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部分词语“呼风唤雨、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洞察、探索”。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根据语言现象,进行语言、说话训练,以达到积累的目的。3、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简洁与条理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爷爷特意为我们四年级小朋友写的 呼风唤雨的世纪 (1)解词:看到“呼风唤雨”你想到什么?为什么?读题(2)世纪呢?一个世纪多少年吗?我们现在几世纪?刚刚过去的是20世纪。从1900xx年。(你真了不起,知识面还真广!)想不想知道路甬祥爷爷写了些什么?赶紧让我们打开课文读一读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确,读不通顺的或是比较拗口的地方标注一下,并且多读几遍。2、反馈难读的句子,在反馈的过程中读词并理解。(你觉得哪些句子第一次读的时候比较拗口?)(1) 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课件出示)这句话到底该怎么读,联系上下文,读读第三自然段,自由读,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正确的理解。是的,达到了一百万年以上的才是上百万年!指名读,齐读读读第四自然段,带上笔划划哪些是发明,哪些是发现?你知道了吗?什么叫发明?什么叫发现?导:长句难读,但有些句子不长,它的标点特别,这样的句子读好了,有一种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出示: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自由读学生问师答交换读学生自问自答读出来了吗?一种什么情感?板书:设问在反馈难读的句子的过程中,把“引用”这一方法也带过。3、咱们差不多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路甬祥爷爷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其实大家表述的不外乎就是“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指指指,有问题吗?“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三、精读课文,感受内容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哪个地方最能体会到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默读,点画文句。预设一: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1、 自由读2、 再读(以师生接读的形式),20世纪人类登上,潜入,洞察,探索,3、 这么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来读一读,把你们的感受带进去!4、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动词)我们也用上一些动词来说说20世纪的其他发现和发明?同桌讨论一下。5、 继续接读,20世纪,等,这个等里还有什么?预设:举例出示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预设二:出示: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出示)(1)导:是呀,这就是二十世纪,短短100年可以拥有那么多的成就,真可以用齐读,(2)简介: 这句诗原是唐朝诗人岑参,选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来形容边关下大雪后的景象的。齐读(3)为什么这句诗被作者引用到课文中来了呢?学生说(4)这是用了诗人的语言来描述,你能不能用咱们自己的话来描述?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 )形容。预设三: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课文是写20世纪的这个社会,却写了20世纪以前的社会,你们发现了吗?这是为什么?(对比)读句子,20世纪前的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板书:农耕社会(耕)1、 农耕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2、 交流拓展:读好文中句:那时没有( 电灯 ),没有( 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就直接让学生接说没有没有没有想象:孩子们,没有这样的东西,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老师给你句式想象在农耕社会里,人们没有( ),只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社会什么都没有,人们的生活多么不方便)于是古人充满了幻想,他们幻想有古代有哪些幻想变成了现实?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千里马嫦娥奔月作为二十世纪出生,长在二十一世纪里的孩子,请你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会怎么读?(自豪)四、写话训练:20世纪的科学发明和发现真是奇迹,让人出乎意料。它让我们的生活舒适和方便,连过去的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那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呢?这儿路甬祥爷爷没有举例子,我们也来举个例子说说,活学活用!老师这儿有一个小小的提示:出示:当我看电视时,只需轻轻地按动遥控器,清晰的画面就会展现在眼前;当我 。交流,学生写的话。小结: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它为我们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你明白了吗?回文第一自然段,再读第一自然段。(自豪地读,骄傲地读)20世纪已经过去了,那就让我们带着憧憬,畅想21世纪吧!应该说在上述课堂侧重点下,的确作为语文课,我能初步实现本堂课的目标。当然课堂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上下来觉得在这些方面还需要认真改进:一是在主干问题的引导下,对于课文的中心句的回环做得过多了,以至于在时间的控制上超时了;二是在有些环节的细节的处理上还是显得过于急燥,未能把学生的生成及时的把握住。附送: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29.重阳节的传说(1)教案 语文S版 【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说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自然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载体。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为了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也因为那天是重阳日,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重阳节的传说这篇精读课文,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学情分析】如今有部分学生知道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但很少有人知道重阳节的传说。学生喜欢传说故事,学习的兴趣浓厚。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构感性的语文世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达到积累、运用的教学目的。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和资料,了解重阳节的习俗。首先让学生多读几遍的课文,读熟了自然知道讲的什么内容,然后再对部分内容深入细致的了解,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精神,明白道理。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教学重难点】 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 重阳节的相关资料和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1、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2、揭示课题: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起回忆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2、 初读课文、 理解内容。(约15分钟)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1)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2)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2、再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2、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 提出读书遇到的不懂的问题。熟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为下文深入学习鉴定基础。3、 细读感悟、深入分析。(约15分钟)学习第一部分1、 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学习第二部分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3)有感情地朗读。1、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2、默读第四段,体悟桓景的决心。(a、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b、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3、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学习第二部分1、 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桓景按照师傅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2、 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奋勇除魔,毫不畏惧。)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4、 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约5分钟)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 )、( )、( )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 )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 畅谈: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3、 小组交流:你的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巩固课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 29、重阳节的传说 下定决心,为民除害拜师学艺,勤学苦练桓景 谨记教诲,做好准备奋勇除魔,毫不畏惧 六、教学反思1、教师引导的痕迹重。最好的课堂效果应该是学生为主体,由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加以引导和评价,而本课对于内容的理解都是教师的牵引,显得问题特别多、特别琐碎,想放不开手的妈妈,领着孩子一步步前行。这样的课程对于孩子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2、课文读的时间少。任何内容的感知都应该建立在读熟、读懂的前提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