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_第1页
浅谈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_第2页
浅谈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_第3页
浅谈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_第4页
浅谈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浅谈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 浅谈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 数学概念是数学系统的细胞,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而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单独一个数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大,关键在于它和具体的情境结合在一起,而产生了实际的意义。因此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积淀数感。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数概念的建立不能以会读会写一个数,会利用这些数进行计算为标准来衡量,而应 着眼于让学生看见数,头脑中不仅反映出一个符号,还应看到在这个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现实背景。因此,学生数概念的建构过程也就是教师对学生数感培养的过程。如何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呢?我结合本次山南小学教学研究周研究课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简单谈谈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与做法。 在操作活动中产生数 数学是枯燥的,枯燥的数的大小更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枯燥无味的数字比较和现实生活情景联2 / 5 系起来,并通过饶有趣味的数学活动,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量一量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鼓励学 生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如,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陆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与宽,并通过实际测量,发现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产生了用小数来表示。在这样动手操作中,学生经历了小数的萌发过程,自然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数感也就在此一点点得到启蒙。 在数形结合中理解数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 “ 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 ”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由于“ 数 ” 和 “ 形 ” 是一种对 应,有些数量比较抽象,我们难以把握,而 “ 形 ” 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能表达较多具体的思维,起着解决问题的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 “ 数 ” 的对应 “ 形 ” 找出来,利用图形来解决问题。如,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如果不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就直接告诉学生,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几,千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几几的话,相信没有几个学生能理解小数的意义。正因为小数的意义的高度抽象性,因此,必须想办法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才能理解,而图形天生具有直观的特点,二者结合就突破的教学难点。陆老师在3 / 5 教学这一课时, 即出示了形的事物 -米尺,又制作了多张幻灯片,把一米的尺子平均分成 10 份、 100 份、 1000 份,米就对应米尺上的一分米,米对应米尺上的一厘米,米对应米尺上的一毫米,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图就能对应的理解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恰当的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就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学生数的概念在形的帮助下得到理解,也是数感得培养的关键一步,也为学生对数的深层次的感知奠定基础。 在迁移类推中发展数 三维教学目标指导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求知,更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学,是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根据知识掌握的同化原理,一切知识的掌握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展开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在数的概念教学上如有相似的教学结构或情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运用迁移与类推方法扩展对数的认识,这样即发展了能力,又加深对数概念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对数的理性认识。例如,在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中,陆老师在教学完一位小数、二位小数的 意义后,就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小数的意义,并依此类推出四位、五位 小数的意义,进而水到渠成的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扩4 / 5 宽了学生对数的认识,发展了数感。 在回归生活中丰富数 走出课堂,走近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 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 ” 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数学知识教学,让学生 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如,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陆老师在练习中就设计了大量贴近生活的题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这题,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对熟悉的长度、价钱、质量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第 4 题,通过手势比划用小数表示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表象。 再例如,我们平时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 1 克与 1 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 “ 克 ” 、 “ 千克 ” 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 1 克, 4 粒黄豆大约重 1 克,两5 / 5 袋盐重 1 千克,一袋糖重 1 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 “ 克 ” 作单位,体重、整袋大米、水果等用 “ 千克 ”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 50 米、 100 米、 500 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中感受 1 千米、 20 千米的路程;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