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4页/共5页)
编号:2684251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81.73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11-25
上传人:qq77****057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李**(实名认证)
江苏
IP属地:江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53
网络
参与
失序
问题
及其
治理
- 资源描述:
-
53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53,网络,参与,失序,问题,及其,治理
- 内容简介:
-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 级: 2004级(01)班 学 号: pb0404681042 学生姓名: 杨安民 指导教师: 牛彤 2008年 3月20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杨安民随着网络在政治领域的影响的不断深入,一门新兴的学科“网络政治学”应运而生。世界上的政治学者们认识到深入研究网络政治现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当说,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而且其研究是多角度的,产生了许多标志性的著作:美国学者米歇尔海姆的虚拟现实的形而上学、Wyene Rash Jr.的网络政治学:互联网对政治过程的影响、Richsr Davis的网络政治学:互联网对美国政治系统的影响、Graeme Browning的电子民主:运用互联网改革国家政治、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凯文希尔和蒙玛斯大学的约翰休斯1998年合作出版的网络政治学、Chris Tonlouse和Timothy Luke的网络空间的政治学、Roza Tsagarousianou的网络民主技术、城市与城市网络、Brian Loader的网络社会的治理、Tim Jim Jordan的网络权力网络空间与互联网上的文化与政治、Jerry Everard的虚拟国家:互联网与民族国家的疆界、David Holmes的虚拟政治学、William HDitton的网络社会: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政治学等等。相对而言,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其研究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的表面现象。对网络政治现象进行全面介绍的只有李斌的网络政治学导论,其他只是就某种政治概念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例如:刘文富的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金太军的网络与政府管理、张明军的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等。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现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网络与政府、网络与国家安全、网络与民主等。网络与民主方面的研究无疑是热点,“虚拟民主”、“点击民主”等术语的出现就说明了这点。公民的参与一直以来就是衡量某种政治制度民主程度的尺度之一,因此,网络民主研究的兴起,必然带动网络参与问 题研究的升温。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来看,网络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网络公民参与对于民主的影响上,即探讨完了网络民主的前景。60年代以来,人们对网络往往抱着一种近似崇拜的态度,将网络视为推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都已经熟悉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比尔盖茨的“数字神经时代”、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等这些术语的运用就足于彰显人们对网络的崇拜情绪。伴随网络的发展,人们对网络意见的深入,特别是网络政治学的诞生人们才意识到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福音,不仅仅是好处;还会附带来一些不良的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利剑。网络与民主被研究者进行激烈地争论:一、 国外研究状况网络究竟能否促进民主及多大程度上实现民主,国外学者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网络化会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推进民主化的进程。博朗宁在未来的社会:信息新世界展望中指出,在网络社会中原本分散的公民个体因共同的兴趣,或对某事务共同关注而迅速发出群体的声音,并使他们的声音被政府或政治家听到,从而给民主和代议制打下了潜在而有深深的印记。德图佐斯认为,电子公告板是有用的,它能让人们表达政治立场,并能让他们井然有序地争论,从而为明天以电子方式扩大的民主政治的有用工具。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人的延伸媒介通论一书中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二是网络的民主价值并不是很大,它对民主发展的负效应更大。爱普鲍姆认为,“在线民主”往往很少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协商论坛。凯文认为,网络上会出现错误的政府信息,政府甚至可能做到垄断政治信息。而西蒙兹则坚信,新的信息技术不会带来任何政治上的好处,“新的技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小撮政界人士或掌权人物的主宰和控制,使他们能够左右和操纵群众的情绪”。“新的技术只不过促使权力更加集中,因而预示着一种不详之兆。”有的人甚至担心出现“电子法西斯主义”。二、 国内研究状况国内观点循着国外思路,也从正反两方面看网络公民参与对于民主的影响。当然国内观点中还有着一种交折中的观点,坚持辨证的看待网络公民参与对民主的正负影响。如中国学者郑曙村认为,网络技术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民主参与手段和工具,将加速民主化的进程,但是网络对民主的作用是双重的,既为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也给民主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所以要利用网络技术推进民主的进步,同样也要积极思考对策,防止网络技术对民主可能造成的危害。人类文明总是在不断地争论中进步的,关于网络参与对民主的影响的争论目前仍未停止,但是它已不再是研究的主题,现在人们研究网络的方向是网络参与的负面影响,并就负面的影响提出解决的对策。关于网络参与存在负面影响,总结各方观点主要有以下三大问题:一是:网络信息的客观性问题。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是无限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传递信息。然而,正如李斌在其网络政治学导论一书中说的那样“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网络一个致命的缺陷是网络信息的可操作性导致其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二是:网络参与的公平性问题。“数字鸿沟”使得网络参与存在着不公平,一部分人凭借其经济收入水平、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网络中占据着主动地位;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其经济收入水平、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劣势在网络中履步为艰,有些甚至失去了参与的机会。三是:网络参与的规范性问题。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结构。在网络中,任何一个支点都可以变成中心,没有一个真正管理者。网络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任何人都能任意的说话做事。这些都使得网络面临着规范难题,网络促成了公民非常规参与,尤其是非法参与的扩大。网络问题的存在,日益严重的蔓延,使得网络参与的治理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关于对网络空间的治理,现在关注者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虚拟空间自治说,另一个是国家干预说。1、虚拟空间自治说。虚拟空间自治说以自由民主为基本价值,以自治为核心理念。自治说者否定国家干预,他们认为国家干预存在着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官僚主义等问题,而虚拟空间的非集中化的特点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这使得虚拟空间的自治能比物理空间更加的有效。