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建筑考察报告_第1页
古镇建筑考察报告_第2页
古镇建筑考察报告_第3页
古镇建筑考察报告_第4页
古镇建筑考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古镇建筑考察报告 时间: 2016-06-04 来源:唯才教育网 本文已影响 人 2016 美术实习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了解路孔古镇的古建筑格局与风格特点 考察地点:路孔古镇 考察方式:口头询问、摄影 考察时间: 2016/3/22 路孔古镇依山傍水、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着耐人寻味的古朴美。无论是摇着那悠闲的乌篷船,还是乘着那快捷的汽车进入路孔,映入眼帘的都是一种古老建筑与古老文化的和谐美。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 的音乐。而路孔却又是一种古典音乐。 一、建筑格局: 因为地形关系、古镇是沿河环山而建,道路环山而上,因此最好的视角在河对岸。 二、建筑风格 古镇建筑多是明清时代的建筑群,有着悠久的历史文 化。建筑材料大多采用木制为主、砖瓦石为辅结构,因为木材性能优良、在环境未被破坏的古代方便就地 取材,少数建筑有石体。 屋顶多为悬山式、歇山式、硬山式小青瓦风格;。 2 / 12 高度一般为一至二层;色彩多为暗红色与灰白结合;梁架为抬梁、穿斗结构; 柱多为圆形,直径 35 45 公分;柱础多为抱鼓式、莲花式、方形、六棱等;纹饰有花鸟、人物、动物、云纹等深浅浮雕,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地方建筑特色。 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 的排送雨雪;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 。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三、古镇建筑的建筑布局与环境 整座古城布置灵活,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城镇布局。城内青石板街道依势而建,长短不拘,曲直随意,一座 座单独的民居建筑,它们有机地融入街道的两侧,形成 不拘一格的布局特点与造型特色。古城街道带状,有上 3 / 12 下两座城门。沿街建筑多为合院式,临街部分多为两层, 下作铺面,后带天井。整个街道带有明、清代风貌。古 镇的对岸有万灵寺、赵家祠、赵家花房四合大院、革命 先烈柳乃夫故居等。 其中的湖广会馆布局灵活多变,一派深宅大院的气 派,厅堂房廊,曲回一体,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空间处 理,丰富多样雕刻精美的门 窗、石刻柱础、雀替撑拱、 雕花砖墙,玲珑剔透,体现了匠师们独到的审美观念和高 超的制作工艺。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路孔古镇的建筑中有很深刻的体 现。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 之间,显得清新 秀丽。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 静安适之感。 古镇建筑均沿濑溪河而建,因有大坝蓄水, 4 / 12 平静的河面可供游船来往,水车、渔民等一系 列质朴典雅的元素使古镇多了一些江南水乡的味道,使整体更加和谐,与周围山水自然环境 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古人的建筑理念。 四、古镇的景观建筑特色 路孔的石拱桥采用多空分流, 减少了桥梁自身重量,在河面上涨时增加了泄洪能力,特点是两边道路与石拱线条,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熙熙攘攘过往 的人们与路孔桥,形 成了仿似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景象,这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了路孔不可多得的景观之一。 五、路孔的古代建筑艺术 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 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古人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 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 一 个大的协调的建筑环境。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5 / 12 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六、总结 在这次路孔古镇的考察中,拓展了我们大一新生作为刚入行的初学者的眼界,使我对中国古建的各种特色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多知识在书上介绍的和身临其境的所能感受领悟的层面完全不一样,唯有更多的去接触和走访才能丰富自己的认识和形成将来的从业理念与设计风格 专业:景 观建筑设计 班级:二班 姓名:盛豪 学号: 20163342 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小型建筑设计报告书 题目: 水磨古镇建筑调研报告班 级: 会展经济与管理 2016 级 3 班组 长: 组 员: 指导教师: 邹宏玉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制 2016 年 12 月 29 日 摘要: 汶川水磨古镇作为灾后重建的成功范例,在当代地域性设计策略下,我们主要探讨古镇在建筑设计这一方 面的分析。从本学科的方面发掘学习其中的优点,进一步6 / 12 提高我们建筑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水磨古镇 空间布局 理念 1 水磨古镇的背景 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边缘山区,岷江支流寿溪河穿过城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侧为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北连震中映秀镇,距都江堰市区仅 36 公里,距成都市区 70 公里,面积 平方公里,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商代称老人村,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在震前是集羌、藏、汉等各民族聚居的农业和工业大镇。古镇历史悠久,后改名水磨至今。