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1页
毕业论文-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2页
毕业论文-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3页
毕业论文-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4页
毕业论文-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 要解决河源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的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结果,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河源市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相比还有差距。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和机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就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和数量,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面对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河源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就业,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仍需继续加大力度。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我国的许多地区和企业也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确保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的目标必将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研究目前河源市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策并制定具体计划来确保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稳定社会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讨论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的政策。其研究的主要框架是: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理论基础。阐述农村劳动力基本内涵、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分析。阐述分析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结构的变化。第四部分为影响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分析。分析河源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农业经营方式变化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农机化程度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政府组织的转移培训、创业政策等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第五部分为促进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策。提出促进河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策。关键词: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AbstractSolution to heyuan city,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is a basic requirement,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lso the resul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s also solve the SAN nong questions and realize the premise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heyuan city, the rural economy,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great improvement of peasants living,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rural poverty, bu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goal of the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and compared the gap. Employment is vital to peoples livelihood, by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o create a large number of non-farm jobs and opportunities, encourage rural labor employment transfer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decrease of the number, is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problems, in order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realize th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Face achieve the goal of full employment, heyu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taken various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and employment, although has certain effect, but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intensify efforts to. In the fac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spreading, many part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enterprise has also been a certain negative impact, to ensure that rural labor employment!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the farmers income goal will bring certain challenges, therefor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tatus quo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heyuan city, guangdong and influence factors, puts forward policy strategy and the specific plan to ensure that rural labor employ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has a positive role.Heyuan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d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nalysis of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iscussed to promote the orderly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of the policy. The main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Expound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y of rural labor employment base. Expounds the basic connotation, rural labor force of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theories. The third part to heyuan city, rural labor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Heyuan city,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rural labor employment. The fourth part is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rural labor employment in heyuan city, guangdong. Analysis of heyuan city, for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rural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griculture management way chang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effect of the rural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evel of rural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the transference and training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etc. The impact on rural non-farm payrolls. Heyuan city, the fifth part in order to promote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yuan rural labor employment.Key words: heyuan city; Rural labor force; Non-farm payrolls目 录第1章 绪论1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综述21.2.1国外研究综述21.2.2国内研究综述41.2.3述评71.3研究内容与方法71.3.1研究内容71.3.2研究方法8第2章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理论基础92.1概念界定92.1.1劳动力92.1.2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92.1.3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92.2相关理论102.2.1刘易斯理论102.2.