2、国家干预说国家干预说者认为,虚拟空间并非是一个完全与现实世界脱离的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主体关联性使虚拟空间不可能如虚拟空间自治者所想象的那样纯粹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而且,虚拟空间自治缺乏强有力的后盾,使得一些自治规则达不到真正的作用。这些都要求在虚拟空间注入权力约束,即网络需要国家进行引导和规范。而对于国家干预的具体措施,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从发展经济、技术扩散、技术创新、教育培训、政府上网、道德规范等方面。本文认为,尽管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但是并不是一个完全能与现实世界无关联而独立存在的空间,所以过分强调网络的虚拟性不现实,也不科学;笔者认为国家必须界入虚拟世界进行一定程度地的规范。而且目前网络存在着网络自治规范所不能解决问题,这就使得国家这个强有力的权力机构变得更为重要。所以本文的观点单独一种治理方法都是存在着缺陷的,只有结合两者的优势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正是由于网络第一次为人类提供了有史以来最为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刺激了公民参与的神经,才使得网络参与的风靡。而现在又要在这个自由的空间加入规范与秩序,这必然让人担忧如何保证其自由平等的特性,如何寻求秩序与自由的最佳的结合一直是人类的困扰。笔者认为,没有秩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秩序是自由的前提和保证,有秩序才能更好实现真正的自由,所以,不能否定国家干预在网络参与上发挥作用。当然国家的干预必须是在保证网络的自治规则原则下,引入国家权力去解决网络自治无法解决的问题,更好得使网络在公民参与方面发挥作用。就是说国家的干预不是抑制网络发挥功效,而是使其功效更好的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要求国家干预的最好的方式是依法治网。依法治网的前提是有法可依,网络立法变得迫在眉睫。但是关于网络立法的问题,一直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立法迫在眉睫;一种观点却认为现在立法为时过早,因为网络自产生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而且信息网络尚处在快速发展和变化之中。在其发育初步成型之前,在还未搞清其发展规律和把握其发展方向之前,如果过早制定网络规范,虽然可以在短期可以扭转网络上的混乱局面,但却是以损害其长远利益为代价的。要么会限制网络创新,进而遏制网络的生命力,要么会使出台的网络规范因与技术发展、社会现实矛盾而过早地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不可否定,他们的担忧并不无道理的,但是笔者认为立法的目的使引导其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抑制其发展。而且目前网络存在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必须制定法律去规范网络。当然要治理网络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制定网络法律的前提下,积极地拓宽公民的网络参与的渠道并提升公民的网络参与的能力。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表格资料(1)课题申报审批表(2)任务书(3)开题报告(4)周进展记录(5)中期检查表(6)答辩记录(7)成绩评定表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 级: 2004级(01)班 学 号: pb0404681042 学生姓名: 杨安民 指导教师: 牛彤 2008年 5月31日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课题申报审批表(2008 届)学院(盖章):法学院指导教师姓名牛彤职 称副教授课 题 名 称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课 题 类 型课 题 来 源*说明:论文设计科研真题生产或 社会实际指导老师 选题其它PP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生班级2004级(01)班预计完成课题周数13毕业实习地点广西靖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毕业论文 (设计)地点贵州大学1课题基本内容及要求基本内容:保证公民参与的有序性是本文的核心理念,在论述了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前提下,提出了治理网络参与失序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具体的论文大纲是:一、网络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一)、网络参与的兴起(二)、网络参与的特点二、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一)、网络参与失序的表现(二)、网络参与失序的原因(三)、网络参与失序的危害三、关于网络参与失序问题的治理(一)、关于网络问题的治理理论(二)、治理网络参与失序的思路(三)、治理网络参与失序问题的具体措施基本要求:具备基本的政治学知识,尤其是网络政治学的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2题目特点(表现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上、表现在结合省情方面、表现在采用先进技术方面、表现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上) 1. 网络政治学属于政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该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2. 该选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3. 有利于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归纳及写作的能力。3此题目往届是否做过?若已做过,写明做过几次,本届有何新的要求?否4题目的难易程度、工作量(论文字数或说明书字数、图纸数量),以及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何要求等1.本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难度适中;2.其间需要阅读不少于十八篇相关的中外文献,论文数字要求在6000到8000之间; 3. 需要具备基本的政治学知识,尤其是网络政治学的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5完成本题目的条件是否满足?若不满足,如何解决?(含上机时数)具备完成论文的基本条件,可通过如下途径收集资料及信息:1.到贵州大学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阅览室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2.到贵州图书馆、贵阳市各书店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3.到网络资源数据库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如: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4.上网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如:网络政治学研究网()、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等。6系(教研室)审查意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同意下发任务书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卢正涛 2007 年 12 月20 日7学院毕业 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注:1、若题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请在“说明”处填写科研项目名称;若来源于生产/社会实际,请写明题目来源单位;2、每人一份(各单位可根据情况确定一式几份)。3、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学生信息学号pb0404681042学院法学院班级姓名杨安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2004级(01)班教师信息姓名牛彤职称副教授学历博士任务书 发出时间2008年1月10日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论文(设计)起止时间 2008 年3 月3日 2008 年5月31日 共需周数12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主要内容:一、网络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一)、网络参与的兴起(二)、网络参与的特点二、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一)、网络参与失序的表现(二)、网络参与失序的原因(三)、网络参与失序的危害三、关于网络参与失序问题的治理(一)、关于网络问题的治理理论(二)、治理网络参与失序的思路(三)、治理网络参与失序问题的具体措施主要要求:1.