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鉴赏古代诗歌.ppt_第1页
2010届高三语文鉴赏古代诗歌.ppt_第2页
2010届高三语文鉴赏古代诗歌.ppt_第3页
2010届高三语文鉴赏古代诗歌.ppt_第4页
2010届高三语文鉴赏古代诗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古代诗歌: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衡东五中赵伟民设计2010年3月,考点阐释,考查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考向分析:高考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主旨;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更多资源,考点突破之一概括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一、理解几个概念1、诗歌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2、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二、高考常见的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诗(句)寄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典例精析,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答:“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冷”在全诗中有“天气冷”和山中客心冷的双关义。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巧妙地表达出来。(2)答: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写山中道士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从“郡斋冷”一句,可以看出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接着写想送酒支安慰山中道士,终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方法一:抓诗题,抓关键词,例题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作者写作本词时,刚调到密州,年仅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上元,即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1)词的上阕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2)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寂寞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试作赏析。,参考答案,答:上阕专写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作铺垫(衬托、对比)。答: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作者此时感到年老又寂寞难耐,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方法二:抓注解,抓景物形象特点或典型意象,例题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灵澈上人:中唐时一位著名诗僧。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但终不得志。这两首诗均是送别诗,但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又有区别,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答:送诗即景寄情。诗以僧人远归青山为构图中心,描绘了苍翠竹林、清幽晚钟、落寞残照等,为送别营造了一种清淡、幽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或因失意而归于山林、向往出世的淡泊情怀。重诗言事抒情。诗作直陈同为逐臣江边送别悲远之事。叙事中穿插“猿啼”“流水”“孤舟”等颇有悲情色彩的意象,借以表现仕途失意、朋友别离的苦闷、伤感情绪。,方法三:抓题材类型或典型意象,小结答题步骤,(1)内容主旨类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戌诗或山水田园诗;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2)思想感情类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小试身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被贬。“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无人来欣赏。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相关积累:常见的古诗题材及其文题、特征、典型意象、情感、主旨要点,见学案,考点突破之二评价观点态度(多考虑哲理诗和咏怀诗,如宋诗),一、考点阐释本考点应从两个方向考虑:1、需要考生对作者在作品中发表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它包括:作者对事物、人物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方面,要求考生对这些方面作出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方向有:作者在诗中的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否正确、感情是否健康、对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2、需要考生就某些诗论家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进行评价或判断。二、高考设问的常见方式1、你是否同意某某(诗论家)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某某事件(事物或人物)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或本诗(某联)的寓意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链接高考,例题1:(2009年湖南高考题)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2分),(1)答: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对春逝的怅惘情绪。(2)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见(现实性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的蕴藉之特点。,参考答案,例题2:(2009年天津高考题)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笋壳。帙,包书的布套。请你谈谈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答: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例题3:(2009年湘西南名校联考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挽文丞相(元虞集)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安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何须更上新亭饮,大不如前洒泪时。注:文丞相,即文天祥。元诗在诗史中并不突出,但诗家对虞集挽文丞相极是推崇,认为这首诗是元诗中难得的佳作。明朝文学家陶宗仪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辍耕录)对陶宗仪的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答:我同意陶氏的观点。理由是:这首诗让读者为诗歌中所颂扬的文天祥的才华和精忠报国的精神而感动;这首诗让读者为文天祥的遭遇而悲愤;这首诗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历史兴亡感。,更多资源,例题4:(2009年长沙市联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山坡羊述怀(薛昂夫)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注:瓜田,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1)简要分析“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3分)(2)有曲评家认为末了“高,高处苦;低,低处苦”句有警戒意,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1)答:一个身游宦海、倦于仕途,转而心系田园、难舍书琴且满心苦楚难言的封建老吏的形象。(2),答:我同意这种说法。作者用大实话说出自己难以摆脱名缰利索的痛苦,更向世人发出告诫: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为功名所累所困。,小结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或诗论家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友情提醒:1、把握诗或词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要注意从作品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2、对诗词作品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拔高,不贬低,不绝对化。(3)要因诗论诗,就诗论诗,不能随便“套用”学过的诗的评价内容和观点。,考点强化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溪桥晚兴(郑协:南宋遗民)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草木茂盛)。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我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