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102.2.3托达罗模型112.2.4人力资本理论112.2.5劳动组合理论122.2.6新劳动力迁移理论122.2.7农村城镇化理论13第3章 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163.1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163.2.1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多样化163.2.1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地区差异显著163.1.3就业集中在传统型产业163.2河源市农村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特征173.2.1就地与异地并举,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又出现了新高峰173.2.2省内转移是主体,省外、境外转移的空间有所拓展173.2.3转移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多,到小城镇的少173.2.4转移行业继续倾向于工业、建筑和社会服务业183.2.5转移劳动力进一步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183.3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的问题183.3.1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183.3.2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难度增加193.3.3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地区差异明显203.3.4河源市非农就业率速度减慢213.3.5河源市城乡与产业差异显著21第4章 影响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分析224.1促进影响224.1.1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224.1.2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34.1.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影响234.2制约因素244.2.1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淡薄244.2.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254.2.3就业服务体系滞后254.2.4组织化程度偏低26第5章 促进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策285.1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投资285.2注意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业转移285.2.1促进农业产业化285.2.2鼓励农民兼业经营295.3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拓展非农就业渠道295.3.1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95.3.2要注重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305.4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以城镇化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305.4.1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305.4.2实施多元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31结论32参考文献33第1章 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由来以久,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土地问题,而是增收问题,增收的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是否能够充分就业。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这不但是农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必经历史过程。农业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和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作为农业大市的河源市,土地资源丰富,机械化程度较高。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传统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依靠人力向依靠机械的转变,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据估算,目前河源市至少有10万的富余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实现非农就业。河源市农村“两个富余”(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富余时间)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有效地将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更好地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农村家庭的非农收入,已经成为摆在河源市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提高其整体经济实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在新时期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作开展得并不十分顺畅,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流动不够稳定和持续,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审视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结合河源市实际提出有决策作用的对策建议。1.1.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1)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的理论成果,收集了有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相关数据资料并进行了综合、归纳和分析,这样就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支撑。(2)本文从新的角度,即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重点依靠农业和农村内部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宏观措施和微观措施,这一研究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理论成果和框架体系。同时,这一研究有助于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2、现实意义(1)本文在收集整理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河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河源相关管理机构、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详实科学的就业参考依据。(2)本文针对河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的问题,河源市农村“两个富余”(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富余时间)的问题比较突出,重点探索了河源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和途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河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措施,这样就为河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管理等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价值。同时,这些措施如被接纳和有效实行,必将会促进河源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河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起到推动作用。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国外经济学家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较为丰富。总体看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着重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宏观方面;另一类的研究侧重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微观方面,以农民个人或者农户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转移的规律。(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宏观理论1)从产业结构的视角,阐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1940年,克拉克在其巨著经济进步的条件中,通过整理、分析一些国家的时间序列资料,进一步概括并指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iy)和赛尔昆(M_Syrquin)的“标准结构”(又称多国模型)最具影响,钱纳里和塞昆通过对101个国家在1950-1970年间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部门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数量关系的劳动力配置模型。钱纳里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结构与之相对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如当人均国民收入由400美元飞跃到1000美元时,农业的就业份额下降到25.2%,工业的就业份额升至32.5%,服务业份额升至42.3%。这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否“正常”提供了参照的规范,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转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2)发展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理论阐述劳动力流动行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W.A.Lewis,1954)提出了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一个是劳动生产率极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部门可以为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丰富的劳动力,直至现代工业部门全部吸纳完毕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这时进入到第二阶段。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收入水平也相应该得到提高。在这种条件下,现代工业部门要想雇佣农村劳动力必须与农业部门竞争并提高工资水平,农业部门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变成了一元经济。拉尼斯和费景汉在接受了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发展了刘易斯理论,认为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口增长率、农业的技术进步率和工业部门资本存量的增长乔根森(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微观理论研究者从微观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做出了相关研究。