需要掌握有关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网络政治学的理论与知识;2.全面收集有关文献理论与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及研究;3.遵守学术规范,独立完成论文;4.阅读不少于十八篇相关文献,字数要求在6000-8000之间。预期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3.形成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计划进程:1.2008/1/10:下发任务书;2. 2008/3/8-2008/3/20:联系指导老师,收集相关文献与材料,撰写文献综述,准备开题报告;3. 2008/3/21-2008/3/31:开题报告;4. 2008/4月初-20008/4月中旬:完成论文初稿;5. 2008/4月中旬-2008/5月底:完成论文定稿;6. 2008/6月初-2008/6中旬:准备论文答辩。主要参考文献: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2 赵水忠.数字化侵害:中国青少年网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3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4 刘文富.网络政治M.北京:商务印出馆,2002.5 袁峰,顾铮铮,孙珏.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 蒋岩岩.网络条件下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7 朱贵平.论政治文明领域中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要求J.理论探索,2005.3.8 张喜红.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分析J.维普资讯,.9 李斌.论网络政治中的政治主体J.网络政治学研究网,.10 李斌.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网络政治学研究网,.11 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及对策J.东南学术,2007.4.12 刘文.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难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3.6.13 王钊翼.“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J.14 张平.论网络对政治认知的冲击及对策J. 网络政治学研究.15 网络政治学研究,.16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17 中国计算机报,/.注: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贵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设计)名称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论文(设计) 来源指导老师选题论文(设计)类型A指导教师牛彤学生姓名杨安民学号pb0404681042班级2004级(01)班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科研工作的初步经验。 研究意义:扩大公民的参与已经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但是并不是参与越多越民主,盲目地推进公民参与往往会产生负面效应,特别是现在网络参与的迅速崛起,必须警惕公民参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揭示了网络参与中的失序问题及其危害,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和借鉴其他学者的相关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现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网络与政府、网络与国家安全、网络与民主等。网络与民主方面的研究无疑是热点,“虚拟民主”、“点击民主”等术语的出现就说明了这点。公民的参与一直以来就是衡量某种政治制度民主程度的尺度之一,因此,网络民主研究的兴起,必然带动网络参与问 题研究的升温。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来看,网络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网络公民参与对于民主的影响上,即探讨完了网络民主的前景。60年代以来,人们对网络往往抱着一种近似崇拜的态度,将网络视为推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都已经熟悉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比尔盖茨的“数字神经时代”、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等这些术语的运用就足于彰显人们对网络的崇拜情绪。伴随网络的发展,人们对网络意见的深入,特别是网络政治学的诞生人们才意识到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福音,不仅仅是好处;还会附带来一些不良的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利剑。网络与民主被研究者进行激烈地争论:一、 国外研究状况网络究竟能否促进民主及多大程度上实现民主,国外学者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网络化会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推进民主化的进程。博朗宁在未来的社会:信息新世界展望中指出,在网络社会中原本分散的公民个体因共同的兴趣,或对某事务共同关注而迅速发出群体的声音,并使他们的声音被政府或政治家听到,从而给民主和代议制打下了潜在而有深深的印记。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人的延伸媒介通论一书中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二是网络的民主价值并不是很大,它对民主发展的负效应更大。凯文认为,网络上会出现错误的政府信息,政府甚至可能做到垄断政治信息。而西蒙兹则坚信,新的信息技术不会带来任何政治上的好处,“新的技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小撮政界人士或掌权人物的主宰和控制,使他们能够左右和操纵群众的情绪”。“新的技术只不过促使权力更加集中,因而预示着一种不详之兆。”有的人甚至担心出现“电子法西斯主义”。二、 国内研究状况国内观点循着国外思路,也从正反两方面看网络公民参与对于民主的影响。当然国内观点中还有着一种交折中的观点,坚持辨证的看待网络公民参与对民主的正负影响。如中国学者郑曙村认为,网络技术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民主参与手段和工具,将加速民主化的进程,但是网络对民主的作用是双重的,既为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也给民主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所以要利用网络技术推进民主的进步,同样也要积极思考对策,防止网络技术对民主可能造成的危害。三、发展趋势人类文明总是在不断地争论中进步的,关于网络参与对民主的影响的争论目前仍未停止,但是它已不再是研究的主题,现在人们研究网络的方向是网络参与的负面影响,并就负面的影响提出解决的对策。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保证公民参与的有序性是本文的核心理念,而目前的网络参与却陷入了失序泥潭,所以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治理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以保证公民参与的有序进行;解决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基础是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的观点是问题不在于网络,而在于了参与者,是参与者导致网络种种问题的产生,所以治理出发点就是如何规范参与者的行为,在保证参与者的活动有制度规范的前提下,为参与者提供更好地服务与方便,发挥公民的参政议政的功效。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工作条件:需要具备基本的政治学知识,尤其是网络政治学的知识;查阅十八篇国内外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解决办法:1.到贵州大学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阅览室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2.