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教堂建筑总结_第1页
欧洲教堂建筑总结_第2页
欧洲教堂建筑总结_第3页
欧洲教堂建筑总结_第4页
欧洲教堂建筑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4 欧洲教堂建筑总结 研究性学习 课题:欧洲建筑风格的探究 组员: 李业成 李沛豪 组长: 李业成 指导老师: 卢河生 研究性学习 欧洲建筑风格的探究 研究目的: 鉴赏一些欧洲的著名建筑, 并且解读其各自所代表的建筑 风格。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研究过程: 2 / 44 搜集欧洲有代表性的建筑资料和图片 了解欧洲建筑史的渊源于发展历程 整理与撰写论文 做一个关于欧洲建筑图片展示的Power point 研究成果: 欧洲 建筑风格探究 翻开欧洲的历史图册,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古罗马斗兽场 ,圣彼得大教堂 ? 这些美仑美焕的建筑,无不向我们展示欧洲的异国风情与艺术素养。这是与我国建筑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些凝固的艺术,正向我们诉说着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发展的的历程和几千年来欧洲建筑文化的变迁。 对此,我们小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借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了解一些欧洲的著名建筑,并且解读其各自所代表的建筑风格。虽然不能实地考察,但这次的调查研究,不但3 / 44 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对欧洲建筑的鉴赏过程,也是一次美的享受,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欧洲建筑对于我国建筑的可以借鉴的地方和可供汲取的宝贵经验。 欧洲建筑的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时代起到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一直是西方建筑文明的中 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个中心逐渐偏移到了北美,虽然有更为早期的欧洲原始建筑,但是欧洲建筑真正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 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的建筑艺术达到鼎盛,以雅典卫城及其神庙为代表的一个个建筑杰作横空出世,它们简单而纯净,和谐而完美,具有惊人的艺术创造力 公元前 1 世纪,古希腊人的 光荣 被古罗马人的 伟大 所取代,后者兴建的宫殿、凯旋门、竞技场、剧场和大浴场雄伟壮观富丽 堂皇,他们和古希腊建筑一道被视为垂范千古的经典,成为西方建筑文化最深刻的根源 。 在接下来中世纪的 1000 余年中,欧洲建筑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始终是欧洲建筑的主体,二是伴随着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的分裂,东西欧洲的建筑风格逐渐各树一帜,其中,在东欧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建筑影响十分广泛,4 / 44 而在罗马风建筑之后兴起于西欧的哥特式建筑,则体现了中世纪建筑的最高成就 。 从 15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信奉人文主义的艺术大师们又把西方建筑从宗教天国拉回了人间大地,在这一过程中,大师们特别注重研究古代经典建筑,热情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为世界留下了众多光辉灿烂的建筑杰作 此后直到 19 世纪下半叶,欧洲建筑艺术思潮更迭频繁,四五百年间先后出现了巴洛克 、古典主义、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等不同的建筑风格。 其间,教会势力、享乐之风、绝对君权、异国情调和百年战争都曾成为艺术蜕变的催化剂 历史发展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大工业日益兴盛的背景下,西方建筑的传统形制和美学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设计的核心从以往的注重审美明显的转移到追求技术与功能上,这直接导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成熟和向全世界的扩散。 而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极端 “ 国际式 ” 建筑对西方世界多年的垄断 ,又被 “ 后现代主义建5 / 44 筑 ” 打破 ,一个多种风格流派争相登场的局面呈现在今天。 欧洲建筑风格与其代表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犹如博大精深的一部史诗,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到后现代主义,无一不渗透着人类的智慧。 1.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 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 (长方形会堂 )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罗马万神庙 古罗马竞技场 2. 罗曼建筑 6 / 44 罗曼建筑是 10 12 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 典建筑的均衡感。 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 比萨斜塔 3.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 11 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 13 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 7 / 44 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 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 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 12 16 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 一科隆主教堂于 1248 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 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 152 米,极为壮观。 