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故都的秋教学案 文 章来源 m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作品赏析 一、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二、本文的结构 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总起(第 1、 2 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写部分(从 “ 不逢北国之秋 ” 到 “ 才感受得到底 ”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 清 ”“ 静 ”“ 悲凉 ” 这一 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最后(最后两段)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结构图示: 2 / 17 三、课文内容探究 (一)理清行文脉络 1.散文的特点是 “ 形散而神聚 ” ,本文围绕 “ 秋 ” ,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 提示: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 “ 秋晨天空 ”“ 秋之牵牛花 ”“ 秋槐的落蕊 ”“ 秋蝉的残鸣 ”“ 息列索落的秋雨 ” ,“ 秋天枣树的奇景 ” 等这些景物来描写的。 2.文章在刻意描绘 的五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提示: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秋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 “ 廿四桥的明月 ” , “ 钱塘江的秋潮 ” , “ 普陀山的凉雾 ” , “ 荔枝湾的残荷 ” ,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其中点明中外文人及作品。 (二)把握文章中景物的特征 1.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 提示:作者先从 “ 秋光 ” 写起,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 “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 ,近看可以 “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 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 ,还有那 “ 玉泉的夜月 ” ,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我们还能从文中听到 “ 秋声 ”“ 西山的虫唱 ”“ 秋蝉衰弱的残声 ” ,是凄凉哀婉的,3 / 17 但也有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和 “ 潭柘寺的钟声 ” ,是高亢、幽远、清亮的。而再看那 “ 秋色 ” ,既有 “ 鸽蛋似的枣儿 ” 从淡绿微黄到红透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 “ 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 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还有秋树的落蕊,没声、没味, “ 会铺得满地 ” 却 “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可 “ 像花而又不是花 ” ,真是朦胧中又有落寞蕴含其中,更 具 “ 秋味 ” 的是那 “ 息列索落 ” 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 “ 无边雨丝似愁长 ” 的凄凉之味。 2.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提示:北国秋的特点是 “ 清 ”“ 静 ”“ 悲凉 ” ,而南国秋则具有 “ 慢 ”“ 润 ”“ 淡 ” 的特点。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 “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 ,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的 “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 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三)深层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 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和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上述秋景的描绘,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4 / 17 提示: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是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 “ 清、静、悲凉 ”的共同点,都 “ 皆着我之色彩 ” (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作者正是依据这 “ 缘情写景 ”的手法, 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 “ 情 ” 就是文章不散的 “ 神 ” 。 (四)揣摩领悟语言 对景物细致、真切的描摹 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 秋 ” ,这故都的秋味。 揣摩点: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 “ 味 ” ? 提示:天的颜色是 “ 很高很高的碧绿 ” ,比南方的天有“ 味 ” ;那花开的有 “ 味 ” ,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 “ 破壁腰中 ” 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那蝉叫得有 “ 味 ” ,因为在南方,则 “ 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 ” ;那雨下得有 “ 味 ” ,因为它比南方的雨 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 “ 味 ” ,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 “ 味 ” ,因为那方言的合辙而美妙,“ 倒来得正好 ” 。 2.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5 / 17 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揣摩点:从这秋景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 “ 主观色彩 ” (情绪)? 提示:这是作者为 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 “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 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 “ 皇城人海 ” 相比,于 “ 一椽破屋 ” 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 “ 孤单 ” 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 “ 孤单 ” 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 “ 创造 ” ,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 “ 赏 ” 到的这 “ 十分的秋意 ” ,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 着落点。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揣摩点:从这幅 “ 落蕊图 ” 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6 / 17 感? 提示: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的壮阔景观,是 “ 秋风扫落叶 ” 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 “ 一点点极微极柔软的触觉 ” 才感觉出 “ 铺得满地 ” 的落蕊的存在,读之仿佛有亲临其境之感,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愫的真实写照,是作者 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4.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揣摩点:对于这 “ 衰弱的残声 ” 的秋蝉,作者称这为 “ 家虫 ” 为何意? 提示:一方面作者认为秋蝉的残声,是北平的特产,点明在烘托北国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到处都能听见它们的啼唱,说明了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中的主角,因而称之为 “ 家虫 ” ,另一方面,把秋蝉当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也暗合了作者的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对北国秋声中这一“ 高音 ” 的情有独钟。 5.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 雨中 “ 都市闲人 ” 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提示: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7 / 17 从他们那 “ 咬着烟管 ” 的举止里,那 “ 缓慢悠闲 ” 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 “ 闲 ” 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 “ 唉,天可真凉了 ” ,另一个 “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 ,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作者 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 “ 落寞和感伤 ” 的京味来烘托 “ 清、静、悲凉 ” 的北国秋味。 