到贵州图书馆、贵阳市各书店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3.到网络资源数据库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如: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4.上网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如:网络政治学研究网()、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等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1.2008/1/10:下发任务书;2. 2008/3/8-2008/3/20:联系指导老师,收集相关文献与材料,撰写文献综述,准备开题报告;3. 2008/3/21-2008/3/31:开题报告;4. 2008/4月初-20008/4月中旬:完成论文初稿;5. 2008/4月中旬-2008/5月底:完成论文定稿;6. 2008/6月初-2008/6中旬:准备论文答辩。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2 赵水忠.数字化侵害:中国青少年网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3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4 刘文富.网络政治M.北京:商务印出馆,2002.5 袁峰,顾铮铮,孙珏.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 蒋岩岩.网络条件下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7 朱贵平.论政治文明领域中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要求J.理论探索,2005.3.8 张喜红.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分析J.维普资讯,.9 李斌.论网络政治中的政治主体J.网络政治学研究网,.10 李斌.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网络政治学研究网,.11 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及对策J.东南学术,2007.4.12 刘文.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难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3.6.13 王钊翼.“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J.14 张平.论网络对政治认知的冲击及对策J. 网络政治学研究.15 网络政治学研究,.16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17 中国计算机报,/.七、指导老师意见和建议:该学生已对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同意开题。重点把握网络失序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指导教师(签字):牛彤 2008 年 3 月 30 日说明:1、论文(设计)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设计等; 2、论文(设计)来源:指来源于科研项目、生产/社会实际、教师选题或其他(学生自拟)等;3、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杨安民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42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01)班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第 一 周进展情况记录:本周主要是与联系指导老师,听取老师对研究课题的意见,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外书店及网络资料库查找相关的文献和信息;指导教师检查意见:题目已明确,着手收集阅读相关资料。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年3月7日第 二 周进展情况记录:一、阅读文献,做好读书笔记为论文写作收集资料;二、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形成初步的写作思路,明确写作的方向,撰写论文提纲;三、撰写文献综述,准备做开提报告;指导教师检查意见:就写作思路交换意见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年 3 月 14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杨安民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42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01)班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第 三 周进展情况记录:一、阅读文献,做好读书笔记为论文写作收集资料;二、进一步明确写作的方向,完善论文提纲;三、撰写文献综述,准备做开提报告;四、开提报告,与各位老师及同学就研究课题进行讨论,获取新知识、新观点。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撰写文献综述,准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年3月 21 日第 四 周进展情况记录:一、完成论文开提报告;二、阅读文献,做好读书笔记为论文写作收集资料;本周阅读的文献: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的政治参与部分;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三、联系指导老师,就论文写作进行交流;根据老师的意见,对论文提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指导教师检查意见:完成论文开题,根据开题时提意见完善论文写作提纲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3 月 28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杨安民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42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01)班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第 五 周进展情况记录:一、本周开始写作论文初稿,并按要求在第九周完成论文初稿;二、本周完成了论文的导言、摘要部分,其间阅读了两篇新的文章:张喜红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分析和朱贵平的论政治文明视域中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要求;三、就有序参与的概念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指导教师检查意见:开始论文写作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4月 4 日第 六 周进展情况记录:一、完成了论文第一部分,即网络参与的一般理论;其间阅读并借鉴了李斌的两篇文章:论网络政治中的政治主体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二、联系指导老师,就网络参与的特点进行了交流,并根据老师的意见,增加了网络参与的三个特点,即网络参与动因的复杂性、网络参与的跨地域性及网络参与的非理性倾向。指导教师检查意见:论文写作进展正常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4 月 11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杨安民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42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01)班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第 七 周进展情况记录:一、完成了论文第二部分的写作,即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其间阅读了刘文的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难题及对策、盛馨莲的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及对策、张平的论网络对政治认知的冲击及对策、王钊翼“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二、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就“网络参与失序的危害”的内容进行修改和丰富。