8 / 44 巴黎圣母院 米兰大教堂 科隆主教堂 4.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 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15 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 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 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巴黎卢浮宫 9 / 44 凡尔赛宫 5.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 17 18 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 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 圣地亚哥大教堂 6.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10 / 44 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 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外国建筑史总结 名称解释 1、古典柱式 欧洲古代石质梁柱结构的几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柱式包括柱身、柱上檐部和柱下基座的艺术形式。成熟的柱式从整体构图到线脚、凹槽、雕饰等细节处理都基本定形,各部分的比例也大致稳定,特点鲜明,决定着建筑风格。 11 / 44 2、巴西利卡 一种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和会场的大厅性公共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向分为三或五部分,当中部分宽且高,称中厅;两侧部分狭且低,称为侧廊,侧廊上常有夹层,中厅比侧厅高,利用高差开高侧窗采光。由于巴西利亚结构简单、容量大、便于群众集会,其形制对中世纪的基督教堂和伊斯兰礼拜寺均有影响。 3、哥特建筑 是罗曼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在 11 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 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一些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 17 18 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是文艺复兴晚期手法主义的发展,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12 / 44 想,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都发生影响。 5、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广义 古典主义建筑是指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 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征是采用古典柱式。 狭义 古典主义建筑是指运用 “ 纯正 ” 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式样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到它的影响的建筑。 代表作:卢浮宫东、恩瓦立德新教堂。 6、拉丁十字式 古罗马晚期, 4 世纪,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圣品人增多,后来就在祭坛前建造一道横向的空间,给圣品人专用,大一点的也分中厅和侧廊,高度和宽度都同正厅的对应相等。于是,就形成可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纵横两个中厅高出,从上面俯视,更像一个平放的十字架,竖道比横道长得多,信徒门所在的大厅比圣坛、祭坛又长得多。 7、古典复兴建筑 13 / 44 法国拿破仑帝国时代 凯旋门 马德莱娜教堂 8、浪漫主义建筑 哥特复兴 英国国会大厦 9、折衷主义建筑 法国: 19 世纪中叶 巴黎高等艺术学院。美国: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1、金字塔的演变过程及其造型艺术 孟菲斯一带早期帝王的陵墓。其形式可能源于对当时贵族的略带收分的长方形平台式砖石住 宅的模仿:墓室在地下,地上有祭祀厅堂,外形像向上收进的长方形高台,上下有阶梯和斜坡相连。 在祭祀厅堂之下造多层的台基用永久性的材料:石头 建造陵墓 12、简介雅典卫城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14 / 44 雅典卫城继承了进步的文化传统,勇于创新,响亮地欢唱人民在保卫独立、争取民主和征服自然的斗争中的英风豪气。集中体现了希腊艺术的精神: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雅典卫城共有雅典娜神像、卫城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庙、伊瑞克提翁庙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造卫城的主要目的是:第一,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炫耀它的霸主地位;第二,把卫城建成全希腊最重要的圣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来,以繁荣雅典;第三,给各行业的自由民工以就业的机会,建设中限定使用奴隶的数量不得超过工人总数的 25%;第四,感谢守护神雅典娜保佑雅典在艰苦卓绝的反波斯入侵战争中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卫城总体布局自由,顺应山势。为满足山上山下的观赏,山上各建筑贴西、北、南三边而立,柱廊朝外。建筑群是以雅典娜铜像为内部构图中心,收拢边沿的各建筑;以帕提农神庙为主题建筑,人工垫高地坪,成为卫城最高点,统率全城,定下了建筑群肃穆而欢乐的基调。根据动态观赏条件布局的,人们在每一段路程中都能看到优美的建筑景观,它们相继出现 ,前后呼应,构图作大幅度的变化。穿过市场广场,向南经卫城西侧,绕过西南角,开始登山。这时右边矗立起一堵高的石灰石砌的基墙。墙的北面挂满了波希战争中的战15 / 44 利品,墙头上屹立着胜利神的庙宇。沿基墙转弯,抬头见雄据于陡坡之上的山门。一进山门,照面是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的镀金铜像。