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鄂教版科学四下第1课《认识土壤》word教案1.doc_第1页
2019春鄂教版科学四下第1课《认识土壤》word教案1.doc_第2页
2019春鄂教版科学四下第1课《认识土壤》word教案1.doc_第3页
2019春鄂教版科学四下第1课《认识土壤》word教案1.doc_第4页
2019春鄂教版科学四下第1课《认识土壤》word教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春鄂教版科学四下第1课认识土壤word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粘土、砂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2、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3、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4、会记录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5、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去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和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流程及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把全班分成4人一小组(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负责纪律、记录工作),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认真观察和研究,各小组进行各自的活动、实验、记录工作等,课后还可以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第二课时:上节课,学生虽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了认真地观察和研究,但各个小组活动情况不同,收获也不一样,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谈谈收获和体会。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教学中的片断:师: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能谈谈你有些什么发现吗?生:老师,土壤里有石头、沙子、烧过的灰、草根、蚂蚁。生:土壤里还有水分、空气。生:土壤上还有许多草叶、树叶、庄稼的叶子。生:土壤是含有许多物质的混合物。师;说得好!生:我把一把土放进水里,水里冒出许多泡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用力搅拌,水面上还漂着一层白沫,我猜想这白沫也可能是空气吧。生:我把土壤放到水里,用力搅拌,过一会儿,土壤分了层,下面的是沙子,沙子上面的是土,浮在水面上的是草末,还有黑色的东西,像是烧过的植物的灰。生:我把土壤放到水里,用力搅拌,然后闻一闻,有股奶香味。师:你的感受很独特。生:土壤里还有细菌。师:你看见了吗? 生:没有。师:你怎么推断的?生:老师,我觉得土壤很脏,一定有许多细菌。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这些细菌都是有害的吗?生:土壤里还有许多有益的细菌,对人类是有好处的。师:能举个例子吗?生::我从书上看过,动物死后,它被细菌分解,最后化为土壤的养料。师:说得好!动物或植物的残体的确是土壤的养料,科学上叫做腐殖质。师:其他同学还有那些收获?也可以谈谈在活动中你遇到的有趣的事。生:老师我在挖土壤时看到了七星瓢虫。师:它是活的吗?生:开始我觉得它是死的,因为我用手摸它,他一动不动。后来我就用手捻,发现它身体里冒出许多血水,看来它是活的。生:老师,他把小动物弄死了,您教育我们要珍爱生命。师:为了研究科学大胆尝试,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不过下次可要注意啊!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了两只蚂蚁在打架,后来,又来了一只蚂蚁,然后,他们就跑进洞里去了。生:老师,我捉到了一只黄蜘蛛。观察了一会儿,我就把它放了。师:你做到了珍爱小动物,很好!生:我发现土壤里有一个长长的洞,但挖了半天什么也没看见。生:老师,我也发现了一个洞,里面还有一只蜜蜂,它是死的,可能是蚂蚁过冬时搬进窝里来的。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谁还有发现?生:老师我觉得土壤是蚂蚁的危险地。师:你为什么这么说?生:因为我们踩过去,有的蚂蚁死了,有的受到了惊吓。师:你的观察很敏锐,想象很独特。老师奖励你们小组一个“优”。生:土壤是动物的家。生:土壤是长植物的地方。师:说得真好!生:土壤是蚯蚓的厕所,因为它排出了许多粪便。生:土壤是动物的安全地,因为他受到惊吓就会逃到洞里!师:你的观点很有创造性,并且富有哲理。生:土壤里有许多动物,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师: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加一个“优”。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出色表现,让老师感到由衷的喜悦。愿你们的成长道路永远洒满明媚的春光!教学反思大自然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教科书,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奥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时,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彻底激发出来了,他们贪婪地观察、探索,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能力,还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放飞的心灵,活跃的思维这一切都是世界上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个老师所无法给予的。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现在使用的八十年代的自然课本某些内容和教学大纲的某些要求显然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次的新课程性质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在以前的大纲中并不突出。现代科学素养的具体含意包含: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由此看来,在使用旧教材的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转变观念,结合新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寻求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新生长点。这就要求自然教师围绕科学素养的理念理解每一课的教材内容,确实应该“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了。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化做具体的教学实践呢?我尝试探索了新理念下的教与学的方式。今天,我所讲的是小学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一、以新理念为指导,改编原教材。原教材课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原有教材的教学目标、思路、内容更倾向于发现式的科学学习,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课的教材之后,感觉到这些内容可以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新的生长点。1、在教学目标上,改编为:(1)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2) 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2、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我将原有的思路与内容,改编成:首先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再由教师规范给出“土壤”的定义,紧跟着展示四幅反映某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图片,指导学生在观察了这种现象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植物都离不开土壤”,从而激起学生想要探索“土壤的成分”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说出土壤里有什么成分,教师一一输入电脑,再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设计自己的证明方法,教师记录,但这些并无一定的顺序可言,从而在教师明确每组只给一块土壤的时候,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合理的安排好实验的顺序,才可以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二、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操作技能经验等方面开展了学习活动。