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我国民事自认制度的完善吕晓刚(政法学院,法学,2004级一班,041210035)摘要:自认制度因其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增加诉讼效益并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对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然而,我国的民事自认制度还存在理论研究落后与片面,立法规定匮乏与矛盾,司法实践混乱与随意等很多不足。本文在对自认制度基本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辨析了我国自认制度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及原因,最后,就如何构建既遵循一般法理,又适宜我国国情,同时体现我国民事诉讼法发展趋势的自认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关键词:自认;现状;不足;构想On the Improve of Self-admission System of Civil Procedure in Our CountryLv Xiaogang(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 One Grade 2004,041210035)Abstract:Self-admiss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successful conduct of civil procedure activities, because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rising of litig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increase of litigation beneficial result, the realization of fair justice. However, in our country, self-admission system exists so many shortage, such as backwardness and deviation of theoretical study, lack and contradiction of legislation, arbitrariness and confusion of judicial operation and so on. Based on thorough and carefu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elf-admission system,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unctioning condition of self-admission system and reasons for this condition in our country by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self-admission system existing in the main countries and region of the two legal families. At las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Chinese self-admission system of civil procedure which not only follows fundamental jurisprudence of self-admission system, but also suits objectively social condition in our country, and at the same time reflects developmental trend of civil procedure oversea countries. Key words: self-admission; status; inadequate; analysis引 言自认制度与证明标准、辩论主义等联系紧密,使整个诉讼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年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构建适宜我国国情的自认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关系到自认制度本身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体现了整个民事诉讼体制改革的趋势与方向。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该制度的明确规定,只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规定了诉讼上自认的要件与效力、拟制的自认、自认的撤回等,但这些规定不够系统全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与漏洞。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完善我国的民事自认制度意义重大。一、自认的基本认识(一)自认概念的界定自认不仅是民事诉讼法学中的一个概念,而且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法律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由于各国法律传统、诉讼理念的巨大差异及司法体制、诉讼程序设置的不同,对自认概念的界定在不同的国家具有较大差异。英国民事诉讼法则在第十四章以专章规定了自认,即一方当事人可对他方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的全部或部分事实进行自认。当事人可通过书面通知的形式进行自认。如果原告请求的唯一救济是给付金钱,则被告也可以对诉讼请求进行自认。美国法中对自认制度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1007条关于当事人的证言或书面自认中规定:“对于文书、录音或照片的内容,可以通过该材料所针对当事人的证言或书面证词来证明,或通过该当事人的书面自认来证明,且无须解释不提供原件的理由。”在大陆法系国家,日本民事诉讼法第15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在口头辩论中对于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不明确地进行争执时,视为对该事实已经自认。但是根据辩论的全部旨意,应认为争执了该事实时,则不在此限。”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8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所主张的事实,在诉讼中经对方当事人于言词辩论中自认,或者在受托法官或受命法官前自认而做成记录时,无须再要证据。”第289条规定:“对于审判上的自认,附加有包含独立的攻击或防御方法的陈述者,并不得影响自认的效力。”