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及展望作者: 郑植艺 发布时间:Sep 23 2002 10:12:57:940AM一、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如果从市场角度分析,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5年以前,中国化纤工业是在国家处于短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市场总量供给严重不足、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为主体投资建设发展起来的。 国家在恢复安东、安乐两个人造丝工厂生产以后,在60年代发展了维纶生产;70年代建设了上海石化、天津石化、辽阳石化以及四川维尼纶厂四大合纤基地;80年代投资建设中国最大的化纤企业仪征化纤,同时上海石化完成了二期工程;1990至1995年,在继续完成仪征及四大合纤基地的多期发展与改造任务的同时,国家开始进行化纤行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的调整。 表1 1960-2001年中国化纤产能、产量增长表 生产能力产量(万吨)增长率(%)(万吨)增长率%1950年1960年1.51.061970年15.226.510.125.21980年52.121.245.016.21985年103.914.994.816.11990年202.514.7164.814.71995年408.615.1320.214.2自1985年中国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化纤会议以来,中国化纤工业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表1),年增长速度维持在两位数并且逐年加快,化纤产能、产量基本按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到1995年化纤产量达到320.2万吨,产能408.6万吨,化纤占纺织纤维的比重也提高到47,中国人均化纤使用量38KG。 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穿衣的需要,为满足纺织出口的需要提供了原料的保证,为取消中国相当长时期内纺织品定量供应做出了贡献。 (二)第二阶段1996-l998年。由于化纤行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体制改革较早起步、运作的行业之一,在这一时期,行业经济基本进入市场化运作,国家资本的投入占不到30,同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间接冲击和负面影响下,中国化纤市场从总量上讲,己经供大于求,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主要表现在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请看图1-2: 图1:1995-1998年150D DTY涤纶长丝价格走势图 以占化纤产量近50%的涤纶长丝为例,150D的DTY价格从1995年4月份开始,直至1998年底,连续40个月持续下跌,期间,季节性反弹无论从时间段上,还是从幅度上都不及以往的行情。 图2:1995-1998年聚酯切片价格走势图 图2:聚酯切片的情况也一样,从1995年4月份起,至1998年底,价格40个月持续下跌。 市场行情剧烈变化的直接恶果是化纤行业的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表2、1996-1998年中国化纤行业经济效益情况(单元:亿元) 1996年1997年1998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06.9954.4826.5产品销售收入747.5806.9779.5利润总额20.2623.641.69亏损企业亏损额20.1414.8431.85亏损面30.86%29.49%36.37%到1998年化纤全行业利润仅为1.69亿元,应该说,濒临亏损的边缘。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31.85亿元,全行业亏损面增加到36.37%。 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换来的如此之快,估计不足,准备不够。 其次,更严重的是对化纤进口市场缺乏有效的研究和监督。 表3、1966-1998年中国化纤产量及进口量对比表 1996年1997年1998年产量万吨334.4460.9510.2增长率15.9%37.8%10.7%进口量万吨160.4180.3172.9增长率18.7%12.4%-4.1%从表3中可以说明,在中国化纤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每年进口数量也以两位数速度增长,1997年达到180.3万吨的高峰,中国化纤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接近30%,进口数量占世界化纤出口总量的42%。而这当中加工贸易比例占86%,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三)第三阶段,1999年开始到现在。