2.政治冷漠与政治渴求并存8 3.政治参与目标认识模糊9 4.政治信任程度不高10 5.从非制度化参与向制度化参与转变11三、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12 (一)政治参与制度方面的因素 12 (二)政治参与成本方面的因13 (三)政治参与渠道方面的因素13 (四)政治参与知情权方面的因素14 (五)农民工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15四、改善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对策16 (一)改革户籍制度,扫清制度障碍 16 (二)政府应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提供物质保障和动力16 (三)拓展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17 1.建立保障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体系172.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17 3.整合政策和统一政策规定,破除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政策屏障 18 (四)加强信息传递,保障农民工知情权18 (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素质,降低非制度参与程度18结 论20参考文献21致 谢 23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演进,农民工已经成为新兴的产业工人群体,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工人身份,让其享受均等的政治参与权已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居民长期隔阂的背景下,由于制度缺陷、政策失当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因素的交集,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长期处于边缘化困境。政治参与是农民工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维护其各项权益的重要保障。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制度的缺失等原因,导致了当前农民工政治参与陷入制度化参与虚置与非制度化参与激增的困境中;这一方面加大了社会的交易费用,降低了社会运行效能,另一方面,侵蚀着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研究的基础上,从制度理论创新的视角,提出应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生长的物质、制度、组织、社会及农民工内生能力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关键词:农民工 政治参与 非制度性参与 对策 A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bstract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migrant workers have become the emerging industrial working groups, to give them equal status of workers and enjoy the right to equal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of our country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trend.B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long estranged relat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which was caused by dual structure in China,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long been in a marginalized plight because of such factors as system defect,improper policy and migrant workers own quality.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the migrant workers exercise their democratic right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is to safeguard its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n important guarantee. As the special statu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system deficiencies and other reasons,cause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ruralmigrants has fell into in a difficult position in which the 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is set invain and the non-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is increasing sharply at present. On the one hand, this increases the transaction cost in the society and reduc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social oper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is erodes the valid found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influe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from the angle of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article puts foreword the system innovation such as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system, organization, society, in-born ability of ruralmigrants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pel the growth of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ruralmigrants. KeyWords:migrant workers;political participation;non-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counter measure引 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政治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当前的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工作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没有占全国人口近10%的农民工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政治学家米格代尔在农民政治与革命一书中认为:“农民没有完全进入主流社会制度,主要是由于他们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1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M,李玉琪、袁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5769。