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自认的立法例和自认概念的分析,可以明了对自认概念界定在不同国家的差异,但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关于民事自认概念界定的共识性内容。概括来说,自认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就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不利于己的案件事实予以明确肯定陈述的诉讼行为。(二)自认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自认与认诺尽管有些国家将对案件事实的自认和对诉讼请求的自认均规定为自认的内容,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大陆法系国家学者将对事实的自认称为自认,而将对诉讼请求的自认成为认诺。自认与认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客体不同。自认的客体是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不利于己的案件事实,而认诺的客体是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2)法律后果不同。自认的法律后果表现为免除了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自认的事实成为法院判决的依据,但法院不能够因此而立即判令自认的当事人败诉,对于认诺,当事人一旦做出,法院就可以不经调查而立即判令认诺的一方败诉。2自认与陈述所谓陈述是指当事人就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在法庭上所作的表述,既包括当事人自己对案件事实的说明,也包括就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的反驳;既包括肯定性陈述也包括否定性陈述;既包括对事实的陈述,也包括对诉讼请求、法律解释、法律适用的陈述。从广义上讲,自认属于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但自认的陈述仅限于对对方当事人就不利于己的事实主张的肯定性陈述。(三)自认的效力1自认对法院的效力对于当事人自认的事实,法院不能对此组织证明,也不能对此进行自由心证,法院必须以该事实作为判决的基础。自认对法院产生拘束力的理论基础是民事诉讼的辩论主义。辩论主义的核心是作为法院判决基础的事实必须是当事人辩论中出现的有争议的事实,对于当事人自认的事实应当直接认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已经成立,没有必要以证据加以确认,法院也不得做出与之相反的事实认定。.自认对对方当事人的效力自认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这是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通例。举证责任时已存在争执为前提的,当一方当事人自认时,双方之间不存在争议,因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自然免除。“自认发生毋庸举证之效力,亦即对于他造主张不利于己的事实则为自认或不争时,他造因而就该项主张得免除举证责任。”.自认对自认者的效力当事人一旦对他方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做出自认,依禁反言原则,一般情况下就不得任意撤回自认或主张与自认相反的事实。这是诚实信用原则在自认规则上的体现,也是程序安定与诉讼效率的必然要求。(四)自认效力的限制.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将身份关系案件中的自认拘束力排除是因为涉及身份关系的诉讼往往与公共利益相关,与社会公序良俗产生直接的联系,因此各国法律一般赋予法院调查的权力而排除当事人自认产生的拘束力。.专属法院的职权调查事项不适用自认因为这些事项涉及到公权力的运作,不是当事人私权利可以自治的事项,所以排除自认的适用,比如诉讼成立要件,案件的管辖等。3.诉讼调解过程中,和解协议中当事人的承认和让步不适用自认当事人为了尽早结束诉讼,迅速解决纠纷而做出的附条件的让步不能视为自认,不发生自认的法律后果,也不影响调解不成继续诉讼时法院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违背司法认知的事实不适用自认司法认知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审判机关对某些特定的事项直接确认其真实性而无须证据证明的一种诉讼证明方式。根据各国立法通例,自认与司法认知相矛盾则不产生自认的效果。.共同诉讼中一人所为自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产生效力自认是行使处分权的行为,而当事人只能处分自己的权利,因此对于其他共同诉讼人的权利当事人无权处分。据此可以确认共同诉讼中一人所为的自认未经他人同意的,对他人不产生自认的效力。二、自认制度在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存在弊端(一)我国自认制度的立法现状1982年我国实行的民事诉讼法首次将当事人的陈述确定为独立的证据种类,自认究其实质即为当事人陈述的一种形式。1991年的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此进一步加以确立,并在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第1款中明确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对方当事人无须举证。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更明确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供相应证据的,除对方当事人认可外,其主张不予支持,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对方当事人认可或不予反驳的,可以确认其证明力。当事人在庭审质证时对证据表示认可,庭后又反悔,但提不出相应证据的,不能推翻已认定的证据。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则第8条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除外。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做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做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这一规定不仅对当事人承认的效力进行了规定,还将承认限于事实的范畴,对不能发生承认效力的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予以排除;不仅规定了明示的承认也肯定了默示的承认和代理人的承认及承认的撤回。(二)我国自认制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1.