走过雕像,右前方,雅典娜的庙宇伯提农呈现着它宏伟端庄的列柱、山花上庄严的雕刻和连续的浮雕。再向左偏转,伊瑞克提翁庙的秀丽的女郎柱廊在明亮的白墙下衬托。经过伯提农的北面,来到它东端的正门前雅典娜像。 13、古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 沿袭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的建筑成就,并使用天然火山灰混凝土,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技术方面: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劵结构,获得宽敞的内部空间。 十字拱覆盖下的方形空间 摆脱连续的承重墙,内部空间更开敞、更复杂。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 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1) 新创了在拱16 / 44 劵覆盖下的内部空间 ,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形体。同时重视形体组合,使之达到雄伟而富于纪念性的效果。 2)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新创塔斯干柱式、混合柱式。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劵的组合,如劵柱式和连续劵,既作结构,又作装饰,; 3)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劵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 14、圣 索菲亚大教堂建筑艺术成就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 新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第一个成就是他的结构体系。教堂正中是直径,高 15M 的穹顶,有 40 个肋,通过帆拱架在 4个宽的墩子上。中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面由半个穹顶口在大券上抵挡,它们的册推力又各由斜角上 两个更小的半穹顶和东、西两端的各两个墩子抵挡。这两个小半穹顶的力又传到两侧更矮的拱顶上去。中央的穹顶的南北方向则以深的四片墙抵住册推力。这套结构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显见得匠师们对结 17 / 44 构所受的力已经有相当准确的分析能力。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第二个成就就是它的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东西两侧逐个缩小的半穹顶造成了步步扩大的空间层次,但又有明确的向心性,层层涌起,突出中央穹顶的统率地位,集中统一。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沿展的、复合的空间,比起古罗马神庙单一的、封闭的空间来,是结构上重大的大进步,跟着便引发建筑空间组合的重大进步,对世界都有贡献。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第三个成就 是它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世俗的、感性的美,现实的美,这是大教堂真正引起的直观感受。 15、 “ 罗曼建筑 ” 的典型特征及其创造和贡献 10 12 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 ; 18 / 44 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推力,后来又以骨架劵代替厚拱顶,并将其一直延伸下来,贴在柱墩的四面,形成集束柱,加强内部垂直因素。 在结构和形式上对 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 平面拉丁字式,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古罗马建筑的特征:在古罗马的废墟上,利用古罗马废墟的建筑材料,摹仿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进行建造起来,但是工艺比较粗糙。 典型特征: 墙体巨大而厚重,墙面用连续列小劵,门窗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劵,以减少沉重感; 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 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19 / 44 创造和贡献:过渡并创造出哥特式建筑,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16、法国哥特式教堂的特点 平面虽为拉丁字式,但横翼突出较少;东端小礼拜堂较多,布局复杂,外轮廓半圆形;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 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 西立面典型构图: 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夹着中厅的山墙将立面垂直分为三部分,山墙檐头上的栏杆,大门洞上一长列安置着犹太和以色列诸王的雕像的龛把三部分横向联系起来。三座大门由三层层后退的尖劵组成透视门,劵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窗,称玫瑰窗,象征天堂,雕刻精巧华丽。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20 / 44 中世纪欧洲建筑风格特征总结归纳 这学期学的是欧洲中世纪建筑文明,于是想把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建筑风格的特点归纳一下。中世纪欧洲城市建筑风格有三种,拜占庭风格,罗马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 首先是拜占庭建筑风格。拜占庭时代是指从公元 330 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东迁到到君士坦丁堡开始,一直到公元 1453 年奥斯曼帝国将拜占庭帝国灭亡为止。而拜占庭的建筑在 6 世纪以后与拉丁西方的建筑形式拉开了差距。一般来说, 从建筑形制来说,拜占庭人更喜爱集中式的建筑布局。这种集中式形制在帝国境内和东欧、西欧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变体,这些教堂规模虽不及巴西利卡那样大,但比例适度,造型完美。从材料与构造技术来看,拜占庭建筑是一种砖 砌或砖石混砌的结构,这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所决定的。