托达罗(Todaro,1969)发展了二元经济配置的理论,认为迁移决策取决于潜在的迁移者对预期城乡收入差距的估计,这种估计同时依赖于当前城市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进入现代部门就业的概率,后者假设由城市失业率所决定。新劳动迁移经济学认为个人是出于增加家庭收入和规避市场不完备所造成的风险的目的进行迁移决策的。斯Anan de Brauw(2012)等人还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来解释劳动力转移问题,他们认为当劳动力家庭感到其收入与其他农户相比有差距时,也就是相对经济地位较低时会有迁移的动机。此外,有学者从促进和阻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的角度研究行为,如“推拉理论”。 Yao,Yang (2011)指出,原住地的推力对迁移决策所产生的影响比外界拉力所产生的迁移决策的影响小,当只有强烈推力而无强烈拉力时,迁移选择性最小。Amelina. M(2010)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来划分影响迁移的因素。E.S.Lee(2011)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Berry(2011)假设劳动者的目的是在他的职业生活中使其实际净收入极大化,也就是假设劳动者是在计算其现住地和所有可能目的地的收入流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迁移。1.2.2国内研究综述(1)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分析王宝文(2012)通过实证研究并建立经济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城乡收入差距是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源动力,同时相对贫困也是决定是否迁移的一个重要动因。郭景璐(2011)的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依次为增加收入机会、提高生活质量、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李强(2012)认为城乡绝对收入水平差距(经济收入驱动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2)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钟德友(2010)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并提出了应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优化农村就业结构的思路。张筑平(2007)从区域研究的视角,对贵州农村劳动力的规模及素质构成、贵州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不同区域或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的用工报酬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张杰(2013)指出中国就业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转换失调,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过高,因此要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3)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国内大多数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肯定了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莫起升(2010)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劳动力再配置效益的表现是,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效率的非农业部门导致了全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李晓莉(2010)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行的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就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贡献。此外,学者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王一平(2009) 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参加非农就业会给家庭纯收入带来很显著的增加,而且外出就业和本地就业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不同。莫起升(2012)则估计了外出劳动力家庭与非外出劳动力家庭的收入函数,研究结果发现,外出劳动力能够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率,同时对家庭中其他劳动力劳动报酬率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刘洪银(2009)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效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全国农村居民总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非农就业收入增长的拉动,而来自农业的收入不断下降,非农产业较高的收入增长弥补了农业的收入下降,并实现全国农村居民总收入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城乡发展的影响。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正面效应。郭丹(2010) 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刘社建(2005)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将会导致城市出现交通拥挤、就业压力增大等“城市病”,从而主张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进行。(4)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1)经济因素朱农(2005) 通过对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相关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意愿与具有拉力作用的城镇人均GDP和具有推力作用的农村人均GDP密切相关,城镇人均GDP与对农村劳动力的拉力成正比,而农村人均GDP与对农村劳动力推力成反比。程名望等(2012)通过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利用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据,建立宏观Logit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程名望等人认为城镇的拉力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进城的主要动因,城镇发展越快,对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就越大。乔俊果(2011)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果表明,城乡工资差距对农村劳动力非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制度因素刘良博(2009)、党夏宁(2013) 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制度因素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的影响,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潜在的转移行为,因此,制度改革和创新在促进劳动力转移方面将变得更为重要。3)农村劳动力自身及家庭因素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人均耕地、人均生产性资产、家庭人口数量等变量对农民转移就业意愿的影响上。由于研究者选取的区域、对象等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鲜祖德(2011) 通过研究,得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成正相关,与农村人均耕地面积、GDP中农业所占比重、劳动力的年龄成负相关的结论。朱农(2005)研究认为年龄与就业活动的参与率呈倒U形曲线关系,婚姻与就业活动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对劳动力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正相关。周经娟(2012)认为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生产固定资产规模,农民文化程度和技能的高低。杨乐乐(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农民选择就业模式所受的约束较小,更容易从事非农产业;未婚者比已婚者从事非农职业的几率更大;随着年龄增长就业的比例下降;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对其从事非农行业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杨椅,曾样旭(2010)通过建立舒尔茨分析模型分别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网络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因素,他指出年龄的效应是先正后负,男性、家庭总人数、外面有关系起正向作用。4)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制约因素郭景璐(2011)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制约因素,她认为目前制约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制度壁垒包括不合理的农村教育体制,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农村职业教育制度等。李嘉正(2011)、张慧(2004)、吴玲(2011)、韩德亮(2010)、田立强(2010)张洪艳、宋停捧(2010) 王埼、胡胜德(2011)认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民自身观念落后和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低、城镇化水平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1.2.3述评国外学者关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的研究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的,大多数理论成果获得与上世纪 80 年代之前,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他们在新世纪取得研究成果较少,也没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对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进行借鉴和吸收。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他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方面,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这不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更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的流失和各种城市问题的出现,而对农业和农村内部吸收劳动力的研究较少,能够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联系起来的更少了。