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甲骨文入印鼓与呼.doc_第1页
我为甲骨文入印鼓与呼.doc_第2页
我为甲骨文入印鼓与呼.doc_第3页
我为甲骨文入印鼓与呼.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为甲骨文入印鼓与呼呈现给大家的这些甲骨文印章,大多是15年前刻的,有的时间还要更早些。这十多年,杂事俗事缠身,很少刻印,甲骨文印刻得就更少了。如今,离开了岗位,搞了一辈子基础教育,不擅长作别的事情,大块的时间多了,内心也逐渐回归平静,便又重新找出放了很久的篆刻刀。今年4月8日,在鸡西市书协主席聂书春的“圈拢”下,和王燕平、魏国强、杜延平在北京尚8文化创业园区举办了“翰墨正春风”五友书画印展。期间,老朋友高庆春语重心长地告诫我:“甲骨文篆刻现在大型展览中都很少能上去了。”听后感到颇有些意外,但由于对全国展览的动向也不了解,只能木然地相视一笑了之。回到家后,我找来了历届全国篆刻展作品集和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作品集仔细观看,对历届参展人数、参展作品数量以及作者省份(含评委、特邀)进行了统计。历届全国篆刻展甲骨文印参展情况示意图 在2007年西泠印社举办的、不需要评选的、群众基础雄厚的全国印社篆刻邀请展作品展中,也只有11个印社、15人的15枚甲骨文印在作品集中刊录。 从数字看,庆春之言果然不虚。尤其三、四、五届篆刻展对甲骨文印更是形势严峻,走到了谷底,六届篆刻展和当代篆刻艺术展中的甲骨文作品形势略有好转,也远不能和20年前相比。 近年来,甲骨文书法方兴未艾,新人辈出,大篇幅、多字数的甲骨文力作屡见不鲜,成为各类书展的常客。而甲骨文篆刻的严峻形势恰好相反,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线条和章法的矛盾印化难甲骨文字自成体系,文字有其独特的构成特点。甲骨文字比例狭长,线条多斜笔,笔画少的只有寥寥数笔,笔画多者有十数笔甚至数十笔不等,笔画多寡相差悬殊,书写时不用考虑疏密关系,也没有章法上的顾虑。篆刻由于受到印面的限制,一些斜笔过多的文字,笔画相差悬殊的文字,无论怎么安排,印面的章法也不好处理,甚至有些文字很难进行印化处理或根本就不适合入印。人们对甲骨文字本来就有些陌生,印刻得工整容易板滞,刻得草率又难于识读。印化问题解决不好,刻出来的印章就象甲骨拓片,还容易让人感觉印刻了很多年也没太大变化。这一点上,我感觉,刻印要有着一颗平常心,当做是一种消遣。其实也真就是玩呗!其二,笔意和刀法的矛盾借鉴难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字,构成文字的符号尚不稳定,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位置,给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活的空间。书写时借鉴金文,简书、小篆甚至行草书的笔意,辅之以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会产生许多意料之外的韵味。加上甲骨文书法又是近百年的事情,前无古人,也没有参照物,咋写都是创新,辅之以成熟的书法款式,咋写都有理。刻印则不同,如果掺杂金文笔意,则混同于古玺。线条平直,又刻成了汉印。简书、小篆、行草书等笔法更是和甲骨文刀趣风马牛不相及。由于印章的参照物多,有甲骨文拓片、陶文拓片、古玺汉印以及各种流派印章进行比照,靠近那个都不行。无形中就对甲骨文印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不通古玺汉印和流派印刻不了甲骨文印。就算通古玺汉印和流派印,甲骨文的刀味和篆书的笔意借鉴和变通又很难,刻出来的甲骨文印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即尊不了“古”也出不了“新”。咳!刻印不易,刻甲骨文印更不易。日子要过,甲骨文印也要有人刻,中华国粹总得要弘扬呀!其三,造字和纯真的矛盾集句难甲骨文的常用字多说1500字,还有一些人名、地名等专用字不能用。在进行艺术创作中,常会遇到用字不足的困惑。很多能够表现人们志趣和情操的优美词句难以使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有时还会影响人们的创作热情。目前我们见到的甲骨文印,多为少字数印,以上面8个展览中的甲骨印文为例:一字1方,二字22方,三字16方,四字60方,五字11方,六字4方,七字14方,八字及以上6方。四字以内的印文占绝大多数,五字以上印文仅占三分之一。由此可知,甲骨文入印难,主要还是集句难,集句不仅需要懂点文字学,还要下更多的字外功夫。我对几种工具书进行了比较,对于甲骨文用字大可不必那么悲观,也可以和其他书体共创辉煌。从目前公认的古文字研究成果来看,古币文约320字,中山王约630字,鸟虫篆约1360字,甲骨文约1500字,陶文约1700字,金文约2500字。甲骨文字数居中,约和鸟虫篆、陶文相当,但其他任何书体因字数不足而造字人们都能容忍,唯甲骨文造字难矣。甲骨文书法尚可,对于甲骨文篆刻我也不主张造字,印面小,字数少,还应该保持甲骨文的 “纯正血统”。从我自己的实践来看,集句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特别是一些有时代气息的词句更有优势。如 “家乡山河改旧观”、“小康在望乐悠悠”、“用好作品鼓舞人”、“喜看河山圆一角”、“民族文化滋养我”、“东西南北风光好”、“白首又梦儿时事”、“青天白云同我心”、“幸福不会从天降”、“艰辛自古逐人老”、“渔夫自古水作田”、“秋风黄花不改色”等都很有时代气息。只要在创作之余多看多写,熟记1200左右的常用字,先集出两、三个字的,再组合成四、五个字的,一句对应集成对联、古风,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熟能生巧,日久即能应用自如。在读书或写作时更会有许多美妙的词句涌出来,就会成为日后的创作素材。我的这些甲骨文印刻得并不好,但又不是一无是处,拿出来晒一下,一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甲骨文印拓集中展示。二是当下夸奖那些实在没什么好夸奖的人时说:“你的气质还不错”,我呢,印刻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