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鲁滨孙造船》教学设计.doc_第1页
2019-2020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鲁滨孙造船》教学设计.doc_第2页
2019-2020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鲁滨孙造船》教学设计.doc_第3页
2019-2020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鲁滨孙造船》教学设计.doc_第4页
2019-2020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鲁滨孙造船》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鲁滨孙造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2帮助学生认识“艇、杠、谬”;理解“舢、艇、杠杆、不遗余力、微不足道、荒谬、一言难尽、不可思议”等词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入题。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关于这个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感知。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的这一故事情节。)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谬”读作mi,不读成mio。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挺()杠()艇()扛()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舢: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一船只能坐两三个人;海军用的较窄而长,一般可坐十人左右。也叫“三板”。艇:指比较轻便的船,如游艇,救生艇等。也有称大船为艇的,如潜水艇等。杠杆: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作为轴来转动的杆。不遗余力:遗,留下;余,剩余。毫无保留地用尽全部力量。近义词如:全力以赴。微不足道:足,值得;道,说。渺小得不值得一谈。近义词如:卑不足道、不足挂齿等。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4交流。(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叙述的。)5.根据学生发言,总结板书:“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三、细读领悟。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四人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3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全班交流。(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指名朗读句子。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全班交流。(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也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四、交流感受。读了这故事,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相机指导朗读)五、拓展练习。1抄一抄下面的名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法)巴尔扎克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古希腊)苏格拉底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英)牛顿2读一读下面的短文。现代鲁滨孙您读过英国作家笛福所著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吗?1989年,渔民们在南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发现了现实生活中鲁滨孙式的历险人物:法国三兄妹米高、爱德华、柏特莉莎。他们于1936年随同父亲一起乘坐一架福特三摩打客机,飞往菲律宾马拉巴莱。途中因飞机引擎发生故障脱离航线,并坠毁在一个无名小岛的浅滩上,所有成年人殒命,只余他们三兄妹。其时,他们分别12岁、10岁和8岁。这突如其来的遭遇使他们震惊,但他们决心活下去,等待援救。于是,他们在岛上用木条、葵叶搭起栖身之所。岛上有许多植物和果树,鲜鱼也很丰富,淡水足够他们使用。他们用衣服制成鱼网捕鱼;白日里在沙滩享受日光浴和闲聊,夜晚用集体的智慧同黑暗和不时侵袭的暴风雨作斗争。二战期间曾有许多战舰经过附近海域,但没有人发现他们。当1989年春,救他们的渔民抵达该岛时,经过53年的风风雨雨,他们已分别成为65岁、63岁和61岁的老人了。渔民们经过再三劝说,才把业已害怕重返现代社会的三兄3兄妹送到马来西婆罗门洲山打根,为他们检查身体、并进行快速进修,以适应现代生活。六、作业布置:感兴趣的同学把鲁滨孙飘流记的原著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体会。板书设计:鲁滨孙造船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依靠双手和才智赢得生存权利附送:2019-2020年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之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刻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3.帮助学生认识“肤、怠、穗、瘪、搓”5 个会认字和“肌、肤、懒、穗、喉、耕、橘、褐、祸、挽、甸”11个会写字,掌握“肌肉、皮肤、稻穗、勉强、白喉、耕种、橘子、褐色、祸事、挽救、沉甸甸”等词语。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在稻田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稻草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刻画的稻草人是个怎样的人物。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抓对比突出责任感情朗读课文第1、2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一)课文是怎样介绍稻草人的样子的?请用横线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你觉得稻草人美吗?(二)稻草人的责任是什么?你喜欢稻草人吗?为什么?写牛和狗有什么作用?二、抓飞蛾突出善良感情朗读第35 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一)稻草人看到新出的稻穗一个挨着一个,心里为什么很高兴?(二)哪些事让老太太笑不出来?这说明了什么?(三)稻草人看到蛾子飞来,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四)从描写稻草人的内心和动作的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五)再次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稻草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三、抓祸事突出忠诚默读课文第68 自然段,自学并讨论:(一)老太太“看一切事情都很好”,“一切事情”指的是哪些事情?想一想:老太太此时心情怎样?(指导观察插图)(二)主人要走了,稻草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三)再次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稻草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四)从稻草人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四、抓肉虫突出悲惨朗读第9 自然段,思考:(一)稻草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么?(二)想一想:稻草人为什么而“痛心”?为什么而“哭了”?(三)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四)稻草人的感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五、抓变化突出中心再次默读全文,找出稻草人感情变化的语句读一读。(一)结合课文,仔细体会他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二)想一想:稻草人这篇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想要告诉人们什么?(三)课堂练习。1.展开想象,想想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再写下来。2.模仿第2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注意用上中心句。板书设计:稻草人稻长新穗 高兴小蛾产子 惊恐警告无效 愁闷吃光稻叶 痛心(尽职、忠诚、善良)2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3、 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2、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二、读悟探究:(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理解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带着理解读一读。三、学以致用: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四、总结全文: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寓意: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2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掌握词语7个。2、 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理解上的共鸣。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点: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方法读懂课文,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新年即将来临人们的心情本应是高兴的、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你觉得她的处境是怎样的?能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二、深入阅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1、默读课文5-11自然段,出示学习提示: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3、全班汇报。