指导教师检查意见:论文写作进展正常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年4月 18 日第 八 周进展情况记录: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阅读了两本相关的著作:刘文富网络政治;袁峰,顾铮铮,孙珏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继续阅读文献和论文写作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4 月 25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杨安民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42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01)班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第 九 周进展情况记录:一、完成论文最后部分的写作,最终完成论文的初稿;二、根据学校的要求,对论文的格式进行修改;三、将初稿交给指导老师修改。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论文初稿完成,等待修改论文。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年5 月2 日第 十 周进展情况记录:一、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第一次修改,修改后再交给指导老师看;二、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第二次修改,修改后再交给指导老师看;指导教师检查意见:根据修改意见,修改论文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 年 5 月 9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周进展情况记录学生姓名杨安民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牛彤学号pb0404681042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2004级(01)班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第 十一 周进展情况记录:一、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第三次修改,修改后再交给指导老师看;二、修改后再交给指导老师看;指导教师检查意见: 完成对论文二稿的修改。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年 5月16 日第 十 二 周进展情况记录:一、完成论文定稿;二、准备论文答辩;指导教师检查意见:完成论文定稿指导教师签名:牛彤 2008年5 月 23 日注:根据论文(设计)周数,可从附表C.1-1、附表C.1-2. 附表C.1-n进行填写。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所属学院:法学院 填表时间: 2008 年5 月 13日学生姓名杨安民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学号pb0404681042牛彤教授副教授讲师其他(具体职称)P专业及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04级(01)班题目名称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指导教师意见学生学习态度认真比较认真一般不够认真很不认真P作业质量很好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P工作进度超前完成完成计划基本完成落后计划没有进展P已按计划完成初稿,根据修改意见,重点对治理措施加以完善。 签字: 牛彤检查小组意见指导教师工作态度责任心强比较强一般比较差很差P指导老师认真履行了职责,责任心强。 组长签字: 卢正涛学院意见 分管院长签字(盖章):答辩组成员姓名职称签名答辩组成员姓名职称签名学生姓名杨安民学号pb0404681042专业及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004级(01)班指导教师牛彤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记录: 记录人: 年 月 日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语、成绩评定表学院(盖章):法学院学号pb0404681042姓名杨安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及其治理班级2004级(01)班指导教师意见评语:该选题涉及了一个比较新的现实领域,要求作者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讨论。文章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作者态度认真,广泛收集并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在相关方面提出了思考的结论。因作者的知识结构,文章缺乏网络参与的相关的宏观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深度。成绩: 90 (满分100分) 指导教师(签名): 牛彤 2008年5 月31 日评阅教师意见评语:成绩: (满分100分)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论文(设计)答辩小组意见 成绩: (满分100分) 答辩小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院答辩委员会审核意见三项累计总成绩(百分制): 综合评定成绩(五级记分制): 主席(签名): 年 月 日注:1、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所给成绩一律采用百分制,并分别按40%、20%、40%记入总评成绩中(部分专业可根据学科特点适当调整比例); 2、总评成绩一律采用五级记分制,具体换算规定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 II 页摘要网络的出现,使得公民的政治参与变得更加自由、直接、便利和强大。作为高新科技的成果,网络将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完美结合,一旦被纳入公民参与的支持系统,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从公民的角度看,网络环境下的参与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公民参与方式。然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些问题。目前,网络参与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难题,网络存在的网络信息客观性问题、参与公平性问题及参与规范性问题使得网络参与处于一种失序的状况。失序的参与必然导致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引导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为实现网络参与的有序性,我们需要在制定网络法律的前提下,积极地拓宽公民网络参与渠道并提升公民网络参与能力。关键词:参与 网络参与 失序 治理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 has become much freer, more immediate, convenient and powerful than before. As the result of high-tech, the network perfectly combines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with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bound to play a great important role if they are brought into the support system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proces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provides a completely new way for them.However, internet show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nctions. At present, the network participation encounters with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The disordered state of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the unconventional order of the network participation cause the disorder of the network which is sure to bring a lot of problem. Therefore, we must take some certain measures to regulate this