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理论基础。阐述农村劳动力基本内涵、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分析。阐述分析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结构的变化。第四部分为影响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分析。分析河源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农业经营方式变化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农机化程度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政府组织的转移培训、创业政策等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第五部分为促进河源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策。提出促进河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策。1.3.2研究方法(1)文献的方法:为了做好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需要阅读大量的关于农村劳动力的相关期刊以及文章,了解农村劳动力关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历史,掌握农村劳动力相关理论。(2)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河源现阶段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式、途径及政府政策归纳出就业模式,为文章最后部分提出政策建议打下基础。(3)统计分析方法:对河源人力资源保障局和统计局关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7第2章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理论基础2.1概念界定2.1.1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并取得相应报酬的劳动者。根据我国法律,年龄下限不低于16周岁,男性上限60岁、女性上限55岁是劳动者合法劳动年龄界限,凡是年龄介于这个年龄区间范围内的人口,都属于劳动适龄人口。2.1.2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顾名思义就是从事农业劳动人口,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农业是指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例如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水产业、狩猎业等;狭义上的农业,是指耕种也。因此,广义的农业劳动力包含了农、林、牧、渔业的所有从业人口;狭义上的农业劳动力是指耕种业劳动人口。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具有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农业劳动力是根据 职业属性和特征来划分的,与之相对应的是非农业劳动力概念。农村劳动力是根据生产区域来划分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城镇劳动力。其次,在数量范围方面,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也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劳动力覆盖范围更广泛,它不仅包含农业劳动人口,在农村地区生活和工作的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人口也包含了进去。2.1.3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非农就业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本文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定义为: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村劳动力在本地或外地从事的除农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具体的衡量指标是农村就业人员中除去农林牧渔业以外的总就业人数,包括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其他非农行业就业的总人数。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主要方式包括进入本地的乡镇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进城务工;在本地从事家庭非农业经营等三种方式。因此可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外出务工,即所谓的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的主要特点是受雇于人,并获得工资形式的收入。第二类是非农经营,表现为农村劳动力以个体、私营、合伙经营等多种方式从事运输、制造、餐饮等行业的非农就业活动,并从中获取利润收入。概括来讲,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可分为本地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即离土不离乡的非农就业和离土又离乡的非农就业。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中,一部分劳动力已经不务农,称之为全职型非农就业;一部分劳动力在农忙时务农、其他时间参与非农就业,称为兼业型非农就业。2.2相关理论2.2.1刘易斯理论刘易斯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劳动力过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首次提出二元经济模型。这一模型提到,在发展二元经济的情况狂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极其低下,甚至客户忽略不计,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推力”;另外,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极高,大量的吸引了农村的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拉力”。在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农村的劳动力开始脱离原先从事的农业转而进行工业生产,进入到工业生产的行列,并逐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若是工业部门有充足的资金,就可以尽可能的吸引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以弥补自身劳动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部门由于劳动力的流失,使得留下的劳动力拥有更多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进而大大增加生产的积极性,提升生产效率。刘易斯基于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所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迁移原因,然而,其包含有两个隐含的假设:第一,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第二,工业部门给予的工资待遇高于农业收入(李亚慧,2011)。2.2.2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费景汉与拉尼斯针对刘易斯所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进行了相应的修正,针对刘易斯模型中的两点不足进行了分析:首先,费景汉和拉尼斯指出二元经济模型缺乏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所起作用的重视。其次,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应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边际生产率降到零。农业部门开始出现了大量无法创造边际效益的劳动力。第二阶段,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生产率高于零,但少于工业部门给予的薪资待遇。伴随工业的不断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步减少,使其边际产出不断提高,这部分具有较高边际产出的劳动了转移到工业部门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使农产品的总量下降,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最终降低了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工业部门接纳农村劳动了的能力下降。第三个阶段,从事农业活动的边际产出大于工业部门能够给予的薪资。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向工业生产部门,农村的经济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此时,农村劳动力的工资由劳动力所创造的边际生产率来决定,市场决定了劳动力的分配机制(李肖,2011)。2.2.3托达罗模型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托达罗着重于研究拉丁美洲国家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和拉丁美洲国家城市的就业状况。其最终发现,就业人口的增加和需求的缺乏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这一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为了能解决这一矛盾,托达罗通过研究人口迁移特征,迁移的动机等问题,提出了托达罗模型。这一模型基于农村劳动力的角度,认为农村劳动力将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决定其从事行业,并确定是否进行迁移。这一决策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城市和农村之间预期的薪资差距,这一差距越大,越容易促使农村劳动力向省市迁移。第二,农村劳动力能否在城市就业,其开始关注自身的就业问题。故,劳动力是否进行迁移的决策主要是基于城乡之间的预期薪资差距,而不是实际的薪资差距,也就是“预期收入理论”( 唐环,2011,)。2.2.4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Management,简写为HCM)最先来源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与贝克尔共同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为人类生产能力的研究提高了新的方向。人力资本理论指出,物质资本指的是物质层面的资本,主要包括,产房、接卸设备、土地资本等;人力资本则体现在与企业相关的每一个人之上,主要包括,技能培训、教育等成本的总和,也就是人所具备的各类生产知识、劳动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健康水平的资本的总体表现。人力资本的管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管理领域,其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人员管理以及投资回报这两个角度来综合看待问题,将企业的工作人员看作是重要的资本来进行相应投资和统一的管理,同时实时的按照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变动情况、投资收益等重要信息,对管理方式与方法进行改进,以求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不但没有被时代所抛弃,还成为了人力资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人力资本管理综合运用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月方法,才得以在实际应用中有效的实施,并获取了更高的收益。