自农民工出现以后,他们一直未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他们不仅常遭受各种歧视而且其合法权益常遭侵犯,特别是其政治权利,而政治权利的重要体现方式是政治参与。平等、广泛、充分且深入的政治参与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精髓,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的形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它与一个社会的权力分配和政策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参与的状况反映着一个社会政治体系的内容和质量,是该社会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农民工的是一个数量庞大但又十分弱势的群体,是我国政治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我们考察公民政治参与时不可忽视的重要阶层,加强对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政治参与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政治参与的概述 (一)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亦称参与政治,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政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西方,政治参与这一概念的体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政治参与的含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政治参与是实际活动,它不包括政治方面的知识,对政治的关心以及政治的力度感等心里上的指数。2.所谓的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活动,不包括官僚、政治家和院外活动家作为职业进行的各种活动。3.仅仅限于旨在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4.只要是对政府决断施加影响的行为,无论其活动是否产生了实际效果,都将列入政治参与的范畴。5.除了依照自己的意志自主参加的活动外,受他人动员参加的活动也包含在政治参与之中。1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王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而国内学术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7.在杨光斌先生主编的政治学导论中将“政治参与”定义为: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即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法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 在政治学研究中,尽管对政治参与的界定不一,但对有关政治参与的具体方式却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蒲岛郁夫把这些方式归纳为五种:1.投票。投票是公民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政治活动。尽管这种活动还有很多缺点,但投票给政治家的压力颇大,结果也会影响到很多人,相对于其它活动代价较低。2.选举活动。3.地区活动。地区活动包括参加活动的公民活动和居民活动,为了解决地区问题,与他人合作搞政治运动4.个别接触。个别接触指的是为了本人和家族的利益接触官僚和资本家。5.暴力。4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1314.诺曼H尼和西德尼付巴把政治参与分为四种模式:1.投票。2.竞选活动。3.公民的主动接触。4.合作活动。1 诺曼H尼,西德尼付巴.政治参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0303.在实际研究中诺曼H尼和西德尼付巴并没有忽视第五种方式,即抗议和其它这类活动。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认为,公民卷入政治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者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般公民试图影响政策的制定。参与者的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1.利益表达小范围接触、非正式团体活动、正式团体活动。2.利益聚合在竞选中投票、在竞选中从事政党工作。3.政策制定参加公民投票、市镇会议、工人会议成员;二是国民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般公民与政策的实施有关。2 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政治学世界展望M,朱曾汶、林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6465.在具体研究中,他们还列举出了中国最重要的四种公民参政方式:1.国家机构里的正式参政工作,选举人大代表。2.参加群众运动。3.政治学习和讨论。4.参与基层单位的内部事务。3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政治学世界展望M,朱曾汶、林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94596. (三)政治参与的类型以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因素为标准,可以将政治参与划分为多种类型。1.从动力因素分析,以公民在政治参与中的动力是发自内心还是受诸外力为标准,参与类型可以划分为主动参与(内力),被动参与(外力、以公民个人为单位)和组织参与(外力、以利益集团中的个人为单位);2.从政治参与的结果分析,参与类型可以划分为消极参与(中性)、破坏性参与(恶性)和积极参与(良性);3.以公民政治参与与制度的关系为标准,参与类型可以划分为制度内参与(合法)、制度外参与(可能合法,也可能非法)、制度边缘参与(合理但不合法、合理但目前暂不合法、合理并可能在以后纳入合法体系)4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4.(四)政治参与的作用政治参与的作用和政治参与的内容一样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地矫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2.政治参与除了具有对政府进行约束的作用之外,作为教育公民的方式也很重要。可以说,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成长为更理想的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政治公民。3.政治参与反映出公民的意愿。当政府顺应民意。而且当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国家保持一体感时,其政治体制是稳定的。1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5.4.过多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容易干扰政府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二、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转移的一种称谓,他们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力群体,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现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达1.2亿左右,并且每年还在以500万的速度在增长。