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教版)_第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教版)_第2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教版)_第3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教版)_第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4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教版)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 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 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 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 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 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2 / 24 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 的习惯;( 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 1 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 1 至 5 段。 第 2 课时:讲读课文第 6 至 13 段。 第 3 课时:讲读课文第 14 至 18 段,背诵第 17、 18 两段。 第 4 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 “ 完璧归赵 ”“ 渑池会 ”“ 廉蔺交欢 ” 。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 “ 完 璧归赵 ” 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 “ 被荐 对策 献璧 取璧(使人怀璧归赵) 斥秦王 ” 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3 / 24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 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 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 “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 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 “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 并告诫他 不要 “ 废天下之史文 ” 。元封三年(前 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 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4 / 24 (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 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本 纪 12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年表 10 篇,书 8 篇,共 52 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 “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 (汉书 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 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5 / 24 战国(前 403前 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 283 年到前 279 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 280 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 278 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 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 完璧归赵 ”“ 渑池会 ”“ 廉蔺交欢 ” 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 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 “ 完璧归赵 ” 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 1 至 5 段。 1.阅读课文第 1 至 2 段。先解释 “ 合传 ” 体例,然后提问: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6 / 24 时,而蔺相如为 “ 舍人 ” ,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 为宦者令缪贤舍人 ”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 3 段。 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指出 “ 求人可 使报秦者 ” 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 4 段。 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 “ 臣尝有罪 ” 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 “ 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 ” (不能) 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 “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 使。 ” ) 7 / 24 4.齐读第 5 段。 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 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 陪衬 虚写 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古代惯用语: “ 见 ” 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 于 ” 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留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 夫赵强而燕弱 则幸得脱矣。 ” “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 臣请完璧归赵。 ” 2.朗读第 6 至 13 段。熟读如下两段: “ 大王欲得璧 俱碎于柱矣! ” “ 秦自穆公以来 孰计议之。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第 1 题。 8 / 24 主要看能否读出语气,能否基本上成诵。 二、讲解第 6 至 13 段。 1.学生朗读 “ 大王欲得璧 俱碎于柱矣 ” 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 秦王无意偿赵城 ” 。)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 “ 章台 ” “ 列观 ” ; “ 以示美人 ” “ 传之美人 ” 。 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 “ 奉璧 ” 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 “ 复取璧 ” 原因;预防秦王 “ 强夺 ” 之策。) 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 (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 (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 “ 斋戒五日 ” 一事( “ 修敬 ” 是关键,为要求秦王 “ 斋戒 ” 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 “ 逆强秦之欢 ” (又何等委曲) “ 戏弄 ” ( “ 怒发上冲冠 ” 之由,照应上文 ) “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 ” (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 “ 辞谢 ”是否仅仅因为 “ 恐其破璧 ” ?(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9 / 24 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 “ 斋戒五日 ” 一事;要着眼于 “ 完璧归赵 ” 的全过程。 “ 璧有瑕 ” ( “ 复取璧 ” 的办法何等巧妙) “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 (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 拜送书于庭 ” (为提出 “ 设九宾于廷 ” 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 ,以进为退。)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 “ 秦自缪公以来 孰计议之 ” 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指出这话是在 “ 九宾礼 ” 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甘愿受刑) 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 “ 先割十五都予赵 ” 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 设 九宾于廷 ” 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10 / 24 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 “ 令人持璧归 ” ,归罪于秦君 “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 ,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以 “ 先割十五都予赵 ” 检验秦王是否有 “ 易璧 ” 的诚意;自己承担 “ 欺大王之罪 ” ,与赵王无关。) 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 传之美人及左右 ” 正面; “ 左右皆呼 万岁 ” 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 “ 恐其破璧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 秦王因曰 毕礼而归之 ” 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 b 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写出秦廷的气氛:前者写狂喜之态,后者写懊丧之情,而皆源于贪利。) 11 / 24 三、巩固学习的收获,齐背蔺相如的两段话。 四、留作业。 1.熟读第 14 至 21 段,准备背诵最后五段。 2.完成练习第四至五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蔺相如的两段话。 2.检查练习第四、五题的完成情况。 二、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 “ 相如从 ” ,他人不书; “ 顾召赵御史 ” 。)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三、进行新课。 1.讲解第 14 至 16 段( “ 渑池会 ” ) 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 行的?( “ 其后,秦伐赵 杀二万人 ”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 “ 畏秦,12 / 24 欲毋行 ” ?