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 “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2 震后情况 XX 年 5 月 12 日汶川大地震后,水磨全镇近 2 万人受灾, 92 人死亡,大量居民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其中老人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房屋全部倒塌,伤亡人数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死亡 13 人。 水磨镇公共设施损毁严重,水磨中学、水磨小学、水磨二小、镇政府、信用社、卫生院、邮政支局等基本损毁。震后对外道路损毁较严重,桥梁未坍塌但存在安全隐患。“ 5. 7 / 12 12”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于 XX 年 8 月正式展开。广东省负责汶川县的灾后重建工作,安排 佛山市援建工作组对口援建汶川县水磨镇。 XX 年 12 月,西南院五所与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香港中营都市与建筑设计中心组成的联合体 ,会同其它四家设计机构和联合体参与了“汶川新城水磨镇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的竞标。根据佛山对口援 建组提出的建设“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总体规划定位,联合体在竞标项目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汶川水磨西羌文化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在借鉴瑞士山地小镇茵特拉根和苏黎世的城镇建设经验基础上,塑造以湖为核心的城镇开敞空间的总体规划框架,最大限度发挥水磨的山水景观优势,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磨新城。 3 建筑设计理念 水磨古镇是汉族、羌族和藏族的交融区,其羌藏风格尤为突出。 水磨镇周边地区多崇山峻岭,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山区丰富的石材、木料、有机质泥炭土和黄土等自然材料创造 了独特的建筑艺术文化。羌藏传统建筑充分结合地势,坐北朝南,布局紧凑工整,高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风格独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在重建的过程中,8 / 12 建筑设计延续了羌藏传统建筑艺术和风格,在借鉴不丹传统建筑现代化经验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力争将羌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发扬光大。 4 布局 依河发展的水磨新城,总体结构为串珠式的三组团结构,以寿溪湖为核心的“一湖两岸四片区”;在建筑设计中,发扬羌藏传统建筑元素;景观注重新城的整体形态拟合改造上保护老街,延续传统城市肌理水磨古镇的街道 通常由密布联排的建筑进行围合,从剖面关系上来说具有很好的空间完形。线性空间表现为街巷的连续与两边住宅的围合,地面上铺上了石板,两旁古朴的民居和联排的铺面在风格,高度和细节都丰富了景观要素同时保持了线性的连续;水流是细长的,水流,街巷,建筑的布局顺着统一走向,加强了街巷的空间指向性。 5 尺度与比例 适宜的尺度也是形成水磨古镇线性空间魅力的主要方面,对尺度的分析主要针对空间剖面关系进行。根据人与车的流通量不同,古镇的街道和巷道又宽又窄。同时由于结合现代建筑的特性与防火要求,与一般的传统古镇 的比例尺度有一定的区别。以线的角度来看,空间尺度亲切,街巷宽一般为 5-8 米,两边的建筑多为 2-3 层,高为 6-9 米,开间 米。从剖面关系上,街道高宽比多在 2: 1 以上,这 种9 / 12 空间比例适当,既有利于营造出热闹、有活力的公共生活氛围,又满足商业行为。 6 景观与体验 不同的街巷通过禅寿老街串联,整条街并非横平竖直、正南正北,而是多折转弯,配合两边建筑的高低、宽窄、疏密以及风格等多方面的变化,造就二者在物质形态与景观视线上的丰富性,带给人们空间体验的多重感受。 7 总结 古镇从总整体规划布局到细部设计都匠心独运,地形处理巧妙, 青岩古镇建筑风格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16 年 12 月 9 日 调查地点 :青岩古镇 调查人 :潘寿 指导老师 :张婧 通过实践考察青岩古镇的建筑风格,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一些建筑的类型、风格、功能、优点及缺点等进行分析。以此加强自身对本专业在现实生活实际应用的了解,并收集相关素材,为今后的学习及设计积累经验。 青岩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贵阳市南郊28 公里,与花溪 区中心城区相距十余公里 , 210 国道与之相连,也是贵阳通往惠水、罗甸、广顺等地的交通咽喉,交通十分便利。我们乘坐花溪至青岩古镇的小型中巴车 ,花上了 3 元钱 ,10 / 12 近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到了青岩车站。 古镇保存了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特别是以明清古街两侧的建 筑最为典型。青岩古镇又是多民族聚集地,移民汉族和当地以苗族、 布依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汇聚一堂,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民俗文化,各民族的民俗节日继承了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融合。 1、砖石结构 青岩的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有很多采用当地的石质材料,有用方 整石垒砌的,也有用片毛石垒砌的。寺庙、会馆、专祠以及民居的墙垣多用砖石砌筑,十分规整,普通民居的石垣墙砌筑自由得多,一般基础部位以方整石垒砌,而中上部位则多用片毛石。也有从下至上全用片毛石垒砌的,这种垒砌蕴涵了丰富的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 由于石材造价相对较高,目前在青岩古镇的建筑更新中,已经较少使用,除了部分较为重要的建筑外。现在民居大多采用砖混结构,然后在立面上外饰木门窗、木栏杆等。这一结构建筑隔声性能好,又有一定承载能力,并可就地取材、施工简易、使用普遍。 2、木板结构 青岩民居的内外墙,多用木板墙壁,以 1 厘米厚的杉板,镶于木 11 / 12 楞组成的木框内,两面刨光,再涂桐油漆。墙板用几块木板加竹钉镶 成,接缝内涂牛胶粘合。这种结构与构造方式是完全对古镇风貌和特色的延续,但造价较高,不宜于大面积推广,适用于在主体结构改动不大的情况之下,以改造风貌较差的建筑为主。 3、 砖木 结构 砖木 结构以砖或石为主要承重结构,再以木构件为外皮 作为装饰,延续古镇风貌。这种结构,与传统木结构相比,空间更大,更灵活,能够反映现代建筑功能布局 ,特别是能塑造布局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