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本的管理不仅仅要注重汇报,还重视投资的重要性,能够很好地把握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并很好的结合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不断完善投资计划。因此,人力资本管理能够及时的对试产变化做出反应,明确人力资源投入的方向和预期目标,同时还能够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模型来对长远的计划进行预测(岳龙华,2011)。2.2.5劳动组合理论20世纪80年代,“劳动组合理论”诞生并被用以解释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也就是说,这一理论可以用与解释拖城镇和乡村之间没有巨大的收入差异,农村的劳动力还会不会向城市流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而言,劳动力的流动不单单是个人的决定,其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决策结果。由于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的收入极其不稳定。对于农村的家庭而言,若所有的劳动力都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其家庭的收入将长期初步不稳定的状态,这与其稳定的生活支出不相适应,为了降低收入的不确定性,家庭的劳动力需要从事不同的行业,以降低不确定性。若某些劳动力能进入城镇务工,取得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或者从事收入波动性与农业不同的行业,都能很好的降低家庭收入的不确定性。换而言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动机不完全是为了取得更高的薪资,还有基于规避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收不不确定性的考虑,以使家庭拥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2.2.6新劳动力迁移理论Stark基于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研究,提出了“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并发现了许多新的劳动力迁移现象,主要有:最穷的农村地区村民的迁出人数并没有大搞最高;收入差异越大的地农村地区村民的迁出人数越多;收入较低的村民具有较大的迁移意愿。因此,按照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劳动力的迁移并不仅仅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往往还有其它个人或者家庭的影响因素。第一,其将迁移当作降低家庭经营风险的一种方式,或者在信贷和保险等机制缺乏的情况下解决资金约束的方式。第二,迁移被当作是对对“相对贫困”现状的回应,迁移的决策不单单由城乡之间的预期收入差距所决定,还受到迁移人员或者家庭的收入情况在其所居住地区的相对位置所影响。换而言之,当生活状态发生较大的变化时,人们常常会将往日生活条件差异自己而现在却远好于自身生活情况的人作为比较对象。也就是说,若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在所在地区处于较低的水平,他很有可能产生迁移的意愿,期望通过迁移的方式来升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其迁移的可能性很高。综上所述,在收入差距比较大的地区,处于较低收入水平的人往往会有强烈的相对贫困感,并产生强烈的迁移欲望(杨继军,2011)。2.2.7农村城镇化理论(1)小城镇理论和模式。小城镇理论和模式是费孝通在总结了小城镇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其研究了小型城镇的等级制度,行政管理机制、地域差异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同时还研究了小型城镇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这一理论提出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小型城镇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好方式,大、中、小型城市在这一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强调了我国现阶段建立小型城镇的必要性。此外,费孝通还总结出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特征,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成果,对我国农村的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另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小型的城镇是农村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以及经济中心,是农村向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苏南模式:河源市南部地区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鲜明的工业化特征,利用工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其并非以政府部门的推动为主导,也不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是一种特殊的农村城市化模式。这一模式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中由过去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机制中转变而来。由制度结构的模式来分析,苏南模式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政府部门,并以社区为主体,以乡村(城镇)的工业为主要力量,市场调节作为重要方法。其特征如下:政府在资源动员中扮演重要角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导向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明显的社区性。社区力量、市场机制以及政府的资源配置作用共同作用,支撑这苏南模式的不断发展。温州模式:对于温州农村而言,其城市化的模式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工业、专业化的市场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工业部门的背景下,依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力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集资的方式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其特点是:以农村的先进分子为主要力量、依托家庭经营、利用市场导向,以小城镇为基础。 (2)三元结构理论。三元结构具体指的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存在的三个部门,分别为:农业部门、农村的工业部门以及城市的工业部门。对于地域的划分标准,三元结构理论有2类划分方式。其一是将社会区域按照农村、小型城镇与城市这三个等级来划分。这种方式能够明确区分城市与小型城镇之间的区别,强调小型城镇的作用。其二是将社会区域按照城区、郊区和乡村这三个等级来划分,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的农村被逐步纳入到城市的发展中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乡村的工业也不断的增加,促进了城镇与郊区的经济增长。(3)城乡互动发展理论。城市与农村是区域这个统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循环流动。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城市与农村实现了共赢。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异不断减小,原来的城乡二元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向区域一体化的方向迈进。(4)农村最终会消失吗?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会不会导致农村的消失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中也是自身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农村现代化的概念涵盖了农村城镇化的全部内容。若不进行农村的城镇化,农村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农村的城镇化是社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只有完成了这一必然的过程,才能缩小甚至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农村城镇化在一定的时期会为农村带来巨大的转变,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在短时期内获得巨大的提高,在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则会进入平稳的发展期。此时,城乡之间将会达到高水平的平衡以协调。这一推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得出这一推论的依据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动力会随时间的发展而逐渐减弱。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工业化,而工业化本身具有特定的使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同时工业化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农村的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转变为城镇人口。当城镇化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城乡之间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数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 ,使得农村的劳动力骤减,农业剩余劳动力大大减少,同时农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使得城镇化的动力不断减小。 工业社会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就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是信息高度发达,城乡之间的交通极其便利,人类能更加自主的选择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地点。另外,由于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进行机械化的生产。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交通与通讯更加便捷,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与城镇居民也基本相同,城乡之间的差别在很多层面都得到了大幅度的缩小甚至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居民就缺乏向城镇转移的动力。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农业作为一个基本的产业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