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二年级《观察小动物:水中的鱼》反思型说课稿.doc_第1页
2019-2020年二年级《观察小动物:水中的鱼》反思型说课稿.doc_第2页
2019-2020年二年级《观察小动物:水中的鱼》反思型说课稿.doc_第3页
2019-2020年二年级《观察小动物:水中的鱼》反思型说课稿.doc_第4页
2019-2020年二年级《观察小动物:水中的鱼》反思型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二年级观察小动物:水中的鱼反思型说课稿本课属于广州市小学实验教材科学中二年级观察小动物中的一课。根据新课标所言:“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在儿童生活的世界里,他们经常接触各种动物,而鱼是他们容易接触和观察的动物之一,因此,我挑选了鱼为这单元的重点观察对象。引导他们通过观察鱼,学会认识其他动物的方法。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二年级学生,结合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说出鱼的主要组成部分:头,躯干,尾,身上有鱼鳍、鱼鳞。2培养观察能力和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物体的能力。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乐于探究和积极交流的科学态度。4从学生自发的对鱼的喜爱出发,激发他们珍爱生命的感情。而该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是相吻合的。培养学生的对比观察和细致观察能力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观察探究研讨法2、分组讨论法3、小组竞赛法精心指导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互动地学习,关键是要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我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本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认知实际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受的体验科学探究的活动和过程,进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形成科学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如下: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探究欲望。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猜谜语:有眼没有眉,有翅不能飞,你若抓住它,摇头又摆尾。大家知道它是谁吗?然后接着提问:你在哪里见过鱼呢?自然的引出鱼生活在水里。我设计了猜谜语,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参与积极性。同时,这也使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二、交流游戏:“我为小鱼起名字”。把小鱼当作新朋友送给各小组,激发他们的爱心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为小鱼这位新朋友起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喜欢金鱼的理由,并给金鱼起名字,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自由活泼的情境中说出自己的初步观察所得,不仅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喜欢当评委是学生好胜心理使然,我设计了“谁来评一评他起的名字怎么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新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评价他人。这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画一画,比一比,进一步学会观察。认识事物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观察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的形式。儿童观察力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起来的。从小学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正规的观察、实验活动,从短时的、定性的观察向长期的、定量的观察发展过渡,从而使其形成稳定的贯彻力成为 。通过起名字已经对小鱼进行初步观看,但学生们看到的都是比较局部和片面的,没有进入到观察的层面。随后,我通过小比赛:“画小鱼”,比一比谁画得最像,让学生学会观察的一些方法。比赛前通过提问:我们有什么观看的方法可以对小鱼进行一个完整仔细的观察,不会漏掉一些地方呢?激发学生思考我们的观看物体时要有目的,有一定的顺序,从头到尾、从整体到局部等等,通过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了解每一部分的特征,把观察到的画在实验记录纸上。在学生比较完整地观察了一条鱼后,再送给各小组另一条外形完全不同的金鱼,让学生进一步进行对比观察,先说出它们不同的地方,然后再通过提问,他们外形如此不一样,但为什么它们都属于鱼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这样让学生找出鱼类外型的一般共同特征。四、拓展探究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探究的好习惯。好奇善问,对周围世界充满兴趣,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善于从周围的自然事物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探究和解决问题,是科学思维和科学行为习惯的重要基础。教师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学生说的、问与教学方案的预想不一致,往往就会埋怨“学生不配合”。正如我在完成了本课的重、难点后,归纳了观察的要点后,剩下的时间我预设是找代表学生上台交流他们认识的一些鱼类,增加他们进一步认识动物的兴趣。但由于二年级学生长期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快就发现没有发言机会的学生在别人的交流中开始自己的交流或走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马上把个别的交流活动改成是小组内的相互交流和根据交流内容相互提问的活动。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交流、倾听带来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但于我而言,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有一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当同学们通过画画,认识了小鱼的外形后,有一个同学举手问:老师,小鱼的背部有鱼鳍,尾部也有鱼鳍,那它到底有多少面鱼鳍呢?他的这样一问,激发了我下一步教学的灵感。于是,我缩短了接下来对比观察中找两条鱼不同地方的时间,而集中主题让学生找出鱼外形的共同特征,对今天所学的观察方法进行小结后,让学生利用所学观察方法为刚才的同学解决问题,进一步对鱼进行探究:数一数鱼鳍有多少面,观察鱼鳍有什么作用?能用自己的擅长方式表达出来吗?表达与交流是学生展示探究过程、探究结果、相互学习、共享成果的重要环节,善于表达与交流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环节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鱼鳍的作用表达出来,分享各自的探究发现,相互学习,使他们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进一步享受成功,进一步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用发展性评价去面对孩子、衡量孩子,才能真正的认识孩子、理解孩子,才能给孩子足够的前进动力,还孩子一份求知、求学的自信。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由此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冲刺。比如:当一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介绍他为小鱼所起的名字时,由于紧张,他说话不够通顺,顺序还有点颠倒,为此,我马上鼓励他“没关系的,想好了再说,我们都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说得更好,有信心再说一次吗?”此时,全班同学都投来赞赏的目光,使这名学生充满信心,说得更好了。正由于我对学生的评价也注意了导向性和激励性,这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他同学的说话积极性也由此而提高了,他们更乐于去交流,去分享收获。但这节课因为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临时做了调整,使对爱护动物的情感教育环节:观看美丽的海洋世界时间显得仓促。如果在前面稍微缩短给鱼起名字的时间,那整节课的结构会更合理。附送:2019-2020年二年级上册1.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根据具体事物和图片判断观察角度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能根据具体的事物、图片和照片,直观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建议:看图讲故事1、出示“盲人摸象”的情景图,让学生看图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由于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说法不一样,由此引出: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观察木头大象1、出示四个同伴观察木头大象的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同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个部位,并用语言描述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的。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并判断。拍照片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小猴、小兔分别在什么位置给小房子拍照。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小猴、小兔能拍到小房子的什么部分,想象一下,并试着描述所拍的照片的样子。2、出示两幅照片,让学生判断两幅照片分别是谁照的,并说一说理由。练一练第1题,四人一组,给每个组准备一个茶杯,轮流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描述看到的杯子特征,如,把手的朝向,能否看到把手等。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