中国政府把规范市场作为整顿经济秩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工作,在化纤领域中加大打击走私和规范加工贸易进口力度,同时化纤行业在个别品种也开展了反倾销调查,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努力学习和掌握在市场需求仍有较快的增长的情况下去调控市场供求平衡的方式、方法。 应当说,在这一阶段,中国化纤工业走上了较良性的发展道路,是在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中求生存、求发展。其典型标志:市场价格趋于合理价位,基本能反映需求和季节的波动;行业经济效益恢复;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表4、2001年中国化纤分品种产量表 2001年同比增减(+-%)化学纤维828.3218.42粘胶纤维60.5912.64合成纤维759.6619.11其中:涤纶632.5322.46锦纶40.734.52腈纶51.928.32丙纶28.71-1.24维纶2.965.321999年至2001年,是中国化纤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提高企业和行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调整。到2001年底,产量达到了828万吨,产能约在920万吨以上。化纤产能特别是增量产能的发展上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趋势: 1、向大企业集中。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明显提高。 表5、1998年和2001年中国化纤企业规模比较表 1998年2001年企业家数抽丝能力(万吨)占比%企业家数抽丝能力(万吨)占比%20万吨391.6814.024140.2615.2310-20万吨444.226.7610133.0114.445-10万吨18116.0017.7332220.5223.951-5万吨149267.040.83170325.0635.300.5-1万吨12683.3512.7510269.017.490.1-0.5万吨19451.427.8621832.793.560-0.1万吨200.350.0550.300.03合计514654.0100541920.9100(表5)1998年5万吨以上企业有25家,合计产能251.9万吨,仅占总产能的38.52%;到2001年,5万吨以上企业46家,合计产能493.8万吨,占总产能的53.62%,平均产能10.7万吨/年。这46家大企业从1999年起,没有一家亏损,经济效益约占全行业的70%。大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化纤的中坚力量。 2、向市场集中。主要表现在化纤的产能、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江苏一带纺织发达地区集中。 表6、2001年中国化纤产量分省市分布表 省市名称2001产量(万吨)占全国比例同比增长总量828.32100%18.42%1、浙江221.3326.7%38.85%2、江苏219.7526.5%15.46%3、福建47.955.8%15.91%4、山东47.235.2%14.19%5、广东46.555.6%-2.96%6、上海45.465.5%-3.09%7、辽宁35.994.3%4.17%8、河南32.483.9%74.34%以上合计696.3184.06%(表6)2001年,东部7省市的化纤产量位居前7位,其合计产量为663.8万吨,占总产量的80.14%;其中浙江、江苏分别占总产量的26.7%和26.5%,位居第一、二位,两省产量合计占53.2%,是中国化纤产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浙江、江苏产量的增速分别达到38.85%和15.46%。 表7、2001年底5万吨以上中国化纤企业省市分布图 企业数量(家)合计能力(万吨)平均产能(万吨)占总能力比例浙江20225.3611.2741.9%江苏7113.2916.1921.1%上海335.8511.956.7%福建134.0034.006.3%山东427.266.825.1%广东217.808.903.3%天津116.816.83.1%辽宁216.658.333.1%河南215.707.852.9%黑龙江214.107.052.6%吉林214.017.002.6%安徽17.007.001.3%从年产能5万吨以上企业分布情况看,向市场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浙江20家,合计产能225.4万吨,占5万吨以上企业合计产能的41.9%,约占中国化纤总产能的24%;江苏7家,合计产能113.3万吨,占5万吨以上企业合计产能的21.1%,约占中国化纤总产能的12%。即:近2/3的大企业集中在江浙。 而且,这种集中的趋势主要是在2000年和2001年完成的。 表8、2000年中国化纤新增生产能力分省市分布表 2000年新增能力(万吨)占全部新增能力比例全部新增能力177.9100%其中:浙江53.830.2%江苏49.027.5%福建14.07.9%广东12.06.7%上海11.76.6%河南10.05.6%山东7.74.3%辽宁6.9%3.9%黑龙江3.82.1%以上合计168.994.9%2000年浙江、江苏分别新增产能53.8万吨、49万吨,合计占全部新增能力的57.7%;其余省市新增较少。 