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始终是最缺乏保护、最容易遭受侵害、最为脆弱的群体。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政治权利的缺失,特别是政治参与权的缺失,这就让他们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失去了话语权。下面我简要分析一下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征。 (一)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 在我国,农民工是一个与乡村社会联系密切但又在逐渐与农业劳动者相分离的阶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的维权意识开始觉醒,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有很大的提高,政治素质也有所加强,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参与也开始向制度性、有序性、合法性方面转变。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加上现行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化,使农民工陷入了制度参与的虚置与非制度参与的扩张的困境之中。1乡村:制度性参与虚置 我国当前农民工制度化参与主要表现在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为特征的村民自治中。然而,农民工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远离农村的城市,户口却仍然在农村。空间的距离、利益关联的紧密性下降和自身的变化使得农民工对家乡的关注总的趋势是日益下降。实际上,大多数农民工并没有行使法律赋予的政治参与权。根据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显示,参加近一次村委会选举的只有19.3,而没有参加的占79.5。即使是参加选举的也只有52.4的人是亲自回村参加的,请别人代投的占15.9,函投的占14.5,通过其他方式投票的占11.75。1徐增阳,黄辉祥.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2:111116.可以说,法律赋予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处于虚置状态。 制度性参与虚置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1)利益相关度小,参与效能低,没有积极性。人们之所以参与政治,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更是如此。他们长期远离农村,村务已经基本与其利益不太相关。即使其通过选举等方式参与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生活,其效能也有限。由于其工作生活在城区,长期远离农村,对村务的知情权、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对干部的监督权等都缺乏可靠的保证,使其逐渐丧失了参与积极性。(2)信息传播不畅,知情权受阻,影响政治参与。信息是否通畅,是影响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与家乡保持比较通畅的联系,对家乡的村务信息非常了解,农民工才能参与家乡的基层民主选举。但是,由于时空阻隔,工作地点不确定,农民工很难获取村委会选举的详细信息,村委会也很难将有关信息传递给他们。因此农民工很可能因为不知情而不能行使自己的制度化参与权。即使有些农民工得知了村里举行选举,也由于信息不充分(对选举的细节所知有限)而放弃选举。(3)参与成本高,不愿参与。虽然农民工与乡村还存在利益关联,但是他们从参与村委会选举中获得的收益能否大于其为此付出的机会成本实在是值得怀疑的事情。选民从参选中获取的收益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存在收益,由于这种收益具有集体性、非即时性、抽象性等特点,使得农民工不愿付出与之相比更高额的往返路费、误工费等经济利益。因此,农民工往往是理性地放弃了乡村的政治参与权,即使参加,也多是采取委托投票或函投的方式参选。2.城市:非制度性参与扩张 城市是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然而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中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多数农民工都希望参加城市的管理,他们对城市中的政治参与具有较强烈的愿望。据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有69的农民工认为他们应该参加城市的管理。由于在城市工作生活中,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农民工对“是否同意在打工的地方急需一定的组织或机构来代表和维护外来人员的利益”这种说法的同意率接近80。1徐增阳,黄辉祥.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2:111116.然而,由于现阶段农民工在城市进行政治参与的现实却极不乐观。在69的认为应当参与城市管理的农民工中,有近2/3的没有参与过城市的管理。实际上,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和保障组织的缺位,使得农民工很难融入当地的政治生活,制度化参与处于缺位状态。然而农民工在实践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社会歧视、工资拖欠、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面临这些问题,在制度参与缺失的情况下,自身素质不够高的农民工往往寻求非理性的暴力性的方式。这样,非制度参与必然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并逐渐出现扩张的趋势。这种农民工群体的非制度化参与具有以下特点: (1)参与动机的“狭隘性”。农民工非制度化参与大多不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而往往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或在自身的利益受损后才进行的参与,因此其参与动机比较狭隘。在参与的形式上非制度化参与往往以农民工个人或家族为单位,缺乏组织力量,在面对政府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时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由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主体出于维护农民工个人和小团体的参与动机,因此在参与过程中导致其往往采取非正规甚至是非法的参与手段。 (2)参与手段的极端化与非理性。由于非制度化参与大多出于维护农民工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或权利的目的,同时农民工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法制观念淡薄,因此在参与过程中往往不够理性,情绪化比较严重,容易采取极端的手段,造成不良后果。同时,非制度化参与不通过正规的参与渠道,不遵守正式的参与规则,往往诉诸于非正规、非法或者暴力手段,这也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恶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3)参与过程的无序化和非组织化。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主体往往由农民工个人或其家族亲友势力组成,其参与行为不通过正常的参与机制进行,缺乏组织和制度规范,因此呈现无序化和非组织化的特点,而且在参与过程中也不能预期参与效果,导致其参与行为和参与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另外,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体系改革的成果还不足以使政治体系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达到能容纳农民工群体进行广泛政治参与的要求,这个时候,扩大化的无序政治参与更容易导致整个社会的政治不稳定,从而给我国的政治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参与效果差,政治效能感低。