步骤一:解决“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教师出示表格擦燃火柴 幻想 现实学生交流补充填写。擦燃火柴 幻想 现实第一次 暖和的火炉 烧过的火柴梗(寒冷)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又厚又冷的墙(饥饿)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消失在夜空一颗星陨落(痛苦)第四、五次 慈爱的奶奶 和奶奶在快乐中飞走了(无人疼爱)步骤二:作者将幻想与现实交替表达的写作方法,让你感受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画批谈感受,再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出现文稿,重点体会: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初步阅读,体会她开始到底“敢不敢抽出一根”?可是最后“终于抽出了一根”说明什么?-“卖火柴”是她帮助家里度日的,她是不敢轻易擦燃的。但今天又冷又饿的大年夜她实在受不了了,考虑再三“终于”擦燃了一根,可见小女孩的处境多么艰难,她多么迫切地渴望温暖。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好“?”、“终于”)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分别指名读,这两个场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什么?-这是火柴熄灭后小女孩眼前的景象。幻象终究是幻象。在这个黑暗、冷酷的现实中,美好的愿望终将破灭,幻象里的一切不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谁愿意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语气悲伤的、惋惜的。可强调“只有”、“又厚又冷”)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自由读,谈体会。-在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没有的。这句话预示着她死去了。小女孩渴望的生活这个世界没有,现实是多么残酷呀!再体会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感情。自己试一试。指名读10、11自然段。出示这两句话,找不同,谈感受。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对比读,你发现什么?个人读,感受句子,你如何理解?-“大年夜”本来是欢乐幸福的,但在这个现实社会里,它只属于富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得到的是寒冷、饥饿、痛苦甚至死亡。社会太不公平了。齐读文中的句子。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子中有两个“幸福”,你怎样体会?-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在幻象中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所以说在幻象中她是幸福的。而第二个“幸福”不是真正的、现实中的、新年里该有的幸福,而是指她悲惨地死去,不再忍受现实的痛苦,所以是幸福的。作者这样表达,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三、小结内容,情感深化:课文将小女孩的悲惨现实生活与美好的幻象对照写出,使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可怜、悲惨,当今社会的黑暗。还有千千万万的贫苦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值得同情呀!四、布置作业:1、积累课文中词语。2、再把感受深的语句读一读。3、朗读文章后的“阅读链接”。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安徒生寒冷暖和的火炉(温暖)现实饥饿喷香的烤鹅(美食)幻象痛苦美丽的圣诞树(欢乐)无人疼爱慈爱的奶奶(疼爱)悲惨、黑暗值得同情6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3、帮助学生认识“耸、渠、钮、枳、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枳、融、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1)教师适时引导(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著名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自己读、朗读、齐读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朗读(自豪,扬眉吐气)4、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二、学习第三部分1、齐读第三部分。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三、总结全文四、小练笔: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6开国大典热爱、激动、自豪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8明天更辉煌教案 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4个生字;会写7个,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等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会诗,背诵第三小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香港回归是民族的一件大事,让无数人兴奋与自豪。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二、精读,体会(一)学习第一小节1、 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感受最深的部分。2、 反复朗读: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企盼着你的归航。3、 指导学生读出被迫离开时的悲愤与日夜思念。(二)学习第二小节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感受最深的部分。2、反复朗读: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和力量(香港的繁荣离不开母亲大陆的支持)(三)学习第三小节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感受最深的部分。2、反复朗读:有亿万炎黄子孙,有一们伟人永志不忘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了祖国的统一)3、练习背诵第三小节。9、山海关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2、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3、括归纳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4、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5、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程序:第二课时一、回顾复习上节内容1、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2、第1、2段作者直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二、细读文章,体会内容教师可用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启发引导补充。1、朗读第6-9段思考:作者站在雄关之上,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精神异常振奋,心胸倍加开阔慷慨悲歌,涌遍全身)作者想到了什么?(第6段:在广阔的自然空间畅游 第9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又分别有怎样的感受?(第7,9段)作者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历史及自己的感受?(抵御,捍卫 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2、朗读第10段并思考:这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歌颂)作者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形象?(雄伟庄严的风貌,伟大的体魄)又用哪些词语概括了山海关的历史和精神?(可歌可泣 忠贞的灵魂)三、归纳文章主题可让学生思考 概括 讨论,教师引导补充明确本文通过描写山海关的雄伟壮丽,缅怀山海关的历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四、小节这篇抒情散文,写作者在雄关上的目睹和遐想,用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全文洋溢着爱国的激情。11永远的歌声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5自然段),先写了爸爸随大军南下,“我”在一所农村小学里读书,这里有位年轻漂亮的城里来的女学生当我们的老师,她有一副好嗓子,教“我们”唱好听的歌。在这一部分,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我们这些山村孩子对老师的热爱,如,对老师外貌的描写,“剪着短头发,又年轻、又漂亮。”体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爱之情。又如,文章第4、5自然段写我和姐姐的争论的语句,同样表达了我对老师的喜爱之情。文章这样描写,为后面写我们冒险为老师上山采药奠定了基础。第二层(第6、7自然段),写老师的嗓子哑了,二牛提出要上山为老师采药治病,我同意了。在文章的第7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在这句话中,“我”的表现是想起大人的告诫,却立即使劲地点头同意上东山,表现出即使有危险,也要为老师采药治病的决心,与上文描写对老师喜爱的语句形成了呼应。第三层(第810自然段),“我们”上山为老师采药、捉鱼,全然没有发现身边的危险。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文中对“我”和二牛下水摸鱼的情景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在这句话中,通过运用一些列准确的动词,将“我们”捉鱼的情景展现了出来,既表现了“我们”捉鱼时的忘我,又体现出“我们”对老师的无限热爱之情。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对老师的正面描写,“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文章通过描写老师的表现,更加生动地烘托出“我们”的师生情是那样的真挚、淳朴,以至于“我”走出童年很久,这一情景依然记忆犹新。