从建筑装饰来说,由于建筑物的墙体是以砖层与石板层相重叠的方法来砌造,表面较为粗糙,必须加以装饰,这就促使拜占庭的大理石与马赛克贴面技术发达起来。 就比如说在查士丁尼时代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 325 年始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后受损于 520-532 年的平民暴动。查士21 / 44 丁尼大帝在平定这次暴动之后重建,于公元 537 年竣工,成为了基督教的宫廷教堂。前后历时 5 年多 ,耗资巨大,它代表着东罗马帝国建筑艺术的顶峰。圣索菲亚大教堂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而是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的重量。教堂前部是一个华丽的庭院,周围有柱廊环绕,中央是水池。经过三联门便到了外前廊,其后就是宏伟的大前廊,分为两层,下层为新教徒与忏悔者使用,上层为教堂游廊的 一部分。 教堂的内部空间相当宏伟,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大小半圆顶错综变化。特别是中央大圆顶的支点,加之组成穹顶的 40个柱子下部开设了 40 个窗子,当人们置身那幽暗的大殿中,斜射的阳光穿过窗户照到大殿中,这一圈窗子使穹顶宛如不借依托,飘浮于空中。 在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是色彩的利用。圆顶用砖砌,外面覆盖着灰色的铅皮。墙身内部各处都贴上彩色的大理石,有白、绿、蓝、黑、红等颜色。柱子大多是绿色的,柱头镶有金箔,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界处有包金的铜箍。地面用马赛克铺22 / 44 成各种图案,拱顶与圆顶则为玻璃马赛克装饰,并用金子镶嵌了天使及圣徒像。整个大厅璀璨夺目,神奇非凡,使人感受到宗教的神秘色彩。 所以总的来说,拜占庭建筑的特点有 四点第一点:屋顶造型普遍使用 “ 穹窿顶 ” 。 第二点: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点: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做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点: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而罗马式建筑可以说是公元 4 到 5 世纪早期基督教教堂的直接继承者,被罗马式建筑所汲取的是古罗马的拱券与拱顶构造技术,像筒形拱顶、交叉拱顶、圆顶等结构与构件在罗马式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般罗马式建筑具有巨大的 23 / 44 维度和厚重的体量,给人一种宏伟庄严的印象。他们也具有宏大的室内空间。随着礼拜仪式的日益复杂化和信徒数量的增加,室内空间越造越大,尤其是那些大型的尤其是那些大型的朝圣教堂,必须满足大量香客来访的需要。像法国的圣塞尔南教堂是法国最大的筒形拱顶式的朝圣教堂,是教徒前往西班牙圣城圣地亚哥的路途中所建造的。完成于 1118 年,并于 12 世纪中叶增建了门廊和塔楼。室外,十字交叉处上方建有高塔,是后来哥特式时期所建 ;室内,有双侧堂,侧堂连续环绕着南北耳堂双臂,东端建有后堂回廊,多个半圆室放射出去。 总体上来说罗马市建筑的特征是: 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半圆形的拱券结构。罗马式建筑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 西面会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 成阴暗神秘气氛。 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在罗马式艺术发展了两百多年之后,到了十二世纪,在法国又逐渐发展成哥特式艺术,而后扩展至全欧洲,并且一直延24 / 44 续到十五世纪。亚眠大教堂是盛期哥特式风格建筑的范例。这座教堂的墙壁上设计了很多柱子、拱门和花雕,尽管有这些复杂的装饰,教堂仍然保持一种壮观的面貌。亚眠大教堂中厅宽 15 米,拱顶高达 43 米,中厅的拱 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有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东端环殿以七个小礼拜堂布置成放射形。柱子是以四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肋骨拱顶相连,增强了向上的气势。是哥德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最后哥特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为,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 的彩色大玻璃。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新的框架结构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25 / 44 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国寺庙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异同 中 国与西方宗教建筑起源: 古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塔,但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佛教建筑由以塔为中心演变为以殿堂为中心。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寺庙都以塔为主体建筑,使之处于中心位置。到唐代,塔的地位逐步降低,殿的地位日益提高。所以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 西方宗教建筑起源于古希腊神庙,如著名的雅典帕提农神庙。到了古罗马时期,原来包围希腊神庙的外部柱廊被移入室内,体现了基督教把 “ 精神集中到内心生活方面 ” 的趋向。早期的基督教堂,为了体现出上帝的仁爱,适应教徒礼拜、集会的需要,表现出明显的为人而设计的方向性动感空间。到了中世纪,教堂的社会意义加强了,哥特式建筑以都市市民的中心大教堂为代表从而取代了罗马式建筑主要是26 / 44 以修道院的大教堂为代表。并创造性地运用尖顶拱形和飞拱手法,打破了罗马式教堂的坚厚。教堂内部的空间更加高大、宽敞和明亮,内外装饰更加华丽。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宗教建筑上的不同可以具体表现在大概以下几个地方: 材料方面:西方教堂 大多采用石材,因为石材有一种凝重的美感,且坚固,象征永恒;而中国传统建筑多用木,土,砖,以木材为主,材质有温暖感,不像石头那么冰冷。且中国人认为建筑是有生命的,有盛有衰,木材是生命的象征。