非制度化参与行为缺乏合法性,甚至往往是违法的,很难达到参与目的,参与效果很差,因此导致农民工的政治效能感也低。即使一些农民工通过特殊手段达到一时的目的,最终也往往会受到司法机关的追查和处理。同时对参与者来说,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社会矛盾也就并没有消除,而是越积越多,社会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从而给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威胁。 (二)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特征 1.政治参与边缘化 所谓政治参与边缘化,是指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状况,具体来说是指占农民工主体的大部分人很少参与或者根本没有参与过政治活动。根据徐增阳和黄辉祥两位学者对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显示,参加过最近一次村委会选举的有145人只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9.3%,而没有参加过的599人占79.5%。1徐增阳,黄辉祥.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2:111116.另据郑传贵先生对南昌市的调查也显示,高达81.7%的人自出来打工后就没有参加过村委会的投票、选举,只有15%的人参加过。2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不可忽视J.改革与发展,2005:7274.另据邓秀华2004年4月对长沙市439户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市的政治参与比例很低,参加过社区选举的只有26人,仅占5.9。村委会选举是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但农民工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比例也相当低,只有99人参加过家乡的最近一次村委会选举,仅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2.6。3邓秀华.湖南农民工政治参与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湖湘论坛,2005(6):3638.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2332.农民工在城里和村里参加选举的比例均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利分割欠明确。众多的农民工游离于民主政治之外。根据上述调查,大体上可以认为,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状况严重不足,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状态。就其原因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体制性的,也可以说是政治方面的因素。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长期存在,受户籍制度限制的农民工难以参与城市的政治活动。二是选举成本方面的,也可以说是经济方面的因素。目前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多数人都是为了养家活口,为了生存。因此,从经济方面考虑,在低收入的情况下,多数农民工不会支付高额成本而返乡参与政治活动。 2.政治冷漠与政治渴求并存 有关调查显示,有16%的农民工认为选举对自身来说不重要,他们很容易放弃;有高达40.1%的农民工说选举时自己不知道。因此,从选举这种农民工政治参与最常见的方式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其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农民工认为自己的政治参与行为影响不大,对政治参与关注不够,从而产生了政治冷漠感。其二,当然这也与当地政府的宣传力度不无关系。基层政权的宣传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农民工政治参与冷漠的原因之一。其三,是由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较弱。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与人们对参与的功效感有关。一般而言,政治效能感与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对选民而言,如果选民“所面临的选择没什么重大差异”以及“所作所为无足轻重,不能有效改变结果”,他们很容易放弃选举。这也是造成农民工政治冷漠的原因。 虽然政治冷漠的状况普遍存在,但农民工的政治渴求正日益呈现出逐渐发展的趋势。据徐增阳等人的调查显示,有69.3%的农民工认为他们应该参加城市的管理,这说明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希望通过参与当地政治生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维护自身的利益。究其原因,这种状况与国家的政策导向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关心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工资问题以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使农民工逐渐认识到,他们也应该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从而使其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得到了强化,希望通过自己与政治体系的接触来实现自身的利益。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种政治渴求在个别农民工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特别是那些个体创业成功的企业主,因为政府的方针和政策涉及到他们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的地位,所以这部分农民工更希望在当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有自己的发言权。 3.政治参与目标认识模糊 对政治参与目标的认识将影响到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参与政治。从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状况分析,在广大农民工心中,政治参与的目标是模糊的,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说没有把政治参与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政治参与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广大农民工心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徐增阳等人的调查显示,多达79.5%的农民工(郑传贵的调查显示为81.7%)自从出来打工后就没有参加过家乡最近一次村委会选举。1徐增阳,黄辉祥.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2:1519.宪法赋予的神圣权利就这样被大多数农民工轻易放弃了。当然,也有少数农民工委托家人投票,这从法律意义上来讲是合法的,但笔者认为,这从政治参与的实质性价值来说不是最佳方式,因为在对候选人没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不会很理想,当选人不一定就能够充分代表选举人的意愿,而且做出的选择往往渗透有被委托人的思想,这就不利于委托人真实意愿的充分表达,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工独立选举的独立性地位,更不能显现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目标性。