phenomenon correspondingly and guide the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life orderly. For the orderly network participation, we need to actively expand more channels for citizen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in the network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participation; network participation; disorder; governance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 15 页引言当今世界,民主已成为各国政治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而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其行使自身政治权利的基本途径,一直被视为衡量某一政治制度民主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完善公民参与的渠道,扩大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更好的发挥公民参与的作用,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上明确提出了“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制度形式,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重申了这一要求。这表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世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其中,高度重视并进一步研究解决扩大公民中的政治参与的“有序性”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民主政治制度必然要求扩大公民的参与。但是,公民参与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政治的民主。只有保证公民政治参与在有序状态下进行,扩大公民参与的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也主要取决于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因为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程度反映了政治参与的水平,其有序性程度高就有可能得到更大的社会支持,对政治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也就更大。最后,历史实践表明,任何无序的政治参与都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于政治的动乱。网络的出现,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带来一种全新的方式,使公民的政治参与变得更加的自由、直接、便利和强大。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决定了网络参与必将面临着许多问题。目前,网络存在的网络信息客观性问题、参与公平性问题及参与规范性问题使得网络参与处于一种失序的状况。网络参与的失序限制了网络在公民参与上发挥作用,导致公民的参与行为的效果无法保证。因此,必须对公民的网络参与失序进行治理,引导公民的网络参与行为在有序状态下进行,真正地实现公民参与的作用。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网络参与的有序性问题。所谓有序参与就是在法律框架下,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进行的参与。网络参与的有序状态包括制度性有序、程序性有序、主体性有序等方面。要对网络参与的失序进行治理,实现网络参与的有序性,需要在制定网络法律的前提下,积极地拓宽参与渠道并提升参与能力。一、网络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所谓网络参与是指社会公民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希望达到某种效果的行为。作为一种高新技术的成果,网络一旦纳入公民参与系统,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得公民的参与的状况发生深刻的变化。(一)、网络参与的主体网络参与的主体,即网络参与行为的具体执行人。传统的政治参与主体是公民,而网络参与是借助网络进行的行为,因此人们将网络参与主体简称为“网民”,当然网络参与的主体还包括建立在网民基础上的网络共同体,但是本文只将网民视做网络参与的主体,而不包含网络共同体。网民,是网络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网民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主体中的公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法律上,它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政治上,它指的是有权利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人。而在网络时代,政治主体又有其独特的内涵,他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实名的公民概念,又可能是现代意义上实名或者匿名的虚拟的“网民”身份,它特指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在网络上以“网民”身份参与政治生活的个体。“从严格意义上说,至少在目前,网民并不完全具有确切的法律意义,网民在网络上的参政身份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说对其身份的界定是难以确定的,而且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并未被明确的法律所赋予,这是公民与网民的重要区别之一。”1参见李斌:论网络政治中的政治主体,网络政治学研究网,。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网民的客观存在,不能忽视网民在网络上,或者利用网络参与社会生活以及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二)、网络参与的特点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参与有着如下的特点:1.网络参与者身份的不可辨别性传统的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这种公民身份可以由身份证、家庭户口、官方登记资料等信息予以辨别。而网络参与的主体是“网民”,其身份模糊不清、不可辨别,只是一个虚拟的网名,这既不能表明其法律身份,也不能表明其政治身份。甚至在性别、年龄、职业、国籍等方面的特征都无从识别。2.网络参与目标的多元性传统的政治参与是普遍公民针对政府行为或公共决策而采取的行动。而网络参与的指向很可能是一些公众感兴趣的问题,进而演变的强大的公众舆论。比如家庭矛盾、家庭暴力等。这些问题本与公共领域无关,但网民的参与,导致舆论的声浪越推越高,网民甚至自发地起来参与到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来,对社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3.网络参与动因的复杂性传统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动因一般出于自身的物质利益或精神上的信仰与理想,参与的目标也是主要针对政府的公共决策。而在网络社会,公民参与的动因则更为复杂。某个官方网站遭到黑客的袭击而导致瘫痪,可能是黑客们为了表达对某一政策的抗议和不满,也可能只是纯粹为了满足某种技术突破的快感,或者是两者兼有。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参与动因交结在一起,反映了网络时代公民参与的复杂性。4.网络参与的跨地域性正像凯恩克罗斯说的那样“距离不再限制通讯技术成本的现象可能是21世纪前半叶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种经济力量,距离的消亡意味着依赖于(计算机)屏幕或电话,任何活动可以在世界的任一地点进行” 1 袁峰,顾铮铮,孙珏: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网络参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民可就某一感兴趣话题进行无国界的交流,某个国家政府的某种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可能会遭遇来自其他国家网民的声讨。5.网络参与的非理性倾向网民在网络参与中不用承担现实中的责任而极易引发非理性倾向,而网络信息的失真又很可能助长这种倾向。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的加入,使得网络参与的非理性倾向更加地严重。2007年7月17日,网上开始盛传帖子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发帖者称,江西6岁女孩丁香小慧遭后妈毒打吐血、六块脊椎骨断裂致高位截瘫。