(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 340 年商鞅伐魏,以 “ 为好会 ” 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 313 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 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 “ 请立太子为王 ” 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 “ 廉蔺交欢 ” 张本。) 学生默读第 15、 16 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 “ 功大 ” ,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 “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2.讲解第 17 至 21 段( “ 廉蔺交欢 ” ) 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13 / 24 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 “ 拜为上卿 ”廉颇 “ 宣言 ” 相如 “ 避匿 ” 相如答舍人谏 廉颇 “ 负荆 ” ) 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 国家之急 ” 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 “ 私仇 ” 又是指什么说的?( “ 两虎共斗 ” ) 诵读蔺相如 “ 夫以秦王之威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 “ 引车避匿 ” 一事说: “ 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 ” 试结合这段话说说“ 妙 ” 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 “ 秦王之威 ” 相比,又以 “ 国家之急 ” 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廉颇始而 “ 宣恶言 ” ,闻蔺相如语即 “ 肉袒负荆 ” , “ 至蔺相如门谢罪 ” ,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四、巩固收获,齐读 17 21 段。 五、留作业。 1.背诵第 17 21 段。 2.想想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有怎样的特点。 14 / 24 3.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速背诵练习。 1.逐层练习背诵。 相如拜为上卿(提示: “ 位在廉颇之右 ” 为此层核心句。) 廉颇 “ 宣言 ” (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 相如 “ 避匿 ” (提示:包括 “ 称病 ” 不朝和 “ 引车避匿 ”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 内容,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a 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 b 相如问 “ 孰与秦王 ” ,使人反思; c“ 顾吾念之 ” 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 d 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反问中包含递升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反问兼感叹) 廉颇 “ 负荆 ” (提示:核心是 “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这一句,要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 2.贯穿背诵。 15 / 24 二、选材及布局研究。 1.有人说,第 2 段 “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 ”一句可删。理由有二 :( 1)删去此段则第 1 段和第 3 段衔接得自然;( 2)此句与第 4 段开头 “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 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 1)本文是一篇 “ 合传 ” ,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 “ 宣言 ” 而后 “ 负荆 ” 的深刻意义。) 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 这样的布局有什么 好处?(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本文第 12 段已将 “ 完璧归赵 ” 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 “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 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 “ 以城易璧 ” 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 16 / 24 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 一种写法好? a 宦者令缪贤曰: “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 王问: “ 何以知之? ” 对曰: “ 臣尝有罪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 b 宦者令缪贤曰: “ 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 a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臣等不肖,请辞去。 ” b 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 b 的写法不好。 用 b 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 用 b 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 “ 独畏廉将军哉 ” 失去所本。) 5. 紧接本文,原作还 有这样一段话: “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 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表示参考题,下同。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 “ 廉蔺交欢 ” 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三、整理字词。 17 / 24 1.检查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 2.分类。 A 一词多义类: 负: 依仗(负其强) 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背着(肉袒负荆) 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 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拉(欲引相如去) 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掉转(引车避匿) 幸: 侥幸(则幸得脱矣) 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 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 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B 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 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18 / 24 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 完好(臣请完璧归 赵) 毕:将 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 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 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小结:要注意变化后的意思跟原义是有联系的。 四、留作业。 1.背诵最后五段。 2. 明人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 “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 ,他的理由是: “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赵都),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 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19 / 24 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 “ 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 赵王问:“ 您根据什 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 缪贤回答说: “ 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 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 愿意交个朋友 ,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 “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 ?” 蔺相如说: “ 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 ” 赵王说: “ 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 ?” 蔺相如说: “ 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赵王问: “ 可以派谁去呢 ?” 蔺相如回答说: “ 大王果真找20 / 24 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 和氏璧带回赵国。 ” 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 “ 万岁 ”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 “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 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 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 打算 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 ?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21 / 24 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 “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 “ 九宾 ” 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 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 “ 九宾 ” 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 “ 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 秦 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22 / 24 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 “ 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 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 “ 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 ” 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 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