另外西方宗教建筑对石和砖选择都非常严格,需要一定硬度和光泽;中式建筑比较务实,一般的建筑不太注重选材,因此往往很难保存,不是很结实,需要经常修缮。 结构上西方哥特式建筑是垂直的,与 “ 尖拱技术 ” 同步发展,使用两圆 心的尖券和尖拱,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体自重和增加跨度。尖拱和尖券大大加高了中厅内部的高27 / 44 度。哥特式教堂内部,可以看到从柱墩上散射出来的一根根骨架券,它交合于高高的拱券尖顶。而中国寺庙建筑是框架式结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另外寺庙还有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 “ 斗拱 ”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 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造型方面: ?西方教堂造型厚重,教堂顶部尖塔林立,远远望去如一座巍峨的石林,直刺天宇,给人强烈的向上的动势,表现了西方人对神的向往与敬重。还有彩色的玻璃窗,他那绚丽色彩和室内灯光的闪烁交错,映照着玲珑剔透的雕像、雕花,使人感到崇高与渺茫,感到神权的至高无上。而中式寺庙,由于是木材结构,注定了中国寺庙建筑没有西方那样厚重,高大,雄伟。但中国庙宇尤其是江南一带,飞檐翘角,给人 以轻巧,优雅之感。 ?同时,由于房屋是框架式结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 在平面上西方教堂和中式寺庙平面都是长方体,但西方教堂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深,高,幽暗,神像距离28 / 44 入口很远,向上,有神圣感,神与人之间距离很远;但中式寺庙是一个横着的长方体,进了门口就是佛像,屋顶也不是太高,佛给人的感觉亲切,佛菩萨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远,亲切感远大于神圣感。 选址上欧洲教堂常耸立于闹市中心,几乎随处即可望见。而中国的寺庙则喜欢隐居于风景秀美的山川, “ 名山 ” 与 “ 大刹 ” 往往相得益彰。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布局上西方教堂主要有十字式,巴西利卡式,集中式。以及在他们基础发展而来希 腊十字式等。中国寺庙建筑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布局采用对称布局:严中轴线布置山门,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阁。僧房、斋房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另外哥特式教堂体现的是一神教的特点 ,布局紧凑 ,只有一个中心 .而中国宗教建筑体现的是泛神论的特点 ,布局分散而呈现多中心 . 当然中西方宗教建筑不仅仅有这些看得见的差异,还具有许多精神文化上的异同。宗教是一 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在一定历史29 / 44 背景下人类思想的依托。同时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 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均为美的不同文化模式,表现一种 “ 宗教型文化 ” ,美在宗教体验中实现,美的深度表现为文化深度,即两者都体现了 “ 美 ” ,都使人感受到愉快。从模态的方面说, “ 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 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 。这种宗教型的美,使审美主体产生“ 共通感 ” 。如康德理解 “ 有一个共通感,只在一个这样的共通感的前提下,才能下鉴赏判断。 ”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均为美的不同文化模式,都表现出一种 “ 宗教型文化 ” ,美在宗教体验中实现,美的深度表现为文化深度,即两者都体现了 “ 美 ” ,都使人感受到愉快。 外国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埃及的建筑 1、古王国时期,作为皇帝陵墓的庞大的金字塔就是埃及建造的。 30 / 44 2、早在公元前四 千纪,除了宽大的地下墓室之外,还在地上用砖造了祭祀的厅 堂,仿佛在上埃及比较流行的住宅,像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在一端入口。这种墓叫玛斯塔巴。 3、第一座石头的金子塔是昭塞尔金子塔,阶台形。 4、吉萨金字塔群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第二章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1、山岳台或星象台是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而成的高台,一般为 7 层,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个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由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 的。 2、琉璃转:大约在公元前三千纪,两河下游在生产砖的过程中发明了琉璃。 第三章爱琴文化的建筑 1、迈锡尼卫城城墙有个宽、高的 “ 狮子门 ” ,门上的过梁31 / 44 中央厚约 90cm,两 端渐薄,结构上很合理。它上面发了一个叠涩券,大致呈正三角形,使过梁不必承重。券里填一块石板,浮雕着一对相向而立的狮子,保护着中央一根象征宫殿的柱子,也是上粗下细的。 第四章古代希腊的建筑 圣地建筑群和神庙建筑完全成熟,建造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艺术的最高代表 雅典卫城,建造了古希腊神庙艺术的最高代表 帕提农神庙。 1、雅典卫城:圣地建筑群和神庙建筑完全成熟,建造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艺术的最高代表。 2、雅典卫城由四部分组成: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胜利神庙、卫 城山门和雅典娜神像。 3、庙宇外一圈柱廊的艺术作用: (1)它使庙宇四个立面连续统一 (2)它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的墙面32 / 44 沉闷之惑 (3)它使庙宇同自然互相渗透,关系和谐 (4)它的形象适合于民间自然神的宗教观念,适合圣地上的时速的节庆活动 (1)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安排顺应地势 (2)为了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主要建筑物贴近西、北、南三个边沿 (3)建筑群是根据动态观赏条件布局的 (4)建筑物和雕刻交替成为画面的中心,建筑物有形制、形式和大小的变化,有两种柱式的交替 (5)卫城景观画面不对称,但主次分明,条理井然,很完整,而向游行队伍显示最好的角度 (6)布局体现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 33 / 44 6、卫城建筑群建设的总负责人是雕刻家费地。 