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学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学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学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学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学练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藤野先生,1.背景解读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开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2.内容梳理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435):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与藤野先生相处、受藤野先生教益的经过,赞扬了先生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崇高品质,以及表明了“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3638):抒发了“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阅读,整体感知1.文章选取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各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品质?_,文章具体写了四件事情,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质。第一件事: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_,第二件事:为“我”改正解剖图。表现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循循善诱。第三件事: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体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第四件事: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求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2.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较多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_,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_,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衬托;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看电影事件是表明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2我的母亲,1.背景解读本文写于1930年,是作者在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忆。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是家中第一个女儿。贫困的生活使冯顺弟学会了上侍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贤惠。16岁那年,成了胡传(胡适的父亲)的填房。第三年冬天生下了胡适。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胡传病死在厦门任,上。虚岁23岁的冯顺弟带着小胡适在胡家“一少年做后母,周旋于诸子诸妇之间”,度过了23年漫长而痛苦的寡居生活。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做人。这一切在胡适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最初、最深的回忆。,2.内容梳理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写“我”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二部分(58):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第三部分(912):写母亲在做人方面给“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部分(13):写母亲对“我”深远的影响。,阅读,整体感知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听见“我”说轻薄话,母亲重重责罚“我”教之严。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_,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2.作者写母亲的同时,为什么要写大哥的败家子行为,大嫂的无知无能,二嫂的狭小气量?有什么作用?_,写大哥的败家子行为,大嫂的无知无能,二嫂的狭小气量是为了与母亲的为人处事进行对比,体现母亲平时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作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3*我的第一本书,1.背景解读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了作者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故事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读书是有钱人的事情。而,作者的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20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毕竟“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后来作者有了他的第一本书,这第一本书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里。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人生的意义。,2.内容梳理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温情和乐趣。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引出本文话题。第二部分(213):写“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第三部分(14):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阅读,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怎样理解?_,“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整体感知,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_,那本书里深藏着生活的苦难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折射出特定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温情与乐趣,作者怀着无比敬重、珍视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百感交集。,4列夫托尔斯泰,1.背景解读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28年他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列夫托尔斯泰是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这本三作家的德译英原序告诉人们:,“茨威格在欧洲大陆评论界的领袖地位无人匹敌,连高尔基和罗兰这样的人都承认其高超的艺术修养。”书里介绍和评论了三个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却不满贵族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不满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晚年致力于“平民化”,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事体力劳动,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2.内容梳理本文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5):真实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特征,说明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犀利、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的眼睛,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阅读,整体感知,1.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其中一处,并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_,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_,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这些兼有比喻的夸张性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2.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_,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相貌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_,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5*我的童年,1.背景解读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本文选自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怎样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全书共40多万字,分为十四章,包括我的童年小学记忆中学时光清华学子教书谋生去国途中德国十年滞留欧洲游子归途在北京大学(19461993)耄耋之年等章节。,2.内容梳理选文采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将全文分成了五部分。第一部分:“我”的家是当地最穷的村庄中最穷的一个家。第二部分:写“我”父亲和叔父相依为命,弃家外出谋生。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