另据笔者了解到,也有少数农民工亲自回家参与选举的,但这其中不乏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的政治参与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总而言之,就是功利性政治参与。究其原因是因为家族势力的影响,候选人是本家族的成员,他们希望通过投票来为家族谋利,这是完全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的。 还有一种情况,即使是参与选举,也是属于被动地参与,农民工本身并不清楚自己为何要参与选举,或者说通过自己的投票希望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目标。之所以造成农民工对政治参与的目标认识不够,我认为主要是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够而造成的。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他们的政治参与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因为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到了强化。 4.政治信任程度不高 这是相对于流入地的相关政府部门而言的。从现实生活来看,农民工的生活圈子在城市,自从他们进城务工开始便要接受当地相关部门的管理,便已经与当地政治系统发生了相互关系,一般而言,他们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都应在当地政治系统的主导下得以解决。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以最近几年关于农民工工资问题为例,许多媒体都曾报道过农民工因拿不到工资而选择跳楼自杀之类的事例。那么,他们宁愿选择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而不愿意向当地政府和法院诉求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这是对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的一种政治不信任。首先是当地相关部门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对于农民工而言,它们只是一种管理型的部门,而并非服务型部门。当然,随着党和政府执政方式和行政理念的改变,这种状况在近年来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个地方党和政府越来越关心农民工工资问题,并且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把农民工纳入到了当地的社会保障系统当中。其次,农民工虽生活在城市,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存在,他们很难和当地城市居民融为一体,他们都把自己当作是城市的一个“过客”。他们的社会地位也较低,与城市居民的接触很少,就更不用提与当地政治系统的主动接触了。在这种状况下,遇到问题以后,他们要么走极端的方式,要么寻求同乡的帮助,而不会诉求于政府和法院。相关的调查也显示只有17.7%和10.4%的农民工会请求政府和法院的帮助,而多数人会找同乡或熟人帮忙。当然,造成农民工对政府政治信任度低的原因与其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也不无关系。 5.从非制度性参与向制度性参与转变 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制度性参与与非制度性参与相比,显然具有更多的文明化、非暴力化、有序化、理性化等特征。随着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农民工群体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日益增多,加之农民工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农民工群体非常态政治参与模式开始减少出现了向制度化常态政治参与模式转换的新态势。主要表现为:1.参与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农民工群体逐渐形成了以有序参与替代无序参与的普遍意识和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化安排以及农民工在其运行中对其规则的体验,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有序参与必要性、合理性的认识。特别是随着国家和社会生活法制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工群体法制意识的增强,以有序参与为表征的理性政治参与模式正在初步形成。2.注重政治参与的实际效能。农民工群体政治参与一般不再追求形式主义的和造成短时轰动效应的参与模式。在参与渠道选择上考虑效能因素。选择何种渠道能最方便、最快捷和最有效地实现目标而不使自己的参与成为无效参与,在实践中许多农民工已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意识。在政治参与目标的确定上,那种一厢情愿地追求超越现实可能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已不受推崇,追求所能达到的基本满意状态则逐步成为共识,这显然是农民工政治参与理性化的一面。3.注重政治参与“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农民工在实践中也认识到政治参与本身也需要付出,即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的“投入”。这种投入既有参与者个人的投入,也有国家为保障参与权利、整合参与要求所需要的投入。就一般参与者而言,农民工更多地考虑的是个人“投入”与“产出”即参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比率。如果以“利益和正义”所标明的“产出”高于个人“投入”,参与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如果相反则可能被看成是无谓参与。农民工政治参与过程中重视“投入与产出”比率这也意味着农民工政治参与模式开始出现理性化的趋向。三、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农民工作为我国最庞大的边缘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是一群失语者,更为严重的是有时候他们连最基本的公民权都得不到保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政治参与制度方面的因素 邓小平认为,“制度是决定因素”,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8.“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成为从事的是非农产业,但是身份是农民,他们居住生活在城市,户口却在农村。他们是亦城亦乡,亦工亦农,非城非乡,非工非农的边缘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村民只能在自己户口所在地的村进行村委会选举,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这就给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农民工的特殊身份直接阻碍了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农民工在政治参与方面就产生了一个现实困境:一方面农民工离家远,几乎没人愿意为了参加原籍的选举投票而疲于奔波,他们基本上都放弃了原籍的政治参与权,另一方面,农民工务工城市又把他们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 1983年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中有这样的内容:“选民在选举期间临时在外地劳动、工作或者居住,不能回原选区参加选举的,经原居住地的选举委员会认可,可以书面委托有选举权的家属或者其他选民在原选区代为投票。