7、雅典卫城在高低起伏的台地上构筑出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形态优美、统一完整的建筑艺术形 象,表明古希腊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灿烂的高峰,也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和审美理想的完美体现。 8、帕提农是守护神雅典娜的庙,卫城的主题建筑物。帕提农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也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有 “ 希腊国宝 ” 之誉,已有 4000 年历史。 9、帕提农神庙特点: (1)位于卫城最高处 (2)希腊最大的多立克式庙宇 (3) 卫城上唯一的围廊式庙宇,型制最隆重 (4) 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物 10、伊瑞克提翁庙是雅典卫城中爱奥尼柱式的典型代表,建34 / 44 在高低不平的高地上,设计精巧,构图自由活泼。 11、伊瑞克提翁庙特点: (1)断坎上的建筑 (2)南立面是一大片封闭的石墙,墙的西端造了一个小小的女郎柱廊。 (3)爱奥尼柱式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古罗马的建筑 1、券拱技术,尤其是混凝土的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 2、大大促进古罗马券拱结构发 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天然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活性火山灰,加上石灰和碎石之后,境界力强,坚固,不透水。 3、柱与券的结合: 35 / 44 (1)券柱式 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 (2)组合式 将券脚直接落在柱子上,形成连续券 (3)叠柱式 在高层建筑中,由上至下使用不同形式的柱子。一层:多立克;二层:爱奥尼;三层:科林斯 (4)巨柱式 一个柱式贯穿一至三层,可突出重点,但尺度失真 4、券柱式的组合: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保持原有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凸出墙面大约 3/4个柱径。 5、奥古斯都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成就: (1)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2)系统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36 / 44 (3)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4)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6、凯旋门是为了炫耀侵略战争的胜利,在许多城市里建造起来的。 7、凯旋门的典型形制:方方的立面,高高的基座和女儿墙,单开间或 3 开间的券柱式,中间 1 间采用通常比例,券洞高大宽阔,两侧开间较小,券洞矮,上 面设浮雕,女儿墙上刻铭文,女儿墙头,有象征胜利和光荣的青铜铸的马车,门洞里面侧墙上刻着主题性浮雕。 8、罗马广场:在共和时期与希腊广场一样,是市民集会和交易的场所,也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其布局比较自由。帝国时期,广场成为了帝王实行个人崇拜的场所。其布局严谨,主题建筑常是一座用以象征与歌颂皇帝的神庙。 9、共和时期广场特点: 37 / 44 (1)建筑陆续建造,没有统一规划,没有核心建筑来控制构图,广场闲得很凌乱 (2)开放式,多为梯形和长方形,周围为柱廊,还有巴西利卡式建筑所组成 (3)由城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宗教上的建筑构成广场的主体建筑 10、帝国时期广场特点: (1)通过规划建造,整体统一,形式规整; (2)布局严谨, 封闭式,周线对称; (3)开始出现中心建筑,以庙宇为主体。 11、恺撒广场头一个定下了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一个庙宇为主体的广场的新形制。 12、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 中式形制,穹顶直径达。 38 / 44 13、古罗马对世界建筑的重大贡献: (1)发明了混凝土 (2)光辉的券拱技术 (3)柱式的发展与定型 (4)创建了多种建筑形制 (5)建立了科学的建筑理论 (6)创造了城市供水方式 (7)解决了大型公共建筑的空间和功能问题 第六章拜占庭的建筑 1、帆拱的做法是:在 4 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 4 边发券,在 4 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这个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 4 边被发券切割之后所余下的部分。又在方形平面 4 边的 4 个券的顶点的高程上作水平切口,39 / 44 在这切口之上再砌半圆穹顶,水平切口和 4 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 4 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更晚一步,则先在水平切口上砌一段圆筒形的鼓座。 第七章西欧中世纪建筑 1、巴西利卡:古罗马一种世俗的公共建筑物。 2、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中央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大多这种建筑内部疏朗,便于群众聚会 ,所以被中式群众性仪式的天主教会选中。 2、哥特式建筑结构特点: (1)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填充维护部分减薄,材料减省,拱顶减轻,侧推力减小。垂直承重的墩子变细。 (2)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 4 角,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 4 角的起40 / 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