表9、2001年中国化纤新增生产能力分省市分布表 2001年新增能力(万吨)占全部新增能力比例全部新增能力162.3100%其中:浙江124.676.8%福建12.07.4%江苏11.57.1%山东6.13.8%上海5.03.1%安徽1.00.6%以上合计160.298.7%2001年新增化纤产能162.3万吨,主要是浙江(以涤纶长丝为主),为124.6万吨,占全部新增产能的76.8%。 根据目前情况看,向市场集中的趋势仍在加速。浙江省去年生产同比增长近40%,二三年后浙江省很可能成为中国化纤工业的制造中心。 3、向民营企业集中。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产能比例迅速扩大。 表10、1998年与2001年中国化纤企业类型对比表 1998年末2001年末企业数产能企业数产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4.95%58.42%55.84%47.67%民营企业36.89%31.33%36.18%42.41%“三资”企业8.16%10.25%7.98%9.92%(表10)1998年,民营企业数量占36.89%,合计产能占31.3%;到2001年,企业数量略有下降,为36.18%,但产能比例则明显增加,达到了42.41%,增长了10个百分点。 表11、2001年5万吨以上中国化纤企业构成表 按企业数量按生产能力家数(家)比例能力(万吨)比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0.42%197.940.21%民营企业2553.20%248.650.52%“三资”企业36.38%45.69.27%总计47100%492.1100%(表11)在年产5万吨以上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53.2%,合计产能占50.5%,均已超过了半数。 分析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出现三个集中趋势的原因,主要是受下游纺织、服装市场及工业发展的引导,是依托在下游产业加工能力和较为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之上,是市场指向的结果。 表12、2001年中国化纤后纺加工量分布(一) 纯化纤布(亿米)帘子布(万吨)产量占比例同比增产量占比例同比增总产量43.7810.19%总产量22.67.22%1、浙江16.3237.3%28.71%1、浙江6.830.0%10.15%2、山东7.3216.8%5.59%2、江苏6.127.0%14.84%3、江苏4.9511.3%-0.20%3、河南4.017.7%-6.94%表13、2001年中国化纤后纺加工量分布(二) 丝织品(亿米)针织用纱(万吨)总产量46.813.47总产量68.031.54%1、浙江29.663.2%18.01%1、浙江14.7221.6%7.05%2、江苏9.520.4%15.26%2、广东13.0319.2%5.51%3、广东4.39.3%4.35%3、山东11.8317.4%-1.00%(表12-13)在主要使用化纤的四大下游产业中,浙江省均占全国第一位,其比例遥遥领先。而且在下游的产业,如印染、丝织印染、服装行业等,浙江省匀居全国前列,这为浙江省化纤工业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市场支持。 表14、2001年浙江下游产业对化纤几大品种的需求情况 名称需求量(万吨)占全国需求量的比重(万吨)涉及主要的交易市场聚酯19030.60%钱清、桐乡、海宁、黄岩涤纶长丝26767.42%钱清、绍兴越城、萧山明华、慈溪、嘉兴南方、许村装饰市场、海宁经编市场、长兴。涤纶短纤15-24*5.12-8.19%华东棉纱市场、萧山汇宇棉纱市场、钱清原料市场等。腈纶6-8义乌毛线(中国小商品城)、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新昌和台州羊毛衫。氨纶1.5-2.050%-67%诸暨大唐、义乌针织、钱清原料市场、绍兴越城区市场、萧山明华原料市场。锦纶民用长丝8-10约占1/3诸暨大唐原料市场、义乌针织市场、海宁经编市场粘胶长丝3约占1/3临平轻纺原料市场、钱清原料市场。(表14)浙江省不仅有化纤后纺产业集中的优势,不定期有市场流通的优势;除满足本省产业间市场流通的需求外,还是全国化纤产品的集散地,其流通总量占全国贸易量的60%以上。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出现三个集中趋势的另一个原因,是国产化生产技术的成熟,吨化学纤维投资额的大幅度下降,降低了行业进行的门槛。 表15、中国化纤历史吨纤维投资变化表 年份新增生产能力(万吨)吨纤维投入额(元人民币/吨)1966-19708.4923321971-197510.28272371976-198026.67183731981-198551.78127461986-199098.57121741991-1995206.1151381996-2000331.410260(表15)2000年吨纤维投资额已降到1万元,仅是70年代的38%,原因主要是来自技术进步和国产化技术、装备的成熟,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二、面向新世纪,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行业对策 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新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以信息科技、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为推动力的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新的文明曙光。