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7《最后一课》课件 苏教版.ppt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7《最后一课》课件 苏教版.ppt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7《最后一课》课件 苏教版.ppt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7《最后一课》课件 苏教版.ppt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7《最后一课》课件 苏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都德(法国),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检查预习,哽住赚钱踱步郝叟胳膊诧异捂住婉转肃静钥匙紫藤祈祷,gng,zhun,du,hosu,gbo,ch,w,wn,s,Yoshi,qdo,tng,听朗读,再次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梳理结构,(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2)本文按照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概括三部分主要内容。,本文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及心理活动。第二部分(7-23):上课。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下课。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小说用第几人称写的?有什么作用?小说先出场的人物是谁?(2)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样想的?这些描写对人物的刻画有什么作用?(3)小说为什么让小弗郎士迟到,让他最后一个进教室?小弗郎士看到哪些异乎寻常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最后一课上了哪些内容?写了哪些情景?小弗郎士有哪些感受?,(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小说用第几人称写的?有什么作用?小说先出场的人物是谁?,小说中的人物很多: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还有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以及普鲁士兵。,小说中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是重要人物。,本文用第一人称写的,这种叙述方法有助于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先出场的是小弗郎士。,(2)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样想的?这些描写对人物的刻画有什么作用?,写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有两处。“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正反应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看见“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点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暗示了事件的重大。“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还是“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院子里”,这些见闻和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的幼稚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可还能管住自己,也是人物觉悟的思想基础。,(3)小说为什么让小弗郎士迟到,让他最后一个进教室?,小说让小弗郎士最后一个进教室,一切异乎寻常的情景都是通过他的观察表现出来的,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开课桌,关课桌,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戒尺穿着漂亮的礼服,有镇上的人,没有镇上的人,异乎寻常!,4.最后一课上了哪些内容?写了哪些情景?小弗郎士有哪些感受?,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根据图画复述课文,体会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注意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共同特点。,巩固课文,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发些镇上的人。,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爱国,首先学好母语。,努力学习,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好。,课内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研读了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的情景,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小说家都德把这一重大的主题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