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别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和负担_第1页
教育笔记:别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和负担_第2页
教育笔记:别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和负担_第3页
教育笔记:别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和负担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 教育笔记:别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和负担 教育笔记:别让 “ 爱 ” 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和负担 如果你问我对孩子是一种怎样的爱?我会回答 那是一种 “ 日久生情 ” 的爱,越久越浓,责任、师德、爱心 成了我要爱孩子最主要的理由。然而,这种爱在天底下最伟大的 “ 母爱 ” 之前显得如此的渺小,妈妈爱孩子是一种绝对的爱,无需任何的理由,母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且最珍贵的礼物。 孩子的成长犹如一棵树的生长,需要汲取各种养分,需要被关注、被理解、被尊重;需要自己自由的空间;需要成人满足其自身发展的种种需求等等。以上种种现象,其 核心精髓可以归结为 “ 被爱 ” 。可是, “ 爱 ” 的出发点引发的 “ 爱 ”的行为就一定会有圆满的结局吗? 幼儿园食堂师傅的女儿结婚,给我们每位老师带来了喜糖。我们把糖随手放在了一张小桌子上,很多孩子经过这张小桌子都会停下来瞄几眼,偶尔有几个孩子走到我面前指着糖的方向说: “ 老师,那里有糖! ” 其实我知道,他们的言下之意是想吃糖,但是考虑到给他们吃其他孩子肯定也会吵着要吃,于是我应付道: “ 是的。 ” 孩子们灰溜溜地走了,脸上流露出些许的不乐意,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但孩子不爽2 / 4 的情绪很快被别的事物转移了,一切和平常一样继续进行着。 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今天是星期一,正好轮到我们班去下面多媒体教室建构积木。我跟往常一样组织孩子进行建构活动,却发现涵涵没有下来。我问道: “ 你们看到涵涵下来了吗?紧接着欢欢向我喊道: “ 老师,我下来时看见他在吃糖! ” 我暗自生疑 “ 糖,难道是 A 老师给他吃的 ?” 我马上叫欢欢去楼上叫他下来。欢欢刚跑出门口,只见涵涵急冲冲地跑了进来。我忙拉住他问道: “ 我们都已经下来了,你怎么这么晚才下来呀? ” 也许责备的语气让孩子感到不妙,只见涵涵转了下眼珠子对我说: “ 我在小便。 ” 一股甜甜的味道从他的嘴巴里飘逸出来,看着他双手不停地拉 扯两边的衣服,眼神和身体方向侧向一边,他早已想逃离我的视线。我平复下自己的情绪,把他拉到我面前,跟他说: “ 你实话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么晚才下来?我会原谅你的。 ” 涵涵低头沉默,整个人显得很紧张,似乎他已经意识到我已经察觉到什么。我拉他在我的腿上坐下,轻声对她说: “ 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老师最喜欢说真话的小朋友了,你告诉我好吗? ” 只见涵涵用很轻的声音告诉我: “ 我在吃糖。 ”“ 那糖是谁给你吃的呢? ” 我紧接着问。他很难为情地说: “ 我在桌子上拿来的。 ” 还没等我开口,他紧接着说道: “ 欢欢、乐乐也吃过了。 ”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他并没有心甘情愿地承3 / 4 认错误,他的话再一次让我心里堵得慌,回想平时生活中孩子也常会采用 “ 拉别人一起下水 ” 的方法来躲避或减轻自己的错误。可静下心来想想,如今社会上有一群人用这种方式为人、处事,最终因为自己的 “ 卑鄙 ” 不受欢迎。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是一蹴而就的吗?是社会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心中的那份 “ 真诚、宽容、坦然 ”的信念早已不复存在。 人可以有多重性格,但决不能放任虚伪、卑鄙等行为任意滋长。我意识到如果我这时把目光转移到欢欢、乐乐身上,就让涵涵达到了他推卸的目的。且不论这两个 孩子是不是真的也吃过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涵涵正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做错的事要自己去承担后果,责怪别人是没有用的。但我发现这点说说容易,让我们的孩子去真正做到实在太难,很多孩子总是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能赖则赖、能推则推。孩子不是最纯真的吗?为什么他们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呢? 我再一次提醒自己冷静下来,我心情气和地对涵涵说: “ 涵涵,你没有经过老师的同意,自己把糖拿来吃,这样对吗? ”涵涵摇摇头。 “ 拿别人东西之前要经过别人的东西,以后做错了事情要多想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告别人的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欢欢、 乐乐做错了事情老师会去解决的,好吗? ”我说。涵涵点点头去建构了。 4 / 4 原以为苦口婆心的教育会让涵涵明白 “ 没经过别人同意的东西不能拿 ” ,但事过两个星期的一天,涵涵把我放在桌上的巧克力又一次放进了自己的抽屉。事后,让我感到很困惑。在和涵涵妈妈沟通之后了解到涵涵很喜欢吃糖,但他妈妈后来发现吃糖会影响孩子的智力,所以就不再让他吃糖了。一股莫名的辛酸涌到心头,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只因为一个如此简单的理由 “ 喜欢吃糖! ” 我 “ 爱 ” 他,却急于跟他讲道理,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殊不知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真正原因是什 么。妈妈 “ 爱 ” 他,却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想法,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孩子服从命令。正是 “ 我们的爱 ” 迫使孩子不得不用一些消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