不明真相的网友被触动了:某网站关于该文的跟帖多达70多页,网友群起指责“这样的后妈简直禽兽不如”,还有网友发出网络通缉令来通缉恶毒后妈,“这个后妈最好不要出门”。然而三天之后,警方发通报公布真相:小慧系血友病患者,伤痕为疾病表现,并无受到后妈虐待。1 参见网易网:新闻专题,/special/0001135D/Lilac070725.html。我们的网友常常是义愤填膺有余、理性思考不足。看到媒体的报道,不加甄别就盲目相信,越是刺激离奇的事件就越关注,无论新闻的真假。这也反馈给媒体一个不良信息:网友既然只喜欢离奇刺激,那我们就让事情更夸张、更刺激,这些都导致网络参与的理性程度将越来越低。(三)、网络参与的途径政治参与的进程和形态不仅关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还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的出现无疑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新手段和途径。具体来看,网络参与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电子投票电子投票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的投票方式,不需要传统的纸介质的投票,公民行使选举权只需要敲击几下键盘或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完成。同时,计票工作也显得更加简单和快捷,电子投票结束的同时计票结果就可以在瞬间完成。在美国最近两届总统选举中就在部分州实行了电子投票。2.电子公告板(BBS)在网络空间,电子公告板是网民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进行利益表达的新载体,网民可就某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由的讨论,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和意见。这其中一定包括着有关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内容。应该看到,一个有影响的网站,由于访问量大,影响广,再加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网民在BBS上发布的信息可以瞬间传遍全世界,进而引起更大的反响。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通过BBS参与政治,将是网络参与的新途径。3.电子邮件随着电子政府的不断完善和普及,每一级政府都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网民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这在传统的政治参与中是难以实现的。通过电子邮件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较之传统意义上的信访途径更加方便和直接,效率也更高。因为它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克服了许多人为的障碍,这无疑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4.博客(Blog或Weblog)博客,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继E-mail、BBS、IM(即时通讯)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起初的博客只是一种网络日记,用于记录网民的日常所见与所想。当网络与政治连线,网民开始专注于社会政治生活,一种新的博客重要类型“政治博客”1 参见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网络政治学研究网,。产生了,随着“政治博客”的出现,其政治参与的作用就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政治参与方面的作用,博客变成了一种网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在中国博客数量正迅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我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1750万人,博客读者在7500万人以上,博客空间达3370多万个。2 参见中国互联网协会: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二、网络参与的失序问题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一边为收到远方友人问候的电子信件而喜悦,一边为电子信件带有电脑病毒而懊恼。这就是网络,一把双刃利剑,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目前,网络在公民参与上存在着失序问题。(一)、网络参与失序的表现网络存在着信息的客观性问题、参与的公平性问题及参与的规范性问题使得网络参与处于一种失序状态。1、网络信息的客观性问题“ 拥有一定数量的客观信息是公民参与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网络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和网络信息的可操作性都难以保证公民所获得信息的客观性。”1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相比于其他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各种限制,信息总量总是有限的,而互联网的信息现实了瞬间生存、光速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其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人都能在网上发布信息,表达自己的愿意,每天在网上传播的信息不计其数。海量的信息使公民想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变得如大海捞针,信息的无限变成了无为。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互联网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信息的可操作性,因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过程都是由服务器完成的,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受到审核上能出版,这势必无法对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真实性等进行监控,其信息的真实度就无法保证。有人就把互联网戏称为“卫生间的墙面”,任人“涂鸦”。 2、网络参与的公平性问题在传统意义上,我们常常把平等对待理解为一种机会平等。然而,是否只要满足了机会平等,就能实现实质意义的平等呢?例如,让一群人站在同一其跑线比赛,只要保证每个人所要奔跑的距离一致,或者让一群人挺举同样重量的杠铃,这些应该满足了机会平等。然而,如果这些人的体质条件不同、身体健全状况也不同,这是一次平等的竞赛吗?显然不是,而网络参与就是这样的情况,虽然网络向所有人敞开大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这个门,想要进入网络世界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网络的大门淌着一条一些人无法逾越的“数字鸿沟”。2 数字鸿沟是指不同条件的人在应用网络技术方面的差距,表现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表现为在国内环境中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之间的差距。 3、网络参与的规范性问题从参与的外延看,参与是公民以合法手段,规范地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却促成了非常规参与,尤其是非法参与的扩大。出于军事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其核心理念就是打不烂堵不住,这决定其分散式的结构特点。然而这个特点却使得政府在监控和规范网络参与者行为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网络真正变成一个极度自由的天堂,这恐怕是当初设计者无法预料的。目前,公民网络参与几乎都是在没有监督和规范下进行,这就导致大量的非常规参与。(二)、网络参与失序的原因 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原因,导致网络参与失序的原因如下所列:1、网络参与自身的特点网络参与的特点是其兴起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也是其失序的原因之一。比如网络参与主体身份的不可辨别性使得网络的责任认定变得异常困难,网民可以在网上任意妄为,而不用顾及后果,这就助长了他们行为的随意性。而网络参与的跨地域性使得网民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全球性的参与活动,各国将面临来自于“全球公民”的挑战,而法律和制度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规范来自外界的行为往往显得相对地滞后甚至于无能为力,导致网络参与因为缺少规范而陷入失序状态。