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久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课后安排了四道思考题,其中第1、第3题要求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阅读实践,理清文章的脉络,在了解文章框架的基础上,将重点段的内容说清楚,便于深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第2题重在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使学生深入思考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题目的内涵,进而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此外,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同时,也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文章中有六处出现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可在阅读理解中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加以体会。再如,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非常典型,讲读中也应引导学生加以体会。二、作家作品介绍:作者邹德学,男,南京汽车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南汽新闻的编辑。课文原载于江苏教育报,入选时有改动。三、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3、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2、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课文。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略)二、回应学生课前质疑问题:1、文章为什叫做永远的歌声?2、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这节课就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语句:(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长的好听。”(4)“我说,天下第一好。”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3、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自由读指名读(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全班交流:感悟:(1) 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2) 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3、练习有感情朗读。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同桌对读指名朗读(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1、自由读810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2、全班交流:(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自由读指名读(2)第9自然段。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3) 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抓的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变换角色体会: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学生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小结: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要求学生要说出体现首尾呼应的语句。2、师问:课前有同学提出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全体交流(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五、 布置作业:1、完成熟后练习3。2、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12、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课文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2、说一说作者在北海烂漫的菊花前,对母亲说的话,并写下来。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内心活动。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教学难点对母爱情感的迁移,读出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师: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2、板题,学生读题,思考:儿子怀念的是什么?二、自由研读,感悟深深的母爱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哪些句子让你真切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并在旁写下自己的感受。2、全班交流感悟。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A、师:“这时”是怎样的时候?“悄悄地躲出去”你体会到了什么?B、师:“母亲的爱就是在我脾气暴躁的时候”师:“母亲的爱就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师:“母爱是如此”C、感情朗读。“当一切悄悄地进来”A、师:“悄悄地进来”你体会到了什么?B、师:母爱就是这样细微到每一个动作。C、感情朗读。“对于跑和踩这一类的字眼又悄悄地”A、师:母爱就是这样细微到每一个字眼。B、感情朗读。C、齐读上面三个带有“悄悄地”的句子,反复体会母爱的小心、细腻、真挚、深沉。“母亲扑过来”师: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她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她忍住的是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师:“挡住”的是什么?母亲为什么要用央求般的语气说?“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A、师:母亲临死前有太多的牵挂,有千言万语没来得及说,你能想象母亲临终前的话吗?B、感情朗读。3、师小结A、师:同学们,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那一定是母爱;如果有一种爱深如大海,那一定是母爱。B、板书:母爱深似海三、品味末段,感悟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1、指名学生读。2、这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什么?3、为什么曾让儿子那么厌恶的菊花如今在儿子眼中,却变得如此美丽?4、入情入景,真实表达:如果你就是儿子,面对菊花,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写一段捎给天堂母亲的话。(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5、生交流。6、小结。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出课题。1、谈话导入: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写一写这个“爱”字?2、“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回顾全文:1、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母亲:精彩极了;父亲:糟糕透了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一)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做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否理解呢?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再读课文1至14自然段。(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a)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b)引导学生朗读感悟。c)要求学生读一读从课文中找出的相关语句(2)反馈交流a)“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体会到了巴迪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学生齐读: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b)“整个下午.父亲的位置上”齐读这段话,作者的表现说明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说明了作者受到母亲的表扬后心里很激动、很自豪。那么可想而知,他此时除了想把这首认真抄写好的诗给父亲看,等他回来夸奖,心里肯定还想马上再写几首漂亮的诗,也就是说,因为妈妈的夸奖,他热爱上了写作。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巴迪的父亲回家看了巴迪的诗后和母亲的反应是一样的,也是对他的诗表示赞扬,想一想这样会对作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估计:得意洋洋、骄傲自满,他就不施进取,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是,作者父亲看到诗后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c)“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这句话说明巴迪当时写的诗怎么样?文章当中还有一处说了巴迪长大了些后自己也承认了小时候写的诗很糟糕,找一找是哪句话?(二)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1默读作者“后来的认识”的部分,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2质疑、讨论。学生可能提出不少问题。一般性问题,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并讨论这两个问题: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之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在交流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一词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3把自己喜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