选民实际上已经迁居外地但是没有转出户口的,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的证明后,可以在现居住地的选区参加选举。”但是,农民工离家远,收入低,几乎没人愿意为了参加工作所在地选举投票而花钱、花时间回原籍办理选民资格证明。他们对原籍的情况并不了解,即使委托他人投票选举也很盲目。于是,出现了农民工既没有参加原籍选举,又没有参加居住地选举的“真空”地带,“两不靠”使农民工成为被民主政治遗忘的一个群体。 显然,户籍制度羁绊了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而社会保障制度剥夺了农民工的国民社会保障权益,随之他们的政治参与权也就被架空。因此,社会体制的缺陷是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一大障碍。 由于以上一些具体制度上的缺陷以及在实践中的偏颇,势必严重影响和阻碍农民工有效地进入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发挥他们管理国家、当家做主的能动性。还由于制度化参与机制尚不健全,非制度化的参与(如农民利用一些节点或“敏感期”闹访、集访等)时有发生。这样,也势必会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只有消除这些弊端,完善体制,才会有高水平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的顺利发展。 (二)政治参与成本方面的因素 经济是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腾飞,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民主。美国的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成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自动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1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69.在农民工占大多数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人们关注政治的程度远不如关注温饱问题来得现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2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213.拉斯韦尔也曾指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89.从农民工流动的动机来看,农民外出本身就是利益比较的结果,即在城市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在城市的工作也确实满足了农民工的逐利动机。农民工本身的流动性强、流动范围广,只要能赚钱,什么活儿都揽、什么地方都去。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工作所在地政治的漠视和政治参与的冷淡。政治参与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才有可能。很难想象,一个衣食无着的人会积极地关心政治、参与政治。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必将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三)政治参与渠道方面的因素 农民工作为处于边缘状态的“边缘人”,他们既离开了土地,但又不能真正进入城市。首先,我国城市社会组织结构是封闭的。农民工被各种组织排斥在外,成为一个既缺乏保护也缺乏约束的社会群体。“他们已成为一个与市民和农民均不同质的群体,构成我国目前的第三元,”1张谋贵.城市农民工的阶级属性与权益保护J.改革与开放,2003(5):15.据调查农民工只有11.9%的人加入城市的各种组织。由于农民工不是城市居民身份,他们就没有资格在城市组建组织。国际规定民间组织是要挂靠在正式单位那里,否则是得不到批准的。其次是农民工的自发流动性特征就决定了他们进入城市后,在目前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的情况下,只有依靠血缘、地缘关系寻找工作和生活居住,通过“浙江村、”“新疆村、”“河南村”的农村生活的组织形式获得生存,这是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需要,也是他们无奈的农村家乡生活在城市的翻版。 在当前,我国流动人口总数已达2亿,而能够切实代表这一庞大群体的组织团体仍然没有出现,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都只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部分的代表着流动人口的利益。 我国长期实现限制性民间组织管理政策,各种非政府组织发展迟缓,导致社会利益结构组织化水平低下,社团组织的发展严重失衡,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缺少应有的组织支持,从而影响了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从农民工来说,则既没有现有组织资源可以利用,也无法建立起代表自己利益要求的自治组织、其政治参与要求很难得到有效的组织支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会弱势地位。原因是,我国城市现有制度结构中,各种群众性政治组织如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其政治控制功能多于利益代表功能,主要起我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政治“桥梁”和“纽带”作用,所具有的微弱的利益表达功能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城市市民利益的代言人,因而难以满足城市外来人口的政治参与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需要,在民间组织管理上一直实行严格的审批控制政策。国务院1998年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对新成立社会团体的资格条件就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如要求有业务主管部门批准,要求有活动资金、固定的住所和工作人员等等。这些限制性条件对于农民工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很难建立起代表自身利益要求的社团组织,即使建立了也很难维持,无法采取任何集体行动。如在温州,继民营企业家组建商会之后,2002年,瑞安市的外来打工者也曾建立过自己的自治组织“外来打工者协会”。但是很快就因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自行解散”了。 (四)政治参与知情权方面的因素 农民工参与家乡的选举,一方面由于时空阻隔,农民工很难获取村委会选举的详细信息。另一方面,农民工流动的不确定性使家乡的村级组织也很难将有关信息传递给他们。因此当家乡村里举行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他们很可能因为不知道情况而不能行使“自己选择当家人”的权利,即使有些外出村民知道举行选举,也由于信息不充分(对选举的细节所知有限)而放弃选举。在城市的选举中,即使让农民工参与,他们也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被选举人进行深入了解,更不能使自己参与基层社区的竞选了。 (五)农民工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 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也是阻碍其政治参与的因素。实践证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来看,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列宁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1列宁.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文化水平的落后使得农民工在掌握政治信息、利用参政渠道时遭到许多难以克服的技术上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农民工的参政能力和参政质量。