2、网络技术的缺陷目前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过滤主要有两种:一是“路由过滤法”,通过在路由器的有害信息源地址的否决开关,对来自这些地址的信息进行过滤。二是“关键词过滤法”,通过专门的软件在服务器上形成一个过滤关,它由一个被认为有问题的词库组成。只要通过的信息与词库中关键词的相似就被过滤。1 参见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缺陷,路由过滤法无法应对变换的有害信息源,而关键词过滤法则比较机械,而且对服务器要求很高。这都使得信息的客观性难于保证。3、网络参与条件的不完善每一次的参与活动的正常进行都离不开一定条件的保证,网络参与的条件包括有经济、制度、文化及能力等方面。而目前网络参与的一些基本条件是不具备或不完善的。缺乏法律的规范、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参与能力不足及网络普及不均衡等都导致了网络参与的失序。(三)、网络参与失序的危害正如引言所说,只有有序的参与才能实现参与的效能,而失序的参与不仅限制了其效能的实现,还会对现存的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冲击。表现为以下几点:1、两极分化托夫勒指出:各个高技术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可怕威胁来自国民被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苦者两部分,下层阶级与主流社会之间的鸿沟实际是随着新的传媒系统的普及扩大了。1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之所以出现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占有和使用信息技术上的差异,占有和使用技术上的不足使得一部分人无法正常地参与到网络空间,压抑了他的参与活动,使得他们政治上不能参与或非常规的发泄情绪,从而诱发许多问题的产生。2、无政府主义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结构,任何一个支点都有可能成为中心,没有真正的管理者。网络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在完全自由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控制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随意的发布信息、做事,网络真正成为自由的天堂。网络彰显的价值观是极端的个人自由主义,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网络无政府主义的产生与胜行。甚至有人断言,网络是历史上存在的最接近真正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东西。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人、恐怖组织及邪教组织等就是可以利用网络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制造混乱。3、高科技犯罪网络不仅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天堂,网络的再造和隐蔽的功能,更使得网络沦为犯罪分子作案的帮凶。互联网在建立之初,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目的,就没有设定有效的身份鉴别功能,一组代码,一个角色符号,就成为一个网民身份的标识,网络成员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性。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意的在网上自由操作,摆脱了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犯罪分子可以进入网络空间,从事盗窃活动和经济诈骗,也可以从事色情贩卖,或进行电子赌博等。可以说,利用网络技术从事高科技犯罪将成为网络时代的一大问题。三、关于网络参与失序问题的治理(一)、关于网络问题的治理理论关于网络治理理论,目前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虚拟空间自治说,另一个是国家干预说。1、虚拟空间自治说虚拟空间自治说以自由民主为基本价值,以自治为核心理念。自治说者否定国家干预,他们认为国家干预存在着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官僚主义等问题,而虚拟空间的非集中化的特点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这使得虚拟空间的自治能比物理空间更加的有效。以自治说理论为指导的国家管理网络的模式称为“政府指导行业自律模式”,1 参见赵文忠:数字化侵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所谓政府指导行业模式就是倚重因特网业界的自律和规范,在通过立法规范的基础上,着重地强调网络业界自身的网络分级制度和从业者的自律规范。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是这一类的代表。2、国家干预说国家干预说者认为,虚拟空间并非是一个完全与现实世界脱离的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主体关联性使虚拟空间不可能如虚拟空间自治者所想象的那样纯粹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而且,虚拟空间自治缺乏强有力的后盾,使得一些自治规则达不到真正的作用。这些都要求在虚拟空间注入权力约束,即网络需要国家进行引导和规范。根据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国家管理网络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模式”2 同上。,“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立法和网络过滤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管理。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是这一类的代表。(二)、网络参与失序的治理思路及措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事物是普遍的联系的,尽管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它并不是一个完全能与现实世界无关联而独立存在的空间,这决定了国家必须介入这个虚拟空间进行一定程度地规范;而且目前网络存在着网络自治规范所不能解决问题,这就使得国家这个强有力机器的介入变得异常重要。所以本文的观点是单独一种治理方法都是存在着缺陷的,只有结合两者的优势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正是由于网络第一次为人类提供了有史以来最为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刺激了公民参与的神经,才导致网络参与的风靡。而现在又要在这个自由的空间加入规范与秩序,这必然让人担忧如何保证其自由平等的特性。如何寻求秩序与自由的最佳的结合一直是人类的困扰。笔者认为,没有秩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秩序是自由的前提和保证,有秩序才能更好实现真正的自由,所以,不能否定国家干预在网络参与上发挥作用。当然国家的干预必须是在保证网络的自治规则原则下,引入国家权力去解决网络自治无法解决的问题,更好地使网络在公民参与方面发挥作用。就是说国家的干预不是抑制网络发挥功效,而是使其功效更好的发挥出来。所以对于网络参与失序的治理,既要考虑到网络自身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需要,应将网络自治与国家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自治和干预的最佳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两者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要求国家干预的最好方式是依法治网。为实现网络参与的有序性,要求我们在保证网络空间的特殊性的前提下,尽快地制定网络法律,积极地拓宽公民的网络参与的渠道并提高公民的网络参与的能力。1、完善网络自治,优化网络环境正如前文所言,网络自治应该是网络管理的核心,这是由网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但是现在的网络自治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急待完善和优化。(1)完善网络法律,规范网络秩序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政府主导模式”还是“政府指导行业自律模式”都不否认法律的作用。从参与的外延看,参与的手段应该是合法的。合法的参与就是有序的,而非法的就是无序的。而依法参与的前提就是有法,但是目前针对网络参与方面的法律是空白的或不完善的,所以制定和完善网络法律已成当务之急。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媒介,公民在网络上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全球性的参与,这使的地区性的法律规范面临“世界公民”的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