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_11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_11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_11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_11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_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 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 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2 / 17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 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 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 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 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3 / 17 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 “ 伯乐 ” 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 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让学生分析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明确:嫉妒、红眼病。 四、第三个重点人物 烛之武 1、关于烛之武 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 “ 郑使人言穆公 ” 、 “ 乃使人私于秦 ” 、 “ 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 。 “ 人 ”“ 使 ” 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 “ 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 ”以至到了朝堂之上, “ 左右莫不含笑 ” 。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 “ 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 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 虚。 4 / 17 2、请学生思考: 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 “ 圉正 ” (弼马温)? 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 “ 一飞冲天 ” 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 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 “ 弼马温 ” ,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 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4、烛之武的闪 光处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5 / 17 之。 ” 让学生用烛之武的言行来证实这句诗。 教师阐述: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 脑。 ”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5、拓展: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如:烛之武为何不在 “ 臣之壮也 ” 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 “ 自赞 ” 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 “ 士 ” 远不如战国之 “ 士 ” 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6 / 17 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 ?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 “ 士 ” 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 “ 士为知己者死 ” ,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 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五、总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 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 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7 / 17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 前预习: (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 “ 十三经 ” 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 “ 春秋三传 ”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 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8 / 17 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 ,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 (fàn)南 佚 (yì)之狐 夜缒(zhu) 而出 共 (gng) 其乏困 阙(jué)秦秦伯说 (yuè) 逢 (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 (自读、领读等 )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 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9 / 17 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一,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 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 25 字,写出了形势 (“ 晋侯、秦伯围郑 ” ,两大国围一小国 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写出围郑原因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 ,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 秦可以争取 );写出驻军位置 (“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分兵驻扎 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 “ 春秋时期形势图 ” 和 “ 秦晋围郑形势图 ” (教师教学用书 P162-163),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刻画了 3 个人物。 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 师必退 ” 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10 / 17 秦君时,却遭到拒绝: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 “ 许之 ” 。 第二课时 第三段:说退 秦师 “ 夜缒而出 ” 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 “ 说 ”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 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至 “ 君之薄也 ”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 动心。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至 “ 君亦无所害 ”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11 / 17 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至 “ 唯君图之 ” ,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 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总结全文。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伏笔与照应得当。 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 佚之狐荐烛之武 烛之武发辞 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 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 子犯建议攻秦兵 晋公再晓之以理。 叙事详略得当。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 “ 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12 / 17 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 “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 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 “ 秦、 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 ,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 “ 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13 / 17 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 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第三课时 一、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可由让学生提问的 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 分类如下: 1通假字 (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 “ 供 ” 。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 2)秦伯说。(说,同 “ 悦 ” 。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 “ 智 ” 。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 “ 夫 ” 与名词 “ 人 ”表达: “ 那个人 ” 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14 / 17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 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 “ 的 ” )(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 2)吾其还也(表希望 的语气副词) ( 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 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 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15 / 17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 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5古汉语句式 ( 1)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 也 ” 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 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 3)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 “ 烛之武 ” 。句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