对自认属性认识的错误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将自认定位于一种特殊的证据,属于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别形式,因此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3条第2款的规定,即使是当事人的陈述,也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表明当事人的自认对法院而言仅仅是一种证据材料,没有任何拘束力,同样需要经过质证、认证、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自认的特殊性及对当事人和法院的效力丝毫没有体现出来,从根本上否认了自认制度的特有属性,无法发挥自认节约诉讼耗费、提高诉讼效率的作用。另外,民事诉讼法第71条第1款:“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第64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根据上述规定,法院完全可以置当事人的自认于不顾,自行调查取证,并根据自行调查取证认定的事实,对案件做出裁判,这与自认对法院的约束力是相矛盾的。.自认对象的混淆尽管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对自认的对象进行了初步的规定,但始终没有真正确立自认的对象,造成认识上的混淆和诉讼实践中的混乱。1992年的有关司法解释将自认的对象定位于案件事实和诉讼请求,实际上混淆了自认与认诺这两个概念。1998年的有关司法解释虽然有关条文的规定体现了将自认的对象确定为案件事实的意思,但这种间接的条文很难与其他条文相印证。2001年12月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8条第1款规定:“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得案件除外。”明确规定了自认的对象是案件事实,然而根据其74条“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陈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词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的规定,自认的对象又包括证据。.自认效力的片面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相关司法解释,关于自认效力的规定,总是片面强调自认对对方当事人所产生的免除其举证责任的效力,而关于自认对法院的拘束力则毫未提及,仅仅规定了自认效力的一个方面,忽视了自认对法院的效力。.立法的混乱与冲突我国关于自认制度的规定大多体现在司法解释中,时间跨度大,规定十分零散,而且从具体规定来看,仅仅涉及到自认制度的几个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各规定之间存在着重复与矛盾,无法相互印证,相互协调。.司法操作中的混乱在司法实践中,对自认制度破坏最严重的就是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滥用庭审记录补正权否认自认。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权申请补正自己的纪录即申请补正权。而有的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正是利用这一法律根据,将庭上所作自认的记录作为错记、漏记而申请补正,从而消灭自认所产生的后果。(三)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诉讼模式的制约自认制度存在的基础是辩论主义,辩论主义强调法院必须以当事人提出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依据。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诉讼模式允许当事人提出证据并且要求法院应当遵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可见自认制度赖以存在的制度环境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从现行民事诉讼法来看,我国的诉讼模式仍然是职权主义模式。法院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进行裁判所适用的诉讼资料不受当事人双方主张的限制,当事人的辩论流于形式,不对裁判者具有约束力。自认制度这种辩论主义诉讼模式下产物,难以在我国这种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国家良好运行。.传统观念的影响“法律根源于文化之中,它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对特定社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提出特定要求产生反应。”我国漫长历史传统中形成的行政与司法合一、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不分、以官为贵等陋习对我国的司法体制和人民的思想意识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在人民的潜意识中,服从于法院、听命于法官是天经地义的,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言行,法官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理论研究的滞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法学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界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但由于研究水平的巨大差异,我国仍处在一个向国外法制先进国家学习的初始阶段,尚未形成我国特有的法学研究体系,对自认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学习外国经验的水平上,没有提出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三、如何建立与完善我国的民事自认制度(一)诉讼观念的转换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私权关系。在私权关系中,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显得尤为重要。当事人之间因私权纠纷进行诉讼是民事诉讼产生的根源。在司法自治的前提下,当事人之间的私权纠纷应当由当事人自主解决为原则。即使进入民事诉讼程序,也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允许当事人自由处分其权利。自认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就对己不利的事实的承认,属于当事人的私权领域,自然应当遵循解决私权纠纷的规则,以最大限度接近当事人自主解决的方式予以解决。法院受当事人自认约束,以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作为裁判依据便是这种规则的最充分体现。尊重当事人自主权观念的转变,不仅符合民事诉讼的理念,也是我国自认制度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之一。(二)诉讼模式的转型民事诉讼模式是对特定或某一种类民事诉讼体制基本特征的揭示,不仅是对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宏观思考,也是对民事诉讼最基本关系即法院和当事人关系的分析和探究。