新的经济环境对各国、各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一年来世界经济的波动,使得全球化纤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全球化纤业都处于重要的战略结构调整时期,都面临着如何用高新技术改造或提升传统化纤工业技术、产品水平的关键问题。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但有一点,或者说,最重要的判断是: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是以“内需市场”为目标,是围绕国内化纤市场需求与发展来研究问题。 制约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市场仍存在不规范行为,市场行情波动太大,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行业经济效益极不稳定。 图3、1992-2001年涤纶长丝价格、成本、利润走势图 以150D DTY涤纶长丝为例,图3显示从1992年长丝价格放开后,到2001年底价格、利润走势曲线,上下波动之大,难以想象。 图4、2001年-2002年6月份涤纶长丝价格、成本、利润走势图 (图4)在市场总量变化相对平缓的2001年至今,该品种价格变化幅度仍在10-26%之间。 表16、2002年6月份化纤各品种价格变化表单位:万元/吨 2000年10月1日2001年6月30日2002年6月30日价格比00年10月1日增减价格比去年同期增减涤纶100D DTY1560011500-26.3%10700-7.0%150D DTY1425010300-27.7%9700-5.8%150D FDY123509800-20.6%8800-10.2%150D POY114008200-28.1%8300+1.2%短纤维1.4D108008300-23.1%83000聚酯切片92006900-25.0%7500+8.7%粘胶短纤(1.5D)1414012500-11.6%10200-18.4%长丝120D有光3446024800-28.0%30800+24.2%锦纶70D DTY2900029000023000-20.7%70D FDY2430024000-1.2%18000-25.0%腈纶 3D/64mm1540013200-14.3%12100-8.3%氨纶 30D155000138000-11.0%123000-10.9%其它品种也一样,从表16中可以总结出,化纤各品种6月底的价格均比去年同期下降5.8-25%,比2001年10月份下降10.6-35.2%。 市场价格大幅振荡的直接恶果是:1、企业营销困难,难以确定采购与销售的最佳时机,企业经营风险加大;2、引诱社会游资进入,中间商的炒作又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恶化;3、诱发盲目的投资行为。 解决市场运作不规范的积极对策依然是坚决打击走私、规范加工贸易进口和适时、适事开展反倾销调查,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环境。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已经协助政府作了一些有益工作,今后仍将把对市场的监控作为协会的重要任务。 (二)市场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要研究能引导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产业政策;研究行业的生产自律和发展自律行为。 表17、中国纺织工业“十五”发展目标 单位1995年2005年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万吨9001500天然纤维万吨460510其中:棉花万吨398435化学纤维万吨440990其中:国内纺织纤维消费量万吨616980出口净折纤维量万吨284520人均纤维消费量公斤/人5.087.4其中:衣着用公斤/人3.454.74装饰用公斤/人1.021.55产业用公斤/人0.611.11天然纤维/化学纤维%51.1/48.936/64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市场特点,就是内需型的。表17表示,在“十五”以及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纺织工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05年纺织用纤维加工总量为1500万吨,其中化纤加工量可达到990万吨,届时将占到纺织加工总量的64%。 根据2001年和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实际运行情况看,纺织加工总量有可能很快就突破1500万吨。 可以说,纺织工业的发展为我国化纤工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表18、中国化纤工业“十五”发展目标 产品名称2005年(万吨) 产量年增速%能力产量需求量化学纤维1120107011709.5人造纤维6560654合成纤维10601010110010.5涤纶91087094012锦纶4240453.8腈纶6360706.4维纶2.52.52.50丙纶3028301.5氨纶44635聚酯10501000103017.5其中:非纤130120135据测算,纺织工业对化纤需求每年增长率大约在8-8.5,因此,化纤工业“十五”期间发展速度控制在9.5较为适宜。