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学案.doc_第1页
2019年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学案.doc_第2页
2019年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学案.doc_第3页
2019年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学案.doc_第4页
2019年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学案科目 品德与社会 年级 六 设计者 课题第4课 身边的变化课时共2 第 1 检查记录课型新授初备年 月 日复备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识:多角度地了解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经济状况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状况。2、情感:感受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的窘困,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树立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能力:通过自己对长辈的采访,调查生活小故事,收集有关购物票证,学会思考和分析。重点难点 1、感受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的窘困,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树立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自己对长辈的采访,调查生活小故事,收集有关购物票证,学会思考和分析。教学准备教师课前收集一些购物票证,了解一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小故事,为教学做准备。也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发动学生查找,收集有关资料,为教学做相应的铺垫。板书设计榆阳区中学政史地活页教案 第1页教学流程加工与补充(一)爸爸的回忆1、投影出示:一张肉票,你们见过吗,它有什么作用?这张肉票是一个叫王玲的同学在帮助家里整理东西时发现的,就是这张肉票还引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2、引出“爸爸的回忆”买肉的故事(1)谈话:现在有没有同学跟爸妈去过超市买过肉啊,能介绍介绍吗?(2)老师讲买肉的故事(3)为什么买肉要票呢,有票买到肉了吗,全班讨论。(4)爸爸每次买肉的经历为什么会让他记住一辈子啊,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3、班级小调查:(1)每天家里要吃几个鸡蛋,父母多长时间买次肉?什么样的肉?家里有多少块肥皂?你有几件过冬的棉衣?家里有白糖吗?有盐吗?填写调查表:物品数量鸡蛋肉米或面衣服()个/月()斤/月()斤/月人均()件(2)你最爱吃什么?吃得最过瘾的一次,吃了多少?4、试想这样的生活,假如一个月都吃不到几个鸡蛋,每月只吃二两肉(相当于一顿麦当劳套餐中的肉类食物),一家人合用小半块肥皂(不是香皂),有的人家一年都吃不上一回白糖,平时烧菜看不到油花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图片:这样的日子,离我们并不很遥远,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经历过。你们想了解那个时代吗?(二)琳琅满目的票证投影:各种票证。同座位讨论:这些票证的用途。学生观察感叹:粮食粮票、棉布布票、食油油票、食糖糖票、猪肉肉票、肥皂肥皂票票证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春节吃的花生、瓜子、馒头,用的火柴、肥皂、食盐等也离不开票证,冬季的萝卜、土豆、白菜、大葱有时也要凭票或凭证供应。这一大把花花绿绿的票证,构成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风景。再观察:票证上的几行小字:“凭票购买,遗失不补”或“节日专供,过期无效”等字样。如果不细心保管好,不小心弄丢了或过期了,该买的东西买不到,日子也就不好过了。四人小组讨论:离不开票证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景。全班交流。(三)小采访1、小记者的采访。2、播放采访过程。(这部分教学要渗透采访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出示“采访记录”。4、谈谈感受。5、小结:票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便。(四)讨论会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每个年代人们购买日常用品要用票证?教师启发:在社会主义初期,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政府为了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采取了计划供应的政策,按户或按人发放各种购物票证,于是凭票证排队购物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一种象征。(五)课后延伸1、自己当一回小记者,就30多年前人们日常物品供应的情况,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并记录采访内容,注意采访时的语言。2、收集各种票证,并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辅导与批改评价教学反思榆阳区中学政史地活页教案 第3页附送:2019年六年级上册过零丁洋教案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把握思想感情。 3.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学习过哪些表现人物气节和爱国情怀的诗句?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 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