这种分析和探究的实质是认识和把握特定民事诉讼体制形态中国家权力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关系。从我国现阶段立法与司法现状而言,我国学者将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定位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在这种诉讼模式下,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起主宰作用,当事人完全处于消极和被动的地位,法院拥有绝对的权力主宰当事人的权利。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及裁判结果的做出完全取决于法院的认定,这是违背私权纠纷解决规则的。我国之所以无法建立完善的自认制度与现行的民事诉讼模式有极大的关系。我国长期以来进行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弱化审判的职权主义色彩,强化当事人主义色彩。可以说,不确立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就无法确认自认制度。因为自认制度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必中往然要求和自然产物。这不仅反映在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国家往都存在着自认制度,更重要的是当事人自认对法院所具有的拘束力使法院不得再依职权对当事人自认的事实进行调查,而必须以此为基础做出裁判。因此,我国只有将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转换为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才能够真正的奠定自认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基础。(三)具体措施设计1.明确界定自认的概念应当从立法上明确区分对事实的承认和对诉讼请求的承认。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将两者统称为“承认”,这就导致自认概念的不明确。为了便于实践中的运用和掌握,应当将二者加以区分,赋予其不同的称谓。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惯例,将对事实的承认称为“自认”,而将对诉讼请求的承认统一称为“认诺”或“承诺”,从而真正厘清自认与其他概念的区别,明确自认的对象。.规范自认的撤回针对自认当事人滥用笔录申请补正权撤回自认的现状,应当严格规范自认的撤回,即自认一旦做出,原则上当事人不得撤销,除非当事人能够证明有能够撤回自认的法定情形。其法定情形具体包括:1、经对方当事人同意,自认人可以撤回自认。2、当事人能够证明其自认是受欺诈、胁迫或者因他人具有刑事上应受惩罚的行为而不得已做出的。3、当事人能够证明自认的事实与案件真相不符,且这种自认是当事人错误所导致的。4、委托代理人代为自认,当事人当场立即提出撤销。只有具备了上述法定条件之一,法院方可允许当事人撤回其自认。同时为了避免规范当事人撤回自认与当事人行使申请补正权的矛盾,应当将自认笔录从庭审笔录中调离出来,单独成卷。.完善法官的告知义务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当事人法律水平的高低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当事人都能明确的知晓自认的效力与后果,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做出可能导致其败诉的自认前,法官有义务对其进行明确的提醒与警示。处于中立地位的法官应当将自认的后果明确、清楚的告知当事人,使当事人能够对自己的自认做出充分的权衡,避免当事人由于法律知识不足而误入对方当事人和律师设置的圈套,造成司法不公。.健全自认的效力在强化自认对对方当事人的效力及自认人本人效力的同时,应当加强自认对法院的拘束力,即当事人自认的事实,法院无权对其进行调查质证,必须将其作为判决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体现自认制度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同时能够有力的制约法院对审判权的滥用。结语自认制度作为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减轻当事人和法院的诉累,提高诉讼效率,达到诉讼经济,实现司法公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虽然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形式初步确认了民事自认制度,但由于无论从宏观的诉讼理念、诉讼模式的层面还是微观的具体措施层面都存在自认制度继续发展的巨大阻力,使其很难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只有现代诉讼观念的建立和制度环境的成熟,我国的民事自认制度才有可能真正的得以完善。本文正是通过对民事自认制度的基本涵义、构成要件、理论基础、法律性质等方面的阐述,揭示我国自认制度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对如何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穿越树林健康课件视频
- 2025版单方面更改合同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与解决方案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茶馆吧台承包与经营管理服务合同
- 2025版航空航天材料采购及加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冷链物流冷链运输保险代理合同
- 2025版石材与瓷砖综合采购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承包租赁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合同
- 2025版酒店能源管理及节能减排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资源共享与智慧金融合同TFJEMIA10
- 2025版房地产销售认筹协议书及购房人隐私保护合同
- MT 113-1995煤矿井下用聚合物制品阻燃抗静电性通用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
- GB/T 27775-2011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城镇
- GB/T 16841-2008能量为300 keV~25 MeV电子束辐射加工装置剂量学导则
- GB/T 11264-2012热轧轻轨
- 眼镜镜架知识汇总课件
- 香港公司条例
- HSK六级阅读第一部分造成病句的主要原因及其答题技巧
- 生产岗位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ppt
- 采暖管道安装工程标准规范
- 加油站评审标准
- CRB新会计准则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