1、在导入过程中,我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子”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土壤的含义,然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土壤”的定义。2、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同样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例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的知识,来猜测,土壤当中可能有“空气”存在,并设计了将土壤放入水中,看一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这一实验。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3、确定实验顺序时,也是由孩子们已有的技能经验提出了先看、再摸、放水中、最后搅拌看沉淀,这一顺序。4、在引入“腐殖质”这一概念时,教师提出了“那些草根、树叶、小虫子的尸体,在土壤里放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同样是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它们会腐烂的”这一想法。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自然,同时明白了这些自然现象是存在于生活实际当中的。三、帮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1、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观察实验;形成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2、本课的重点是在于实验方案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当中的某些重要环节。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进行的:(1) 探索土壤成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2)确定实验顺序,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用正确的顺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从而让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有了新的生长点。(3)实验并汇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将直观的信息转化成有条理的抽象的语言的表述能力。总之,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即先看、再摸、放入水中观察气泡、搅拌后看沉淀。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土壤的成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多多指正附送:2019春鄂教版科学四下第23课美丽的彩虹word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美丽的彩虹一、说教学理念科学新课程理念倡导科学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要重视学生积累的科学经验,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的科学课理念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我的育人目标是:关注学生的活动和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构建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人(是主人而不是主角)。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方式为重点,遵循“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课堂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二、说教材美丽的彩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艺汇演的第四课。本节内容是对太阳光的分解和合成,光的颜色有关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其教学内容彩虹是学生常见的自然现象,只要见过彩虹的学生都会被它那迷人的色彩着迷,久久不能忘怀。但却不能解释雨后为什么会产生彩虹,虽然他们知道彩虹是由7种颜色组成,但却不能解释彩虹的不同颜色是怎样形成的。所以在教学本课时首先采用了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彩虹,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制水棱镜”分解太阳光,了解太阳光是混合光可以分解成光谱。另一方面再让学生通过制作牛顿盘来探究把分解成的各色光混合成白光。(一)学习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对太阳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和观察,并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7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推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学习难点: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三、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光的传播有关性质,了解并掌握了反射光、叠加前后光的颜色,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只是学生的推理概念、实践理论还需要逐步培养、建立。因为学生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课前的学具准备,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体验,教师只要引领组织学生走进最近发展区,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轻松的,愉快的。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指导预习 情境创设 组织点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亲自动手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对太阳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进行观察研究,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去观察比较,在观察与比较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实验等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此来达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二)学法(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展示点评)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尤其是对自主学习进行指导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提出问题:1、太阳距离我们远吗?谁能把太阳摘下来送给老师和同学呢?2、你们都同意太阳光真的是白色的吗?3、现在请观看课件播放的图象,你从图象中看到什么现象。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由哪几种颜色构成的?5、你们也想制造彩虹吗?想知道彩虹是由哪7种颜色构成的吗?这样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主进入新课的学习内容。 (二)合作探究,相互启迪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在独学后,或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或对内容产生了一些疑问,此时我穿插了一个对学的过程,即对子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独学时的成果或互相提出各自已有的疑惑。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然后,分组实验,并要求小组长组织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稍后汇报实验成果。(三)展示提升,质疑评价 展示的环节其实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小组的群学中,是否有伪学现象。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点评及时表扬,学生独特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