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_第1页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_第2页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_第3页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_第4页
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形形色色的生物 (第二课时 )(附教学反思) 莲 山课件 m 形形色色的生物 (第二课时 )(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2.能力:初步具有观察、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利用相关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的态度、创新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的特征的知识,初步形成乐于探索的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从学生的体验出发, 通过插图描述生命现象,引领学生体会生物的基本特征。本节课在设计意图上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取学校附近池塘里的水样,通过观察一滴水中的生物,让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生命现象,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不直接告诉学生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而是组织学生根据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媒体展示、实物展示等),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学中尽量多地收集一些2 / 9 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来丰富拓展知识。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想像能力,更 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及利用相关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关于教材中所提到的生物的四点特征,只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以增强感性认识,能够利用这些特征区别生物与非生物,而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则不需要展开来讲。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物知识,认识和熟悉一些生物。有些学生还饲养过小动物、养过花草、参观过动植物园等。一些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等途径已经能够初步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但对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就很难表达清楚。 教学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石、水、土等将大自然打扮得生机盎然,绚丽多彩。那么我们如何来辨别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寻找生物的共同特征。 下面请同学们看从西虹桥下取来的一烧杯水,我吸取一滴水,滴在载玻片的中央,加上盖玻片。放在显微投影下,请同学们观察、讨论,并说一说从中你看到了多少种生物?3 / 9 你是如何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 “ 我看见了 6 种生物,但我不认识它们,我认为能运动的都是生物 ” ,一名学生回答。 “ 我认为老师在移动载玻片时 ,对震动有反应的都是生物 ” ,另一名学生回答。 “ 大家说的似乎有一些道理,根据你们的观点,我们来判断下面两幅图中(机器狗和蘑菇)哪一个是生物? ” “ 当然蘑菇是生物, ”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马上说: “ 按照同学们的观点,能运动的是生物,那么机器狗应该是生物而蘑菇应该是非生物。 ” 这时同学们没了主意,急于想知道什么是生物? 我说: “ 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呢?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那么我们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特征?(不说外貌特征)请小组讨论。 ” 同学讨论后回答: “ 人可以从小长大 ”“ 人有寿命,可以生老病死 ”“ 可以呼吸 ”“ 可以睡觉 ”“ 可以生儿育女 ”“ 需要营养 ”“ 可以吃饭、喝水 ”“ 可以排出废物 ”“ 可以运动 ” 等。 我接着问: “ 人怎样呼吸,怎样获得营养 ?其他生物能呼吸吗?它们怎么生活? ” 一名学生说: “ 我认为其他动物和人一样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不呼吸。 ” 4 / 9 另一名学生马上纠正说: “ 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那上面说 植物也跟动物一样呼吸,不要在卧室里养太多的花,夜晚花和人争夺氧气,使人憋闷。 ” 有同学接着说: “ 动物是靠吃其他的生 物生活的,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 食物 养活自己。 ” 我说: “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在获取营养的同时,还要产生许多废物,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你们知道动物和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吗? ” 在师生共同交流互动中讨论归纳出动物通过呼吸、排汗、排尿等方式排出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呼吸等方式带走废物。 我接着说: “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体要从外界吸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把它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将身体的一部分物质分解,将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新旧物质的更新,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只有在新陈代谢 的基础上,生物才能表现其他的特征。 ” “ 生物还有哪些特征呢 ” ,我问(利用多媒体演示:草履虫应激性实验;水螅受刺激缩成一团的实验等) “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想一想这说明生物有什么特征? ” 一个学生肯定地说: “ 我看到一侧培养液旁边放盐粒后,草履虫都游到了另一侧培养液中。 ” 5 / 9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 我看到用针轻轻碰水螅,它就会缩成一团。 ” 我追问: “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 ” 一个同学站起来说: “ 我认为盐对草履虫有刺激,对它生活不利,所以它逃走了。 ”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 针对水螅有刺激,所以它会缩成一团。 ” 我接着说: “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 有同学说: “ 我用小木棍碰过蚯蚓,它的身体马上收缩。 ” 另一个同学说: “ 我知道含羞草的叶受到触动会自然下垂。 ” 还有个同学说: “ 向日葵的花盘随着太阳转。 ” 我说: “ 通过以上的实例,你们认为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 学生马上回答: “ 它们对外界刺激都有反应。 ” 我高兴地说: “ 同学们归纳得太好了,我们把生物遇到外界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应激性。生物有应激性,大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 性比植物的应激性明显,植物的应激性通常表现在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方面。 ”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 VcD 短片。片段内容: 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粒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繁殖的过程)。6 / 9 2.一些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真菌、植物的营养繁殖,一些动物的繁殖方式)。 “ 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看到哪些现象? ”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 一粒小小的种子能萌发成幼苗并能由小长大 ”“ 一个细菌能形成两个细菌 ”“ 我看到蛇和龟靠下蛋来繁殖后代 ” 等。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后代的特征。 师生互动总结出生物的一些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繁殖。 我说: “ 下面我们打开书看看科学家的观点。 ” 看到自己的观点跟科学家的基本一致,学生们非常兴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它是我们辨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各图,指出哪些属于生物、非生物?并说明理由。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与交流我们认识了形形色色的生物,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 “ 我学到了如何与人合作学习 ”“ 我知道了怎样调查 ”“ 我感觉到正是有了生命世界才变得精彩 ”“ 我知道什么是生物与非生物 ”“ 我们以后要好好保护生物 ” 等。 教学反思 7 / 9 每堂课后,我都有很多的感想。这堂课后,我又一次感觉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教会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获得知识的方法。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观察来整理、获取信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习生物的应激性特征时,学生看完教师提供的素材后,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举例体会生物的应激性特征。同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新陈代谢问题 时,让学生以自己为例讨论其具有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出发,会使他们讨论时产生兴趣、有的放矢。课堂中给学生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讨论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者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可以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增进友谊和了解,培养团结友爱、与人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教学点评 千差万别的生物与非生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去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如何把握生物的特征呢?我觉得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符合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建立在学生8 / 9 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而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的应激性时,先通过播放草履虫应激性实验、水螅受刺激缩成一团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应激性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举出生物应激性的一些实例,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应激性的概念。这样从现象出发、从特殊的个例出发、从生活经验出发,充分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引用了大量身边的鲜活实例 ,从微观到宏观,经过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和比照,总结抽象出生命的一般特征。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从教学过程中感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在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汲取并丰富着各自的经验,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资源的开拓者,由独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