6.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揣摩点:(结合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中秋景的片段描写)作者在后文为什么强调 “ 中国的文人 ”“ 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 ?与其自身有何用意? 提示: “ 有情趣的人类 ” ,在文中侧重于指文人学士,因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较深,因而对于天气逐渐变得凄凉,接近寒冬的秋季,这些文人学士总是要进行 “ 悲啼 ” 的。尤其 是中国的文人学士们,当在仕途上不得志时,内心多产生失落、凄凉之感。这和暮秋的萧索的景象一样,像欧阳修、苏轼等就是这样的文人,他们面对西风飒飒、草木凋零的秋天,都会引起心潮澎湃,引起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8 / 17 独登台 ” 的共鸣。作者在写古代文人学士,实际也是在表白自己,表白作为一名有着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 “ 情趣 ” 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作家自己独立于北国的寒秋中,曾经如夏蝉一样高唱过 “ 唤醒民众的醉梦,增进民主的地位,完成民主的革命 ” 的他,由于现实的不得志,虽然隐逸于山水之中,而当面对北国深秋 的秋声、秋雨之时,此情此景,能不引起他内心的 “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 的伤感之情吗? 7.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揣摩点:整篇文章,作者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绪,可却有这样的一个结尾,读后有何感受? 提示: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烈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作者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北国之秋的长在。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跟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五)运用了恰当的比喻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9 / 17 品评:秋与名花、美酒,在欣赏角度上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名花在品味中,只有在半开的含苞欲放时,才使人陶醉, 使人欣赏到其朦胧之美;美酒在品味中,只有达到半醉微熏的状态,才会感到酒之香、酒之美,使人陶醉其中。而秋则不然,那种 “ 浑浑沌沌 ” 地只感到一丝清凉,而草木还是绿的,天气还是湿润的,是不能使人陶醉的,只有在飒爽的秋风中,在清凉的秋雨中,在残弱的秋声中,才会真正感到十分的秋意。在秋天,只有草木凋得快,空气来得燥,天色对比度大,才是故都的秋,才是秋具有独特的个性。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品评: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 来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呢? 提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 “ 味 ” 去领悟秋之 “ 味 ” ,让人从形象的 “ 味 ” 去品味抽象的“ 味 ” 。北国之秋就像 “ 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 ,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 “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 ” ,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知识归纳 10 / 17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 郁、孤独的心境。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充分展开,酣畅淋漓。同时,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苦涩的 “ 品味 ” 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追踪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凋谢( dio)潭柘寺( zh)一椽( chun)落蕊( ru) B.细腻( n)平平仄仄( z)椭圆( tu)歧韵 ( q) c.文钞( cho)橄榄( ln)嘶叫( s)普陀( tu) D.鲈鱼( l)鲑珍( xi)驯鸽( xn)譬如( p)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的倩影倩:美好 B.不能自已已:止,抑制 c.何尝不然然:对,是 D.回味不永永:久远 11 / 17 答案: c 3.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 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 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 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 答案: A 4.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 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答案: 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B.郁达夫早年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c.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12 / 17 D.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重的颓废情绪,毫无积极意义。 答案: D 6.下列语序的顺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应为()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B.c.D.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 联想起秋来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百天下知秋的,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7.在文中处填写正确的一组是() A.点缀落叶触觉寂寞 13 / 17 B.点缀落蕊触觉遥想 c.装饰落蕊感觉落寞 D.装饰落叶感觉寂寞 答案: B 8.体味画浪线句子表现出来的意境。 答案:这段文字像一片飘浮的白 云,作者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亦动亦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9.请指出 “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 一句的出处和含意。 答案: “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 语出淮南子 说山“ 以小明大,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 ” 。意即树叶落而预示着秋天的来临。 10.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大意。 答案:主要写了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 二、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 11-14 题。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 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14 / 17 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 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 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 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15 / 17 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物理“优势项目”持续保持试题
- 高职单独考试题目及答案
- 财务分析报告及预测工具
- 企业数据安全保障的标准化措施
- 物流运输成本控制与优化管理模板
- 高阶智能驾驶考试题及答案
- 高级ug考试题目及答案
- 安全管理c2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江西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项目管理团队沟通与协作支持平台
- FBS-GC-001-分布式光伏施工日志
- 月考试卷讲评课课件
- 读书分享读书分享哈利波特
- 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图文课件
- 贴片电阻的识别与检测
- 影视鉴赏-第一章-影视鉴赏的基本概念
- 医院院前急救病历 广州市急救中心
- 诊断学胸壁胸廓与乳房
- 输液室运用PDCA降低静脉输液患者外渗的发生率品管圈(QCC)活动成果
- 集约化猪场的规划设计
- 数星星的孩子习题精选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