届时化纤产能达到1120万吨,产量达到1070万吨,需求不足100万吨,仍要依靠进口解决。 但2001年和今年上半年实际情况,化纤发展速度均超过了20,其结果是产量增长和效益增长不同步,甚至相反。 因此,研究在需求有一定增长的情况,如何做到供给适度增长,达到速度和效益的平衡,是中国化纤业界、特别是行业管理工作者的首要课题。 二方面入手,一是即时的产业政策,二是行业的自律行为,包括价格自律、生产自律、以及发展自律。 化纤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性行业,根据目前经济运行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仍有竞争空间。因此,放开竞争,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的配置作用,会更有效地调控化纤工业的发展速度。国家已经考虑取消化纤行业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制度,实行“登记备案制”。 行业自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行业内低价竞销、无序竞争。这方面,中国化纤协会己经开展了有益和有效的工作,今后可能要更多地借鉴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成功经验。 (三)化纤上游产能及下游开发能力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化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化纤原料特别是合成纤维原料国产能力严重不足。 表19、1995年与2001年中国合纤主要原料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 单位:万吨 1995年2001年产量进口量依存度产量进口量依存度PTA90.340.130.8%220311.758.6%EG42.520.532.5%93159.763.2%CPL6.612.465.3%1530.667.1%AN23.06.622.3%4726.035.6%合纤原料合计35%60%化纤原料,特别是合纤原料自“六五”开始,始终是制约化纤工业运行和发展的瓶颈,而且进口量每年骤增,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1995年平均依存度35%,到2001年已提高到60%。 表20、2002年1-7月中国合纤原料进口及全年预测 2002年1-7月预测全年数量(万吨)数量(万吨)依存度PTA223.440065%EG119.621068%CPL20.33671%AN18.63342%今年1-7月份合纤原料进口又大幅增长,各品种增幅均在30%以上,预计全年PTA进口将突破400万吨,EG将突破210万吨,合纤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将提高到66%以上。 图5、1992年-2001底年PTA价格走势图 中国化纤工业用合纤原料的2/3需要进口解决,据有关资料估算,已占到世界合纤原料贸易总量的50%以上。由于受到国际原油市场、国际经济走势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合纤原料市场行情波动太大。图5是PTA从1992年至2002年1月份价格变化图。 图6、2002年1-6月PTA价格走势图 (图6)今年PTA市场行情起伏较大,几乎没有平稳的时间。这给化纤行业,不仅化纤行业、包括合纤原料厂商、供应商均带来困难。这也是中国化纤市场行情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的关税减让承诺中,合成纤维进口关税的减让幅度大于合纤原料,而且兑现期限又快于合纤原料,出现了倒挂,这将给行业造成相当大的冲击。 表21、中国入世合成纤维关税减让承诺表 税则号2001年税则税率%加入时约束税率%最终约束税率%实施时间(年)二、合成纤维涤纶长丝540220001714.65200454023310211752005540233901714.65200454024200161452004540243001914.652004540252001914.652004涤纶短纤550120001813.452004550320001813.452005550620001813.452004腈纶长丝55013000111052004腈纶短纤55033000111052004腈纶毛条55063000111052004锦纶长丝540231901412.25200454023290131252005锦纶短纤550110001712.252004550310001712.252004550610001712.252004丙纶短纤550340001712.252004如表21中,合成纤维最终税率降为5%,兑现最后期限是2004年,距现在还仅有一年多的时间。 表22、中国入世主要合纤原料的关税减让承诺表 税则号2001年税则税率%加入时约束税%最终约束税率%实施时间(年)合纤原料及聚合物乙二醇290531001210.55.52004丙烯腈29261000106.56.5己内酰胺293371001612.592003对苯二甲酸291736101413.96.52008聚酯(高粘度)390760111613.96.52008聚酯(其他)390760191613.96.52008尼龙66盐2921221086.56.5如表22,合成纤维原料的最终税率均高于5%的税率,合纤原料进口中占60%左右的PTA最终税率6.5%,兑现期限2008年。 