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农民工的政治素质普遍不高,他们还缺乏应有的现代政治观念,还不能自觉彻底地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他们的利益还经常受到损害而不能得到有力的维护这反映在政治上是一部分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贫乏,不关心政治。农民工大多受自身素质的限制,维权意识低,很多农民工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懂得通过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更极少通过政治参与以提高其政治地位,进而维护其合法的政治权益。四、改善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对策 政治参与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从政治学角度分析,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不同政治形态中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政治参与水平取决于参与人的素质、客观的社会政治制度等多重因素。当前,制约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不成熟。因此,从政治参与决定因素的角度来寻求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方式是比较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是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走出边缘困境的可行途径。(一)改革户籍制度,扫清制度障碍 以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排斥性、歧视性制度安排,是阻碍农民工政治参与权利的关键所在。虽说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已经有所松动,但这种松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彻底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歧视性制度安排,才能将农民工从土地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让农民工享有与城里人同样的国民待遇即平等的政治民主权利,真正拥有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可以考虑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入制度,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办理入户手续,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要尽快加以研究,探索可行性的模式,尽快把农民工纳入保障体系中。以此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使农民工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彻底转换,消除农民工权益保护中的制度性障碍。 (二)政府应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提供物质保障和动力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作为边缘群体的农民工是没有经济能力来参与政治生活这种高昂的活动的。据调查农民工的工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1、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2、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从800元到30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3、薪资的发放有三种情况: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性发放,不过可以预支一些作为生活费;建筑行业一般分为两部分,每月发放一部分生活费,年末或工程结束时再发放另一部分;工厂以及服务业一般按月发放,但会扣留一定的保证金。1邵莹、邱红、王丽芸、王素琴.农民工收入问题调查报告J.2005.从上面的调查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农民工是一个收入偏低,而且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更有甚者,他们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能否得到还是一个未知数。政治参与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是不应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差别、身份问题而被区别对待的。我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政府和社会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和社会应降低农民工群体政治参与的成本,将它控制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最好是在他们收入水平的1%到3%之内。其次,政府应加强对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打击力度,确保他们劳有所得,最好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他们的工资不被拖欠。最后,政府应在企业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度的提高农民工的工资,让他们的付出和收入成正比。 (三)拓展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 1.建立保障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体系 法律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措施,也是法治国家的要求。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利是一种宪法保护的权利,我国宪法有明确的规定应该保护,但是,由于法律执行和实现与法律条文的差距,加之法律执行环境不很理想和法律具体规定存在某些漏洞,所以造成了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化。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保障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权利也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立法部门应该修订有关法规,为农民工参与城市政治生活开辟途径。 用法律保障农民工能够有条件地参与城市社区选举和人大代表选举。 2.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让农民工获得政治信任感和认同感,是实现农民工政治参与权利的“突破口”。当前,农民工之所以会成为弱势群体,关键在于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饿着肚子要民主,是不现实的。农民工只有在法律法规及相关组织的“保护伞”下衣食无忧,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行使自己的政治民主权利。为此,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由此不断增强农民工的政治效能感,促使广大农民工自觉实践其政治参与权利。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积极发展农民工自组织。比如组织农民工工会是个可行的建议,今年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