可以说,化纤原料,最主要的是合纤原料,国产能力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已经引起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 解决问题的根本政策就是加快发展化纤原料,进一步放开化纤原料主要是合纤原料建设项目的投资市场,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允许外资同时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考虑到发展合纤原料涉及石油及石化产业,由于产业链间利润分配的不均衡性,以及合纤原料项目一次性投入巨大,产品使用范围单一,在短期内合纤原料大量依靠进口的局面不可能得到缓解。目前仍将给予PTA等商品进口关税优惠或公开暂定税率,也在研究将合纤原料进口关税提前减让到位,以弥补关税减让倒挂的影响;也在研究稳定合纤原料流通的办法,防止中间商的恶性炒作,比如,建立主要合纤原料的期货交易市场。 2、化纤纺织品等下游产业开发不足、特别是高档化纤面料开发不足。 尽管中国化纤产业发展较快,化纤纺织品以及化纤服装等下游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开发不足,特别是化纤面料、高档化纤面料开发不足,中国每年仍需大量进口化纤纺织品,包括面料,这也是中国化纤工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表23、2001年化纤纺织品进口数量、金额表 数量(万吨)金额(亿美元)均价(美元/吨)短纤纺织品50.2421.544287.4其中:机织物19.3410.545445.0长丝纺织品51.4328.605561.0其中:机织物42.2723.185483.8针织品21.607.033254.6合计123.2757.174637.8(表23)2001年中国进口化纤纺织品123.3万吨,金额57.2亿美元,其中面料61.6万吨,合35亿米,金额33.7亿美元。从1998年起至今大体都维持在这个水平。 表24、2001年化纤纺织品出口数量、金额表 数量(万吨)金额(亿美元)均价(美元/吨)短纤纺织品112.7829.862647.6其中:机织物76.3518.302396.9长丝纺织品54.3622.394118.8其中:机织物32.1913.484187.6针织品11.913.723123.4合计179.0555.973125.9不可否认,中国也是一个化纤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国家。(表24)2001年出口化纤纺织品179万吨,出口总金额为56亿美元,基本与进口额相当,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低。2001年出口化纤纺织品均价为3125.9美元/吨,比进口均价4637.8美元/吨低32.6%。其中短纤纺织品出口均价比进口低38.2%,短纤机织物低了56%;长丝纺织品出口均价比进口低25.9%,长丝机织物低了23.6%。 解决这个基本思路是: (1)国家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组建化纤“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大中型化纤企业向下游垂直整合,建立面向化纤面料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国家将给予资本市场运作的便利。 (2)国家从调整纺织化纤产业结构及“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出发,对化纤差别化功能 化开发项目给予国债的支持。 (3)国家继续对化纤及化纤纺织品出口给予退税的政策,提高效率,做到足额、及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目四驾照题库及答案
- poct院内管理办法
- 专案项目管理办法模板
- 药厂管理办法及考核
- 红缘灯维护管理办法
- 碳资产贷款管理办法
- 襄阳市建设管理办法
- 财务内部结算管理办法
- 设计bom管理办法
- 网格化风险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中国压力袜(弹性袜)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征兵体检面试全攻略: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工会保障培训课件
- 【课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 2025年国企中层干部竞聘笔试题含答案
- 2025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方案
- 2025年浙江社区《网格员》模拟训练题(含答案)
- 腰椎间盘突出中医课件
- 2025年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考试题目(含答案)
- GB/T 45844-2025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和运营通用框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